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分三辑,辑一“八月宁静”,书写巴黎掠影;辑二“沉默时光·文字光影”,细看电影与文学;辑三“记忆回旋处”,游走于城市与记忆之间。书中既谈巴黎浪漫和生活趣闻,也说她所钟爱的电影文学,展现出一位文艺女子的媚态。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她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在宁静致远中透着淡淡的情味。
陈宁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这一次,要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巴黎。 巴黎也许是浪漫的,但在陈宁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说,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不求虚构削足适履的整体,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柔软、通透、亲切而丰富。 如此看巴黎,也是回看自己。每一瞬的感觉,都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分三辑,辑一“八月宁静”,书写巴黎掠影;辑二“沉默时光·文字光影”,细看电影与文学;辑三“记忆回旋处”,游走于城市与记忆之间。书中既谈巴黎浪漫和生活趣闻,也说她所钟爱的电影文学,展现出一位文艺女子的媚态。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她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在宁静致远中透着淡淡的情味。
陈宁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这一次,要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巴黎。 巴黎也许是浪漫的,但在陈宁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说,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不求虚构削足适履的整体,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柔软、通透、亲切而丰富。 如此看巴黎,也是回看自己。每一瞬的感觉,都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感受一下作者笔下巴黎的独有风情,就在《八月宁静》中。
作者简介 · · · · · ·
陈宁,笔名尘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记者、编辑。曾旅居英伦、台北、巴黎。著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八月宁静》。剧场作品《八月宁静诵读·回忆——练习场》二〇〇七年先后在香港、广州及台北演出。
目录 · · · · · ·
第一部:八月宁静
巴黎生死界
追忆逝水年华
有一种姿势叫乞
墙上的名字
萨特在蒙帕纳斯
扫墓
侍应生
初夏
莎玛丽丹
双城记
八月宁静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时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时一小津
海边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残酷美学
卡尔维诺情书
米兰·昆德拉的乡愁
淘气启示录
黑鸟,我所爱——大诗人希尼印象记
关于列侬的一场静默仪式,或回忆
布烈逊的瞬间,即永恒
一个老巴黎的凝视
重工业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给自己
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
第三部:记忆回旋处
六月下雨,七月炎热
七月的热浪
台风与地震
城市的书店
我城电影节
太原街的声与色
我记得……油麻地
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
流动的街景
当卡夫卡在巴黎呐喊
后记:风格练习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八月宁静"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八月宁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那些關於城市的碎片書寫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没所谓那我们早上为什么还要起床?”“因为整天躺着床上好像不太好看,因为我们会想喝一杯咖啡。就是这样。”

确实是很小资的一本书
> 更多书评 19篇
-
S君啊 (潛修內力,步履不停。)
閱讀筆記 2013.02.05 《八月寧靜》陳寧 南方朔·序 1、寫作有如遛達逛街,你逛不出一個被抽象觀念統一起來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義的瑣碎。 2、寫作有如遛逛,遛逛之所以為一種態度,一種寫作,已成為了當代城市書寫的一個支派,所謂的“碎片書寫”即由產生。它不意圖虛構出一個削足適履的整體,而卻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叮咚咚里,呈現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顏色和切切聲響。 1、薩特萬年的時候,跟一個來訪問他的美國學者...2013-03-15 11:03:50 2人喜欢
閱讀筆記 2013.02.05 《八月寧靜》陳寧 南方朔·序 1、寫作有如遛達逛街,你逛不出一個被抽象觀念統一起來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義的瑣碎。 2、寫作有如遛逛,遛逛之所以為一種態度,一種寫作,已成為了當代城市書寫的一個支派,所謂的“碎片書寫”即由產生。它不意圖虛構出一個削足適履的整體,而卻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叮咚咚里,呈現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顏色和切切聲響。 1、薩特萬年的時候,跟一個來訪問他的美國學者談到,他實在期望人家研究他的哲學思想時,不要略去那些微小的細節,比如說他的生活習慣怎樣、成長經歷,甚至最細緻的個人飲食口味,然後以此為基礎評論他的作品。人們對一個時代一個人物,恒常只有一個大略的宏觀印象,對其細節知之不多。然而,所有作品的成型必跟各式各樣的細節關係密切,而評論的前提是對這些微塵細物的瞭解。對薩特來說,哲學就是生活,而生活卻是由無數的細節組成,微小如對一盞燈的凝視亦是一種哲學的姿態。 2、咖啡、話語、思哲、川流不息于他們近似貴族的身影之側,而那一方白圍裙總是潔白如昔,是任憑歲月如何發黃也染不黃的白。 3、左岸只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不聖潔不完美。左鄰右舍里會有態度傲慢的巴黎人提醒著這國家的階級差距有多大,四周會有很醜的現代建築物現實法蘭西的壞品味,超級市場里會有眼神冷漠的店員讓你很想問他們生活是否很艱難再也笑不出來。但左岸有一種自以為是的矜持,以及對文化的自重,這氣質使很多東西變得順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館談文說藝跟在菜市場一樣自然,有時前者較後者更天經地義。 4、在我看來,要像巴黎女子那樣體態縴瘦,說易不易說難也不難,首先是抽很多的煙,喝很多的咖啡,走很多的路,然後必須不斷墜入愛河。 5、戀愛于她們,就像咖啡因,是一種持久的癮,怎麼也戒不掉,不隨歲月遞減,不受年齡限制。十六歲時學會滄桑,六十歲時無懼像少女一樣懷春,時間對她們沒有嚴謹的規範作用,當她們意識到歲月之輪,是當她們轉換護膚品牌與慣用香水的時候,她們充分支配著自己的魅力,隨機應變,隨時談情。巴黎女子總是不老,她們總是愛著,也被愛著。 6、在他的國度,即便是悲傷也是放在心裡,讓孤獨來完成的。 7、漸漸我明白,愛情關係,是各式各樣的距離。有時遠,有時近。捉摸不定變幻莫測,如影隨形,進退兩難,咫尺天涯。或許是粉身碎骨的無情谷,或許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的斷背山。 8、“跟我走。”這樣的愛情暗號,遇上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玻璃,只能反彈折射會初始。到最後,唯有揮揮手招一輛計程車繼續獨自上路,玻璃上的指印自會消退——存在過就好。 9、換個角度看,因為有了這道玻璃,所以愛是安全的。所有的不安、騷動、嘆息、最終都是在玻璃上來回往返,悄悄留痕,轉過身一把擦走又重新再來,只要沒有一時衝動(更多時是勇氣)打破玻璃,就不用狼狽不堪收拾滿地碎片,以致受傷。怕的是,漸漸地,歲月流逝,我們失去了面對面相愛的能力,只能隔著玻璃偷一點溫熱。而玻璃對面的身影早已遠去,由是我們指尖撫掃的,最終不過是自己的倒影。 10、任誰都聽得出平靜聲音背後的悲痛,他需要日常生活的秩序,來壓止住內心的暴風雨,好讓自己不亂了腳步,不陷於崩潰。 11、最初只有人聲、汽車聲,還有不遠處的電車嗚嗚聲,多聲道大合唱,喧嚣而和谐。後來加入了刺耳的拆樓聲,像接力似的一棟接一棟轟轟響,這場街頭聲樂會就慢慢走了音,離了譜。 12、庶民過日子,盡是開門事之柴米油鹽雜項,那麼卑微,卻仍落力爭妍鬥麗,在塵埃里開出花朵。在光天化日之下慾望橫流的街,最生氣勃勃,最好看。 13、于我,油麻地卻只有一個。那是我的油麻地,是童年,是月經初潮的青春之始,是世界的起點。 14、有些東西在停留,有些東西在消逝,有些東西在衰老,有些在翻新,有些在滋長。但總是在流動,涓涓不息,這就是油麻地。我需要油麻地,可是我不需要它不變,靜止不動,它的變化會提醒我,我跟那個冰封在時間囊的童年,那個八十年代,越來越遠。所謂社區認同,我想大抵就是一處我需要它存在多過它需要我的地方,能讓我每次回頭,都會莫名其妙感動激蕩,為那物是人非為那似曾相識為那失落情懷而百感交集。其實就是看見自己,如何從那裡走過來。 15、唯有把自己置放在異域,人才能更真實地認知自身的問題。 16、街就是街,是民間的,生活的,純感官的。街雖規範著行人,可倒過來行街的人也規範著街,形塑著它們的色香味、功能與活力。街是城市生命的佈景與倒影。一座死氣沉沉的城市,無法孕育與經營得起七彩繽紛、富有日常生趣的街頭。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17、在法國,獨立思考精神是從小養成,哲學科是學校基本課程,高中生也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沒有人懷疑他們被政治團體操控、煽動。不像這裡,偶爾一兩個多讀了一點課外書的高中生走出來說兩句挑戰權威的話,即給捧為神童。 18、問題不是有沒有pourquoi,而是pourquoi pas?(爲什麽不?)呐喊,是要說不,爲了捍衛說不的自由。 1、只要你生活經驗一多了,你就曉得生命這個東西的表現方式,你要寫它,很多很多方法來寫。——沈從文
回应 2013-03-15 11:03:50 -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 “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写作有如蹓逛,蹓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
2011-05-01 22:07:36 1人喜欢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 “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写作有如蹓逛,蹓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写”即由此产生。它部意图虚构出一个削足适履的整体,而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里,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谈文论艺,当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脚,每一步也才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啊! 第一部 八月宁静 巴黎女子// 在这个美学的核心,则是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烟、发呆的姿态,她们对别人视线的自觉与在乎,喜欢张扬却同时热爱低调的特质。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 美国作家爱德蒙•怀特在《巴黎晃游者》里写到美国女人与法国女人的分别:“美国人认为人行道是无脸目地后台空间,而对法国人而言,这却是舞台本身。……法国女人觉得她们一走上街头,便是登上舞台了。衣服、头发和化妆必须无懈可击。” 左岸// 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馆谈文说艺跟在市场买菜一样自然,有时前者较后者更天经地义。 并且,左岸适宜于居住,街道亲近却不压迫,有充足的树荫。在喧闹之中,总有一抹安静。这样说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一口气的空间。 巴黎生死界// 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 我想象,在生界与冥界之间,这里与那里,也许就是这么一条街之隔。生者在这边大喊:大师!逝者在那边挥挥手:再见,朋友,再见。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 夜巴黎// 来巴黎的人,总要登登铁塔,从高处看看这城市。如果来问我,我就会说,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心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关于白天的脏乱、疲惫、繁琐,来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给黑洞般的深夜吸纳收藏起来。仿佛换上了另一个布景,另一种心情。罪也变成美,沉沦是理所当然,放纵是疗伤的姿态。塞纳河幽幽流淌,就像一个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并且明白,并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 帕索里尼的《所多玛一百二十天》 深夜的巴黎,令人悲伤。她把日间的装扮褪去,回归真实,迫你直视。虽知黑夜之后应该有黎明,但毕竟面前仍是漫长的黑夜,每一下前行,便都举步维艰。 追忆逝水年华// 是的,我想到了普鲁斯特,时间淙淙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他像是用文字构筑回忆的回廊,时间游走在其中,随意往返、停留。没什么巨大的剧情,生活就是那些微小微小的细节,一个回眸,一段发呆的片刻,一根点燃了又忘记吸的烟,一场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一种走路的姿态,一个门牌……这是王家卫的影像意识流。 有一种姿势叫乞// 有牌者与无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或许不是卖艺的水准,而是尊严。这让人想起路边的流浪者,明明已无家可归,还是师徒用破烂的纸箱把自己围拢起来,搭建一个似是而非的“家”。这一点残余的执著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堡垒,若连这方矮墙也坍塌了,就意味着终极的离弃,彻底自我放逐与社会之外。 我忽然想,人们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必须要一个背景故事、一个可以想象的情境(即使也许是假的),才愿意施舍。乞的人那么多,怎样才能博得最大宗的同情? 墙上的名字// 关于这场灭族的大运动,普世的印象往往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数字,仿佛必须得借助一个吓人的数字才能证明它的存在于毁灭性。 纪念行为的意义,也许就是一种“反抗”。以今时的记忆来对抗从前的被迫遗忘。重要的是,记忆的态度与方法。杀人机器启动,目的是消灭人、消灭族,把所有存在的痕迹抹去,好像这些人与事从未出现过。六十年后,纪念的前提,即是把这些被意图抹去的人与事重新找回、补上,绝不放过任何细节。能够找回、补上、修复的细节有多么微细繁复,直接反映当年把它们抹去的上层力量有多么强大、可怕。 这些仔细收集起来的细节、这些幸存的细节,絮絮在说,不管那道摧毁的力量多么惊人,它仍是无能把所有痕迹完全抹去。就像黑暗隧道尽头一线微弱的光,折射出一种或许可称作“希望”的东西。当数字还原成名字的时候。 萨特在蒙帕纳斯// 对萨特来说,哲学就是生活,而生活却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微小如对一盏灯的凝视亦是一种哲学的姿态。 第二部 沉默时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时一小津//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 海边的孤塔// 乔伊斯《尤利西斯》 孤寂百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四月残酷美学// 他(袁哲生)竭力追寻的文学美学,乃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是说,写作只需描写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底下的八分之七不需描写,读者会自行理解。中国作家,他喜欢汪曾祺,我猜想他也喜欢沈从文。沈老说:“只要你生活经验一多了,你就晓得生命这个东西的表现方式,你要写它,很多很多方法来写。” 不需要看见全部,只要冰山的一小角就够了。只要有一眼的瞥见,就能勾勒出受难的灵魂。可是,要经历多少才能晓得“人”的生命?要多少残酷才能成诗? 卡尔维诺情书// 他只把深情留给所爱,这些文字从来不属于我们,我们有幸读到,就像偷吃了人家的葡萄,甜的。 布烈逊的瞬间,即永恒// 我时常凝定注视着布列逊的影像:完美无瑕的瞬间,生命的一闪而逝,恰好落在他的底片上。 他说过:“我不想证明什么,不想说明什么,事物与生命本身已说得很足够。”(I want to prove nothing, demonstrate nothing. Things and beings speak sufficiently.) 一个老巴黎的凝视// 卡帕的名言是,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卡帕最后因为走得太靠近子弹与血肉横飞的战场而丧命,人道主义摄影阵营自此少了一员大将及灵魂人物。 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 渐渐我明白,爱情关系,是各式各样的距离。 有时远,有时近。捉摸不定变幻莫测,如影随形,进退两难,咫尺天涯。或许是粉身碎骨的无情谷,或许是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的断背山。 横亘在恋人之间的距离无处不在。有形的,我想到的是两幕关于玻璃的电影场景。两个男人分别隔着玻璃说爱。【《八月照相馆》《二零四六》】 ……怕的是,渐渐地,岁月流逝,我们失去了面对面相爱的能力,只能隔着玻璃偷一点温热。而玻璃对面的身影早已远去,由是我们指尖抚扫的,最终不过是自己的倒影。 第三部 记忆回旋处 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 艺术大师Paul Klee说,所有真正的创造,都是无中生有。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矛盾如此复杂,没有绝对的二元性。 ……不过是二百二十欧元,就把我在两个世界的界限擦掉,把我从第一世界isolate出来,置放在第三世界的语境。且借用福柯的凝视(gaze)。原来,当我以第一世界的眼睛凝视他者(the other),殊不知在别人的意义体系里,我才是被凝视的对象,才是他者。 ……在全球化商业社会,我者(self)与他者(the other)的界线,往往由经济实力决定。以此为背景,香港人恰恰处于微妙的夹缝中。在文化上,香港人毫无疑问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然而经济或消费层面上,却希望跟大陆的中国人有所区别。虽然,随着近年大陆经济急速发展,双方距离已愈拉愈近,界线也愈来模糊。但是,只要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仍停留在皮毛阶段,香港人仍然会深陷于矛盾里不知如何自处。 我本来是一个来观看舞蹈表演的旁观者,一个to see(gaze)的主体,到后来却变成别观看(to be seen, gazed upon)的物体。而这重身份的置换,视线(gaze)的转移,远比想象中复杂,并随不同地域、语境和场景变更。 台下的观看者、台上的被观看者、第一世界的创造者、第三世界的被创造者、殖民者、被殖民者、我者、他者……我游走于上述不同身份,穿戴着不同的脸孔,随时颠覆既定的思维,哪一方面都可以。当我不是他们所想象那样(所有关于第三世界的形容),他们顿时无所适从,脸红耳热,尴尬万分。我亦一样,为自身的想象而困惑,而无所适从。我像那些在杜塞尔多夫购物大道上贩售的名牌那样,透过被观看被凝视的方式和场景,来决定身份,而至价值。 当卡夫卡在巴黎呐喊// 呐喊,是要说不,为了捍卫说不的自由。 2011-5-1
回应 2011-05-01 22:07:36
-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 “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写作有如蹓逛,蹓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
2011-05-01 22:07:36 1人喜欢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 “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写作有如蹓逛,蹓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写”即由此产生。它部意图虚构出一个削足适履的整体,而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里,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谈文论艺,当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脚,每一步也才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啊! 第一部 八月宁静 巴黎女子// 在这个美学的核心,则是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烟、发呆的姿态,她们对别人视线的自觉与在乎,喜欢张扬却同时热爱低调的特质。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 美国作家爱德蒙•怀特在《巴黎晃游者》里写到美国女人与法国女人的分别:“美国人认为人行道是无脸目地后台空间,而对法国人而言,这却是舞台本身。……法国女人觉得她们一走上街头,便是登上舞台了。衣服、头发和化妆必须无懈可击。” 左岸// 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馆谈文说艺跟在市场买菜一样自然,有时前者较后者更天经地义。 并且,左岸适宜于居住,街道亲近却不压迫,有充足的树荫。在喧闹之中,总有一抹安静。这样说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一口气的空间。 巴黎生死界// 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 我想象,在生界与冥界之间,这里与那里,也许就是这么一条街之隔。生者在这边大喊:大师!逝者在那边挥挥手:再见,朋友,再见。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 夜巴黎// 来巴黎的人,总要登登铁塔,从高处看看这城市。如果来问我,我就会说,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心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关于白天的脏乱、疲惫、繁琐,来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给黑洞般的深夜吸纳收藏起来。仿佛换上了另一个布景,另一种心情。罪也变成美,沉沦是理所当然,放纵是疗伤的姿态。塞纳河幽幽流淌,就像一个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并且明白,并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 帕索里尼的《所多玛一百二十天》 深夜的巴黎,令人悲伤。她把日间的装扮褪去,回归真实,迫你直视。虽知黑夜之后应该有黎明,但毕竟面前仍是漫长的黑夜,每一下前行,便都举步维艰。 追忆逝水年华// 是的,我想到了普鲁斯特,时间淙淙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他像是用文字构筑回忆的回廊,时间游走在其中,随意往返、停留。没什么巨大的剧情,生活就是那些微小微小的细节,一个回眸,一段发呆的片刻,一根点燃了又忘记吸的烟,一场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一种走路的姿态,一个门牌……这是王家卫的影像意识流。 有一种姿势叫乞// 有牌者与无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或许不是卖艺的水准,而是尊严。这让人想起路边的流浪者,明明已无家可归,还是师徒用破烂的纸箱把自己围拢起来,搭建一个似是而非的“家”。这一点残余的执著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堡垒,若连这方矮墙也坍塌了,就意味着终极的离弃,彻底自我放逐与社会之外。 我忽然想,人们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必须要一个背景故事、一个可以想象的情境(即使也许是假的),才愿意施舍。乞的人那么多,怎样才能博得最大宗的同情? 墙上的名字// 关于这场灭族的大运动,普世的印象往往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数字,仿佛必须得借助一个吓人的数字才能证明它的存在于毁灭性。 纪念行为的意义,也许就是一种“反抗”。以今时的记忆来对抗从前的被迫遗忘。重要的是,记忆的态度与方法。杀人机器启动,目的是消灭人、消灭族,把所有存在的痕迹抹去,好像这些人与事从未出现过。六十年后,纪念的前提,即是把这些被意图抹去的人与事重新找回、补上,绝不放过任何细节。能够找回、补上、修复的细节有多么微细繁复,直接反映当年把它们抹去的上层力量有多么强大、可怕。 这些仔细收集起来的细节、这些幸存的细节,絮絮在说,不管那道摧毁的力量多么惊人,它仍是无能把所有痕迹完全抹去。就像黑暗隧道尽头一线微弱的光,折射出一种或许可称作“希望”的东西。当数字还原成名字的时候。 萨特在蒙帕纳斯// 对萨特来说,哲学就是生活,而生活却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微小如对一盏灯的凝视亦是一种哲学的姿态。 第二部 沉默时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时一小津//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 海边的孤塔// 乔伊斯《尤利西斯》 孤寂百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四月残酷美学// 他(袁哲生)竭力追寻的文学美学,乃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是说,写作只需描写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底下的八分之七不需描写,读者会自行理解。中国作家,他喜欢汪曾祺,我猜想他也喜欢沈从文。沈老说:“只要你生活经验一多了,你就晓得生命这个东西的表现方式,你要写它,很多很多方法来写。” 不需要看见全部,只要冰山的一小角就够了。只要有一眼的瞥见,就能勾勒出受难的灵魂。可是,要经历多少才能晓得“人”的生命?要多少残酷才能成诗? 卡尔维诺情书// 他只把深情留给所爱,这些文字从来不属于我们,我们有幸读到,就像偷吃了人家的葡萄,甜的。 布烈逊的瞬间,即永恒// 我时常凝定注视着布列逊的影像:完美无瑕的瞬间,生命的一闪而逝,恰好落在他的底片上。 他说过:“我不想证明什么,不想说明什么,事物与生命本身已说得很足够。”(I want to prove nothing, demonstrate nothing. Things and beings speak sufficiently.) 一个老巴黎的凝视// 卡帕的名言是,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卡帕最后因为走得太靠近子弹与血肉横飞的战场而丧命,人道主义摄影阵营自此少了一员大将及灵魂人物。 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 渐渐我明白,爱情关系,是各式各样的距离。 有时远,有时近。捉摸不定变幻莫测,如影随形,进退两难,咫尺天涯。或许是粉身碎骨的无情谷,或许是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的断背山。 横亘在恋人之间的距离无处不在。有形的,我想到的是两幕关于玻璃的电影场景。两个男人分别隔着玻璃说爱。【《八月照相馆》《二零四六》】 ……怕的是,渐渐地,岁月流逝,我们失去了面对面相爱的能力,只能隔着玻璃偷一点温热。而玻璃对面的身影早已远去,由是我们指尖抚扫的,最终不过是自己的倒影。 第三部 记忆回旋处 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 艺术大师Paul Klee说,所有真正的创造,都是无中生有。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矛盾如此复杂,没有绝对的二元性。 ……不过是二百二十欧元,就把我在两个世界的界限擦掉,把我从第一世界isolate出来,置放在第三世界的语境。且借用福柯的凝视(gaze)。原来,当我以第一世界的眼睛凝视他者(the other),殊不知在别人的意义体系里,我才是被凝视的对象,才是他者。 ……在全球化商业社会,我者(self)与他者(the other)的界线,往往由经济实力决定。以此为背景,香港人恰恰处于微妙的夹缝中。在文化上,香港人毫无疑问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然而经济或消费层面上,却希望跟大陆的中国人有所区别。虽然,随着近年大陆经济急速发展,双方距离已愈拉愈近,界线也愈来模糊。但是,只要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仍停留在皮毛阶段,香港人仍然会深陷于矛盾里不知如何自处。 我本来是一个来观看舞蹈表演的旁观者,一个to see(gaze)的主体,到后来却变成别观看(to be seen, gazed upon)的物体。而这重身份的置换,视线(gaze)的转移,远比想象中复杂,并随不同地域、语境和场景变更。 台下的观看者、台上的被观看者、第一世界的创造者、第三世界的被创造者、殖民者、被殖民者、我者、他者……我游走于上述不同身份,穿戴着不同的脸孔,随时颠覆既定的思维,哪一方面都可以。当我不是他们所想象那样(所有关于第三世界的形容),他们顿时无所适从,脸红耳热,尴尬万分。我亦一样,为自身的想象而困惑,而无所适从。我像那些在杜塞尔多夫购物大道上贩售的名牌那样,透过被观看被凝视的方式和场景,来决定身份,而至价值。 当卡夫卡在巴黎呐喊// 呐喊,是要说不,为了捍卫说不的自由。 2011-5-1
回应 2011-05-01 22:07:36
论坛 · · · · · ·
慵懒的宁静 | 来自樱の雪泪 | 2010-09-10 16:47:52 | |
本书序言作者南方朔也出书啦。 | 来自高山编辑 | 2010-04-27 23:51:25 | |
哪里可以读到黄国骏的书 | 来自先生尚淺 | 2009-11-13 00:26:37 | |
简体中文版少了一篇文章 | 来自弥弥 | 1 回应 | 2009-10-30 15:32:4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8.2分 293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6.9分 107人读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7.9分 6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边生活,一边读书;一边物质,一边灵魂 (大鸟在旅行)
- 他们在内地出书了! (sunmoonzi)
- 上海书店32开精装本+“海上文库”平装本 (小欢欢)
- ★港台引进★ (皮特4)
- 精装党的收藏 (阿伦特的粉丝)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八月宁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教书匠S 2011-08-28 15:33:57
醉的是那一瞥溫柔,那一席風景。蹓噠蹓噠,不知拐一個彎又遇上什麽人事。
0 有用 Dorothy 2009-05-13 19:32:44
love her words
1 有用 ichbinluz 2013-10-21 21:00:14
在不同的地方看了1年
0 有用 俞晓之 2009-01-17 22:44:59
行者
0 有用 鲁闽 2009-02-20 17:18:57
还是偶尔看看博客就好了。
0 有用 一闪一闪冷冰冰 2022-04-10 01:21:20
近日流传浦东浦西阴阳两界的笑话,突然就想起了十多年前在图书馆借过的这本小书。其实都已经不记得书名,靠关键字检索才找到,但对于这一段巴黎冥界的描述异常深刻。 “再多补充,我会说,巴黎还有两个世界:生界和冥界。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他们虽是死了,但他们并没有消逝。他们还在,就在生者的追忆、念记、谈话里,时时刻刻活着,犹如昨日他们盛... 近日流传浦东浦西阴阳两界的笑话,突然就想起了十多年前在图书馆借过的这本小书。其实都已经不记得书名,靠关键字检索才找到,但对于这一段巴黎冥界的描述异常深刻。 “再多补充,我会说,巴黎还有两个世界:生界和冥界。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他们虽是死了,但他们并没有消逝。他们还在,就在生者的追忆、念记、谈话里,时时刻刻活着,犹如昨日他们盛年之时。最初必然会伤感,然而慢慢自会习惯下来,不,是学会了:生界,冥界,不过咫尺之隔。 (展开)
0 有用 evergreen 2022-01-22 12:42:23
(旧)
0 有用 Wanderess 2022-01-05 07:46:05
最早是从南方系的专栏里认识了尘翎,挺喜欢她的随笔。
0 有用 再見露絲瑪麗 2021-04-16 18:48:03
-“如果所有事情都没所谓,那我们早上为什么还要起床?”-“因为整天躺在床上好像不太好看,因为我们会想喝一杯咖啡。就是这样。”//最喜欢写香港的部分,小时候每个街景都能幻化成故事,油麻地,“是童年,是月经初潮的青春之始,是世界的起点”。亚热带的菜市场,湿、滑、粘、脏乱,鱼档总是极腥,肉档总是血水淋漓,鸡档总是到处甩毛。(《我记得……油麻地》&《流动的街景》)//碎片文学,需要对日常周遭细致的观察和感... -“如果所有事情都没所谓,那我们早上为什么还要起床?”-“因为整天躺在床上好像不太好看,因为我们会想喝一杯咖啡。就是这样。”//最喜欢写香港的部分,小时候每个街景都能幻化成故事,油麻地,“是童年,是月经初潮的青春之始,是世界的起点”。亚热带的菜市场,湿、滑、粘、脏乱,鱼档总是极腥,肉档总是血水淋漓,鸡档总是到处甩毛。(《我记得……油麻地》&《流动的街景》)//碎片文学,需要对日常周遭细致的观察和感知,还要写得出来那种潮湿干爽,虽然是私人化写作(甚至私密;也因此共情有限),但其实有难度。//又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黄与袁的自弑,rip (展开)
1 有用 yan 2021-04-03 15:52:15
謝謝旅途的陪伴。終點,上海,天氣陰。「四月殘酷美學。」 陳寧這樣描述一些關係,是各式各樣的距離:「雖近猶遠,似遠還近。 」 “Il n’y a pas de pourquoi, c’est comme 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