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译者: 孟沛欣
出版年: 2008-8
页数: 398
定价: 48.00元
丛书: 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
ISBN: 9787535628893
内容简介 · · · · · ·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那些人太多得使用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方式对待与艺术有关的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目录 · · · · · ·
再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平衡
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
什么是知觉力
一个正方形中的两个圆形
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
为何需要平衡
重量
方向
平衡图式
顶和底
右和左
平衡与人类心理
黄椅子上的塞尚夫人
第二章 形状
作为积极探索方式的视觉
捕捉事物的本质
形状是什么
旧有经验的影响
观看形状
简洁性
制造简洁性
整平和锐化
“整体”的自我维护
部分
为什么眼睛能看清真相
艺术作品中的分离
什么是部分
相似性与差异性
艺术中的实例
结构骨架
第三章 形式
空间内的方向
投射
选择最佳的面
埃及人的方法
透视缩短
重叠
重叠法的益处
平面与深度的交互作用
相互对抗的面
现实主义与现实
作为创造的形式
抽象的水平
视觉信息
第四章 发展
为什么孩子们这样画
唯智力论
他们画自己所看见的
再现性概念
作为活动的绘画
元生圆圈图形
区分律
垂直与水平
倾斜性
部分之间的融合
大小
名不副实的蝌蚪
转为两度形式
教育的影响
雕塑形式的诞生
棒状与厚片状
立方体与圆柱体
第五章 空间
线与轮廓
轮廓线之争
图形与背景
深度层次
深度层次在绘画中的作用
框架与窗口
雕塑中的凹进部分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深度
重叠而成的深度
透明
变形制造空间
三维中的盒子
物理空间的协助
要简洁而不要忠实
梯度生成深度
空间的聚合趋势
中心透视的两个顶峰
并非忠实投射
金字塔形空间
聚焦区域的象征性
中心性与无限性
与规则游戏
第六章 光
光的经验
相对亮度
照明度
光制造空间
阴影
没有光感的绘画
光的象征性
第七章 色彩
从光到色彩
形状与色彩
色彩是如何出现的
生成性原色
色彩的加法与减法
生成性补色
反复无常的介质
追求和谐
等级中的要素
混合色的语法
基本补色
颜色的交互作用
马蒂斯和艾尔·格雷柯
对色彩的反应
暖色与冷色
第八章 运动
事件与时间
同时性与顺序性
我们如何才能看见运动
方向
速度的展现
频闪运动
电影剪辑中的问题
有形的运动力
复杂度等级
作为表现性工具的人体
身体的肌肉运动知觉意象
第九章 动态
仅有简洁性是不够的
动态及其传统的解释
绘画是力的解释图
有方向的张力的试验
静止的运动
倾斜的动态
变形中的张力
动态的构图
频闪运动效果
动态是如何出现的
作品分析
第十章 表现
经典理论
结构中包含着的表现性
表现的优先性
艺术中的象征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面对艺术时,我们忽视了我们原本拥有的、通过各种感觉去感知事物的天分,概念与知觉分了家,思想在抽象概念中迂回不前。 语言之于描述:然而,科学家最为明了的是,对于某些个别事物来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另外一个可能把它完完全全再现的个别事物,科学家亦知晓对现存的个别事物进行全面的复制是毫无意义的。 艺术是有机体的产物,因此不可能比有机体本身复杂,当然不见得比有机体本身简单。 “格式塔”一词源于德语,意指“形状”或者“形式”,在上个世纪初,主要用于科学实验中对感觉与知觉原则的研究。 最为本质的现象如果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分析,是不足以描述事物本来面目的。那些被分隔的各个部分的累加不能得出事物的整体。 赫尔曼·梅尔维尔:“我完成的这本书只不过是一幅草图而已——唉,什么草图呀——简直是为画草图而勾画出来的草图!啊!时间、力量、现金和耐力啊,我是多么需要你们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 -
第一感受好多都是针对于物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定量的,而是定性的。 视觉经验具有动力性——不安定感,观看静止的物体而体验到张力。大小、位置、形状、颜色等要素具有“量”和“方向”,因此这种张力被描述为“心理力”。 知觉感应,通常是基于先前积累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篡改和编撰。 绳子是静止的,却负荷了一种能量。 使圆形向画面中心牵拉的那种“力”是“幻觉性的”,但这种“幻觉”仅对那些决意要运用这种“力”的能量去运转“引擎”的人才会显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平衡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艺术与视知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很好很好的一本理论书
>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没懂 | 来自sherry Q | 2020-03-04 13:57:20 | |
四川人民,中国社科院出版社,这三版有什么区别? | 来自渡上飞草 | 2017-01-18 22:02:51 | |
相关评论记录 | 来自eidos | 1 回应 | 2013-04-25 23:08:21 |
不知道第一版与第二版哪个翻译得更好? | 来自奇怪 | 6 回应 | 2012-01-06 07:02: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8.6分 1874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9.1分 23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9.0分 260人读过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8.5分 1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希望内地出版社引进出版/再版的一些电影类书籍 (除非)
- 自我导向 (靜)
- 派妈的育儿书架 (π)
- 建筑师gavin 的书房 (BILL-B)
- 交互设计师养成书单 (LimboMinaïs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2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艺术与视知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 2022-10-06 22:09:35
内容还是不错的。没法评分是因为不知道翻译造成了多少信息的流失和偏差。大致可以想象这本书是以一种怎样不负责任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把原文机翻一下,然后挑几个地方改一改。所以会出现同一页人名的翻译都不一样的现象。唯一的良心体现就是标注了许多英语原词,以便查询(虽然不少单词还有拼写错误)。可怕的是,糟糕的译制还不是个别情况,所以越想越觉得很悲惨:中国视觉艺术类图书出版,做到职业的基本,对得起读者的金钱和求知... 内容还是不错的。没法评分是因为不知道翻译造成了多少信息的流失和偏差。大致可以想象这本书是以一种怎样不负责任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把原文机翻一下,然后挑几个地方改一改。所以会出现同一页人名的翻译都不一样的现象。唯一的良心体现就是标注了许多英语原词,以便查询(虽然不少单词还有拼写错误)。可怕的是,糟糕的译制还不是个别情况,所以越想越觉得很悲惨:中国视觉艺术类图书出版,做到职业的基本,对得起读者的金钱和求知欲,怎么就这么难?在中国做一个读者真的是太辛酸了。 (展开)
1 有用 板扎蒙古龙 2009-06-08 09:27:05
总结的挺好,值得重看。
1 有用 吃光你的巧克力 2018-01-12 14:15:59
真的读得进去后发现很有趣,学习到了如何从艺术作品中最本质的共性
0 有用 夜第七章 2014-08-03 14:35:46
印象模糊,待重读
0 有用 LiM 2016-12-10 20:05:58
第一章 平衡
0 有用 Настя 2022-12-12 19:30:08 河南
Гештальтпсихология и не только
0 有用 偷懒水母 2022-11-10 19:55:57 江西
再看
1 有用 ⠀ 2022-10-06 22:09:35
内容还是不错的。没法评分是因为不知道翻译造成了多少信息的流失和偏差。大致可以想象这本书是以一种怎样不负责任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把原文机翻一下,然后挑几个地方改一改。所以会出现同一页人名的翻译都不一样的现象。唯一的良心体现就是标注了许多英语原词,以便查询(虽然不少单词还有拼写错误)。可怕的是,糟糕的译制还不是个别情况,所以越想越觉得很悲惨:中国视觉艺术类图书出版,做到职业的基本,对得起读者的金钱和求知... 内容还是不错的。没法评分是因为不知道翻译造成了多少信息的流失和偏差。大致可以想象这本书是以一种怎样不负责任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把原文机翻一下,然后挑几个地方改一改。所以会出现同一页人名的翻译都不一样的现象。唯一的良心体现就是标注了许多英语原词,以便查询(虽然不少单词还有拼写错误)。可怕的是,糟糕的译制还不是个别情况,所以越想越觉得很悲惨:中国视觉艺术类图书出版,做到职业的基本,对得起读者的金钱和求知欲,怎么就这么难?在中国做一个读者真的是太辛酸了。 (展开)
0 有用 忆淋不清 2022-08-16 19:26:13
翻译很一般
0 有用 意呆利 2022-05-06 09:04:26
翻译得比四川人民出版社的19版的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