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允晨文化 (the Wor(l)d)
- 林的个人藏书-电影卷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电影研究生必读书目 (士多别梨)
- Shanghai in Dream (越年草)
- 博士生参考书目陈山 (杰伦e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电影美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索芝麻麻麻 2023-02-01 19:44:51 北京
极具启发性的“蒙太奇-单镜头美学理论”
0 有用 瑶瑶的sugus 2015-05-03 10:30:39
林年同在电影镜头常识基础上,寻找、归纳总结中国电影实践的民族化美学,提出“镜游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电影研究界的主要贡献,不在于这个雄心勃勃的电影美学民族化目标本身,而在于作者迥异于他人的独特方法路径。
1 有用 L 2021-09-25 06:27:19
可以作为史料对比陈犀禾、钟大丰对于中国电影美学的论述(后者对”戏”的侧重)。虽然没有避免在ontologize的同时也essentialize,但对照当下,有一个论点还是让人唏嘘。30年代各种西方电影理论进入中国后,单独使用都无法将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同时在一个时空里表现出来,因而产生了作者所说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作者对艾森斯坦巴赞的理解是否片面暂且不谈,但是在读史料时自己也确实感受到了当时电影人对... 可以作为史料对比陈犀禾、钟大丰对于中国电影美学的论述(后者对”戏”的侧重)。虽然没有避免在ontologize的同时也essentialize,但对照当下,有一个论点还是让人唏嘘。30年代各种西方电影理论进入中国后,单独使用都无法将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同时在一个时空里表现出来,因而产生了作者所说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作者对艾森斯坦巴赞的理解是否片面暂且不谈,但是在读史料时自己也确实感受到了当时电影人对电影美学的讨论和如何回应当下密不可分。彭丽君书里讨论阎瑞生案引发的一系列改编创作时也提到,即便是大众娱乐也创造了一个让主体分享经历、情感因而形成某种集体身份意识的空间。之所以喜欢90年代的电影大概是因为里面有这种当下性的最后的闪光,之后就是虚实的彻底分离,分化出轻佻的现实主义和不能见天日的纪录片 (展开)
0 有用 特德 2012-11-24 11:44:27
这样的神作竟然被遗忘,中国电影业该反思自己了。
3 有用 LOOK 2017-05-20 10:02:42
作者对(西方)电影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一般,直接影响到本书核心立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