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此书是《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的续集,是作者在2006至2007年间撰写的与古籍收藏、鉴赏、阅读相关的文章的结集。与前集相比,此集里面购书藏书的记录仍然生动而有分量;读书品书依然勤奋而深入;有向书籍史、印刷史、目录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更多用力的倾向;收入了一组缅怀黄永年、周绍良等文献学界与藏书界前辈的文章。此集20篇文章编为“怀念与景仰”“防书肆与赶书市”“收藏与鉴赏”“文献学与版刻史”等四个专题。
目录 · · · · · ·
怀念与景仰
送别我的老师
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我与绍良先生的书缘
《绍良书话》序言
访书肆与赶书市
落伍的一年
在书市的最后一个秋日里
有朋自远方淘得好书来
东京书市买书记
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收藏与鉴赏
盛大士《靖逆记》版本源流之判别
中国对瑞典国最早的全面记述——述清末写本《瑞典国记略》之历史由来
跋绍良先生所藏元王氏《直说素书》
钱泳《记事珠》稿本经眼识略
《肃慎辛氏箧存稀见明清别集题录》引言
文献学与版刻史
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咸丰九修《毘陵徐氏宗谱》与中国古代的铜活字印本问题
西汉关中龙首渠所灌溉之“卤地”抑或“恶地”与合理对待传世文献问题
《三辅黄图校释》后述
释《南史·宋本纪》之“禾绢闭眼诺”
· · · · · · (收起)
喜欢读"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不过,藏书的趣味,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好奇心。尽管买不起,若有机会经手过眼看一看,也算得上是一种差强人意的猎奇经历,自然也是一种福分;况且,若将时间尺度拉长了看,任何一种拥有,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收藏,实际上也只是收藏品流动历史上一个很短暂的时段而已。收藏品已经凝固成为不变的历史,而收藏家都只是过客。2015-01-10 19:44 1人喜欢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买旧书最让人得意的事,是花费很低很低的价钱,买到举世罕见或是精美绝伦的秘籍奇书,北方市井语言名之曰“捡漏儿”。能拣到漏儿,尤其是拣到大漏儿,不仅仅会满足凡人大多都会具有的那种占便宜的卑微心理;更深一层的心理满足,是买书人在与卖书人回环往复的斗法当中,好不容易占到了一次上风。因此,癖好旧书的人写书话,最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捡漏儿这档子事,弄得不大了解个中门道的读者,常常会误以为卖旧书的人都有眼无珠...2015-01-10 19:07 1人喜欢
买旧书最让人得意的事,是花费很低很低的价钱,买到举世罕见或是精美绝伦的秘籍奇书,北方市井语言名之曰“捡漏儿”。能拣到漏儿,尤其是拣到大漏儿,不仅仅会满足凡人大多都会具有的那种占便宜的卑微心理;更深一层的心理满足,是买书人在与卖书人回环往复的斗法当中,好不容易占到了一次上风。因此,癖好旧书的人写书话,最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捡漏儿这档子事,弄得不大了解个中门道的读者,常常会误以为卖旧书的人都有眼无珠,甚至会做出把宋版书当成废纸卖的傻事;殊不知拣漏儿又谈何容易,俗话说“买的精不如卖的精”,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买家挨卖家痛宰。这是因为旧书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遇到,买书人爱书心切,挨宰也是愿打愿挨,两相情愿的事情。确实历经甘苦的过来人,都会告诉你,真正想要经常得到好书,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肯花大价钱。不过,这些都是讲购买善本古籍或是其他可供把玩收储的珍本书刊,这是藏书的规则;若只为读书而买书,通常似乎大可不必如此,价钱合适就买,不合适自可笑而置之,实在着急用,还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书看。 然而,旧书的价格,说到底是要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用功念的学术书也不例外。书很少见,想看这书的人却有很多,定价自然要高。有些学术书甚至会因存世数量过少,到图书馆里也不容易借到。这样,若是想要使用查阅,有时便不得不花高价去买。 引自第138页 确实,想买到好书的不二法门,就是肯花钱!
回应 2015-01-10 19:07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要是确实不想多花钱买旧书,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本不要进书店;实在做不到的话,进去了也不要久留,最好走马观花瞟一眼就走。呆时间长仔细一看,往往就会惹来麻烦。 还有一招就是少带钱。不过这招不太靠谱。到最后不是死皮赖脸的求老板赊账,就是飞一样滴窜回家拿钱再飞一样的窜回书店买书。买到也就罢了,万一这一来一去间书飞了!真是切齿难忘。。。2015-01-10 18:37 1人喜欢
-
小炼师 (龙象般若功)
前几年没有做“博士导师”就退休,先生也只是淡然一笑,说现在“博导”这么多,又不缺我一个。这样的事更不值一提。 这曲笔挺有意思的。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366页有:(黄先生)对时下博导泛滥表示不满,说“未名湖畔要找三十条狗不容易,三百个博导呼之即来”。估计对辛德勇说的原话也类似于此。2014-03-27 18:37 1人喜欢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绍良先生随之又很随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书在北京没人看,到处都在降价卖。”当时,我只是觉得先生讲话很实在,不装样子,因为我在西安买到的同样是降价书。 辛德勇拿《绍良丛稿》[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5701/]请周先生签名时在1986年5月26日。刚才去孔夫子搜了一下,《绍良丛稿》现在的卖价最高不过45元,低到10元的也不少。1984年的书,印数也不过3400册,当时定价一块五分,三十年过去,价格翻了三四十倍...2015-01-10 00:27
绍良先生随之又很随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书在北京没人看,到处都在降价卖。”当时,我只是觉得先生讲话很实在,不装样子,因为我在西安买到的同样是降价书。 引自第22页 辛德勇拿《绍良丛稿》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5701/请周先生签名时在1986年5月26日。刚才去孔夫子搜了一下,《绍良丛稿》现在的卖价最高不过45元,低到10元的也不少。1984年的书,印数也不过3400册,当时定价一块五分,三十年过去,价格翻了三四十倍,也不知道算是有人看还是没人看。
回应 2015-01-10 00:27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后来不再去网上买书,只是由于遇到了无赖。多年前北京的潘家园还是荒凉的空地时,曾侍奉周振鹤先生前去买书。周振鹤先生在路东的大坑边儿上选书,我远远观看,周先生询问缘故,我说嫌脏;周先生说他不在意,只要有好书,哪怕边儿上有大粪也没有关系。我不行,踩上大粪,会影响买书的兴致。 话说N年前,文庙路上大白天还有人明目张胆摆地摊卖旧书的日子,有个老式公厕边上经常有人拉一黄鱼车旧书在那儿待价而沽。因为位置比较深... (2回应)2015-01-10 01:01
后来不再去网上买书,只是由于遇到了无赖。多年前北京的潘家园还是荒凉的空地时,曾侍奉周振鹤先生前去买书。周振鹤先生在路东的大坑边儿上选书,我远远观看,周先生询问缘故,我说嫌脏;周先生说他不在意,只要有好书,哪怕边儿上有大粪也没有关系。我不行,踩上大粪,会影响买书的兴致。 引自第33页 话说N年前,文庙路上大白天还有人明目张胆摆地摊卖旧书的日子,有个老式公厕边上经常有人拉一黄鱼车旧书在那儿待价而沽。因为位置比较深入文庙路的腹地,加上那座公厕的密封也不是很好,似乎人气不旺。我偶尔逛过一次,陪着一起去的哥们也是敬而远之,自管自的进手办店享受VIP服务去了。可惜在那车上没买到过好书。后来文庙路也改建,那家公厕没了,青天白日的时候,市容也会出来扫街,那辆黄鱼车也就没了。再后来中华路改建闹拆迁,马路边上自发的形成小商品地摊会,也夹杂一些书摊。在一个路口的垃圾站旁,也有一辆黄鱼车在卖旧书。当然不是当年文庙厕所的那辆,但那个垃圾站已经是纯露天了,味道是不用说了,诡异的是,对面好像还是家小吃店,生意居然很不坏。。。说起来在那辆黄鱼车里见过一本群众社的《福尔摩斯探案选》,品相一般,结果没买。有点可惜。后来那个啥SB会,中华路的小市场也被扫荡滴光光光了。
2回应 2015-01-10 01:01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不过,藏书的趣味,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好奇心。尽管买不起,若有机会经手过眼看一看,也算得上是一种差强人意的猎奇经历,自然也是一种福分;况且,若将时间尺度拉长了看,任何一种拥有,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收藏,实际上也只是收藏品流动历史上一个很短暂的时段而已。收藏品已经凝固成为不变的历史,而收藏家都只是过客。2015-01-10 19:44 1人喜欢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买旧书最让人得意的事,是花费很低很低的价钱,买到举世罕见或是精美绝伦的秘籍奇书,北方市井语言名之曰“捡漏儿”。能拣到漏儿,尤其是拣到大漏儿,不仅仅会满足凡人大多都会具有的那种占便宜的卑微心理;更深一层的心理满足,是买书人在与卖书人回环往复的斗法当中,好不容易占到了一次上风。因此,癖好旧书的人写书话,最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捡漏儿这档子事,弄得不大了解个中门道的读者,常常会误以为卖旧书的人都有眼无珠...2015-01-10 19:07 1人喜欢
买旧书最让人得意的事,是花费很低很低的价钱,买到举世罕见或是精美绝伦的秘籍奇书,北方市井语言名之曰“捡漏儿”。能拣到漏儿,尤其是拣到大漏儿,不仅仅会满足凡人大多都会具有的那种占便宜的卑微心理;更深一层的心理满足,是买书人在与卖书人回环往复的斗法当中,好不容易占到了一次上风。因此,癖好旧书的人写书话,最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捡漏儿这档子事,弄得不大了解个中门道的读者,常常会误以为卖旧书的人都有眼无珠,甚至会做出把宋版书当成废纸卖的傻事;殊不知拣漏儿又谈何容易,俗话说“买的精不如卖的精”,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买家挨卖家痛宰。这是因为旧书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遇到,买书人爱书心切,挨宰也是愿打愿挨,两相情愿的事情。确实历经甘苦的过来人,都会告诉你,真正想要经常得到好书,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肯花大价钱。不过,这些都是讲购买善本古籍或是其他可供把玩收储的珍本书刊,这是藏书的规则;若只为读书而买书,通常似乎大可不必如此,价钱合适就买,不合适自可笑而置之,实在着急用,还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书看。 然而,旧书的价格,说到底是要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用功念的学术书也不例外。书很少见,想看这书的人却有很多,定价自然要高。有些学术书甚至会因存世数量过少,到图书馆里也不容易借到。这样,若是想要使用查阅,有时便不得不花高价去买。 引自第138页 确实,想买到好书的不二法门,就是肯花钱!
回应 2015-01-10 19:0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华书局 (2020)8.0分 15人读过
-
每满100-50
-
暂时无货, 10天前曾上架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邝海炎 2017-02-16
如果说05年《读书与藏书之间》(一集)像新生的煤火有点冒烟,那08年出的《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就开始冒蓝火了,尤其《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和《西汉关中龙首渠所灌溉之“卤地”抑或“恶地”与合理对待传世文献问题》两文很精彩。回忆黄永年和周绍良的几篇文章也情真意切,很见火候。《靖逆记》那篇也好,“由于扬州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上,比山阳有更强的辐射力,文盛堂翻刻本的流行,一方面立即覆盖了相当一大部分社... 如果说05年《读书与藏书之间》(一集)像新生的煤火有点冒烟,那08年出的《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就开始冒蓝火了,尤其《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和《西汉关中龙首渠所灌溉之“卤地”抑或“恶地”与合理对待传世文献问题》两文很精彩。回忆黄永年和周绍良的几篇文章也情真意切,很见火候。《靖逆记》那篇也好,“由于扬州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上,比山阳有更强的辐射力,文盛堂翻刻本的流行,一方面立即覆盖了相当一大部分社会需求,影响了盛氏原刻本的刷印数量,这应是盛氏原刻本流传至今极其鲜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也进一步增大了《靖逆记》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而对于此书的社会需求,则会随着信息的广泛传播而进一步增多,这样又会促使新的翻刻本出现,于是,像《靖逆记》丙本这样的翻刻本,便又应时而生。” (展开)
0 有用 神威 2015-05-13
休憩40th,当真是书帐不多,乐事不少,辛先生是真能从读书买书中享受乐趣而且能传情达意令我辈欣然的难得大家,此类文章恨少,恨少。此外日本读书传统真赞,文库本激赞,中国真的缺点这样的举措,国有出版社都干吗呢?嗯?
0 有用 yanxiao1st 2017-07-14
个别篇不错,文笔上不如韦力先生
0 有用 夕月木 2012-07-14
照例是书话一类。其中记有埋葬秋瑾的“侠女”吴芝瑛与夫婿廉泉同李鸿章次子李经迈之不快,双方分别出书《帆影楼纪事》与《自反录》辩白。此书趣味格局太小,我以后治学或生活,都不可有此种局限性,总是要有一种向前的冲动才行。
4 有用 大甜甜~~ 2013-09-04
辛德勇记恩师黄永年先生的几篇文章看得我几乎泪下。黄先生晚年觉得自己一辈子想写的东西都写出来了,那是一个学者的大福气。很实在的书。
0 有用 YB 2021-02-15
20130603购买。有意思的不多
0 有用 初 2021-01-26
大开眼界
0 有用 我们爱卢梭 2020-04-29
老辛真的什么都能写,博!
0 有用 郑人 2019-07-04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吉川幸次郎比较反感
0 有用 东土大唐 2019-04-01
先看了《蒐书记》,因此有好几篇重复的。此书中辛神的大胆假设有不少,惜乎没有传世文献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