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寻找孩子的社会价值

低明 2008-12-22 00:44:58

寻找孩子的社会价值
曹 静
2008年12月05日10:04 来源:《解放日报》




  历史是由成年人书写的,因此,其注意力往往不曾在稚弱的人与事上停留。中国史学传统便未尝顾及幼龄人口的境遇,留下了一块空白。

  因为空白,所以勾引出后世研究者的好奇。在台湾女学者熊秉真眼中,儿童与童年,一如生命和世界,是一个迷人而难舍的问号,更是一串无始无终的惊叹。其中,儿童的社会价值问题———该怎样定义儿童,儿童是未长成的大人,还是处于一个完全异于成人的世界,童年在人的成长中究竟占据怎样的地位等等———更引起了她的思考和追寻。

  在我们周围,不难看到对儿童价值的错误理解:或是将孩子看作家族香火的延续,光宗耀祖的寄托,将其视作“小大人”,把成人世界的规则法条、人情世故灌入幼小心灵中;或走向另一极端,将他/她看作毫无认知能力、心灵价值的“它”,动辄以“小孩懂得什么”斥责、鄙薄之,充满了成人世界的傲慢与偏见。在《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一书中,熊秉真将着眼点放在不同的儿童价值观的阐释和比较上。其中,较出人意料的是,她将西方卢梭与中国王阳明两者对待儿童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观照。基于对天然与自由、平等与博爱的追求,卢梭希望人们不用勉强方式塑造儿童;而王阳明秉持性善及良知说的观念,觉得应以激发、辅导、灌溉幼苗的心情来引领儿童成长。两位哲人在对待儿童的观念上如出一辙的深层原因,即是同样对人性的深刻体味与认同。

  一方面,熊秉真考察了400多种典籍、年谱、专著,扎实的案头功夫令人叹服。另一方面,她还以自身的敏锐感悟,体会这些口不能言、笔不能书的稚弱生命,留给读者另一种感动。怀着对生命的尊崇,她聆听孩童言语之外的啼嗔之声,凝注其喜怒奔跃之表情行止,甚至仔细思量一个婴儿踢打迎拒的背后原因,一种女性独有的温柔与悲悯,在这本严肃的学术专著中缠绕回旋。

  无独有偶,当这位东方女性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儿童的社会价值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一位女士在用自己的眼光来探寻孩子的价值。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维维安娜·泽利泽,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一书中,选取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历史,考察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

  由于视角巧妙,泽利泽的考察显得更为脉络清晰,也更具历史纵深感。她研究了童工、儿童保险、儿童意外死亡、儿童买卖市场等与儿童利益切身相关的多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对儿童价值的观念是某一生产力发展时期中特定社会关系的文化产物。

  尽管身处中国,我们对泽利泽的解析也颇能感同身受———仅仅在几十年前,社会动荡、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孩子因为是未来的劳动力而被格外看重。当孩子、尤其是男孩降临时,父母们充满了老有所靠的喜悦。而儿童的高死亡率,一方面逼迫父母淡化失去至亲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生养更多的孩子。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上升,今日儿童的价值显然已迥然不同。在美国,跟随着经济发展的步调,社会经历了一次儿童生命神圣化的观念革命。而在中国,这种转变尽管静悄悄,但其速度却更加迅猛。短短几十年内,儿童作为劳动力的经济价值已经快速消失,相反,生养一个孩子的经济成本却在日益增长,孩子的价值更多地体现为情感上能够给父母带来满足和安慰。

  作为一名经济社会学家,泽利泽关注经济与道德维度的冲突和调和。她探讨儿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讲述孩子如何从潜在的劳动力成为“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其实是在展现一个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提升,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是如何在利益最大化趋势的包围中穿越而出,实现 “社会大于市场”的。孩子的价值最终体现为道义上的“无价性”,泽利泽的这一最终观点正和熊秉真的人文关怀,殊途同归。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熊秉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美]维维安娜·泽利泽著,王水雄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自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1/8466756.html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低明
2008-12-22 01:26:29 低明 (ssdmjwz)

谁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广州日报》
普林斯顿大教授泽利泽探讨几十年来孩子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穿越重重市场机制——



  □ 涂涂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现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知名社会学教授。1985年因《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而获得美国社会学界的至高荣誉C. Wright Mills 奖。

  如今被视为纯洁而神圣的儿童,几十年前是可以计算成本的劳动力。对孩子的态度变迁,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之一

  小时候听奶奶说,我有7个伯伯、6个姑姑,不过我只见过其中3个伯伯、2个姑姑,其他几个,他们都没熬过10岁,只能永远活在奶奶心里。长大之后,跟身边的朋友聊起来,发现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生十来个小孩实在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那时所有的父母都没指望自己的孩子全都能活下去——能留住一半就不错了。

  爷爷奶奶的这些事情,大概发生在60年前,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个100年的话,整个世界的情形似乎都差不多。最近我在读美国学者维维安娜·泽利泽的一本书,《给无价的孩子定价》,说的就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美国孩子的价值变迁。这本书看得我心惊肉跳:仅仅在100多年前,即使是富裕人家对于死去的孩子都是草草埋葬,连个墓碑都不会留下,更不要说整个社会都把“孩子”作为纯洁,甚至圣洁的代名词了——那时候孩子首先是一种负担,其次,是家庭里的一个劳动力,就这么简单。说实话,我不想拿100年前美国的状况和我们的当下进行对比,但是泽利泽的描写,却实实在在勾起了我的诸多回忆。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题目听上去有点可怕,而这本书也确确实实横跨了儿童社会学和经济学两大领域。这是一本探讨儿童价值的书,从社会、情感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孩子”两个字一说出口就可以引起人们无限温柔情意的时代,探讨儿童的所谓价值似乎显得迂腐,但事实是,仅仅在几十年前,中国大多数家庭还是把每一个新增加的男丁视作未来的劳动力——在农村,他们甚至可以被分得土地,可以说一出生就具备了经济价值,而在当下,城市的小家庭把生育年龄一再推迟的原因之一,也恰恰是因为养育一个孩子实在太贵了。从这些角度看,儿童,确确实实就是一个经济上的存在。

  泽利泽在书里面给出了大量数据和案例,以证明几十年来儿童社会角色的变迁。20世纪初,一个孩子的意外死亡最多被看作家庭悲剧,但在仅仅10年之后,汽车司机在道路上撞死一个孩子就有可能引起全民的义愤。而现在的孩子,早已成为“小祖宗”,孩子们,没有定价,他们是无价之宝。

  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1896年,一个7岁的女孩意外死亡,法庭判的赔偿金是1000美元:从她死亡开始到她成年期间,她所能提供的劳务所得减去她维持生活所需的费用。1961年,美国国家法庭作出了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拒绝扣除养育一个7岁孩子的成本,也不把孩子可能提供的劳动所得作为指标,因为“这种冷血的扣除,会把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变成‘货币的得失’”,到这时候,法律已经在为“神圣的孩子”祝福了。

  以经济价值来定义孩子是冷酷的,于是美国在60年间,发生了一场道德洗礼,当然其中不无悖论。童工市场消失了,但儿童演员之类的新兴职业却在兴起;孩子的意外死亡率降低了,覆盖全民的儿童教育体系也开始完成,但保险公司却卖出了更多的儿童死亡和教育保险;最后,因为经济原因抛弃婴儿的状况几乎消失了,但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花钱去领养一个孩子……60年间,儿童作为一个群体被空前重视,当整个社会都把孩子作为一种“纯洁而神圣”的存在时,暗地里,经济规律仍然在起着作用。

  美国儿童境况的变化在我们最近几十年间的生活中也很容易找到对应。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纯净的笑脸,那一刻,我们心里也多多少少涌起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感动吧?对孩子的态度,其实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之一,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他们的出现实在是对社会的一种考量。如今,在中国,“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主体,已经从孩子开始扩充到宠物,看着公交站牌上“善待宠物,他们同样是生命”的广告,这个世界,真的是变了。

  □ 延伸阅读

  熊秉真《童年忆往》:宋朝的孩子10岁才开始上学

  熊秉真先生的《童年忆往》实在可以为《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做出一个小小的中国版注脚。

  熊秉真是大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他关注的是中国孩子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变迁,从古代一直说到现代,包括儿童的教育、生活、起居、医疗、游戏等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书里记录的一些生活细节,居然流传千年。至于熊秉真说,宋朝孩子10岁开始的学习,明朝人8岁就开始了,清朝时候改到6岁,至于现代更是继续提前到了四五岁——这样的变迁,让我们恨不能回到宋朝去了。

http://www.cngrowing.com/hy_detail.asp?id=15548&typeid=78,15,2,75,14,2,75&my_tag=1&hy_tjnum=01

赞(1)
>
小白可爱多
2008-12-29 22:16:25 小白可爱多 (初心)

楼上的你真是社会学学子的楷模

赞
>

> 我来回应

> 去给无价的孩子定价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想买这样书(蜗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