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陆)》的原文摘录

  •   大明毕竟是法制社会,要干掉某些人,必须要罪名,至少要个借口,但魏公公查遍了杨涟等人的记录,作风问题、经济问题,都是统统的没有。   东林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们或许狭隘、或许偏激,却不贪污,不受贿,不仗势欺民,他们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什么生计、未来,魏公公是不关心的,他关心的是,如何合理地把东林党人整死:抓来打死不行,东林党人都有知名度,社会压力太大,抓来死打套取口供,估计也不行,这帮人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攻坚难度太大。   于是,另一个人进入了魏忠贤的视线,他相信,从此人的身上,他将顺利地打开突破口。   虽然在牢里,但汪文言仍然清楚地感觉到,世界变了,刘侨走了,魏忠贤的忠实龟孙,五彪之一的许显纯接替了他的位置,原先好吃好喝,现在没吃没喝,审讯次数越来越多,态度越来越差。   但他并不知道,地狱之门才刚刚打开。   魏忠贤明白,东林党的人品是清白的,把柄是没有的,但这位汪文言是个例外,这人自打进朝廷以来,有钱就拿,有利就贪,东林党熟,阉党也熟,牛鬼蛇神全不耽误,谈不上什么原则。只要从他身上获取杨涟等人贪污的口供,就能彻底摧毁东林党。   面对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汪文言,这似乎不是什么难事。   天启五年(1625),许显纯接受魏忠贤的指示,审讯汪文言。   史料反映,许显纯很可能是个心理比较变态的人,他不但喜欢割取犯人的喉骨,还想出了许多花样繁多的酷刑,比如用铁钩扎穿琵琶骨,把人吊起来,或是用沾着盐水的铁刷去刷犯人,皮肤会随着惨叫声一同脱落。所谓审讯,就是赤裸裸的折磨。   第一次审讯后,汪文言已经是遍体鳞伤,半死不活。   但许显纯并不甘休,之后他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审讯,十几次审下来,审到他都体力不支,依然乐此不疲。   因为无论他怎么殴打、侮辱、拷问汪文言,逼他交代东林党的罪行,这个不起眼的小... (查看原文)
    Ooooooak 5赞 2013-04-30 17:09:31
    —— 引自章节:杨涟
  • 天启五年(1625)四月,汪文言被害于狱中,他始终没有屈服。   同月,魏忠贤的第二步计划开始,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党人被逮捕,他们的罪名是受贿,而行贿者是已经处决的熊廷弼。   受贿的证据自然是汪文言的那份所谓口供,在这份无耻的文书中,杨涟被认定受贿两万两,左光斗等人也人人有份。   审讯开始了,作为最主要的对象,杨涟被首先提审。   许显纯拿出了那份伪造的证词,问:   “熊廷弼是如何行贿的?”   杨涟答:   “辽阳失陷前,我就曾上书弹劾此人,他战败后,我怎会帮他出狱?文书尚在可以对质。”   许显纯无语。   很明显,许锦衣卫背地耍阴招有水平,当面胡扯还差点,既然无法在沉默中发言,只能在沉默中变态:   “用刑!”   下面是杨涟的反应:   “用什么刑?有死而已!”   许显纯想让他死,但他必须找到死的理由。   拷打如期进行,拷打规律是每五天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却依旧无一字供词。   于是许显纯用上了钢刷,几次下来,杨涟体无完肤,史料有云:   “皮肉碎裂如丝”。   然“骂不绝口”,死不低头。   在一次严酷的拷打后,杨涟回到监房,写下了《告岳武穆疏》。   在这封文书中,杨涟没有无助的报怨,也没有愤怒的咒骂,他说:   “此行定知不测,自受已是甘心。”   他说:   “涟一身一家其何足道,而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   昏暗的牢房中,惨无人道的迫害,无法形容的痛苦,死亡边缘的挣扎,却没有仇恨,没有愤懑。   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许显纯终于认识到,要让这个人低头认罪,是绝不可能的。   栽赃不管用的时候,暗杀就上场了。   魏忠贤很清楚,杨涟是极为可怕的对手,是绝对不能放走的。无论如何,必须将他杀死,且不可走漏风声。   许显纯接... (查看原文)
    Ooooooak 5赞 2013-04-30 17:09:31
    —— 引自章节:杨涟
  • 以上,就是万历同志执政四十余年的大致成就,具体说来,就是斗争、斗争、再斗争。   先斗倒张居正,再斗争国本、妖书、梃击,言官、大臣、首辅轮番上阵,一天到晚忙活这些事,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是不怎么管了,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及大江南北相继告灾,文书送上去,理都不理。而更滑稽的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老百姓,而是官员。   在万历年间,如果你考上进士,也别高兴,因为考上了,未必有官做。   一般说来,朝代晚期,总会出现大量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摊派剥削,但我可以很负责地讲,万历年间这个问题很不严重,因为压根就没官。   老子曾经说过,最好的国家,是老百姓不知道统治者是谁,从某个角度讲,万历同志做到了。   按照以往制度,六部给事中的名额,应该是五十余人,而都察院的名额,应该是一百余人。可到了万历三十五年,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而且其中五个部没有都给事中,连个管事的都没有,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竟然只剩下五个人,干几十个人的活,累得要死。   更要命的是,都察院是监察机构,经常要到全国各地视察,五个人要巡全国十三个省,一年巡到头,连家都回不去,其中最惨的一位兄弟,足足在外巡了六年,才找到个替死鬼,回了京城。   基层御史只有五个,高层御史却是一个都没有,左都御史、右都御史经常空缺,都察院考勤都没人管,来不来,干不干,全都靠自觉。   最惨的,还是中央六部,当时的六部,部长副部长加起来,一共只有四个。礼部没有部长,户部只有一个副部长,工部连副部长都没有,只有几个郎中死顶。   其实候补进士很多,想当官的人也多,可是万历同志就是不批,你能咋办?   最搞笑的是,即使万历批了,发了委任状,你也当不了官。   比如万历三十七年(1609),朝廷实在顶不住了,死磨硬泡,才让万历先生批了几百名官员的上任凭证。可是几个月过去了,竟然无人上任,再一查才知道,凭证压根就没发。   因... (查看原文)
    #烧光光# 1赞 2012-07-20 21:29:3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 万历六年(1578),经李太后挑选,张居正认可,十四岁的万历娶了老婆,并册立为皇后。 由于后来万历不上朝,喜欢在家里办公,公文经常堆得到处都是,她都会不动声色地加以整理,一旦万历找不着了,她能够立即说出公文放在何处,何时、由何人送入,在生活上,她对皇帝大人也是关怀备至,是优秀的秘书老婆两用型人才。 这是一个似乎无可挑剔的老婆,除了一个方面——她生不出儿子。 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说家里有一堆儿子,最后被丢到街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既然是古人云,大家就只好人云亦云,生不出儿子,皇后也是白搭。于是万历九年(1581)的时候,在李太后的授意下,万历下达旨意:命令各地选取女子,以备挑选。 其实算起来,万历六年两人结婚的时候,万历只有十四岁,到万历九年的时候,也才十七岁,连枪毙都没有资格,就逼着要儿子,似乎有点不地道,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皇帝不是一般人,观念自然也要超前,生儿子似乎也得比一般人急。 事情很难办,但在张居正大人的手中,就没有办不了的事,他脑筋一转,加了几个字:原文是挑选入宫,大笔一挥,变成了挑选入宫册封嫔妃。 事情就这么解决了,因为说到底,入不入宫,也是个成本问题,万一进了宫啥也混不上,几十年没人管,实在不太值。在入宫前标明待遇,肯定级别,给人家个底线,自然就都来了。 但连张居正都没想到,他苦心琢磨的这招,竟然还是没用上。 因为万历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就在挑选嫔妃的圣旨下达后,一天,万历闲来无事,去给李太后请安,完事后,准备洗把脸,就叫人打盘水来。 水端来了,万历一边洗着手,一边四处打量,打量来,打量去,就打量上了这个端脸盆的宫女。 ********************************************** 几句话搭下来,万历感觉不错,于是乎头一热,就幸了。 皇帝非凡人,所以幸了之后的反应也不同于凡人,不用说什么一时冲动...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 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万历突然下达谕旨:郑贵妃劳苦功高,升任皇贵妃。    消息传来,真是粪坑里丢炸弹,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群情激奋。    因为在后宫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算第二把手。且历朝历代,能获此殊荣者少之又少(生下独子或在后宫服务多年)。 ************************************************** 直到这历史性的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 因为万历给王家屏的,并不是正规的圣旨,而是托太监传达的口谕,看上去似乎没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有深刻政治用意的举动。    其实在古代,君无戏言这句话基本是胡扯,皇帝也是人,时不时编个瞎话,吹吹牛,也很正常,真正说了就要办的,只有圣旨。白纸黑字写在上面,糊弄不过去。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 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十九岁,虽然出阁读书,却依然不是太子,而且万历办事不厚道,对教自己儿子的讲官十分刻薄,一般人家请个老师,都要小心伺候,从不拖欠教师工资,万历却连饭都不管,讲官去教他儿子,还得自己带饭,实在太不像话。    相对而言,皇三子就真舒服得多了,要什么有什么,备受万历宠爱,娇生惯养,啥苦都没吃过,且大有夺取太子之位的势头。    这些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外加郑贵妃又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蠢人,丝毫不知收敛,极为嚣张,可谓是人见人恨,久而久之,一个父亲偏爱儿子的问题,就变成了恶毒地主婆欺负老实佃户的故事。 *********************************************************** “争国本”就此落下帷幕,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闹腾得乌烟瘴气,还搞出了一个叫东林党的副产品,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它会有解决的一天。    然而这件事情,却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由最意想不到的人解决了,遭遇父亲冷落的朱常洛终于修成正果,荣登太子。 *********************************************************** 决定政治动向的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这是一条真理。 *********************************************************** 这一年里朱老头算被折腾惨了,上书国政,皇帝不理,上书辞职,皇帝也不理,到万历三十四年(1607),朱赓忍无可忍,上书说自己有病,竟然就这么走了。    皇帝还是不理。    最后一个也走了。    内阁没人呆,首辅没人干,经过万历的不懈努力,朝廷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五章 东林崛起
  • 太子朱常洛正在慈庆宫中休息,万历二十九年他被封为太子,住到了这里,但他爹人品差,基础设施一应具缺,要啥都不给,连身边的太监都是人家淘汰的,皇帝不待见,大臣自然也不买账,平时谁都不上门,十分冷清。 但这一天,一个特别的人已经走到他的门前,并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问候他。    他手持一根木棍,进入了慈庆宫。    此时,他与太子的距离,只有两道门。    第一道门无人看守,他迈了过去。    在第二道门,他遇到了阻碍。    一般说来,重要国家机关的门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就算差一点的,也有几个保安,实在是打死都没人问的,多少还有个老大爷。    明代也是如此,锦衣卫、东厂之类的自不必说,兵部吏部门前都有士兵看守,然而太子殿下的门口,没有士兵,也没有保安,甚至连老大爷都没有。    只有两个老太监。 ***********************************************************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章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六章 谋杀
  • 封建礼教也彻底废了,性解放潮流席卷全国,按照“二拍”的说法,女人离异再嫁,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青楼妓院如雨后春笋,艳情小说极其流行,涌现了许多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群。今天流传下来的所谓明代艳情文学,大都是那时的产物。    说到这个份上,我也无话可说了。    自然经济,这是纯粹的自然经济。    万历年间的真相大抵如此,一个政治纷乱,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生机勃勃的世界。    然而这个世界,终究被毁灭了。 ********************************************************* 不过对于李成梁而言,这实在无关紧要,多死个把人无所谓,在他的战斗生涯中,这只是次微不足道的战斗,打扫战场,捡完人头报功,回家睡觉。    尼堪外兰倒是高兴,虽然觉昌安是惨了点,毕竟讨好了李成梁,也算大功告成。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人已经点燃了火种,燎原冲天的烈焰,终将由此而起。他是觉昌安的孙子,他是塔克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努尔哈赤。 ********************************************************* 万历三十四年(1606),李成梁正式放弃六堡,并迁走了这里的十余万居民,将此地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    这是一个错误的抉择,也是一个无耻的抉择,李成梁将军不但丢失了战略重地,毁灭了十余万人的家园,还以此向朝廷报功,所谓“招抚边民十余万”,实在不知世上有羞耻二字。    努尔哈赤毫无代价地占领六堡,明朝的繁荣、富饶,以及虚弱全部暴露在他的面前,那一刻,他终于看到了欲望,和欲望实现的可能。    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去世,年九十,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 女真部落缺少...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不起眼的敌人
  •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八章 萨尔浒
  •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郎中(司长),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 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    因为这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    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齐、楚三党。    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 十天之后,她将这件礼物送给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兴地收下了。    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丢在了这份礼物上。    这份礼物,是八个美女。    对于常年在宫里坐牢,哪都不能去,啥也没有的朱常洛而言,这是一份丰厚的礼物,辛辛苦苦、畏畏缩缩了几十年,终于可以放纵一下了。    古语有云: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应该算是不同凡响,他几天就变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这样描述的: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白天日理万机,晚上还要辛勤工作,身体吃不消,实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于是不久之后,朱常洛就病倒了。 **********************************************************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夜,乾清宫。    万历就快撑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错误,却也犯下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没有召见太子。    一般...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
  •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一,明光宗在宫中逝世,享年三十九,享位一月。    皇帝死了,这十分正常,皇帝吃药,这也很正常,但吃药之后就死了,这就不正常了。    明宫三大案之“红丸案”,就此拉开序幕。 ******************************************************* “皇长子呢?他人在哪里?” (朱由校此时16岁)    没人理他。    “快点交出来!”    还是没人理他。    李选侍清醒地意识到,她手中最重要的棋子,就是皇长子,只要控制住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她的一切愿望和野心,都将得到满足。    这一招很绝,绝到杨涟都没办法,宫里这么大,怎么去找,一帮五六十岁的老头,哪有力气玩捉迷藏?    杨涟焦急万分,毕竟这不是家里,找不着就打地铺,明天接着找,如果今天没戏,明天李选侍一道圣旨下来,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必须找到,现在,马上,必须!    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一个太监走了过来,在大学士刘一璟的耳边,低声说出了两个字:    “暖阁。” ********************************************************* 这个被杨涟骂走的领头太监,名叫李进忠,是个不出名的人。但不久之后,他将更名改姓,改为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魏忠贤。    在杨涟的护卫下,朱由校终于来到了文华殿,在这里,他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为了新的皇帝,史称明熹宗。 ********************************************************* 左光斗,字遗直,安徽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现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杨涟最忠实的战友,东林党最勇猛的战士。    虽然他的职位很低,但他的见识很高,刚一出门,他就揪住了杨涟,对着他的脸,吐了口唾沫:    “到初六登基,今天才初一...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章 小人物的奋斗
  •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
  • 战场之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 在平时只教语文,考试只考作文的我国古代,算命、兵法、天文这类学科都是杂学,且经常扎堆,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统称——阴阳学。 **********************************************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一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    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所谓八大贝勒,分别是指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在这八个人里,按照军功和资历,前四个大猛,故称四大贝勒,后四个小猛,故称四小贝勒。    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两个人,皇太极、多尔衮。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个人,除皇太极和多尔衮外,还有一个代善。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 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刘瑾、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帮六七品的小御史、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最后也没去成。 **************************************************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
  • 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言语温和,面目慈祥,是个亲切的胖老头。    现在,让我们隆重介绍: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杰出坏人、恶棍、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 ******************************************************** 事实上,太监这个职业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宫里只有女人。    由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为保证皇帝陛下不戴绿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宫里不能进男人。可问题是,宫里太大,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得有人干,女的干不了,男的不能进,只好不男不女了。 ******************************************************** 根据明朝规定,皇子长到六岁,乳母必须出宫,但客印月偏偏不走,硬是多混了十多年,也没人管,因为皇帝不让她走。 不但不让走,还封了个“奉圣夫人”,这位夫人的架子还很大,在宫中可以乘坐轿子,还有专人负责接送。要知道,内阁大学士刘一璟,二品大员,都六十多了,在朝廷混了一辈子,进出皇宫也得步行。    非但如此,逢年过节,皇帝还要亲自前往祝贺,请她吃饭。夏天,给她搭棚子,送冰块;冬天给她挖坑,烧炭取暖。宫里给她分了房子,宫外也有房子,还是黄金地段,就在今天北京的正义路上,步行至天安门,只需十分钟,极具升值潜力。    她家还有几百个仆人伺候,皇宫随意出入,想住哪里就住哪里,想怎么住就怎么住。 ******************************************************** 但在客氏出宫当天,人刚出门,熹宗就立刻传谕内阁,说了这样一段话:今日出宫,午膳至晚未进,暮思至晚,痛心不已,着时进宫奉慰,外廷不得烦激。    这段话的意思是客氏今天出宫,我中...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 自开朝以来,大明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到来!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道统
  •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邪不胜正是靠谱的,但杨涟不明白,这个命题有个前提条件——时间。 *************************************************** 奏疏拿来了,就在魏忠贤的意志即将崩溃的时候,他听到了皇帝陛下的指示:    “读给我听。”    魏忠贤笑了。    因为他刚刚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皇帝陛下,是不大识字的。    如果说皇帝陛下的文化程度和魏公公差不多,似乎很残酷,但却是事实,天启之所以成长为准文盲(认字不多),归根结底,还是万历惹的祸。    万历几十年不立太子,太子几十年不安心,自己都搞不定,哪顾得上儿子,儿子都顾不上,哪顾得上儿子读书,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把天启折腾成了木匠。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杨涟
  •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已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10-11 07:51:38
    —— 引自章节:第十七章 殉道
  • 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查看原文)
    MunJye 2021-08-30 15:00:2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 四十二岁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一直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的中了秀才,平凡的中了举人,平凡的落榜,平凡的再次赶考,平凡的再次落榜,平凡的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的磨砺,沉默的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 (查看原文)
    青山枕月 2019-11-13 10:11:01
    —— 引自章节:第十九章 决心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