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试读

初创时期:热情大爆炸

"这个买卖证券的中心市场,1792年为每日聚集在附近一棵梧桐树下的商人所建。"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楼前竖立的铜牌上刻的字,记录的是1792年的某个时候,在美国曼哈顿南部的一棵梧桐树下,24位经常在树下交易的股票经纪人,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股票市场。于是此后人们把股票也称为"梧桐叶"。那么,新中国第一片"梧桐叶"在哪儿? 在深圳,一位股民捧出一张编号第...

  1. 第一片"梧桐叶"
  2. 学习万科好榜样
  3. 疯狂的黑市交易
  4. "5·18"公告和涨跌停板制度
  5. 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起步时期:蹒跚中走来

我们不能说"崩盘",因为1990年底到1991年初,深圳股市的盘子太小,只有5只股票,如何经得起"崩"?确切点说,应该是"股灾",是深圳的第一次"股灾",也是新中国证券史上的第一次"股灾"。 包括缺乏经验的深圳管理层在内,谁都没有料到1990年11月下旬的多头惨烈失败会酿成一场"股灾"。股市的狂跌与深圳的冬天一起降临了。和股..

  1. 第一次"股灾"
  2. 大坑村人玩心跳
  3. 延中"造反"了
  4. "8·10"事件
  5. 荒芜的"原野"

操纵时期:"盖子"掀掉以后

从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到1990年8月发布《关于鼓励华侨和香港、澳门同胞投资的规定》,在一系列鼓励海外投资的文件中,都明确了海外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内地企业股票的形式来进行投资。与此同时,在1990年底,中央已批准上海作为股份制试点城市。由此可见,建立上海股市吸引外资的机制,只是时间问题了。 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华侨、港澳同胞,想买中国股票...

  1. "老外"靠不住
  2. 股市不相信眼泪
  3. "银证脱钩":信用交易的末日
  4. 我也要收购:"苏三山"诈骗事件

动荡时期:"熊"途漫长

1992年沪深股市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致使股民和管理层都出现了心理上的误差,股民早就把风险置之脑后,而管理层的热情在于不断推出新股,也把股市的承受能力忘得干干净净。国家制订的发行股票计划与各地的执行情况形成巨大反差,中央公布1992年全国股票计划发行1亿元A股和1亿元B股,但没有一个地方以此为界线。截至1992年年底,执行这个发行计划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以上海为例,1992年..

  1. 大"熊"露峥嵘
  2. "327":期货还是"欺"货
  3. 停市没商量
  4. "5·18"井喷
  5. A二权证:1995年最后的疯狂
  6. 弄把交椅坐坐

监管时期:内忧外患说风险

1996年12月16日,星期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当天,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显要位置转载了此文。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股市为何暴涨;第二,有暴涨必有暴跌;第三,坚持"八字方针";第四,抑制过度投机。评论员文章给1996年股市定性道:"中国股市今年快速上涨,有其合理的经济依据,即全球股市普遍上扬和国内经济形式明显...

  1. 一纸雄文震天下
  2. 琼民源变成"全民冤"
  3. 曾荫权发动港股保卫战
  4. "君安教父"翻船
  5. "脑子不好"导致的"金百事件"

重组时期:卖"壳"的年代

虽然上市公司相对来说要比非上市公司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可这种活力与竞争力如果不能适应新经济的骤然到来,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在与外企PK中胜出,就会成为一种企业变革的阻力,所以上市公司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在经济嬗替中的失败者。以1997年为例,沪深上市公司亏损达41家,亏损面达到5.4%。尤其是一些改制不彻底、上市时间早的老牌企业,仿佛跟不上时代巨变的"老年人"...

  1. 人穷"壳"靓丽
  2. 北大要当"老大"
  3. 麻雀变凤凰
  4. "5·19"行情:中国股市的质变
  5. 海虹:海上生彩虹

危难时期:成长的烦恼

1998年8月27日,东方锅炉的原董事长、四川省证管办副主任江仲生,东方锅炉的董事长何允明,副董事长程兆峰,董事马一中因涉嫌贪污,被四川省公安厅刑事拘留。几乎公司的所有领导都涉及此案,就此东方锅炉的"盖子"被掀掉,锅炉里到底煮的是什么汤呢? 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88年经自贡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东方锅炉厂的部分生产经营性账面净资产折成国家股,独家发起..

  1. 掀开锅炉的"盖子"
  2. 康赛:慷慨地塞黑钱
  3. 耸人听闻的《基金黑幕》
  4. "中科系"编织的"杰作"
  5. "吕梁舰队"的覆灭
  6. 吴敬琏单挑股市

法治时期:黎明前的黑暗

2000年3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百文")破产还债的诉讼申请。一时间这家上市一年多就成为垃圾股的公司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ST郑百文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8年12月被批准进行股份制试点,1996年4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和河南省首家商业类上市公司。上市后,公司曾在当年取得过&...

  1. 死而不僵郑百文
  2. "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3. 银广夏:中国股市的"9·11"

低迷时期:股市保卫战

随着上市公司的不断扩大,亏损公司数量也从几家、十几家发展到上百家。甚至出现了一些巨亏公司,比如深市的白云山,1998年年报爆出一年亏8.19亿的"天价"。让这种资不抵债又没法靠重组获取新生的公司继续留在市场上,只能成为害群之马,退市通道在中国股市里再不开启的话,股市将成为一潭死水。 任何一个市场都应该具备优胜劣汰机制,否则不能成为市场,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

  1. 与其绩优,不如垃圾
  2. 周正毅"农凯帝国"操纵案
  3. 王寇之间"德隆系"
  4. "国九条":保卫股市第一枪

股改时期:开弓没有回头箭

所谓股权分置改革,说白了就是国家股、法人股废弃不流通的承诺,它们将和流通股变成性质一样的股票,使股东的利益真正一致起来。为了这个承诺的废弃,国家股、法人股,即那些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股东,必须给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补偿,这叫做"对价"。给多少补偿,即"对价"的多少,补偿后非流通股什么时候在二级市场流通,每次解禁多少,均由大股东拿出方案,随后由股东..

  1. "活着就是成功,不死就是胜利"
  2. 逼空,逼空,再逼空
  3. 无限风光在基金

涅槃时期:全流通市场的来临

中国平安的增发消息让2008年初的股市上演了很难堪的一幕。消息公布的当天,平安股价就被封杀在跌停板:88.39元。同是保险股的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受到拖累,分别跌8.82%和8.76%。在香港的平安H股也暴跌6.33%,这则消息一天之内使平安市值蒸发掉588亿元。更令人恐怖的是,大批平安的股民都在跌停板后面排队等待抛平安的股票。平安的30亿股"小非"将在2008年2月初解禁,平安上市后...

  1. 不平不安道"平安"
  2. 美国蝴蝶扇翻中国股市
  3. 惊魂一周:次贷危机很暴力
  4. 3 000点保卫战引发"4·24"井喷
  5. 众望所归盼"平基"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作者: 阿奎
副标题: 新中国股市二十年
isbn: 7508613139
书名: 喧哗与骚动
页数: 461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