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的原文摘录
-
康德承认神、灵魂不朽、自由意志之类的传统概念都是无法证实的,却又主张为着使实践道德活动具有最高的指导原则,还必须假定他们的存在。他虽承认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来源,却又认为要使知识可能,就必须假定人心中先天就有一些先验范畴,而知识所能达到的知识现象而不是本体或物自体,本体却是不可知的……康德的总目的是在知情意(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合;用逻辑术语来说,他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共同基础在“先验综合”。p343&346 (查看原文)
-
(康德就“质”定义审美判断)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p353 (查看原文)
-
就是对这种普遍可传达性的估计和判定才是审美判断中快感的来源。美感之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正是在于它有,而一般快感没有,这种对心境的普遍可传达性的估计,作为快感的根源。
(康德就“量”定义审美判断)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p356 (查看原文)
-
(康德就“关系(主体和目的之间关系)”定义审美判断)美是一个对象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即主体意识不到一个明确的目的——引者注)p360 (查看原文)
-
(康德就“方式”定义审美判断)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p361 (查看原文)
-
“美的愉悦和崇高的愉悦在种类上很不相通,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至于崇高则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快感,因为它先有一种生命力收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接着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洋溢迸发……崇高所生的愉快与其说是一种积极的快感,无宁说是惊讶或崇敬,这可以叫做消极的快感。”p367
“一个人必须先在心中装满打量观念,在观照海景时,才能激起另一种情感——正式这情感本身才是崇高的,因为这时心灵受到激发,跑开了感觉力(感性功能)而去体会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生命力先收到阻碍而后洋溢迸发,因而精神得到提高或振奋时所表现的人的道德精神力量的胜利)。”p368
自然之所以被判定为崇高的……是由于它唤醒我们的力量。……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使命的尊敬,通过一种“偷换(subreption)”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对主体方面的人性观念的尊敬换成对对象的尊敬)。p371【已具有移情说雏形】 (查看原文)
-
“艺术有别于手工艺,艺术是自由的,手工艺也可以叫做挣报酬的艺术。人们把艺术看做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手工艺却是一种劳动(工作),这本身就是不愉快(痛苦)的一件事情,只有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引力,因而它是被强迫的。”p374
“满足感仿佛总是人的整个生命得到进展的一种感觉,因而也是身体舒畅或健康的感觉。……各种感觉常在变化的自由游戏经常是满足感的来源,因为它促成健康的感觉。”……依康德的看法,笑、诙谐、游戏和艺术,都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p374
“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天然资禀),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功能。才能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天才就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自然替艺术定规则。”(因为“精神界的自由和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在艺术领域应该是统一起来的”,如康德anti新派领袖(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时说p376)。 (查看原文)
-
康德把美的人的形体叫做“统治着人内心的那些道德观念的可以眼见的表现”。……慈祥、纯洁、刚强、宁静等等,这些也就是他所说的“人性的目的”。这种能表现道德精神的人体美才是康德所要求的美的理想。p388
“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一般可以说是审美意象的表现:所不同者在美的艺术里,这个意象须由关于对象的概念引起(即须先对作品的目的有一个概念——引者注),而在美的自然里,只须对既定的观照对象加以反思,不须对这对象究竟是为什么的先有一种概念,就足以引起以这对象作为表现的那个意象,并把它传达出去。”p394 (查看原文)
-
在哲学系统上,普洛丁把柏拉图的“最高理式”看做神或“太一”。这是宇宙一切之源。这种浑然太一的神超越一切存在和思想,本身是纯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善美三位一体。普洛丁用“放射”说来说明神如何创造出世界。……神本是无物质的,但是在放射过程中每一步都比前一步降低本质或退化,终于碰到无形式的物质的障碍,所以个别灵魂才和物质(肉体)结合起来。物质是和神或太一相对立的,它是杂多体,也是罪孽的根源。神所放射的各级存在(理,世界心灵,个别心灵)都有回归到神的倾向,只有物质不能回归到神。个别心灵的最后来源是神,神是个别灵魂的家,个别灵魂由于肉体的障碍,一方面脱离了家,一方面又思念家,渴望回到神的怀抱,与神契合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灵魂就要努力解脱肉体的束缚,凭清修静观,苦行默想,达到宗教的心醉神迷的状态才行。在这种迷狂状态中,灵魂才能凭神原来放射给它的智力或直觉的本领,达到所谓的“灵见”,见到神的绝对善或绝对美,这就仿佛是回到了家,与神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才有美的爱好。 (查看原文)
-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模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模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驻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那两种较低级的世界。这就是说,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柏拉图形而上学地使理性世界脱离感性世界而独立化、绝对化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和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分不开的。” (查看原文)
-
“柏拉图把感性事物(艺术在内)的美,看成只是理式美的零星的、模糊的摹本。这种思想所隐含的意义是:没不能沾染感性形象,一沾染到感性形象,美就变成不完满的了。这是把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推演到极端的一种结论。这方面,黑格尔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肯定了理念与感性形象统一之后才能有美。” (查看原文)
-
“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依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概括化,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是自相矛盾的。从表面看,他肯定艺术模仿客观世界,好像是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但他否定了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所以他了解的摹仿只是感性事物外貌的抄袭,当然见不出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是极庸俗的自然主义的、反现实主义的看法。” (查看原文)
-
朗吉努斯在一些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上(例如古典的典范作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创造与虚构的关系,理智与判断力的重要性,文艺作品的整一性等),和贺拉斯是一致的。但是他毕竟比贺拉斯前进了一大步。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崇高的风格,这三者必须统一起来,这个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到了朗吉努斯手里更加明确化了。文艺的强烈效果,普遍的标准以及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崇高也都是首次明确地提出来的。朗吉努斯的理论与批评实践都标志着风气的转变:文艺动力的重点由理智转到情感,学习古典的重点由规范法则转到精神实质的潜移默化,文艺批评的重点由抽象理论的探讨转到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文艺创作方法的重点由贺拉斯的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转到要求精神气魄宏伟的浪漫主义倾向。 (查看原文)
-
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 (查看原文)
-
统计这个时期乃至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派:伊壁鸠鲁派,斯多噶派和怀疑派,都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和三世纪。伊壁鸠鲁派……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传统,相信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在伦理方面,他们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在快感,而快感据说就是“不受身体方面的痛苦和精神方面的忧虑”。他们虽然否认快感就是感官享乐,但是一般把伊壁鸠鲁主义加以庸俗化的人总是把他的人生理想理解为感官享乐。……斯多噶派在早期继承赫拉克利特的传统……后期却转变为唯心主义,宣扬命定主义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最高理想是静观默想,丝毫不动感情,丝毫没有欲望。怀疑派宣扬事物不可知论,因此,他们认为对事物最好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这样才可以保持心境的平静安宁,寂然不动。
贺拉斯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对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代起过深刻的影响。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弥补了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的一个缺陷,把文艺的情感效果生动地表现出来,流露了一些浪漫主义的倾向,普洛丁在三人之中算是自有一个哲学系统的,他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山祖,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形成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查看原文)
-
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 (查看原文)
-
“大自然把人放到宇宙这个生命大会场里,让他不仅来观赏这全部宇宙壮观,而且还热烈地参加其中的竞赛,它就不是把人当作一种卑微的动物;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因此,这整个宇宙还不够满足人的观赏和思索的要求。人往往还要游心骋思于八极之外。一个人如果四方八面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的。因此,仿佛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所赞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查看原文)
-
很显然,这段对人类尊严的歌颂中所描写的一些“不平凡的,伟大的”事物正是美学家所谓“崇高”的对象,其中有康德所说的“数量的”(大河和海洋)和“力量的”(人的尊严)两种崇高,并且指出“崇高”的特征是伟大和不平凡,“崇高”的效果是提高人的情绪和自尊感。这里面已经有康德的解释崇高的学说的萌芽了。趁便指出,这段话也是古典主义者所崇奉的“人道主义”的最早的一段文献。 (查看原文)
-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p175 (查看原文)
-
“明晰”和“纯洁”是法国文艺的特色。它的长处在此,它总是明朗的,完美的,易于理解的;但是它的短处也在此,它因过分侧重理智因素,情感的深刻,想象的奔放,力量气魄的感觉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就不免受到损失。拿拉辛的悲剧和莫里哀的喜剧跟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稍作比较,这个分别就立刻见出。p181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