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过去并未将注意力放在卑微、无势力或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人与事上。儿童,便是这群集体“空白”中的一部分。是知之残阙,无力可为;抑或是成年人的傲慢与偏见,掩蔽了研究者探索的眼光。事实上,传统中国瀚如烟海的史料里,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变、出人意料的有关儿童与童年经验的资料。作者试图借着对这许许多多中国历史例证的研究,能够挑动人们去发现隐藏于各个时空角落的童稚人生。在翻找挖掘的过程里,我们将不得不同意,每一首童谣稚语,每一个深埋尘土之下的玩具游戏,都是一颗可端出另一个世界的沙粒,可以透视宇宙一刹的永恒露滴。
自序
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著,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这深深而严重的困惑,自童稚而与龄俱长,挥之不去,不觉间竟化为若干识知上的访求。其实,眼前史籍之间的纵泳,扉页之际的徘徊,与大学选课时遍搜儿童史而...
历史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过去并未将注意力放在卑微、无势力或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人与事上。儿童,便是这群集体“空白”中的一部分。是知之残阙,无力可为;抑或是成年人的傲慢与偏见,掩蔽了研究者探索的眼光。事实上,传统中国瀚如烟海的史料里,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变、出人意料的有关儿童与童年经验的资料。作者试图借着对这许许多多中国历史例证的研究,能够挑动人们去发现隐藏于各个时空角落的童稚人生。在翻找挖掘的过程里,我们将不得不同意,每一首童谣稚语,每一个深埋尘土之下的玩具游戏,都是一颗可端出另一个世界的沙粒,可以透视宇宙一刹的永恒露滴。
自序
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著,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这深深而严重的困惑,自童稚而与龄俱长,挥之不去,不觉间竟化为若干识知上的访求。其实,眼前史籍之间的纵泳,扉页之际的徘徊,与大学选课时遍搜儿童史而不着的失落,少年时以童心稚语编为故事小说,甚至三五稚龄穿凿园圃,晃荡林时无尽的惘然、无由的纳闷,情怀上会无二致。儿童与童年,一如生命和世界,是个迷人、难舍的问号,更是一串无始无终的惊叹。一旦加上时光和地点、历史与界域、环境与自然的思虑,更成了个无比动人,一去难回的迷魂阵,下面的喃喃之语,有探险途中兴奋忘情的叫嚣,更有跋涉颠簸时叻叻絮絮的排解。集之以献曝,虽有志初阶而稍息的意思,更有些冀逢山奢徕友伴的觊觎。
书呈八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起始的两章,从不同的角度,力索历史中孩子的踪影,是在观念“打开心内的门窗”,也是材料和方法上的引介。随后的文章,则分述近世中国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哲人对儿童及童年曾有的论辩争议,以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之挖掘与重现。外在环境之抒,或以家庭人事之组合与生死苦乐之缘由之说,或以稚龄幼教之启迪,与性格和价值观之塑造为述。思想上的争议,则择异军空起的阳明学说与独树一帜的李贽激辩,与为近世中国儿童论述之表征,并与衍为近代思潮根源的西哲洛克、卢梭之言相照。其实要说议论,不必全局于思想争议,一个世代对任何人群、事物“意见”之衍生变革,更常有直接化为活动措置者。因之,乃以有明而晚清、民初塾学教材之产生与演化为例,一示近世中社会力多变后,儿童之属性亦随幼教之普及,与内容、气质之转化,逐有化私为公,捐家庭而入国家之走向。至于一探儿童自身生成之经验,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面对所谓重建或再现儿童生活之“主体性”问题。于此,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过去儿童的营生,有无其别于成人之主体性可言(此问题之答案毫无疑问是一个肯定的“当然”),而是经何曲折巧妙的方法,循何点滴之珠丝马迹,让此一从儿童(成长者)本身出发的生长经验与童年时光,再次重现大家眼前。文中两章分以情感世界与稚情的音容、举止为例,试示当时情境之恢复,整体历史旧观之再现,以及文字语言(传统史学研究所执之文献素材)资料之外,另辟蹊径,细聆言语之外的啼嗔之声,凝注其喜怒奔跃之表情行止,甚至细较思量一个婴儿踢打迎拒种种动作,这些对一群笔不能书、口不能言的稚弱生命,莫不是他所肺腑之声,在一番更细致的史学方法,更尽力追求同情之了解的史学观念下,当然应该可化为某种直截的历史证言。
童年忆往的创作者
· · · · · ·
-
熊秉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熊秉真,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曾任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校历史系、所教授,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致力中国历史上儿童生活与健康问题研究经年,发表相关中西文论文数十篇。成书者包括《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1995)、《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1999)等,另编有《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寻找历史上的孩童
第二章 为童年写史
第三章 环境的堆砌与塑造
第四章 社会与文化脉络
第五章 省思与争辩
第六章 人事与情感
第七章 接近稚情的世界
第八章 历史上的儿童与童年的历史:代结语
参考书目
附图图录
· · · · · · (收起)
童年忆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有电子版么? | 来自006 | 2 回应 | 2010-05-05 20:43:01 |
书是好书,可惜错别字多得令人愤怒 | 来自黄衫客 | 2 回应 | 2009-12-30 11:03:42 |
希望熊秉真的其它作品也能尽快在大陆出版! | 来自袋鼯 | 2 回应 | 2008-10-19 00:50:40 |
出大陆版了呀 | 来自藤原琉璃君 | 3 回应 | 2008-10-19 00:43:5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7.9分 5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陆引进的台湾史著 (一瞬目光)
- ★港台引进★ (皮特4)
- 童年研究 (把吴钩看了)
- 儿童史 (一瞬目光)
- 儿童:文化、社会与历史 (明月出天山)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童年忆往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李猴宝 2010-03-18 22:11:26
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有细致的史实梳理,亦有对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研究方法的深刻思考。可惜过于罗嗦。
2 有用 西郊那边 2011-12-22 13:14:16
繁转简的时候错得一塌糊涂。
0 有用 渡渡鸟 2011-11-13 13:15:59
读完后对中国儿童有过怎样的生活和感受还是很模糊,倒是知道了蒙学方面其实也是分为压抑塑造派和天真生成派的。
0 有用 Katherine 2012-07-05 17:02:40
嗯,挺有启发的
0 有用 老芒麦 2016-06-10 18:49:31
题目起得真棒。关于中国儿童史的研究专著,我还曾写过一篇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