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开卷曾提到英国国内有几种文化相互激荡又彼此吸收,同样情况也见于现代英国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虽然总的说来,英国是对外国文化开放的,诗人则有或迎或拒的不同情况。拒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诗歌更有本土的根基,更深刻,但是长期内向则又产生狭隘的岛国气。迎而又拒,拒中有迎,这才能使诗歌健康地成长起来。纵观英诗全局,似乎它是能够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都收归己用的。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这个结合。
当代世界情况远比过去复杂,经过现代主义对西欧和美国文化的大开放,英诗似乎又开始内向,写身边琐事,写心头烦闷,但现在已有迹象,它在增强历史感,响应外来的呼声。
一个相联而难决的问题是诗歌语言。诗人使用语言最精又最大胆,而对眼前的语言情况经常不满意。英国历来就有对“诗歌用语”的争论,从浪漫派起更为尖锐。华兹华斯要求以“人们真正用的语言”入诗。济慈...
本书开卷曾提到英国国内有几种文化相互激荡又彼此吸收,同样情况也见于现代英国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虽然总的说来,英国是对外国文化开放的,诗人则有或迎或拒的不同情况。拒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诗歌更有本土的根基,更深刻,但是长期内向则又产生狭隘的岛国气。迎而又拒,拒中有迎,这才能使诗歌健康地成长起来。纵观英诗全局,似乎它是能够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都收归己用的。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这个结合。
当代世界情况远比过去复杂,经过现代主义对西欧和美国文化的大开放,英诗似乎又开始内向,写身边琐事,写心头烦闷,但现在已有迹象,它在增强历史感,响应外来的呼声。
一个相联而难决的问题是诗歌语言。诗人使用语言最精又最大胆,而对眼前的语言情况经常不满意。英国历来就有对“诗歌用语”的争论,从浪漫派起更为尖锐。华兹华斯要求以“人们真正用的语言”入诗。济慈从弥尔顿式的倒装句法转向纯净的北方英语。现代派艾略特依靠美国口语诗传统,要求“纯净部落的方言”。苏格兰的麦克迪尔米德追求“一种能尽各种功用的语言,它有一种奇妙的透彻,又有火光样的品质。”更近的东尼·哈里逊也要“吞下父亲们的火一样的语言”,用它去“点燃多少代压抑着的沉默”,并说即使他的声带被烤焦,“也将有火焰不断地唱歌”,这是把诗歌语言同为受剥削的“哑巴”们仗义执言的责任联系起来了。可见问题不仅是文言白话之分,白话也不仅有舞台式与街头式之别,而还有阶级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多数英国诗人当然是不管这一套的,但他们也每天面临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争论的好处之一是英国的诗歌语言没有长期停滞过,不仅平时是流动的,而且每逢一个大的诗歌运动,总以刷新诗歌语言为其前奏。
以后的情况将如何? 一个新因素已经出现,即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英国国内是有不少人对此反对的,但未必能抗拒历史潮流。英语诗原来起自北欧,家当不过一二首史诗,现在已成为世界诗坛上一支强大力量,又回到欧洲的怀抱,会出现什么局面,这将是世界上所有的诗歌爱好者怀着兴趣注视的事。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古英语诗歌
第二章 中古英语诗歌
第三章 文艺复兴的清晨
第四章 马洛与莎士比亚
第五章 琼生、多恩与他们的追随者
第六章 弥尔顿
第七章 王政复辟时期和18世纪诗歌
第八章 浪漫主义诗歌引论;彭斯,布莱克
第九章 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第十章 新一代浪漫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第十一章 司各特及其他诗人
第十二章 19世纪诗歌;丁尼生,勃朗宁
第十三章 20世纪诗歌;哈代,叶芝
第十四章 一战与英国诗歌
第十五章 现代主义:艾略特
第十六章 奥登一代
第十七章 二战中的英国诗人
第十八章 世纪后半的诗坛
第十九章 凯尔特想象力的作用
结束语
附录一 简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定要变得聪明, 公正,自由,温和,只要我能过问, 因为我不愿再看 自私者和有力者仍然横行 而无人制止。 (《伊斯兰的叛乱》献词 查良铮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1页 -
然而功夫没有白花。这几年的实践不仅使济慈增加了经验,而且加深了对诗艺的钻研。这两者在济慈是结合进行的,从实践中有了心得,有了心得又付诸实践,继续前进。这些是一个深知写作甘苦的诗人的心得, 不是用论文形式发表而是在与弟妹和好友的信件里用随感形式写下的,写得真挚、亲切、随便,却充满透彻的观察,敏锐的见解,大胆的主张,不少还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后来文论家无不注意的“反面感受力”说。1817年12月21日他写信给弟妹,中间提到: 我和戴尔克讨论了一些问題,没有争辩;有好几样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忽然合拢了,使我立刻感到是什么品质能使人有所成就,特別是在文学上,莎士比亚多的就是这种品质。我指的是“反面感受力”,即有能力经得起不安、迷惘、怀疑而不是烦躁地要去弄清事实,找出道理。……对一个大诗人说来,美感超过其他一切考虑,或者说消灭了其他一切考虑。 (1817年12月21日致乔治和汤姆·济慈,周珏良译,下引各条同) “反面感受力”是济慈所创极少数名词之一,至今学者有不同解释,但主旨是淸楚的,即诗人要经受一切,深入万物,细致体会,而不要企图靠逻辑推理匆忙作出结论。 不仅感受力是“反面的”,诗人本身也无“自我”: 关于诗才本身……我要说它没有个本身——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没有特性——它喜爱光明与黑暗;它总要做到淋漓尽致,不管牵涉到的是美是丑,是高贵是低下,是穷是富,是卑贱还是富贵……使讲道德的哲学家看了吃惊的却使变色龙似的诗人狂喜,玩索事物的黑暗面和玩索事物的光明面一样无害,因为二者都止于冥想。诗人在生活中最无诗意,因为他没有一个自我,他总在不断提供内情,充实别人。太阳、月亮、大海、有感情的男人女人都是有诗意的,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英国诗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英国诗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英国诗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
RenJ (南游于楚)
我定要变得聪明, 公正,自由,温和,只要我能过问, 因为我不愿再看 自私者和有力者仍然横行 而无人制止。 (《伊斯兰的叛乱》献词 查良铮译) 原文: THE REVOLT OF ISLAM To Mary -- 4. And then I clasped my hands and looked arround- -But none was near to mock my streaming eyes, Which poured their warm drops on the sunny ground- So without shame I spake:-'I will be wise, And just, and free, and mild, if ...2012-10-31 10:41:52 2人喜欢
我定要变得聪明, 公正,自由,温和,只要我能过问, 因为我不愿再看 自私者和有力者仍然横行 而无人制止。 (《伊斯兰的叛乱》献词 查良铮译) 引自 雪莱 原文: THE REVOLT OF ISLAM To Mary -- 4. And then I clasped my hands and looked arround- -But none was near to mock my streaming eyes, Which poured their warm drops on the sunny ground- So without shame I spake:-'I will be wise, And just, and free, and mild, if in me lies Such power, for I grow weary to behold The selfish and the strong still tyrannise Without reproach or check.' I then controlled My tears, my heart grew calm, and I was meek and bold.
回应 2012-10-31 10:41:52 -
maverick (it's my call sign ....)
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他到处散发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这就是我们专门称为想象的力量。这力量是由意志和理解力所发动的,而且始终在它们不懈的但又是温和的、难于觉察的控制之下(即所谓“驭而不紧”;它能使相反的、不协调的品质平衡与和谐起来,例如同与异、普通与具体、想象...2015-01-27 13:28:05 1人喜欢
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他到处散发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这就是我们专门称为想象的力量。这力量是由意志和理解力所发动的,而且始终在它们不懈的但又是温和的、难于觉察的控制之下(即所谓“驭而不紧”;它能使相反的、不协调的品质平衡与和谐起来,例如同与异、普通与具体、想象与形象、个别的与有代表性的、新奇、新鲜感与旧的熟悉的事物、不寻常的情绪与不寻常的秩序,又例如清醒的判断力和始终如一的冷静的一方面与热枕和激荡的申请的另一方面。但是它虽调和自然与人工,却仍置自然于人工智商,内容于形式之上,对诗本身的感应于对诗人的赞赏之上 引自第269页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回应 2015-01-27 13:28:05 -
九、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一)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湖畔派领袖人物,与友人柯尔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代表作《刺树》《痴儿》《西门·李》《丁登寺旁》《写在早春》,爱好自然,有三类诗歌是他的特殊贡献:①中等长度的哲理诗,代表作《不朽的兆象》②较长的叙事诗,代表作《毁了的村舍》《迈克尔》③《序曲》,是他诗才衰落之前完成的一部规模巨大的作品。 (二)柯尔律治(1772—1834),代表作《古舟子咏》《...
2022-01-02 20:56:02
九、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一)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湖畔派领袖人物,与友人柯尔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代表作《刺树》《痴儿》《西门·李》《丁登寺旁》《写在早春》,爱好自然,有三类诗歌是他的特殊贡献:①中等长度的哲理诗,代表作《不朽的兆象》②较长的叙事诗,代表作《毁了的村舍》《迈克尔》③《序曲》,是他诗才衰落之前完成的一部规模巨大的作品。
(二)柯尔律治(1772—1834),代表作《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利斯托贝尔》,后两部均为未竟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汗》的内容与诗句全部来自诗人的梦境,可惜在写至第54行时被客人的来访打断,之后再也未能回忆起来。想象力是柯尔律治诗歌理论的核心(imagination而非fancy),与华兹华斯一样,柯尔律治也是一位诗才早衰的诗人。
十、新一代浪漫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一)总的来说,拜伦的影响最广,雪莱的探索最深,济慈在增进敏感上用力最勤。
(二)拜伦,起初写记游诗和东方故事诗,如《恰尔德·哈洛尔徳游记》,后写诗剧(如《该隐》,但其诗剧并不成功)和讽刺诗(如《唐璜》)。值得注意的是,拜伦很善用“倒顶点”的修辞手法,即对前面所着重的东西突然来一个否定,例如:
既然你爱甜言蜜语多于讽刺, 人们也就奉上一些颠倒的赞誉: “各族的救星”呀——其实远未得救, “欧洲的解放者”呀——使它更不自由。 引自 第十章 新一代浪漫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其诗歌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在异域情调和号召民族解放等方面他最有浪漫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在诗艺上,他又是同浪漫主义唱对台戏的,如他追随蒲柏,他以口语入诗(但那是有文化教养的上层人士的闲谈语言)。
(三)雪莱,杰出的政治诗人(《麦布女王》《伊斯兰的叛乱》献词)、哲理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智美颂》《敏感木》)、抒情诗人(《西风颂》)。
(四)济慈,代表作有两个史诗片断,即《海披里安》与《海披里安之亡》,以及六大颂歌——《惰颂》《心灵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在诗歌理论上,他创造了“反面感受力”这一名词,并认为诗人是“最没有诗意的动物”,诗人应适应一切,吸收一切,诗意在于他所作而不在他本人。在三人中,济慈是最努力、最善于自省,也是去世最早的。
十一、司各特及其他诗人(只简单记录一下司各特)
司各特(1771—1832),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由于拜伦的崛起而放弃诗作。首先,他在振兴民谣传统方面取得了别人难比的成功,代表作《末代行吟诗人之歌》。其次,他是一个卓越的叙事诗人,代表作《玛密安》。第三,他有某些当时别的诗人所无的优点:有气势,写得快速有力;有历史的魅力,有大格局、大背景;有民间文学传统作依靠,因此他是真正深厚的,在提供黄钟大吕之音方面没有另一个诗人及得了他。
十二、19世纪诗歌,丁尼生、勃朗宁
(一)伊丽莎白·勃朗宁,代表作为长篇叙事诗《奥罗拉·李》《葡萄牙十四行诗》
(二)阿尔弗雷特·丁尼生,华兹华斯后的桂冠诗人,代表作为《悼念集》、长篇叙事诗《国王之歌》
(三)罗伯特·勃朗宁,代表作《环与书》
(四)其他较重要的诗人:爱米丽·勃朗特,其诗凄冷忧伤,哀思细腻;爱德华·费兹裘罗尔,以翻译《鲁拜集》闻名;亚瑟·克勒夫,代表作《旅之恋》;马修·阿诺德,代表作《多佛滩》《学者吉普赛》、散文著述《文论》《文化与政府》《文学与教条》等,影响甚大。
(五)前拉斐尔兄弟会,领袖为但丁·加布里耶尔·罗塞蒂,其代表作为《顿悟》,她的妹妹克里丝蒂娜诗才更为卓越,有名作《歌》《终点》。其余的人略过不提。19世纪是英国诗歌比较困难的一段时期。一方面,前人的伟大业绩一时承接不上,要等到世纪中叶才由丁尼生和勃朗宁打开局面;另一方面,英国现实的急剧发展又需要新的诗歌,众多诗人为此做出了努力,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全面性的突破。
十三、20世纪诗歌,哈代、叶芝
(一)哈代,代表作有爱情诗(如《旧烟余烬》《在勃特雷尔城堡》)、死亡诗(如《身后》)。哈代的诗歌是极传统、极感性的。
(二)叶芝,起初是一位象征派诗人,早期诗歌如《当你老了》写得朦胧华美,后来,他的语言变得具体、清楚,并最终形成了硬朗、透明的新风格(如《驶向拜占庭》),而在他担任爱尔兰自由邦上议员以后,他又迈向了一个更深刻、深沉、富有哲理的艺术时期(如《在学童中间》)。
十四、一战与英国诗歌
许多优秀诗人在一战中丧生,如鲁泊特·勃鲁克、维弗莱德·欧文、爱德华·汤玛斯、艾撒克·罗森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卫·琼斯,其作《在括弧中》那拼贴画式的写法有如艾略特的《荒原》。
回应 2022-01-02 20:56:02
-
smile (世界旅行者。诗歌、漫游、自由。)
我心激动不已,定要再到深海飘荡,欣赏盐味海浪的游戏。 上帝之乐使我开怀,胜过这短促的死一般的生,在陆地上。 去年之雪今安在? 夏日来临,阳光溶溶。我披上长衫,仿佛成了放羊人。我穿上隐士的衣衫,不去习育经文,却去云游四方,寻幽探奇。 呵,人呀,你怎么还能睡觉?晨光已经这样美丽! 像许多最伟大的作家一样,他既属于他的时代,又在几个重要方面超越了它。 由于怜悯,记起了美丽的克莉塞德,他脱下腰带,连同一袋金...2018-04-20 09:57:45
我心激动不已,定要再到深海飘荡,欣赏盐味海浪的游戏。
上帝之乐使我开怀,胜过这短促的死一般的生,在陆地上。
去年之雪今安在?
夏日来临,阳光溶溶。我披上长衫,仿佛成了放羊人。我穿上隐士的衣衫,不去习育经文,却去云游四方,寻幽探奇。
呵,人呀,你怎么还能睡觉?晨光已经这样美丽!
像许多最伟大的作家一样,他既属于他的时代,又在几个重要方面超越了它。
由于怜悯,记起了美丽的克莉塞德,他脱下腰带,连同一袋金子和珠宝,朝地下扔到她怀,然后骑过去了,一言不发,心中忧郁,回到城台,想着往事,几乎掉下马来。
英国诗人艾德蒙斯宾塞:sweet thames!rus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可爱的河,轻轻流到歌罢。
我今天因孤寂不胜伤逝;啊,不宜诉旧苦,开心事该吐露,预祝佳期,屈指就在目下,可爱的河,轻轻流到歌罢!
仙后:一个高贵的武士在平原上骑马慢行。
不过死是认真的,绝对不开玩笑。
哭泣者:如今不论他走向何处,在加列利的山区,或者更不受欢迎的地方,他总有两座喷泉忠实相随,两个能走的浴池,两个哭泣的动体,两个可以手提的简要海洋。
不错,是这样的。人在初期不全是石头。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
你没有耳朵,也缺乏灵魂,不能了解高超的使命,深刻的神秘,用它们才能讲清贞操的神圣,严肃的道理。你还配不上领会比你现在处境更大的快乐。
太阳扫平了所有的山峰,接着落进西方的海湾;最后他立起,把青衫一扬,明天去新的林子,新的牧场。
走过人生的舞台,瞎,但知足而优游。
全世界躺在他们面前,任凭他们去挑选住的地方。
用凡人的声音,既不嘶哑,也不沉默,虽然我已落入厄运,虽然厄运当头,听着恶言,身在黑暗中,各种危险包围着我,无边寂寞。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谁能不捧腹大笑?如果他就是艾提卡斯,谁能不掩泣悲号?
他是世上的荣耀,世上的笑柄,世上的谜。
什么地方去找这样的丰富,美丽,豪放?这一切都能扩大并且激荡人的灵魂。
挽歌: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
气呼呼,那一天。
大清早尽管冷,托姆的心里可温暖;这叫作:各尽本分,就不怕灾难。
布莱克:这个想象力的世界是永恒的世界,是我们所有的人在我们的肉身死亡之后都要返归的神圣之杯。这个想象力的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而繁殖的、生长的世界是有限的,暂时的。
自由,不受管辖,不受限制,真正的人,平等,没有阶级、种族、国家,没有惧恐、迷信、等级,每人都是自己的王,公正、温和、聪明。
看啊!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上,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桂冠只绿一季,爱情只甜一天。
永远用一种坚硬的、宝石般的火焰烧燃,保持一种狂喜,就是人生的成功。
北风稀稀透过棘丛间,犹闻那女人在呼唤。
你为何站在湿淋淋的稞麦里,嘴唇苍白,失去感觉,水浸到膝,而炉火就在附近?我说。我告他我愿意死掉。她说。
我可有勇气,搅乱这个宇宙?
我坐在岸上,钓鱼,枯干的平原在我背后。
我整个一生里,它们就向我而来,那些脚步,整个一生,我等待着。
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不再为狗所凌辱;也为了使有山、有水、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
乌鸦飞走了,怪内疚地。
时间如鹿,正在哈雷格的树林中。
我看过邪恶,也看过阳光,赐福四月天空下无邪的爱。
回应 2018-04-20 09:57:45 -
maverick (it's my call sign ....)
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他到处散发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这就是我们专门称为想象的力量。这力量是由意志和理解力所发动的,而且始终在它们不懈的但又是温和的、难于觉察的控制之下(即所谓“驭而不紧”;它能使相反的、不协调的品质平衡与和谐起来,例如同与异、普通与具体、想象...2015-01-27 13:28:05 1人喜欢
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他到处散发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这就是我们专门称为想象的力量。这力量是由意志和理解力所发动的,而且始终在它们不懈的但又是温和的、难于觉察的控制之下(即所谓“驭而不紧”;它能使相反的、不协调的品质平衡与和谐起来,例如同与异、普通与具体、想象与形象、个别的与有代表性的、新奇、新鲜感与旧的熟悉的事物、不寻常的情绪与不寻常的秩序,又例如清醒的判断力和始终如一的冷静的一方面与热枕和激荡的申请的另一方面。但是它虽调和自然与人工,却仍置自然于人工智商,内容于形式之上,对诗本身的感应于对诗人的赞赏之上 引自第269页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回应 2015-01-27 13:28:05
-
九、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一)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湖畔派领袖人物,与友人柯尔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代表作《刺树》《痴儿》《西门·李》《丁登寺旁》《写在早春》,爱好自然,有三类诗歌是他的特殊贡献:①中等长度的哲理诗,代表作《不朽的兆象》②较长的叙事诗,代表作《毁了的村舍》《迈克尔》③《序曲》,是他诗才衰落之前完成的一部规模巨大的作品。 (二)柯尔律治(1772—1834),代表作《古舟子咏》《...
2022-01-02 20:56:02
九、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一)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湖畔派领袖人物,与友人柯尔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代表作《刺树》《痴儿》《西门·李》《丁登寺旁》《写在早春》,爱好自然,有三类诗歌是他的特殊贡献:①中等长度的哲理诗,代表作《不朽的兆象》②较长的叙事诗,代表作《毁了的村舍》《迈克尔》③《序曲》,是他诗才衰落之前完成的一部规模巨大的作品。
(二)柯尔律治(1772—1834),代表作《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利斯托贝尔》,后两部均为未竟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汗》的内容与诗句全部来自诗人的梦境,可惜在写至第54行时被客人的来访打断,之后再也未能回忆起来。想象力是柯尔律治诗歌理论的核心(imagination而非fancy),与华兹华斯一样,柯尔律治也是一位诗才早衰的诗人。
十、新一代浪漫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一)总的来说,拜伦的影响最广,雪莱的探索最深,济慈在增进敏感上用力最勤。
(二)拜伦,起初写记游诗和东方故事诗,如《恰尔德·哈洛尔徳游记》,后写诗剧(如《该隐》,但其诗剧并不成功)和讽刺诗(如《唐璜》)。值得注意的是,拜伦很善用“倒顶点”的修辞手法,即对前面所着重的东西突然来一个否定,例如:
既然你爱甜言蜜语多于讽刺, 人们也就奉上一些颠倒的赞誉: “各族的救星”呀——其实远未得救, “欧洲的解放者”呀——使它更不自由。 引自 第十章 新一代浪漫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其诗歌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在异域情调和号召民族解放等方面他最有浪漫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在诗艺上,他又是同浪漫主义唱对台戏的,如他追随蒲柏,他以口语入诗(但那是有文化教养的上层人士的闲谈语言)。
(三)雪莱,杰出的政治诗人(《麦布女王》《伊斯兰的叛乱》献词)、哲理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智美颂》《敏感木》)、抒情诗人(《西风颂》)。
(四)济慈,代表作有两个史诗片断,即《海披里安》与《海披里安之亡》,以及六大颂歌——《惰颂》《心灵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在诗歌理论上,他创造了“反面感受力”这一名词,并认为诗人是“最没有诗意的动物”,诗人应适应一切,吸收一切,诗意在于他所作而不在他本人。在三人中,济慈是最努力、最善于自省,也是去世最早的。
十一、司各特及其他诗人(只简单记录一下司各特)
司各特(1771—1832),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由于拜伦的崛起而放弃诗作。首先,他在振兴民谣传统方面取得了别人难比的成功,代表作《末代行吟诗人之歌》。其次,他是一个卓越的叙事诗人,代表作《玛密安》。第三,他有某些当时别的诗人所无的优点:有气势,写得快速有力;有历史的魅力,有大格局、大背景;有民间文学传统作依靠,因此他是真正深厚的,在提供黄钟大吕之音方面没有另一个诗人及得了他。
十二、19世纪诗歌,丁尼生、勃朗宁
(一)伊丽莎白·勃朗宁,代表作为长篇叙事诗《奥罗拉·李》《葡萄牙十四行诗》
(二)阿尔弗雷特·丁尼生,华兹华斯后的桂冠诗人,代表作为《悼念集》、长篇叙事诗《国王之歌》
(三)罗伯特·勃朗宁,代表作《环与书》
(四)其他较重要的诗人:爱米丽·勃朗特,其诗凄冷忧伤,哀思细腻;爱德华·费兹裘罗尔,以翻译《鲁拜集》闻名;亚瑟·克勒夫,代表作《旅之恋》;马修·阿诺德,代表作《多佛滩》《学者吉普赛》、散文著述《文论》《文化与政府》《文学与教条》等,影响甚大。
(五)前拉斐尔兄弟会,领袖为但丁·加布里耶尔·罗塞蒂,其代表作为《顿悟》,她的妹妹克里丝蒂娜诗才更为卓越,有名作《歌》《终点》。其余的人略过不提。19世纪是英国诗歌比较困难的一段时期。一方面,前人的伟大业绩一时承接不上,要等到世纪中叶才由丁尼生和勃朗宁打开局面;另一方面,英国现实的急剧发展又需要新的诗歌,众多诗人为此做出了努力,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全面性的突破。
十三、20世纪诗歌,哈代、叶芝
(一)哈代,代表作有爱情诗(如《旧烟余烬》《在勃特雷尔城堡》)、死亡诗(如《身后》)。哈代的诗歌是极传统、极感性的。
(二)叶芝,起初是一位象征派诗人,早期诗歌如《当你老了》写得朦胧华美,后来,他的语言变得具体、清楚,并最终形成了硬朗、透明的新风格(如《驶向拜占庭》),而在他担任爱尔兰自由邦上议员以后,他又迈向了一个更深刻、深沉、富有哲理的艺术时期(如《在学童中间》)。
十四、一战与英国诗歌
许多优秀诗人在一战中丧生,如鲁泊特·勃鲁克、维弗莱德·欧文、爱德华·汤玛斯、艾撒克·罗森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卫·琼斯,其作《在括弧中》那拼贴画式的写法有如艾略特的《荒原》。
回应 2022-01-02 20:56:02 -
六、弥尔顿 (一)弥尔顿人生分期:①1608—1639:从小受良好的古典教育,17岁就读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后花费五年时间遍读古典和西欧文哲著作,39年8月回到英国。这一阶段的作品有《欢乐颂》《沉思颂》《科玛斯》等②1640—1660:弥尔顿从事政治活动,写作大量论战性小册子为清教主义的革命政权辩护,1652年双目失明③1660—1674:查理士二世复辟,弥尔顿受迫害遭监禁,后被释放。在这一阶段,弥尔顿写作出了《失乐园》(166...
2021-11-17 22:49:50
六、弥尔顿
(一)弥尔顿人生分期:①1608—1639:从小受良好的古典教育,17岁就读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后花费五年时间遍读古典和西欧文哲著作,39年8月回到英国。这一阶段的作品有《欢乐颂》《沉思颂》《科玛斯》等②1640—1660:弥尔顿从事政治活动,写作大量论战性小册子为清教主义的革命政权辩护,1652年双目失明③1660—1674:查理士二世复辟,弥尔顿受迫害遭监禁,后被释放。在这一阶段,弥尔顿写作出了《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二)关于《失乐园》:内容上主要叙写撒旦复仇之事。撒旦被上帝击败,报仇心切,诱使上帝所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上帝震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值得注意的是,弥尔顿在此诗中没有用韵。另外,这部史诗还引起了不少争论,主要有三点。
①主题:前两章中,撒旦表现为一个不屈不挠的悲剧性革命英雄,上帝却得不到读者的爱戴,这就引发了主题之争。王佐良认为,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
②语言:喜用大字僻词,句子也常常是拉丁文式的;喜用颠倒结构(如“Him who disobey/Me disobeys”),被艾略特批评为“与感觉脱节”。
③影响:18c艾狄生、蒲柏等人推崇弥尔顿,但约翰逊博士却大肆批判弥尔顿。后世诗人中,布莱克、华兹华斯、雪莱、丁尼生推崇弥尔顿,而庞德、艾略特、李维斯等人则贬低弥尔顿。
(三)关于《复乐园》:《复乐园》写耶稣挫败撒旦的种种诱惑,使撒旦在成功地诱惑了夏娃之后终于遭到失败,因而人类得以赎罪而进入天堂。相较于《失乐园》而言,《复乐园》语言朴素,多辩论,很少戏剧性的大起大落。
(四)影响与贡献:弥尔顿复兴了白体诗,填补了史诗的大空缺,又为十四行诗另辟途径,并写出了成功的希腊式悲剧,把16c以来的英诗的众多优点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把清教主义注入古典人文主义,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个巨人。
七、王政复辟时期和18c诗歌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成为风尚,出现了新的体裁,如社会讽刺诗、英雄诗剧、风尚喜剧,主要诗体变成了双韵体。该阶段代表诗人为约翰·德莱顿,代表作《阿伯沙隆和阿基托弗尔》,同时,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家,著有《论戏剧诗》。
18c英国诗歌特色:在世纪前半段,新古典主义得势,诗歌城市化,主要诗体是“英雄双韵体”;世纪后半段,感伤主义出现,诗歌乡村化,诗体上古民谣体渐占上风,白体无韵诗也重新抬头。代表诗人有蒲柏(《致阿勃斯诺特医生书》)、斯威夫特(《咏斯威夫特教长之死》,讽刺性强)、约翰逊(其诗多感慨,笔调沉重,代表作《人生希望多空幻》),他们所写诗歌多为社会讽刺诗,除此之外,田园诗也在发展,诞生了哥尔斯密司及他的《荒村》。世纪后半段的感伤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汤玛斯·格雷,代表作《墓园挽歌》,已有浪漫主义风味,嘲讽的是,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登上文坛后却拿格雷开刀,批判其诗歌僵化。对此,王佐良提出了一个观点颇富教益:在文学潮流的消长起伏里,常有一种现象,即后起者急于清除的,往往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表现出哪怕有细微不同的前驱者。
八、浪漫主义诗歌引论,彭斯、布莱克
18c中叶以后,浪漫主义开始出现,代表诗人罗伯特·彭斯(诗路广,诗歌富有现实性、音乐性、戏剧性)、威廉·布莱克(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笔者: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中的牛顿油画即为布莱克所画,讽刺的是,这幅画是布莱克拿来讽刺牛顿的),下面是布莱克的《伦敦》。
伦敦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士兵的哀叹 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它吓住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用瘟疫摧残了婚礼丧车。 引自 第八章 浪漫主义诗歌引论;彭斯,布莱克 布莱克被列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个诗人之一(其余五位分别是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和华兹华斯),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而清新,想象力丰富,又具有独特的神秘性与宗教性(布莱克是官方教会的叛逆者,有一套由他独创的神话系统)。
笔者:再次感叹,这本书写得实在是挺浅的...仅适合作为入门级文学史阅读。
回应 2021-11-17 22:49:50 -
注:①札记仅提炼该书要点,不作过多论述。②札记中一切言论皆出于本书,如有例外,必附说明。③由于原书不在案头,故只引用少量译诗。 〇、引言 (一)英国诗史三时期:①古英语时期(5c—12c)②中古英语时期(12c—15c)③近代英语时期(15c—当今) 一、古英语诗歌 (一)该时期诗歌创作者主要为三个日耳曼部族,即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 (二)该时期诗歌题材集中于:①人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孤独和忧郁,如《航海者...
2021-11-11 21:03:30
注:①札记仅提炼该书要点,不作过多论述。②札记中一切言论皆出于本书,如有例外,必附说明。③由于原书不在案头,故只引用少量译诗。
〇、引言
(一)英国诗史三时期:①古英语时期(5c—12c)②中古英语时期(12c—15c)③近代英语时期(15c—当今)
一、古英语诗歌
(一)该时期诗歌创作者主要为三个日耳曼部族,即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
(二)该时期诗歌题材集中于:①人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孤独和忧郁,如《航海者》《流亡者》②基督教宗教诗,如《十字架之梦》
(三)该时期最具代表性作品为史诗《贝奥武夫》,掺杂有基督教情绪。
二、中古英语诗歌
(一)诗体:①以音节组成而有脚韵,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②头韵体诗,如《农夫皮尔斯之幻象》《高文爵士与绿色骑士》
(二)特点:量大类多,呈现出法国诗风与英格兰本土传统之间既冲突又融合的情景。
(三)各时段代表诗人及作品
14c:①头韵体复兴,代表作有《农夫皮尔斯之幻象》《高文爵士与绿色骑士》②杰出诗人乔叟,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英雄双韵体诗歌,有关巴斯的婆子和她的自主权主张)、《特洛伊罗斯与克莉塞徳》(取材于《伊利亚特》)③诗人高厄,代表作《情人的坦诉》
15c:①诗歌活动中心移到苏格兰,代表诗人有亨立生(代表作《克莉塞徳的遗言》)和邓巴(代表作《冬日沉思》)②民谣力量强大,代表作有《派屈克·司本斯爵士》《罗宾汉和三个扈从》
(四)总结:以格律论,中古英语诗歌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两大诗体,即头韵体和双韵体。、
三、文艺复兴的清晨
(一)时间:起于16c
(二)重要人物:①怀亚特(引进十四行诗)、塞莱(发明无韵白体诗)②写十四行诗的优秀诗人:菲利普·雪尼爵士(《阿斯特罗菲尔与斯特拉》)、斯宾塞(《仙后》)、华尔特·劳莱爵士(《世界史》)、撒缪尔·旦尼尔(《地莉亚》《优力息斯与塞壬》)、迈克·局雷顿(《理想》)、乔治·贾浦曼(笔者:即翻译荷马史诗的chapman,深受济慈喜爱)、汤玛斯·纳什(《夏天最后的遗嘱》,为大学才子派人物)、汤玛斯·谌必安(《对于英诗的观察》)
理想 既然无救了,那就让我们吻了分手, 不,我已完事,你再也得不到我什么, 我也高兴,是的,高兴无忧, 能这样干脆地解脱, 握手吧,废除我们的全部誓言, 如果有一天我们重逢, 不要让人在我们脸上看见 还有一点旧情残存。 爱情在作最后的喘息, 脉搏已弱,热情躺卧无声, 信念在死亡的床边屈膝, 天真正在闭上他的眼睛: 但只要你愿意,即使一切都将他抛开, 你仍能叫他从死亡回来。 引自 第三章 文艺复兴的清晨 四、马洛与莎士比亚
(一)马洛: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二)莎士比亚后期白体诗的变化:①更多地趋向于下格,口语化,俗语化(如《李尔王》IV.Vi.124—129)②承担更多的任务,表达戏剧诗过去从未表达过的内容,如四大悲剧中的灵魂的煎熬。③在白体诗格律上作了改变,最明显的一点是跨行更频繁,跨度更大,从三四行一直跨到七八行或更多;其次,在一个音节内部,轻重格更多地变成重轻格或把下一音步也拉进来变成重轻轻重格、重轻重轻格等,增加了声韵上的变化;再一点,不再是一行一停顿,而是行内有停顿,顿的位置可以放在行内任何地方。④更有意识地使白体诗的语言起到更大的戏剧作用。
(三)白体诗用于戏剧的三个阶段:①雄辩阶段,如吉特《西班牙悲剧》②抒情阶段,如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③完全戏剧化阶段,如莎士比亚中后期创作。
五、琼生、多恩与他们的追随者(16c—17c)
(一)本·琼生:古典主义者,代表作有《伏尔蓬尼》《炼金术士》《给西丽雅》,其诗风的追随者被称为“本的儿子们”,有赫里克、加莱、萨克林、勒夫莱斯,后四人均为朝臣或骑士,故也称为“骑士派”。
(二)约翰·多恩:擅长写题材奇异,格律突兀、比喻怪诞的玄学诗,在语言上经常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代表作有《别离辞:节哀》《神圣体十四行》。多恩影响了乔治·赫伯特(《美德》),后者又影响了理查德·克拉肖(《火焰般的心》)与亨利·佛恩。
(三)安德鲁·马伏尔:更为杰出的玄学诗人,具有多恩所无的文雅,做到了玄学派诗风与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名诗为《致她的娇羞的女友》(笔者:前五章中难得的可读的译诗,吹爆杨周翰的译笔)
致他的娇羞的女友 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 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 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 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 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 来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 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 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我的植物般的爱情可以发展, 发展得比那帝国还寥廓,还缓慢。 我要用一百个年头来赞美 你的眼睛,凝视你的娥眉; 用二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 其余部分要用三万个春冬。 每一部分至少要一个时代, 最后的时代才把你的心展开。 只是这样的气派,小姐,才配你, 我的爱的代价也不应比这还低。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听到 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 而在那前方,在我们面前,却展现 一片永恒的沙漠,寥廓、无限。 在那里,再也找不到你的美, 在你的汉白玉的寝宫里再也不会 回荡着我的歌声,蛆虫们将要 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 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 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 坟墓固然是很隐蔽的去处,也很好, 但是我看谁也没在那儿拥抱。 因此啊,趁着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狎,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他奔忙。 (杨周翰译) 引自 第五章 琼生、多恩与他们的追随者 (四)总结:琼生的古典主义是对文艺复兴初期诗歌大繁荣的一种整顿,而多恩的玄学诗则是它的继续发展,马伏尔则在一定程度上把两者结合起来。
回应 2021-11-11 21:03:30 -
希尼的诗艺是与这种认识相一致的,他不唱浪漫派的田园曲,也不走现代派的炫新路子,而是利用传统的格律把弦拉紧,一个字一个字像是蹦出来的。他认为诗人要从努力解决技巧上的困难中见功夫,这样取得的诗的形式オ经受得住历史的冲击。仅仅是内容上有积极意义还是不够的,必须在形式上也有一种坚定性和战斗性,“风格是用来伤害对手和下达命令的工具”。他以他的美国诗友罗伯特・洛厄尔所作《鱼网》一诗为例,说明此诗表面上似...
2021-09-19 14:18:06
希尼的诗艺是与这种认识相一致的,他不唱浪漫派的田园曲,也不走现代派的炫新路子,而是利用传统的格律把弦拉紧,一个字一个字像是蹦出来的。他认为诗人要从努力解决技巧上的困难中见功夫,这样取得的诗的形式オ经受得住历史的冲击。仅仅是内容上有积极意义还是不够的,必须在形式上也有一种坚定性和战斗性,“风格是用来伤害对手和下达命令的工具”。他以他的美国诗友罗伯特・洛厄尔所作《鱼网》一诗为例,说明此诗表面上似乎是谈诗人在不断修改旧作中老去,但它的形式给予了另一种提示: 诗行的钢铁框架使诗篇没有坠入自我陶醉;它不是一篇言词,而是一种精心制成的形式,也是一种故意发出的声音,一开始像音叉那样甜美,而结束时则只听见一下下猛烈的撞击,像是有人在毫不客气地猛叩门上的铁环。此诗有一种内在 的生命,它在千方百计地向一个形式行进——理解了这一点就会使我们不只注意它表面上所作的“无能为力”的宣告,而还注意到洛厄尔对于诗艺所给他的职责的内在的信任。我们看出了这点也就受到作者所作承诺的鼓励,并在这种承诺里听到了权威的声音。 诗艺如此,诗艺观如此,离开乔治派现代派、“运动派”等等都已相当远了。在战火不熄的北爱尔兰,英语诗进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结東语 关于英语诗的发展,至此已叙述完毕。 回顾一下,它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近代英语。三个时期都有优秀诗人和佳作,尤其在近代英语时期,出现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两大高潮,对世界诗坛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也影响甚大,但活跃时间较短,成就也不如两次高朝。 虽有这些分期,英语诗还是一个整体,其中并无大的脱节。它比较妥善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亦即传统与创新之间的问题。传统没有压死新生的天才,创新也没有跑野马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倒是两者互相补充,而又同受制约于文化。 本书开卷曾提到英国国内有几种文化相互激荡又彼此吸收,同样情况也见于现代英国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虽然总的说来,英国是对外国文化开放的,诗人则有或迎或拒的不同情况。拒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诗歌更有本土的根基,更深刻,但是长期内向则又产生狭隘的岛国气。迎而又拒,拒中有迎,这才能使诗歌健康地成长起来。纵观英诗全局,似它是能够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都收归己用的。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这个结合。 当代世界情况远比过去复杂,经过现代主义对西欧和美国文化的大开放,英诗似平又开始内向,写身边琐事,写心头烦闷,但现在已有迹象,它在增强历史感,响应外来的呼声。 一个相联而难的问题是诗歌语言。诗人使用语言最精又最大胆,而对根前的语言情况经常不满意。英国历来就有对“诗歌用语”的争论,从浪漫派起更为尖锐。华兹华斯要求以“人们真正用的语言”入诗。济慈从弥尔顿式的倒装句法转向纯净的北方英语。现代派艾略特依靠美国口语诗传统,要求“纯净部落的方言”。苏格兰的麦克迪尔米徳追求“一种能尽各种功用的语言,它有一种奇妙的透彻,又有火光样的品质。”更近的东尼·哈里逊也要“吞下父亲们的火一样的语言”,用它去“点燃多少代压抑着的沉默”,并说即使他的声带被烤焦,“也将有火焰不断地唱歌”,这是把诗歌语言同为受剥削的“哑巴”们仗义执言的责任联系起来了。可见问题不仅是文言白话之分,白话也不仅有舞合式与街头式之别,而还有阶级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多数英国诗人当然是不管这一套的,但他们也每天面临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争论的好处之一是英国的诗歌语言没有长期停滞过,不仅平时是流动的,而且每逢一个大的诗歌运动,总以刷新诗歌语言为其前奏。 以后的情况将如何?一个新因素已经出现,即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英国国内是有不少人对此反对的,但未必能抗拒历史潮流。英语诗原来起自北欧家当不过一二首史诗,现在已成为世界诗坛上一支强大力量,又回到欧洲的怀抱,会出现什么局面,这将是世界上所有的诗歌爱好者怀着兴趣注视的事。
回应 2021-09-19 14:18:0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译林出版社 (1997)8.8分 353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1997)8.1分 3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诗】 (爱玛·包法利)
- 俯瞰英诗 (小波福娃)
- 王佐良 (hval)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英国诗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王不了 2014-03-07 07:51:16
从中发现了托尼·哈里逊。得空要找他的诗来读。2014年3月4-6日。
0 有用 正正子 2011-06-29 10:16:48
(付大叔送我的17岁生日礼物了。那次音乐会我居然在剧院旁边的书店碰到他了。他说,你可以读点经济方面的书。最后我还是不争气地选了这本。)艾略特“静止,像一个静止的花瓶,在静止中永远流动”...奥登弑父的悲壮...
4 有用 阅微草堂 2013-04-10 16:33:53
王老是我走进英诗的引路人!教会了我如何读莎士比亚
1 有用 喜上眉梢邪王子 2013-02-20 10:39:16
写得真是太好了~浅入深出,娓娓道来~~~配合着王的诗选读,最妙不过~
0 有用 楽萸 2014-09-10 20:04:53
二刷完畢。
0 有用 逋·可能会注销 2022-07-03 09:40:54
讲得蛮清晰的,而且有一些文本分析,可以用来扫盲。
0 有用 吴世贤 2022-01-20 09:45:23
同样一顿饭,看别人吃得就是香些
1 有用 Castor 2021-10-26 09:55:30
算是比较全面了,缺点是历史叙述不够清晰,细节多有省略,对诗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没有深入探讨
0 有用 无目的的漫游 2021-09-19 14:40:44
荡气回肠,印象中除了看爽文似的玄幻仙侠小说,还没有这样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啃完这样一部并不算薄的书。 也许是刚从开学军训的疲惫状态中挣脱出来,在从头到尾了解英国诗史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放松起来。 借用王先生的话说,我发现我对于英国诗的知识充实了,重温了过去喜欢的诗,又发现了许许多多过去没认识的好诗,等于是把一大部分英国好诗从古到今地又读... 荡气回肠,印象中除了看爽文似的玄幻仙侠小说,还没有这样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啃完这样一部并不算薄的书。 也许是刚从开学军训的疲惫状态中挣脱出来,在从头到尾了解英国诗史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放松起来。 借用王先生的话说,我发现我对于英国诗的知识充实了,重温了过去喜欢的诗,又发现了许许多多过去没认识的好诗,等于是把一大部分英国好诗从古到今地又读了一遍。 虽并不像王先生一样感到“衰年”,却有鲍勃迪伦的“昔日我曾苍老,如今风华正茂”之感。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浮躁不安之余,灯下开卷静读,都是一件快事,让我能触及自身的灵魂,在内心平静安宁之处片刻停留。 (展开)
0 有用 李晚晚 2021-09-16 10:40:49
书是好书,但是我实在配不上读英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