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
副标题: 通向健全人生、内心安宁和终极自由的瑜伽之旅
译者: 杨玉功
出版年: 2008-10
页数: 307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5200379
内容简介 · · · · · ·
10月20日“世界瑜伽日”之际,国际顶级瑜伽大师B.K.S.艾扬格,继畅销书《瑜伽之光》后又一部轰动欧美的经典巨著《光耀生命——通向健全人生、内心安宁和终极自由的瑜伽之旅》出版。
本书是大师最深邃的智慧的结晶,汇聚了大师在习练、学习和教学瑜伽中的所有领悟和发现,也是其之前撰写的被誉为瑜伽“圣经”的《瑜伽之光》一书的“精神伴侣”。
“任何人,不管你是谁,都能进行瑜伽之旅,达到终极自由和升华……”他向大家展示如何借助瑜伽的原理和法则来改变和提升自己,如何把瑜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当今,瑜伽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和治疗手段已经广为人知,但是瑜伽的古老传统中蕴涵的对习练者情感、智慧、心灵、和精神发展的能量还没有受到重视。在本书中,艾扬格大师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全面地理解瑜伽之旅。 第一次,艾扬格以幽默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故事和现代文化中的例子来诠释瑜伽...
10月20日“世界瑜伽日”之际,国际顶级瑜伽大师B.K.S.艾扬格,继畅销书《瑜伽之光》后又一部轰动欧美的经典巨著《光耀生命——通向健全人生、内心安宁和终极自由的瑜伽之旅》出版。
本书是大师最深邃的智慧的结晶,汇聚了大师在习练、学习和教学瑜伽中的所有领悟和发现,也是其之前撰写的被誉为瑜伽“圣经”的《瑜伽之光》一书的“精神伴侣”。
“任何人,不管你是谁,都能进行瑜伽之旅,达到终极自由和升华……”他向大家展示如何借助瑜伽的原理和法则来改变和提升自己,如何把瑜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当今,瑜伽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和治疗手段已经广为人知,但是瑜伽的古老传统中蕴涵的对习练者情感、智慧、心灵、和精神发展的能量还没有受到重视。在本书中,艾扬格大师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全面地理解瑜伽之旅。 第一次,艾扬格以幽默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故事和现代文化中的例子来诠释瑜伽能带给我们的最为“厚重的礼物”:不仅探索了瑜伽对个人不同部分的和谐统一(身体,情绪,智力,灵魂)的作用和辐射力,也阐述了瑜伽体式和呼吸技巧在帮助我们去发觉阻止我们向前走的障碍(外在和内在因素),以及瑜伽如何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怎样帮助我们和周围的环境更和谐的相处。从学习如何战胜恐惧,控制愤怒,到如何做一个小小的决定,瑜伽能培养我们提升自我的意识。艾扬格说,刚开始是单纯地为了个人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安宁,慢慢地,就到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普遍关怀。
作者简介 · · · · · ·
B.K.S.艾扬格被看作是目前在世的全世界最伟大的瑜伽导师,是第一位从20世纪50年代就离开印度前往西方传授瑜伽的瑜伽大师。其瑜伽习练以姿势的精准、着重练习顺序、使用辅助器材及公开着重介绍呼吸法的等特色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瑜伽体系,即Iyengar瑜伽,是当今世界最为广泛练习的一种瑜伽派系。(欧美最流行的瑜伽练习方法。)
1966年,他的著作《瑜伽之光》首次向全球全面介绍瑜伽的练习方法,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评价为“西方人通往东方古老健康艺术的捷径。”此书成了瑜伽体式锻炼的“圣经”,已被译成19种文字在全球出版。2003年,英国牛津词典将“Iyengar”即艾扬格作为辞条正式收录。英国BBC电台称之为“瑜伽的米开朗琪罗大师。”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他评为“一百位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赞扬他“不遗余力地教授和推广,才使瑜伽成为全球...
B.K.S.艾扬格被看作是目前在世的全世界最伟大的瑜伽导师,是第一位从20世纪50年代就离开印度前往西方传授瑜伽的瑜伽大师。其瑜伽习练以姿势的精准、着重练习顺序、使用辅助器材及公开着重介绍呼吸法的等特色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瑜伽体系,即Iyengar瑜伽,是当今世界最为广泛练习的一种瑜伽派系。(欧美最流行的瑜伽练习方法。)
1966年,他的著作《瑜伽之光》首次向全球全面介绍瑜伽的练习方法,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评价为“西方人通往东方古老健康艺术的捷径。”此书成了瑜伽体式锻炼的“圣经”,已被译成19种文字在全球出版。2003年,英国牛津词典将“Iyengar”即艾扬格作为辞条正式收录。英国BBC电台称之为“瑜伽的米开朗琪罗大师。”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他评为“一百位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赞扬他“不遗余力地教授和推广,才使瑜伽成为全球的健身运动”。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帕檀伽利给我们的第一条忠告大概如下:“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快乐愉悦而无私,障碍会缩减;如果你在情感上贪婪心性上专断,障碍将增长” 一些治疗心灵的健康品质,其中包括: 1 慈(maitri)——对快乐者生起友爱之情。 2 悲(karuna)——对悲哀者生起同情之心。 3 喜(mudita)——对良善者生起欣悦之意。 4 舍(upeksa)——对罪恶者漠然待之或保持中立。 对他人痛苦的悲悯不仅仅是同情。比如我们在看晚间新闻时所表现的对他人不幸的浅薄同情,常常不过是一种想要自我感觉良好的愿望而已,一种对自己良知的安慰。“我是个有同情心的感性的人”,我们这样自我安慰。并没有行动,这仅仅是自我纵容。 我们常常把那些积极的情怀——同情、怜悯、好心——一种一般性的四处散布的善意等同于美德,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幻觉。这些“软塌塌”的情感不过是一种自恋式的自我纵容。这种情感常常是虚弱无能的,只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就像我们扔给乞丐一个硬币的时候的那种感觉。这些感觉创造出肩髋与幸福的假象。而感性应该是用来鉴别的工具,而不是映照我们自身虚荣的镜子。真正的慈悲是有力量的。暗含着这样的问题:‘我能做些什么?’加尔各答的特蕾莎修女对垂死者与穷困者所感到的慈悲永远是一种鞭策,驱使她去行动、去关爱并进行明智的干预。积极的情感与美德不同。美德是胆量、道德勇气、逆境中的坚持,保护弱者,反抗强权——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同情心。慈悲是与他人同体的意识,与他人同属人类的感觉。慈悲强大而实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2页 -
在动作中,肌肉应该像花瓣一样,开放而柔和。动作中千万不要出现刚性;只有在位置姿态完成后才可以显出刚性。 相对于刚性而言,压力既不是好,也不是坏。压力的出现要在合适的时机,要有适当的量。适宜地权衡压力就是生活本身。瑜伽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完全没有压力,甚至死尸都有压力。你要找到自己身体内适量的压力。适量的压力会让你保持体内的所有能量。过多的压力是激进。瑜伽不会造成伤害,激进或激进的动作才造成伤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光耀生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光耀生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光耀生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光耀生命》,这是一本值得读一辈子的书。
> 更多书评 16篇
-
十五 (Stop talking!!!)
帕檀伽利给我们的第一条忠告大概如下:“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快乐愉悦而无私,障碍会缩减;如果你在情感上贪婪心性上专断,障碍将增长” 一些治疗心灵的健康品质,其中包括: 1 慈(maitri)——对快乐者生起友爱之情。 2 悲(karuna)——对悲哀者生起同情之心。 3 喜(mudita)——对良善者生起欣悦之意。 4 舍(upeksa)——对罪恶者漠然待之或保持中立。 对他人痛苦的悲悯不仅仅是同情。比如我们在看晚间新闻时...2018-10-23 17:29 1人喜欢
帕檀伽利给我们的第一条忠告大概如下:“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快乐愉悦而无私,障碍会缩减;如果你在情感上贪婪心性上专断,障碍将增长” 一些治疗心灵的健康品质,其中包括: 1 慈(maitri)——对快乐者生起友爱之情。 2 悲(karuna)——对悲哀者生起同情之心。 3 喜(mudita)——对良善者生起欣悦之意。 4 舍(upeksa)——对罪恶者漠然待之或保持中立。 对他人痛苦的悲悯不仅仅是同情。比如我们在看晚间新闻时所表现的对他人不幸的浅薄同情,常常不过是一种想要自我感觉良好的愿望而已,一种对自己良知的安慰。“我是个有同情心的感性的人”,我们这样自我安慰。并没有行动,这仅仅是自我纵容。 我们常常把那些积极的情怀——同情、怜悯、好心——一种一般性的四处散布的善意等同于美德,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幻觉。这些“软塌塌”的情感不过是一种自恋式的自我纵容。这种情感常常是虚弱无能的,只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就像我们扔给乞丐一个硬币的时候的那种感觉。这些感觉创造出肩髋与幸福的假象。而感性应该是用来鉴别的工具,而不是映照我们自身虚荣的镜子。真正的慈悲是有力量的。暗含着这样的问题:‘我能做些什么?’加尔各答的特蕾莎修女对垂死者与穷困者所感到的慈悲永远是一种鞭策,驱使她去行动、去关爱并进行明智的干预。积极的情感与美德不同。美德是胆量、道德勇气、逆境中的坚持,保护弱者,反抗强权——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同情心。慈悲是与他人同体的意识,与他人同属人类的感觉。慈悲强大而实际。 引自 健康的品质 回应 2018-10-23 17:29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许多心智发达的人在情感上仍不够成熟。如果他们必须要面对痛苦,他们会选择逃离。我们必须直面我们的情感,而不是转身逃离。我们修习瑜伽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终极的解脱。 大多数人只接受没有苦难的欢乐。而我两者都要。当你不再抑制苦难,你会与其他经历苦难的人成为朋友。 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因而也不是逃避痛苦的办法。 帕檀伽利给我们的第一条忠告大概如下:“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2020-11-19 22:59
许多心智发达的人在情感上仍不够成熟。如果他们必须要面对痛苦,他们会选择逃离。我们必须直面我们的情感,而不是转身逃离。我们修习瑜伽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终极的解脱。
大多数人只接受没有苦难的欢乐。而我两者都要。当你不再抑制苦难,你会与其他经历苦难的人成为朋友。
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因而也不是逃避痛苦的办法。
帕檀伽利给我们的第一条忠告大概如下:“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快乐愉悦而无私,障碍会缩减;如果你在情感上贪婪心性上专断,障碍将增长。”
一些治疗心灵的健康品质包括:1.慈——对快乐者生起友爱之情。 2.悲——对悲哀者生起同情之心。 3.喜——对良善者生起欣悦之意。4.舍——对罪恶者漠然待之或保持中立。
圣哲罗摩奴阇在九百多年前就揭露了婆罗门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我们可以高于他人。正相反,瑜伽修行以及生命的纯净将我们置于众生之中,而非之上。圆融是一,而数字一可融入所有其他数字。完全敏锐与明达的人不是变成某个人,而是成为所有人类的共同典范。此种境界只有当头脑之才智为心之谦卑所转变、从而触发同体大悲才能达到。
在瑜伽课堂上,学生们常常显得太严肃,彼此之间太生疏。友爱在哪儿?慈悲在哪儿?欣喜与欢乐又在何处?没有这些品质,我们就没有学会帕檀伽利所传授的真正瑜伽。
我们充满意志力的修习会引发天地之心的回应,因而热忱的行者比温吞的练习者获得的收益更丰厚。
体式必须正直而贞洁。让你的心轻松起来,让你的全身都充满喜悦。你不但变得更加自由,你本身就是自由。为什么不可以喜悦呢?痛苦是暂时的,而自由是永远的。
我们活在智识有限的个体意识之中,常感到孤独而渺小,而忘记了我们具有直达宇宙灵识的通道。气就涌流在此通道之中,把每个个体与大自然的至高天理相连。
瑜伽的呼吸技巧自其源头与效应而言都是禅定式的。这些技巧可分为四个部分:吸气,吸气后屏息,呼气,呼气后屏息。吸气应该深长,微细,平和而富于节奏。大气中的能量成分渗入肺泡并恢复生命的活力。通过吸气后的屏息,能量被完全吸收并随血液系统分布到整个系统。而缓慢的呼气则释出累积的毒素。呼气后根据身体的能力适当屏息,所有压力都可清除和消散。心也会处于寂静而安宁的状态。
在现实中,我们会像筛子一样泄漏我们的能量。每当你嫉妒他人的快乐与成功,你就是在泄漏你的能量。嫉妒、艳羡与愤愤不平会让人一无所有,不仅在道德上如此,在能量上也是如此。这会真实地让一个人缩减成小人。因他人的幸福而快乐就是分享世上的财富。当我们欣赏落日,我们的身心充满了落日之美,而落日自身依然美妙、毫无减少。当你为他人的快乐而自生怨恨,你自己原有的一点快乐也会失去。
对他人痛苦的悲悯不仅仅是同情。比如我们在看晚间新闻时所表现的对他人不幸的浅薄同情,常常不过是一种想要自我感觉良好的愿望而已,一种对自己良知的安慰。“我是个有同情心的感性的人”,我们这样自我安慰。并没有行动,这仅仅是自我纵容。
我们常常把那些积极的情怀——同情、怜悯、好心——一种一般性的四处散布的善意等同于美德,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幻觉。这些软塌塌的情感不过是一种自恋式的自我纵容。这种情感常常是虚弱无能的,只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就像我们扔给乞丐一个硬币的时候的那种感觉。这些感觉创造出健康与幸福的假象。而感性应该是用来鉴别的工具,而不是映照我们自身虚荣的镜子。真正的慈悲是有力量的,暗含着这样的问题:“我能做些什么?”加尔各答的特蕾莎修女对垂死者与穷困者所感到的慈悲永远是一种鞭策,驱使她去行动、去关爱并进行明智的干预。
积极的情感与美德不同。美德是胆量、道德勇气、逆境中的坚持,保护弱者,反抗强权——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同情心。慈悲是与他人同体的意识,与他人同属人类的感觉。慈悲强大而实际。
回应 2020-11-19 22:59 -
十五 (Stop talking!!!)
The Mirror of Self 镜中我相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揽镜自视 Who am I? 镜中是谁 I see a known stranger 莫我可知 Heaving a sigh 惟有太息 I see that seed 玄牝有籽 Of Eternal Child 悠悠万世 Who can still feed 不离赤子 On Innocence Mild 诚明之理 I see a Tree of Charm 生物煌煌 Reaching into the skies 光耀天堂 With Roots in the farm 根深沃土 Of his inner Paradise 恬然穆穆 I see my woman 有女静淑 Emb...2019-09-04 09:53
The Mirror of Self 镜中我相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揽镜自视 Who am I? 镜中是谁 I see a known stranger 莫我可知 Heaving a sigh 惟有太息 I see that seed 玄牝有籽 Of Eternal Child 悠悠万世 Who can still feed 不离赤子 On Innocence Mild 诚明之理 I see a Tree of Charm 生物煌煌 Reaching into the skies 光耀天堂 With Roots in the farm 根深沃土 Of his inner Paradise 恬然穆穆 I see my woman 有女静淑 Embracing me 载拒载求 A lotus flower open 莲开灿灿 Magnificently 荷叶烂漫 I see my self see 我知我视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镜中莫止 A self that’S free 从心所欲 To vanish and mass 空有不居
回应 2019-09-04 09:53 -
我确实需要认真的重新学习呼吸,我的呼吸依然是吸气长于呼气,整体的气息非常短和浅。 调息是把心与感官从外界收回的开端,调息让人安静也是这个原因。它是我们的心内向或外向的转换之处。一旦你开始修习体式,你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信、沉着、淡定以及健康的光辉。毕竟,能量本身就是颇具魅力的品性。 向内而求应该是积极的,不是出于信心不足试图逃避世间,而是出于探索内心世界的渴望。作用于生理机体层面的气息可作为身心之...
2019-02-17 23:17
-
目标设定于完美,然而在趋向完美的旅程中,要满足于每一天的小小进展。过分的进取心辉破坏可持续的进步。 我个人非常认同这句话,过分的进取心在我身上可以理解为急于求成,我常常太过于着急想要完成,妄想一步登天,在发现自己做不到之后就觉得自己没用,开始放弃。 我真应该每天默念这句话一遍。
2019-02-17 23:11
1 有用 MOMO~DDD 2019-10-30
瑜伽哲学的经典之作,从心灵开始的旅程
0 有用 Shu 2011-01-03
从精神方面来阐释瑜伽体式和瑜伽哲学。有练瑜伽的要看看,尤其是前面五分之一感觉对练习很有帮助。体式是招式的话,这本书就是所谓的心法。也可以当做一本纯粹的哲学书籍。所谓万法归一,所有哲学、宗教都有共通之处,译者就很喜欢使用中国儒家经典来注释里面的一些内容。
0 有用 Eeeeva| 一娃 2015-07-08
智慧
0 有用 传奇☂ 2009-07-06
没有仔细研读,需要再读。
1 有用 凡不凡呀 2011-05-07
搭艾扬格的 瑜伽之光 看
0 有用 leave 2021-02-14
原著很强…或者不应该用强来形容,原著的境界已经不在尘世之中。译者也很强,这样的书翻下来语言还是很流畅,感觉有翻译出原著的意思。但译者注很奇怪,不是对原著的解释,更像是译者联系孔孟之道写下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总体还是需要细看的,单过一遍并不能领悟。
0 有用 smile 2020-11-19
许多心智发达的人在情感上仍不够成熟。如果他们必须要面对痛苦,他们会选择逃离。我们必须直面我们的情感,而不是转身逃离。大多数人只接受没有苦难的欢乐。而我两者都要。当你不再抑制苦难,你会与其他经历苦难的人成为朋友。 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因而也不是逃避痛苦的办法。 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快乐愉悦而无私,障碍会缩减;如果你在情感上贪婪心性上专断,障碍将增长。 圣哲罗摩奴阇在... 许多心智发达的人在情感上仍不够成熟。如果他们必须要面对痛苦,他们会选择逃离。我们必须直面我们的情感,而不是转身逃离。大多数人只接受没有苦难的欢乐。而我两者都要。当你不再抑制苦难,你会与其他经历苦难的人成为朋友。 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因而也不是逃避痛苦的办法。 如果你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体现出快乐愉悦而无私,障碍会缩减;如果你在情感上贪婪心性上专断,障碍将增长。 圣哲罗摩奴阇在九百多年前就揭露了婆罗门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我们可以高于他人。正相反,瑜伽修行以及生命的纯净将我们置于众生之中,而非之上。圆融是一,而数字一可融入所有其他数字。完全敏锐与明达的人不是变成某个人,而是成为所有人类的共同典范。此种境界只有当头脑之才智为心之谦卑所转变、从而触发同体大悲才能达到。 (展开)
0 有用 润堃 2020-08-02
最近有意识地在晨练中培养专注,发觉走神的时候一般都是受到睡前信息的影响。于是睡前读几篇大师的文字“洗脑”,不知不觉读完了,有一天晚上还被其间的智慧和诚恳感动哭了。瑜伽是持续的修行,感恩大师指路。
0 有用 精彩精 2020-03-29
文字很优美。优美到我怀疑是翻译者润色太多。艾杨格本人如果可以写成这样,那就是作家了。
0 有用 艾萱 2020-02-05
没有看过书,喜马拉雅听了2遍。每次练瑜伽时听特别有感觉。一份理论,九十九分实践。练你的瑜伽,一切都会随之而来。艾扬格大师实践了这2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