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与书店有关的日子 by 易大经

笑 2008-12-02 12:09:25

epaper.nddaily.com/C/html/2008-11/30/content_643186.htm 
易大经  □媒体人士,广州

   读《书店的灯光》,可佐以最新增订版的《书店风景》。前者是一位美国书店从业者十七年从业经历的杂笔,后者则是以逛书店为名写下的各种书店特写,增订版还包括后续报道以及书店网址、活动DV片段等内容。11 月号《万象》杂志有钟芳玲一篇《重访鲍德温书仓》,正是对此书的长篇补白。她与刘易斯·布兹比两人对书店的痴迷殊途同归,并且都常住美国旧金山,记叙的书店、轶事有大量的交集,就两本书来说,仿佛是店员与读者的对谈,对象就是他们一生工作与闲逛的地方,也是一生中挚爱的地方。

  一种他称之为“酷”的感觉

  刘易斯·布兹比回忆他童年受到的眷顾———作为萧条年代的过来人,他父母鼓励他多阅读、多受教育;十五岁那年在陪他母亲做头发的间隙,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让他知道了何谓“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一如他十二岁时震撼于“甲壳虫”。从此那位热衷游荡在书店里的男生有了目标,文字的力量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一些不是高中教师的成年人,他们懂得莎士比亚、书和写作的重要性”。也因此,大一学生刘易斯“毫不犹豫地中断了在 7-11卖冷饮的远大前程”,转而到这家名为“狂鸦”、对他的一生有着重大启示意义的书店打工:满足嗜好,结识朋友,学习书店业的专业知识,从书店职员做到销售代表(刘易斯将其比作古时候东方的“书贩”、西方的“书佬”),当然他也成为了曾经如饥似渴翻阅的书籍的撰写者———除了这本分类为“图书史”的《书店的灯光》,刘易斯还写有两部小说,并在旧金山大学教授写作课程。

  这位“刘叔”(P145)的才情确实让人感到,阅读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人。他的“专业知识”尽管远远多于中国普通读者对书店行业运作的了解,但并非罗列帐簿:在做销售代表与禁书等章节(第五、八章),插入了一些书籍的历史,却也没有掉书袋之嫌;他关于书店从业经历的部分(第一、三、四、七等章)都深谙写文章的远近取舍之道。假如少一些“资料性 ”,多几条情节(他的书店同事,也是良师益友的格蕾塔·瑞,即是活生生的小说人物),拿掉第九章的一系列随笔,这就是一部小说。爱书的读者能轻易捕获这位刘叔笔下的书店氛围,而这未尝不是一种小说的氛围。

  当还是大学生的刘易斯被“狂鸦”书店录用后,他说:

  “我想我是找到了一份我只能形容为‘酷’的工作,然而感觉要更深切和复杂,就像是找到了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P19)

  这种他称之为“酷”的感觉,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书城”、“中心”之类的地方传达出来的,更不要说一步步学来的书业知识:比如刘易斯长达两年,在“狂鸦” 填了三次工作申请表,比如从图书上架、分类到成本核算一系列的行业只是(工作就是工作,而非仅仅满足个人趣味),又比如他真正到“狂鸦”工作后,书店的老板们隔段时间就会“给新雇员讲授图书、出版和书店的历史。他们希望教会我们不要局限于结清账目,打扫卫生和了解哪些图书上了畅销书榜,还要有所突破 ”(P55)。这种“酷”甚至也不是美国超级连锁书店的店员体现出来的,虽说无论是刘易斯还是钟芳玲都侧重叙述独立书店,但反过来看,不正是现代商业的成功模式,抹杀了值得记上一笔的独特性么?作为一家独立书店的老板(即使员工,差不多就是《书店风景》里的书店掌柜们),远远比连锁书店的员工(甚至老板)更为特别。

  一家独立书店的“作用”

  整整十年前,阿汤哥所代表的大型连锁书店与独立书店代表梅格·芮恩上演了一出好戏(《电子情书》),十年来在书业发生的巨大变迁不知是否惊醒过两位的鸳梦———现实恐怕还要残酷得多。时代变化,购买方式变了,即使大型书店,也必须求新求快地建立网站,必须抓住网络销售这杯羹。刘易斯作为图书业一环上的一分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当不过是在逐渐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沦为某家庞大传媒帝国的一个部门而已。但他和钟芳玲共同写到的独立书店依旧方死方生,并未完全绝迹于市场利润的压力之下。《书店风景》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印象独特的书店形象,有的即使转手关张,总有人接手或新张。刘易斯跳槽到他心目中的“世界级书店普林特斯”之后,他发现这家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郊区书店成了“支柱商店”,带动了附近更多商铺的兴旺,使得周围居民融入其中,逛书店买书成为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绝非简单的拉动内需:“围绕普林特斯滋生出的乡村生活是建立在书籍以及书籍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上,而非将书店作为又一购物场所。即使只有短短的三个街区,这个城市的中心就是书店。 ”(P82)钟芳玲将此类独立书店的意义归结为唤醒社区意识,而每当独立书店有难,亦会有本地有识之士加入抢救行列。两本书都写到了旧金山著名的地标书店 ———诗人佛林格堤的“城市之光”书店,该书店与店主均获得了该地区文化上的坐标地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更通过售书以及由书店举行的文化活动(如朗诵会、诗歌节)使其影响力辐射全世界。《书店的灯光》和《书店风景》不约而同都写到了在2001年10月28日,为了抗议布什政府借“反恐战争”出台的《爱国者法案》,“城市之光”书店打出了五幅巨型白布条,写着“异议并非反美”标语(《书店风景》就有这张现场照片),再次证明了一家独立书店的“作用 ”。

  《书店的灯光》曾于2007年12月由台湾网路与书翻译出版,书名抒情但还靠谱,《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除了书名,译本相同,大陆版有少量删节)。这么快出大陆版,策划人功不可没。据说因台版封面(也是原版封面)图片太过昂贵未用(德国画家昆汀·布赫兹的作品),现在的封面出处在钟芳玲的《书店风景》里———正是著名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露天书摊(可参见该书P21、P29)。我相信惠特曼画像下的书名,书名下密密麻麻的书,都能吸引读者,尤其是患了书痴症的读者。然而读《书店的灯光》却远较一本书痴之书更令人感慨:除了刘易斯毫不自矜的笔调,资深的从业经历这些优点,他的故事对书店经营者、读书人、爱书人都不无裨益,那些寄托了我们私人爱好和趣味的地方,是如何体现着一种公共性,它的从业者又是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诚然,不是每个书店老板都能如“城市之光”的佛林格堤那般勇猛精进,不断反讽社会,但刘易斯(包括钟芳玲)对美国独立书店的叙述表达了从业者的喜好,也表达了他们的情怀;证明了这些书店的生命力,更证明了他们对周遭世界产生的影响力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能让读过这两本书的从业者有个参照,亦能让读者重新审视———究竟自己常去的书店对自己对社会意味着什么。

  《书店风景》(增订版),钟芳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128.00元。

  《书店的灯光》,(美)刘易斯·布兹比著,陈体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25.00元。


赞
转发
回应 查看所有回应

> 我来回应

> 去书店的灯光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为什么里面的几张照片都是中国书店的呢(已注销)

到底少了什麽内容?(-)

关于简繁体版书名和书封背后的故事(盈盈美黛子)

P154-156(一度的微苏)

封面不错!就是不能理解美国的文学思维方式~~~(小红帽)

印刷错误~(elven)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