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十五年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伊右子都 2018-06-08 23:26:43

    和译林出版社《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对看。这两个版本都有删节,但是参照着看,还是能找到一些这本书删了那本书没删的漏网之鱼。不过,还是有些共同删除的地方,让人十分闹心。不知道哪里能下到原版,那就好了。

  • 1 Cooltree 2010-09-24 17:36:09

    原名叫鲍威尔对华回忆录,新版纸张不错

  • 3 hurlyburly 2009-12-07 13:47:17

    近代人物的自传,凡海外出版引入国内的,没有不遭阉割的,割了还不告诉你。2009年,近代史书籍还不能避免审查,即使是个老百姓写的回忆录都要审查。

  • 0 尼克 2009-11-17 14:44:43

    我想去喀布尔 我想去巴格达 我想去摩加迪沙

  • 1 Anna 2012-04-23 16:21:09

    读了八个章节,比预期的要好,作为一个在中国的美国新闻评论人的视角,少了点亲历记录,多了点社会视角的广度,总体印象良好。

  • 1 TAO 2012-04-11 20:09:05

    临城劫车案作者亲历,描写很详细。有些章节删节较多

  • 0 三三黔首 2012-06-29 09:07:39

    虽然有千字删节,但是故事极好。

  • 0 家在胡同 2009-02-15 20:50:31

    校对漫不经心错误太多;以不同视角看待中国近代史,值得一读

  • 0 kickick 2009-02-07 12:33:46

    删节太多,尤其是所谓五卅惨案、西安事变,作者的视角尤其珍贵,不幸被和谐,可恨!

  • 1 阿华 2009-04-27 09:54:44

    可惜很多被删节了。。。

  • 0 Mido 2009-11-21 23:16:47

    有什么可删的,唉……

  • 1 XufengKou 2022-02-19 22:35:43

    与《纽约时报》阿班的回忆录相比,个人感觉鲍惠尔的这本《在中国二十五年》更有亲切感。比如在813之后阿班的记述主要停留在对租界造成的损失以及日机轰炸美舰上,而鲍惠尔则详细描述了日军入侵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当然本书还有许多亮点之处,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临城劫车案,以租界外国人视角对常公清党的解读(个人认为从时间线上看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一系列左倾做法确实对其后412整个上海社会中上层一致决定和做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西安事变的记录,以及37-41年间上海一步步被日军蚕食的描述。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本书大部分是基于台版的翻译(因各种原因删减的地方本书也都以[...]明确标注,颇有意味深长之意),甚至译者前记和其中译者的“反动”言论也是原封不动采用,实属难得。总体而言好书值得推荐!

  • 0 Ncc794 2022-02-04 23:19:47

    被阉割的书 明晃晃照出懦弱的自信

  • 0 麻什麽 2022-11-04 09:37:52 北京

    在中国颠荡起伏的25年,可拍出好几部精彩的电影

  • 0 吴 刚 2022-12-12 22:29:49 江苏

    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事件提供了不少新的细节和视角。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二十五年里的最后五年:日军占领上海时期,这部分最详尽,很多内容闻所未闻。另外本书编辑最实诚的地方是用[……]来标注了删节部位。这和日本人时期的做法相映成“趣”。至于书外的故事,53年6月停刊,就更有“趣”了。(10.26)

  • 0 八仙 2022-05-05 20:16:15

    非常精彩、有价值的回忆录,例如对张勋拥立溥仪复辟的分析,找出德国不愿意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如关于青岛的发展,德国为胜过英、俄,威廉大帝派出最优秀的市政专家到青岛……

  • 0 毛毛 2024-02-24 17:55:25 上海

    有身临其境之感。

  • 0 柳暗花明 2024-03-02 23:43:36 浙江

    非常不错的回忆录,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删节的内容多少能猜出来一些,比如上海之战这段删的无非就是指责是暴乱呗。这本书的好处提供了西方干涉势力的视角,再加上已有国共双方、苏联的角度,事件看得就比较全面了

  • 0 长青藤 2023-11-05 19:14:19 上海

    有一定史料价值,未必全部客观,但大量删节代表着什么。

  • 0 A嗒C 2012-08-28 01:26:37

    为了写论文才看了一点...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