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到清人口数据,发现点儿问题。
甲表1,将1741年(乾隆六年)前的清朝人丁数记为人口数纳入表中,将人丁与人口混淆,造成清前期人口暴增假象(与后期对应太平天国运动时段造成的清官方人口统计数据巨烈波动不同)~如果以甲表1计算得出的明朝每户平均人口数:5.87及清初丁口数14033900与明末户数9835426的比值:1.43计算出清初人口/丁口比值:4.1,仅仅只靠这个定值代入甲表74中的丁口数重新计算出人口数,则与1741年开始的人口数(非丁口数)对应相当连贯且平顺,当然本人承认如此计算并不妥当,算出的数据不可拿来用,但这么做却很能说明问题。
甲表81,资料来源中认为“丁”、“口”二字通用,而数据明显说明丁与口不同。甲表81中各直省总计丁口数为:103050000,而甲表76中1753年(乾隆十八年)人口数为:183678259。说明两表数据对的可能性较大,而「“丁”、“口”二字通用」的资料来源说明实为不妥。
人口与丁口肯定是不同的,从甲表1、甲表81对比即可看出,根据甲表1中明朝平均每户平均口数为5.87(计算而得),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给出每户平均人口数两个:5.45、5.17,与明末相若。而甲表81给出的每户平均丁口数为:2.65,这还是在康乾盛世时期,明显说明丁口与人口的不同。
甲表82,同样犯了丁口与人口混淆的问题,应该为人口数而不是丁口数(这里的人口数、丁口数倒是通用了),而且数据有矛盾:1812年(嘉庆十七年)各直省丁口数(应为人口数)为:361693379,较甲表76中给出的1812年(嘉庆十七年)人口数333700560多出近三千万。
最后,不得不提那些个注,不能排成列吗?看着真心乱~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