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短评

热门 最新
  • 92 世彦君 2019-04-12 23:55:51

    哇喔!期待!我译的!

  • 17 NNMarkloo 2019-05-28 18:42:20

    十四年前大学时做自我分析的参考书,新版的表格很有用,译文也顺畅了很多。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假设,但其实还是使用了既定的理论结构,需要让来访者从思路上接受理论框架,这点仍属精神分析学派。这点跟我现在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有很大的差别。单纯看书的话,可能会出现硬把“依赖”“攻击”“回避”的特征往自己身上套的糟糕状况,其实要把这些东西作为可能性来看待。真想借这本书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不很容易。出于感情,出于对作者文采的欣赏,打四星。

  • 25 好报 2019-05-22 14:27:39

    弗洛伊德说你有病,卡伦霍妮也说你有病,但没关系,你还有得救~女性心理学家的视角果然更像把温柔的手术刀呢,可以缓解一点成年人的焦虑

  • 15 时间之葬 2019-06-02 21:28:38

    读罢反观自身,觉得神经症如此普遍地存在于普通人当中,其区别可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人可能真的都是“神经症患者”

  • 7 danyboy 2019-08-01 18:01:30

    写于1945年的经典,不仅因为较早挑战了弗洛伊德,而是确实闪烁着鲜活的理论光芒。这本承其最著名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提出的神经症来自于后天人际关系紊乱的观点,进一步研究神经症的生发、错误的解决做法和后果。关于神经症的产生,她提出了三种人格模型,指出神经症人格来自一个人身上三种模型的冲突,这是全书的核心;随后,她列举分析了患者自我解决神经症问题的尝试,但患者不能理解自身的“人格冲突”,其尝试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在对后果的分析里,她令人惊讶的将精神分析升华到了道德、哲学等看似与医学分析不那么相关的人文领域,指出了道德问题和哲学困境中蕴含的神经症人格因素,相当精彩。最后,她从分析师的角度给出了解决冲突的建议,而不是给患者。因此,患者终需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4 文森 2019-06-09 01:33:29

    2019年6月。亲近、对抗、回避三种基本人格倾向,线条简练、要件精准、拆解有力,见证心路可循、冲突可解。每个人都层层绕绕复杂无匹,再有效的工具,也只能逼近、而终不能到达。人力有时而尽。欲幸福,须先坦承这有限。心理学如舟,可渡人于心海。到达彼岸,或久久无依,便是人而非舟之功也。你可以换过许多船,升级加固,改换船帆和航向——也不过是流派、方法、视角的分别。霍妮此书是一系列关于内心动力的追问、心理冲突研究的集大成篇,在学界学史,亦堪为经典。其前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短兵相接,直接补足;后启冲突论,及复杂演变,其所确立基本范式后用无穷。弗洛伊德如划空启明,而霍妮等人则使精神分析大为实用化,成为人间灯火。作者本人经历痛苦之深,已化为其功力之纯,暖意之恒。借译者言:生命只有一次,只应活在喜悦和创造的当下。

  • 3 慈溪 2019-05-27 22:53:12

    沉下心来读,第一页就这样写着: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担心看精神分析的书,会最终陷入某个深坑无法自拔,例如弗洛伊德说,冲突在根本上是无法被解决的。但作者是位乐观的精神分析师,她相信改变人格中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冲突。让自己承担责任,内心独立,全身心地地投入工作与生活。我感觉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受教。

  • 2 小波福娃 2019-06-23 09:51:54

    再版了正好重读一遍,作者虽然写得早但还真没过时,我们时代那本当年读感觉如同被机关枪扫射,这本则更聚焦个人。

  • 3 JennyZ🌈 2020-06-14 20:33:21

    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哪哪都有问题,震惊、迷茫、混乱、头晕、干呕、拉肚子之后,终于想通了。1、心理分析精神分析交给咨询师,我只要活在当下就好。2、心理学到现今已经发展出众多学派,作为外行人我也不清楚卡伦霍妮的哪些观点如今已经不适用,因此不适合自我分析。不建议不了解精神分析也不了解卡伦霍妮的人读这本书,更不建议用于自我分析。因为我初读这本书十分懵逼,看得一知半解的。另,这个译本比李娟翻译得好太多了。

  • 2 Lyn 2021-04-27 00:04:15

    治疗神经症的三条准则: 1.真诚面对自己。神经症患者可能真诚地相信他在追寻理想,尽管如此,我断言他并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理想,意思是说这些理想对他的生活并没有约束力。 如果这些理想是真诚的,他们不可能轻易将其抛到一边。 真诚就意味着全心全意,任何内心分裂的人都是不可能完全真诚的。 真诚就是“不欺之力”,意味着“献出一个人的全部”,确切地说就是“全身心投入行动”,其中没有任何保留,没有任何伪装,没有任何浪费。 2.对自己负责。意味着实事求是地向自己,也向别人承认,有如此这般的意图、言辞和行动,并愿意为此承担后果。 3.内心的独立。敌意的缓和主要依赖于无助感的减少。力量的积累有许多不同的来源。患者的生活重心曾经转向别人,现在开始回归自己,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 3 阿假 2019-09-14 00:13:41

    会再读几遍。内心有冲突就对了!!嘿嘿嘿 全世界都有病系列哦!就算外在显得多么像一个正常人,内心也还是依然要时刻闹革命!更何况,只要这个世界没有停止变幻,人对自我、对这个群体的探索就永远是ing的状态。perfect is boring! perfect is sick!

  • 2 帕布莉卡 2019-06-22 19:42:33

    逻辑清晰,叙述细腻,是一本可以深耕的书,对于人性的分析百看不厌,想马上再刷一遍。

  • 1 X 2020-06-27 16:49:00

    感觉回避人是亲近人和对抗人的变体哎,不想依赖他人,也不想伤害他人或受伤,更不知该如何是好,那就通通回避好了,一个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这在逻辑上好像确实行得通,但生而为人,真的能压抑至此吗?

  • 1 Lily 2023-12-11 22:20:47 江苏

    引用加缪的一句话,只要我还在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 3 小心人类 2019-08-20 17:46:41

    能够发现真实的自己,才有机会做出改变

  • 1 你的名字叫做红 2020-01-03 03:59:07

    历时一周,301条笔记。

  • 1 Joe Gilbert 2019-08-12 10:30:02

    看到作者最后写到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本来已经放弃自我的自己真的真的很感动

  • 2 曲低和寡 2020-08-14 16:13:46

    似懂又非懂,想懂又怕懂

  • 1 咩咩蚌 2019-06-08 12:32:29

    很有助益。前两个分析的部分总让人忍不住对号入座,哪怕不是全部,也能印证部分。心理的冲突有很多外界的因素,但克服它绝对是一件非常需要自我努力的事,需要觉察,需要敢于面对。而最后简单提到了整个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的整体性构建也非常重要,这与个体心理状况之间的衔接很有意思,我很有兴趣继续了解。

  • 1 相信 2020-02-22 14:52:00

    从自我分析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可看作是对当下十分火热的童年和原生家庭理论的一种延续,就像作者所言,搞清楚童年对人的成长和性格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了解前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探索现阶段真正让我们成为这样的人的形成机制,并去改变它所形成的条件,才能完成自我救赎。是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也是发展,有着人本主义的关怀和女性视角的柔和。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