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的原文摘录

  • 在人生的宝贵价值、在使我们的生活更纯洁、更美好、更富有正义并且使生活充满意义的一切,在我们的和平、独立、天赋的权利,被一小撮偏激分子和意识形态的狂热牺牲掉的那样一些历史时代里,对一个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丧失自己的人性的人来说,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问题,那就是: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尽管有种种威胁和危险,我怎样在党派的癲狂行为之中坚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头脑的清醒?我怎样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我我怎样摆脱那些由国家或者教会、或者政治违背我的意志强加于我的种种专横要求?从相反的角度讲,我怎样坚持在我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中走得不比最内在的自我更更远?我怎样摆脱我自己的仅仅只能看到世界某个角落的小天地?我怎样不去迎合那种受到控制并由外界发号施令的规范?我怎样在面临危险、面临罕见的瘋狂和面临他人的利益要被牺牲掉的时候,保持住最属于我自己的心灵、以及保持住只属于我自己的用心血换来的物质?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思想?我怎样保持住自己的镇定和自己的感情? (查看原文)
    0427 4赞 2018-02-25 20:08:54
    —— 引自章节:蒙田
  • 若干少数作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他们能被任何人在任何年龄和任何生活时代所发现;而另有一些作家,他们只是在某种特定时刻才展现自己的全部意义。米歇尔·德·蒙田就是属于后一种作家。为了能真正读懂米歇尔·德·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米歇尔·德·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入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的人来说,最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灵中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才会知道——这个时代用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又威胁着在他一生之中最宝贵的东西:个人的自由一在那些乌合之众疯狂的时代里要始终忠于最内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气、多少诚实和坚毅。他才会知道,世上没有一件事会比在群众性的灾难之中不被玷污而保持住自己的思想独立和道德独立更为困难和更成问题的了。只有当一个人在对理性和对人类的尊严产生怀疑和丧失信心的时候,他才会把一个在世界的一片混乱之中独处独醒和始终保持堪称表率的正直的人颂扬为实在了不起。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温蒙田
  • 世上不再有安全。这种基本感觉在米歇尔·德·蒙田的思想意识中必然会表现为一种智慧:倘若他要拒绝和那些着了魔似的疯狂人群一起兴风作浪,倘若他要拒绝和他们一起扼杀自己的祖国、扼杀自己生活的天地,那么他势必要想方设法在这个天地之外在远离自己的祖国和远离这个时代之外—找到安全之处。那个时代讲人道主义的人的感觉和我们今天自己的感觉是多么相似!这一点可用拉博埃西于一五六〇年写给他的朋友一二十七岁的米歇尔·德·蒙田的一首诗作为印证。拉博埃西在诗中向米歇尔·德·蒙田呼吁:“是什么命运让我们偏偏在这样的时代诞生!” 我眼看自己的国家走向毁灭, 我看不到其他的路, 除了离开家园; 听从命运的安排, 去我该去的地方。 天神们的怨怒 早就催促我逃离, 为我指向 大洋彼岸辽阔、开放的大地。 在我们这个世纪之初 新大陆在惊涛骇浪中出现, 正因为天神们 要将这里当作避难的去处。 当残忍的刀剑和可耻的祸害 殃及欧洲时, 新大陆的人们会在更美好的天空下 自由耕耘农田。 在人生的宝贵价值,在使我们的生活更纯洁、更美好、更富有正义并且使生活充满意义的一切和我们期盼和平、独立的天赋权利被一小撮偏激分子和意识形态的狂热牺牲掉的那样一些历史时代里,对一个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丧失自己人性的人来说,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问题,那就是: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尽管有种种威胁和危险,我怎样在宗派的癫狂行为之中坚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头脑的清醒?我怎样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我怎样摆脱那些由国家或者教会或者政治违背我的意志强加于我的种种专横要求?从相反的角度讲,我怎样坚持在我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中不远离最内在的自我?我怎样摆脱我自己仅能看到的世界某个小角落?我怎样不去迎合那种受到控制并由外界发号施令的规范?我怎样在面临危险、面临罕见的疯狂和面临他人的利益要被牺牲掉的时候,保持住最属于我自己的心灵,以...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温蒙田
  • 然而我今天在米歇尔·德·蒙田身上所关心的和所思考的仅仅是这一点:在一个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似的时代里,他如何使自己在内心深处获得自由,以及我们如何通过阅读他的作品,用他的思想使我们自己变得坚强。我把他看作世上每一个自由的人的最早祖先,是保护每一个自由的人的圣徒,是每一个自由的人的朋友。我把他看作面对一切人和面对一切事都能保持住自我——这样一门新的然而也是一门永恒的学问——的最好的老师。世上曾有少数人相当真诚和相当顽强地奋斗过,为的是不受因时代的激荡而泛起的污泥浊水以及有毒的泡沫的影响,为的是不同流合污,为的是保持住最内在的自我—保持住自己的“本质”,而且确有少数人成功了: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面前拯救了最内在的自我,并为所有的时代树立了榜样。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温蒙田
  •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在自己身上保持住内心的独立——仅此一桩——就意味着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米歇尔·德·蒙田的斗争仅限于防御,仅限于捍卫最深层的、不允许别人进入的内心世界——歌德将其比喻为“堡垒”不允许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谋略和手法是:在外表上尽可能做到不引人注目和不事张扬,恰似戴着一顶隐身帽走进世人的天下,以便找到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温蒙田
  • 当我一页又一页地翻阅米歇尔·德·蒙田的著作时,我就会无数次地感觉到,米歇尔·德·蒙田在自己的著作中探讨的恰恰正是我们遇到的事情: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心灵中最最内在的忧虑是什么。我就会感觉到,他在著作中的所思所想比我自己所能说的更好、更清楚,比我自己所能想的更清晰。他在书中所说的“你”不就是正指着我自己么。米歇尔·德·蒙田所处的时代和其他时代之间的距离在他的著作中消失了。和我在一起的不是一本书,不是文学,不是哲学,而是一个我视为兄弟一般的人,一个给我出主意、安慰我并和我交朋友的人,一个我理解他而他也理解我的人。每当我拿起他的《随笔集》时,我仿佛觉得印有字迹的书页已在昏暗的房间里消失。我仿佛觉得有人在呼吸,有人与我在一起,我仿佛觉得有一个陌生人向我走来但又觉得他不再是一个陌生人,而是一个我觉得如同朋友一般的人。相隔四百年的时间如同云烟一般飘散而去;和我说话的不是蒙田领地的领主,不是死于非命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侍臣,不是佩里戈尔地区的一座城堡的主人;他脱下了白色的有褶裥的宽袖长外套,摘掉了尖顶的帽子,卸下了佩剑,从颈脖上取下了镶有圣米迦勒勋章的令人自豪的项链;到我这里来的不再是波尔多市的市长不再是一位贵族老爷和随笔作家。来的是一位讲述自己并且给我出主意的朋友。我有时候会在他的声音中感觉到一丝淡淡的悲哀—为我们人的本质的脆弱而悲哀,为我们的刚愎自用而悲哀,为我们的领袖人物的固执褊狭而悲哀,为我们的时代丧失理智和残酷无情而悲哀。这是一种高贵的悲哀。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温蒙田
  • 然而过后我仿佛又觉得米歇尔·德·蒙田在笑话我:你何必对待这一切如此心重呢?你何必对你的时代的荒唐和残暴如此介意和沮丧呢?这一切只会触及你的皮肤、触及你的外在生活,却不会触及你的“最内在的自我”。只要你自己不让你自己不知所措,外界就无法从你身上得到什么,也无法使你心烦意乱。“一个头脑理智的人是什么也不会失去的。”时代发生的一切对你是无能为力的,只要你不介入。只要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代的疯狂也并不是真正的苦难。纵使是你的经历中最不堪回首的经历—表面的种种屈辱、命运的种种打击,也只有当你在这些经历面前变得软弱时,你才会感觉到这些,因为除了你自己,谁会重视这些经历呢?除了你自己,谁会在乎这些经历的欢乐和痛苦呢?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别的事物能提升和降低你的“自我”。一个内心始终坚定和始终自由的人纵然遇到的是外界最沉重的压力,也容易化解。米歇尔·德·蒙田的话和明智的劝谕始终意味着是一种善举,尤其是当某个人在他自己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之中受到困扰的时候,因为在那些迷惘和宗派纷争的时代里,唯有正直和人性可以保护我们自己。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温蒙田
  • 对一个孩子什么都不禁止,让他的爱好自由发展——这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教育,是一种实验,甚至是一种不是没有风险的实验。米歇尔·德·蒙田从未遇到过有人说“不”,也不必遵守什么规矩——这样的宠爱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和培养出根深蒂固的坏习惯。米歇尔·德·蒙田自己后来承认,如果这样一种养尊处优、体贴人微的教育在他身上起到了好的作用,他必须感谢那是一种幸运。米歇尔·德·蒙田写道:“如果说,我今天能成为一个相当合乎礼俗的人,那么我想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由于我对自己的苛求,而是由于我的天性和运道好。假如我天生有一种相当懒散的素质,那么结果就恐怕相当令人忧虑了。”当然,在他身上毕生都能感觉到这样一种教育的某些痕迹:从好的方面说,主要是米歇尔·德·蒙田顽强抗拒顺从任何权威和抗拒屈从一种纪律;从不好的方面说,米歇尔·德·蒙田的意志力有某种衰退。这样的童年使他在以后的所有岁月中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尽可能躲避任何一种非常伤脑筋的事情—躲避一切困难的事情,躲避一切要按照规定办的事情,躲避一切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并且总是只听凭自己的意志,听凭自己的情绪。他常常抱怨自己:他身上的那种柔弱和无忧无虑很可能发端于童年的那些岁月。但与此同时,他又具有一种不折不挠的意志:始终保持自己的自由,而且永远不盲从一种自己不了解的说法。如果他后来可以自豪地说“我拥有一颗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的心,并且习惯于心里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一点他应该感谢自己父亲的慈爱。因为谁曾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就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和惬意,那么谁就将再也不会忘记自由和意愿而失去自由了。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从平民到贵族
  • 米歇尔·德·蒙田在三十八岁时隐退。他不愿再为任何人服务,除了为自己服务。他对政治、社会、经营都已深感厌倦。幻想破灭是隐退的时刻。仿佛是为了替自己切断重返人世间的后路,他让人在自己书房的墙上用拉丁文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公元一五七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时值三十八岁生日,米歇尔·德·蒙田长久以来已厌倦朝廷之苦差使以及公职之重负,决定趁尚有精力之际,隐退至缪斯之怀抱,在平静与安稳之中度过所剩无几之余年。生命之大部业已流逝。期盼命运之神允其保住这一处曾献予自由、安宁悠闲之栖身地——祖先留下之静谧隐庐。”这次辞别人世间的含义要比辞别官职深远得多。这是一次向外面天地的告别。此前,他是为别人而活着,现在他要为自己而活着。此前,他所做的一切,是官职、朝廷和父亲要求他做的事。现在,他只愿意做自己高兴做的事。他已积累了种种经验,现在他要对这些经验进行思索,并正本清源。米歇尔·德·蒙田已活了三十八年的岁月;现在,米歇尔·德·蒙田想要知道,这么一个米歇尔·德·蒙田究竟是谁;现在,他只愿意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生与死。米歇尔·德·蒙田已厌烦了这切:他曾经想要出力相助的时候,他无法出力;他曾经想要争取升迁的时候,有人挡住他的去路;他曾经想要帮助出主意的时候,无人重视他的建言。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载入史册的蒙田
  • 米歇尔·德·蒙田并不是整天都读书,但只要意识到书籍就在身旁,他就十分喜悦。“因为我知道,我什么时候有兴致,我就能立刻享用这些书;光是我拥有这些书籍,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从来没有在旅行途中不带书籍,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是如此。但常常是我还没有往书里看一眼,几天或者几个月就过去了这时我就会对自己说,这本书我反正会有时间读的,或许明天,或许兴趣所至时。……我认为,书籍是人们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携带的最好食粮。”书籍不像那些纠缠他和忽悠他的人,他得花费精力去摆脱他们。书籍不一样,如果他不去召唤书籍,书籍不会自己来。他读这本书或者读那本书,完全随他高兴。“我的藏书楼是我的王国,我要作为绝对的统治者在这里支配一切。”各种书籍把各自的看法告诉他;而他则用他自己的看法进行回答。各种书籍说出各自的想法,并启发米歇尔·德·蒙田的想法。如果他沉默不语,书籍是不会打扰他的;只有当他向书籍询问时,书籍才会说话。这里是他的王国。书籍供他消遣。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写作十年
  • 米歇尔·德·蒙田说:“我常常让他人替我说出一些我自己不能说得非常好的话。这不算我借用他们的话,而是我看重他们的话。”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写作十年
  • 米歇尔·德·蒙田不厌其烦地抱怨自己记性差。他觉得,记性差同时就会有某种记忆缓慢——这是他天生的真正缺陷。而他的理解力,即他的洞察力却非同一般。他以锐利的目光很快就会明白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认识到的和领会到的一切。可是,正如他一再责备自己的那样:事后他又懒得系统地把这些认知加以整理,合乎情理地加以扩展。这些认知刚一被把握住,就又消失了;任何想法又都记不起来。他忘记了自己读过的书,记不得读书的日期,回想不起读书时的主要生活情形。一切就像一条河似的流过他的身旁,没有留下任何记忆——没有留下一种确定的信念,没有留下种坚定的观点,没有留下任何一成不变的记忆。 其实,米歇尔·德·蒙田如此抱怨自己身上的这个弱点,正是他的优点。他的“不在任何事情上羁绊”这一点,就会迫使他一直往前走。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是了结的。他不死抱住自己的经验。他也没有可吃的老本,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去获取精神财富。所以,他的一生也就成了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他说:“我们都是接连不断地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他所认为的真理到了下一年,甚至常常在下一个月就已经不再是真理了。他必须重新寻找。许多矛盾现象就此产生。他似乎时而是一个伊壁鸠鲁派,时而是一个斯多葛派,时而是一个怀疑论者。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他始终是一个不同的人,又始终是同一个人。 米歇尔·德·蒙田的乐趣就在于这样一种寻找,而不在于找到他不属于那些寻找“智慧石”的哲人之列—那些哲人要寻找一种符合自己宗旨的济世恒言。米歇尔·德·蒙田不寻求教条,不寻求学说,而且始终忌讳固执的断言,他说:“不要大胆地断言什么,不要轻率地否定什么”他不朝着一个目标走去。对他的“飘忽不定的思绪”而言,每一条路都有道理。如果按照他最最喜爱的苏格拉底的为人,苏格拉底丝毫不比一个哲学家逊色,因为他什么也没有留下没有留下教条,没有留下学说,没有留下法则,没有留下体系。苏格拉底留下的无非...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寻找自我
  • 一旦米歇尔·德·蒙田发现了这一点,这件先前像游戏似的工作就开始成为一件新的事情——一种“自娱”。他问自己:我是谁?他试图把自己置身于外,就像另一个人似的来看自己。他仔细观察自己、琢磨自己、评论自己、“研究”自己,正如他所说,他要把自己作为“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来研究。他要目不转睛地盯住自己,他还说,他多年来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在理智的控制之下——“我不再知道有一种隐藏在我的理智背后的感情冲动”。米歇尔·德·蒙田已不再是单独一个人而成了两个人。而且他发现,这种“自娱”没完没了;他发现,这个“我”完全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我”是会转变的,是起伏波动的。他发现,今天的米歇尔·德·蒙田不同于昨天的米歇尔·德·蒙田。也就是说,他所显示的只能是各种不同的阶段各种不同的情形、各种不同的细节。但是,每一个细节都重要;恰恰是一个匆匆的小手势要比一个呆板的姿态更说明问题。他把自己放入电影的慢动作中,他把看起来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分解为一系列动作——一系列转变。于是,米歇尔·德·蒙田对自己的研究就没有一个尽头,他永远在寻找自我。不过,为了了解自我,仅仅观察自我是不够的。如果一个人只往自己的肚脐眼儿看,他是看不到天下的。因而他阅读历史、研究哲学,但不是为了让自己长学问,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信念,而是为了看一看他人是如何行事的,以便把自己的“我”和他人进行比较。 米歇尔·德·蒙田研究“历史上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以便把自己和他们进行比较。他研究他人的善恶、瑕瑜和智愚。历史是米歇尔·德·蒙田的重要教科书,因为“人是在行动中显示自己”,米歇尔·德·蒙田如是说。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寻找自我
  • 米歇尔·德·蒙田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知道:以长远的目光看,所有这一切伤脑筋的事都只不过是小小的忧虑而已。他自己很愿意将这一切抛弃。米歇尔·德·蒙田说:“放弃全部经营,对我来说很容易。”不过,一个人一旦干上经营这种事,他就不好撒手不管。“再说,料理这些事,要想不操心,也不容易。”况且,米歇尔·德·蒙田本人也不是一个鄙弃享乐的第欧根尼。他爱他的城堡,他爱他的家产,他爱自己的贵族头衔,他甚至坦率地承认,为了使内心有一种安稳的感觉,他始终随身带着一只盛有黄金的小钱匣呢。他享受他的贵族老爷的地位。他说:“我承认,能对一些事情做主是一种享受,即便只是主管一座粮仓和在自己的屋檐下有唯命是从的人。但是,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无趣的享受,而且会被一连串伤脑筋的事弄得索然无味。”米歇尔·德·蒙田阅读柏拉图的书,但又不得不经常申斥佣人,不得不和邻居们打官司。每一次修理什么物件都会成为操心的事。现在,生活的智慧要求他不要再为这些琐碎小事操心了。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旦有了家产,他就脱离不开家产;或者说,家产会用数以千计的小弯钩把你钩住。但是,有一件事能帮助你,那就是:疏远——疏远会改变一切。唯有躯体的远离才会赋予内心的疏远。米歇尔·德·蒙田说:“刚一离开城堡,我就把我心中的一切念头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这时候我的城堡里的塔楼坍塌了,我对此事的关心不会比我当时的住房从屋顶上掉下一块木制的瓦片更多。”谁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小天地,他的心胸就会狭窄。一切都是相对的。米歇尔·德·蒙田总是说,我们所忧虑的事情往往不是事情的原来程度,而是我们不是把事情夸大了就是把事情缩小了。所有的事物都没有自己的分量,而是我们给予的分量。近的事物比远的事物更使我们操心。而且,我们越是在狭小的环境之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越会使我们闷闷不乐。 (查看原文)
    热可可加盐 3赞 2021-03-29 23:32:27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意大利之旅
  • 只有面对一切事和一切人始终保持自己内心自由的人,才会保持住并扩大人世间的自由。 (查看原文)
    任子爵士 3赞 2011-03-06 15:17:15
    —— 引自第21页
  • 正如植物进水太多就会死去,灯盏的油太多就会熄灭一样,我们的思想活动也会受到过量的学习和过量的教材的影响。 死记硬背并不意味着我们懂得了什么,而仅仅意味着我们记住了什么。 (查看原文)
    任子爵士 2011-03-07 13:15:45
    —— 引自第39页
  • 我们的老师应该只凭一个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判断他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凭一个学生的单纯记忆来判断他学到了什么。应该让一个年轻人自己去鉴定和筛选他读过的一切,而不应该让他仅仅出于完全信赖或者出于相信权威去接受任何东西。恰恰应该是把最不相同的看法展示在他面前。如果他有能力,他就会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如果他没有能力,他就会一直处于怀疑之中。但是,如果谁只是一味地听从别人的话,那么他寻思的不是问题本身,而且也找不到问题之所在,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是在找问题。 (查看原文)
    任子爵士 2011-03-07 13:28:38
    —— 引自第40页
  • 从此以后,蒙田就毕生自己给自己当老师和自己做自己的学生了。 (查看原文)
    任子爵士 1赞 2011-03-07 13:43:32
    —— 引自第43页
  • 年轻的蒙田在他学习到任何格言和自己想出各种格言以前,他只有一种本能的智慧:热爱生命和热爱生命中的自我。 这个二十岁的青年只是用自己好奇的眼睛犹豫不定地和急切地看着这个世界,看看这个世界会给他一些什么,看看他自己能给这个世界一些什么。 (查看原文)
    任子爵士 1赞 2011-03-07 14:00:50
    —— 引自第46页
  • 蒙田要寻找的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这种“内心中的自我”不属于国家,不属于家族,不属于时代,不属于种种客观情况,不属于金钱,不属于财产;这样一种“内心中的自我”被歌德称之为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的“碉堡”。 (查看原文)
    任子爵士 1赞 2011-03-07 14:28:31
    —— 引自第54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