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3.5颗星。今年2月因为疫情宅在家拜读完毕,不想拖到4月份再圈,总体来说老先生在书中分享的内容与观点很真诚,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受益匪浅,唯一不对胃口的是文风有年代感,虽说小编在排版上很走年轻路线,但作者文字的笔触是无法改变的;非常认同对城市中‘母体’的定义:“那些林林总总的民房,始终潜隐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成为阅读和识别城市的重要基础”。去年在五道口豆瓣书店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手翻开目录,阅读城市的前三个实例正好是我去过的:巴塞罗那,墨西哥城,圣彼得堡。而这几个城市给我印象最深的,确实是她们的母体:穿插行走在普通住宅与街区之间的独特感受,带给我最回味的体验
前面花大量篇幅通过各种古代画作分析中国文人建筑是一大败笔,且不说那些“建筑”顶多称得上是草庐,大量笔墨分析介绍诗词古文的意境对读者了解建筑有什么帮助呢?只能说只要有好山好水好文采住破草庐也能立刻文艺起来。真还不如分析大观园的建筑布局呢。(插图出错:第53页的插图就是第51页插图的局部放大版而已,可是前者标注是王蒙的《辋川图卷》,后者标注却是仇英的《辋川十景图》)后半本比较像游记。 副标题起得过于大。抱着想学点建筑学干货的心思读书,结果读到的是作者畅谈人生感悟、游历见闻,建筑历史,也不是写得很差,只是落差略大。
难得的好书。不晦涩,一读再读。
带有质朴的亲切气息,完全本土建筑师的视角显得珍贵,提出的城市阅读力有启发,但是大段的文人建筑破坏了整体结构,几个案例本可以更好看。大众和专业之间的平衡,做的比较生硬,但还是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书
第二卷很精彩。游记和方法论的亲切融汇。
对我一个门外汉来说作为科普读物是蛮不错的。第一次了解建筑方面的一些事物,很有意思。
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整个阅读过程顺畅,算是一本不错的建筑旅行随笔。
是一本建筑老前辈的书,书里内容质朴实用,对于建筑行业从业者非常受用,很喜欢。尤其对于中国重建筑不重建筑师这块分析到位。还讲到了王维的鹿柴,喜欢!
> 建筑三观
1 有用 周瑜英文名Joey 2020-03-31 23:53:22
3.5颗星。今年2月因为疫情宅在家拜读完毕,不想拖到4月份再圈,总体来说老先生在书中分享的内容与观点很真诚,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受益匪浅,唯一不对胃口的是文风有年代感,虽说小编在排版上很走年轻路线,但作者文字的笔触是无法改变的;非常认同对城市中‘母体’的定义:“那些林林总总的民房,始终潜隐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成为阅读和识别城市的重要基础”。去年在五道口豆瓣书店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手翻开目录,阅读城市的前三个实例正好是我去过的:巴塞罗那,墨西哥城,圣彼得堡。而这几个城市给我印象最深的,确实是她们的母体:穿插行走在普通住宅与街区之间的独特感受,带给我最回味的体验
0 有用 米曹 2021-03-11 23:26:28
前面花大量篇幅通过各种古代画作分析中国文人建筑是一大败笔,且不说那些“建筑”顶多称得上是草庐,大量笔墨分析介绍诗词古文的意境对读者了解建筑有什么帮助呢?只能说只要有好山好水好文采住破草庐也能立刻文艺起来。真还不如分析大观园的建筑布局呢。(插图出错:第53页的插图就是第51页插图的局部放大版而已,可是前者标注是王蒙的《辋川图卷》,后者标注却是仇英的《辋川十景图》)后半本比较像游记。 副标题起得过于大。抱着想学点建筑学干货的心思读书,结果读到的是作者畅谈人生感悟、游历见闻,建筑历史,也不是写得很差,只是落差略大。
0 有用 未明 2020-08-10 23:56:23
难得的好书。不晦涩,一读再读。
0 有用 云月共同体 2021-03-25 12:13:39
带有质朴的亲切气息,完全本土建筑师的视角显得珍贵,提出的城市阅读力有启发,但是大段的文人建筑破坏了整体结构,几个案例本可以更好看。大众和专业之间的平衡,做的比较生硬,但还是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书
0 有用 冬豆 2024-09-11 12:51:43 上海
第二卷很精彩。游记和方法论的亲切融汇。
1 有用 wxm 2019-07-21 11:21:40
对我一个门外汉来说作为科普读物是蛮不错的。第一次了解建筑方面的一些事物,很有意思。
0 有用 七根白头发 2022-10-15 22:27:22 辽宁
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整个阅读过程顺畅,算是一本不错的建筑旅行随笔。
1 有用 雪里埋着小松果 2020-01-15 15:20:39
是一本建筑老前辈的书,书里内容质朴实用,对于建筑行业从业者非常受用,很喜欢。尤其对于中国重建筑不重建筑师这块分析到位。还讲到了王维的鹿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