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作者简介 · · · · · ·
北島,原名趙振開,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一九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一九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住美國加州。其作品被譯成三十種文字,並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出版作品有《在天涯》、《失敗之書》。
李陀,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研究員,《今天》特約編輯。與黃子平合編《中國小說》年選(共四冊)、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
目录 · · · · · ·
徐冰 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北岛 断章
徐浩渊 诗样年华
陈丹青 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
朱伟 下乡第一年
高默波 起程——一个农村孩子关于七十年代的记忆
张郎郎 宁静的地平线
阿城 听敌台
王安忆 魏庄
朱正琳 让思想冲破牢笼——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论
鲍昆 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坚 我在“四五事件”前后
李零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唐晓峰 难忘的1971
赵越胜 骊歌清酒忆旧时——记七十年代我的一个朋友
严力 阳光与暴风雨的回忆
黄子平 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蔡翔 七十年代:末代回忆
范迁 “黑画”风波
邓刚 我曾经是山狼海贼
阎连科 我的那年代
许成钢 探讨、整肃与命运
陈建华 梦想与回忆
王小妮 七十年代记忆片断
唐晓渡 1976:初恋败絮
宝嘉 鹪鹩巢于这一枝
翟永明 青春无奈
柏桦 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李大兴 明暗交错的时光
韩少功 漫长的假期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七十年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七十年代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七十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1 条 )


横亘在六十年代和80年代之间的尴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像书中P8页所言,六十年代和80年代都是“疾风暴雨”和“翻天覆地”的,七十年代注定很尴尬……但是,这帮人正是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的主力,看看各种高管和高官,不是吗? 这帮人似乎在书中诉苦,他们也上山下乡,家中遭到抄家围剿,读禁书,写诗,搞各种艺术,研究各类科学,参... (展开)-
poiuny ("A fly on the wall")
今天看各种朝鲜人哭金正日,突然想到这一段了…… 9 月 9日午后,我们正收拾画具,负责安排活动的‘美影办’主任屠思华上楼进屋,并不看着我们,说:"这样子,下午不出去了。四点钟电台有重要广播。"旋即离开。 我们各自坐下,忽然好安静。那么,是毛主席死了。 活在1976年的人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感觉,那是怎样的一年。元月周恩来殁,仲夏是朱德的死,“人心惶惶”,不准确,那年,人心是在默然等待,暗暗地猜……拉萨阳光猛烈,...2011-12-19 23:30 4人喜欢
今天看各种朝鲜人哭金正日,突然想到这一段了……
9 月 9日午后,我们正收拾画具,负责安排活动的‘美影办’主任屠思华上楼进屋,并不看着我们,说:"这样子,下午不出去了。四点钟电台有重要广播。"旋即离开。 我们各自坐下,忽然好安静。那么,是毛主席死了。 活在1976年的人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感觉,那是怎样的一年。元月周恩来殁,仲夏是朱德的死,“人心惶惶”,不准确,那年,人心是在默然等待,暗暗地猜……拉萨阳光猛烈,我记得屋里的静,三个人刻意扯些别的话题,闪避目光,不敢对视,抑制嘴角的痉挛,只怕猝不及防,笑出来--“那一瞬间,他没有能够使他的脸色适应于他的过失……他的面孔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了他那素常的,因而是痴愚的微笑。”《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这样描写奥布隆斯基偷情后被妻子发现的一瞬。不合时宜的表情! ‘文革’翌年家里接到一封报丧的信,是父亲有位老同学干校瘁死,我先拆看了,递给父亲时,也曾忽然发笑,其时十四岁--1976年我满二十三岁,已知事关重大,然而 9月 9日下午我们竭力抑制的正是托尔斯泰捕捉的那种笑,虽则理由大异,但何其危险:笑是可怕的证据,门虽关着,三个彼此信赖的人,可是一笑之后怎样收场?说什么?说什么都不宜。 确凿的经验无法确凿描写,我确凿记得那天下午怎样吞咽有罪的笑意,同时心生恐惧。四点钟到了,一遍又一遍的哀乐、回放,那些年城乡遍布高音喇叭。几天后,拉萨广场庞大的葬礼,万人默哀,所有警报汽笛齐声鸣响。今年,汶川地震再度全国举丧,我伫立街头,从风中肃然辨听远近四外的机械哀鸣,想起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后,此刻,我斗胆写出当年的真实,但找不到准确的词。 此后我不再目击千百人颠扑号叫的壮观。葬礼中陆续有人昏倒,被抬出行列。那年10月我画成的大油画便是一组痛哭的脸。这万民痛哭的理由,是大悲痛、大忧患、大解脱,或者,仅只因为恐惧,因恐惧而趁势放声一哭。我确知人民哀伤,我同样确信,那时,许多人,包括中南海诸公,都在暗暗等待终结的一刻,只是没人知道此后中国将会上演什么剧情……当我混在挤挤挨挨的葬礼行列中用力低垂头颅,周围数百人的号哭一阵阵如爆炸般轰鸣,怎么办?那些年我为种种理由感伤泣涕,可现在只剩几个人便轮到我上前鞠躬,眼中还是没有泪,怎么办,我绝非无动于衷,但此刻必须痛哭!疯狂搜索悲酸的记忆,忽然想起"美影办"资料中一幅老照片,是当纳粹占领巴黎,有位街头观看的法国绅士被屈辱扭歪胖脸,老泪溢出……一阵眼热,下颌趁势抽搐,几秒种后,我成功地哭起来。 引自 陈丹青----幸亏年轻 回应 2011-12-19 23:30 -
在一个没有因特网、电视机、国标舞、游戏卡、MP3、夜总会、麻将桌以及世界杯足球赛的时代,在全国人民着装一片灰蓝的单调与沉闷之中,读书如果 不是改变现实的唯一曙光,至少也是很多人最好的逃避,最好的取暖处,最好的精神梦乡。生活之痛只有在读书与思维的醉态下才能缓解。何以解忧,唯有文章,是之谓也。因此,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或者说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反而最可能产生精神渴求;而一个机会密集、利益汹涌以及享乐场...
2011-03-10 15:42 1人喜欢
-
小宇@白兰地 (心已飞往伊斯坦堡)
幸虧年輕 ——回想七十年代 陳丹青 七十年代被指令觀看的大量官方紀錄片,倒也留存部分真實:毛、林、周,江青,紅衛兵,批鬥會,誓師大會,還有龐大的黨代會……影像比文字無情,無情才能真實:年代久遠,這些電影不再能夠行使黨政宣傳而儼然轉成歷史的證據,而時間改變同一影像,改變人。四十多年前瞧著天安門廣場千萬人仰望領袖,歡呼雀躍——一九六六年,中國的七十年代其實從那時開始——我們,十幾歲的孩子,以為理所當然...2011-02-09 14:25
幸虧年輕 ——回想七十年代 陳丹青
七十年代被指令觀看的大量官方紀錄片,倒也留存部分真實:毛、林、周,江青,紅衛兵,批鬥會,誓師大會,還有龐大的黨代會……影像比文字無情,無情才能真實:年代久遠,這些電影不再能夠行使黨政宣傳而儼然轉成歷史的證據,而時間改變同一影像,改變人。四十多年前瞧著天安門廣場千萬人仰望領袖,歡呼雀躍——一九六六年,中國的七十年代其實從那時開始——我們,十幾歲的孩子,以為理所當然。如今平靜目睹著光天白日的瘋狂,我們長大了。人需要年齡。現在我瞧著周恩來的臉,這才讀出他的表情,明白他雖笑着,心中何其警策而焦慮。黎明曙色中,當身穿軍裝的毛澤東被團團簇擁下走下金水橋,斷然步入沸騰的廣場人,這一刻,鏡頭搖晃模糊,我也能讀到這個曾叫做毛潤之的人——僅僅作為一個人——正懷抱心中的決絕和龐大陰謀,決定揮霍億萬人性,闖開著歷史的彌天大禍。 鏡頭沒有偏見,但當年我們讀不懂,如同盲人。 印象最深是外事紀錄片,那時七十年代絕無僅有目睹外國人的機會。各國首腦照例被周恩來陪伴着進入那間書房,毛攤在他的沙發上,困難地轉側臉面,收蓄口水。自幼及長,我們年年月月在所有圖像中逾萬次看這張臉,他是唯一的明星,超級明星——很久以後,我們也才知道扶持他的女子名叫張玉鳳——但這類電影一律關閉領袖與賓客的對話,只有配音解說,還有音樂,與七十年代猛烈叫囂的革命音樂不同,這種配樂親和、優美,我喜歡聽,至今沒有文獻告訴我音樂作者是誰。 在電影院的黑暗中我總會閃過一念:他還要活多久? 進到那間書房的國家元首都死了:戴高樂、尼克松、鐵托、金日成……布托死於絞刑,齊奧賽斯庫被好幾條槍掃射斃命,馬柯斯暗殺政敵後,攜夫人流往夏威夷,客死異邦。那年,八億人民從電影屏幕目擊毛在寓所的過道中與客人拍照時,捉起馬柯斯夫人的手,俯嘴親吻。夫人身邊的公子典型七十年代西方裝扮:蓄長發,穿著腰身緊窄領口誇張的白襯衫,雖然他是亞洲人,但那是我文革記憶中與我同齡的外國少年。 引自第52页 回应 2011-02-09 14:25
-
在一个没有因特网、电视机、国标舞、游戏卡、MP3、夜总会、麻将桌以及世界杯足球赛的时代,在全国人民着装一片灰蓝的单调与沉闷之中,读书如果 不是改变现实的唯一曙光,至少也是很多人最好的逃避,最好的取暖处,最好的精神梦乡。生活之痛只有在读书与思维的醉态下才能缓解。何以解忧,唯有文章,是之谓也。因此,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或者说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反而最可能产生精神渴求;而一个机会密集、利益汹涌以及享乐场...
2011-03-10 15:42 1人喜欢
-
小綿貓HD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来看段北岛冷靜而短促的敘述(第三十五頁):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下午,我和严力在芒克家聊天。芒克和父母一起住市委大院,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复兴医院护士长。严力住在附近,常来常往。我们正抽烟聊天,芒克的母亲进屋说,下午四点有重要广播。 那是多事之秋。一月八日周恩来去世,三月八日吉林隕石雨,四月五日天#安#門#事#件,七月六日朱德去世,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大地震。還能再有什么大事?我們不約而同想到了一起,...2011-12-20 15:42
来看段北岛冷靜而短促的敘述(第三十五頁):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下午,我和严力在芒克家聊天。芒克和父母一起住市委大院,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复兴医院护士长。严力住在附近,常来常往。我们正抽烟聊天,芒克的母亲进屋说,下午四点有重要广播。 那是多事之秋。一月八日周恩来去世,三月八日吉林隕石雨,四月五日天#安#門#事#件,七月六日朱德去世,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大地震。還能再有什么大事?我們不約而同想到了一起,誰也沒點破。 下午四時,從家家戶戶的窗口傳出哀樂,接著是播音員低沉的聲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毛澤東,今日零時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我們對視了幾秒鐘,會意一笑,但笑得有點怪,有點變形,好像被一拳打歪——這一刻讓人猝不及防。芒克順手從床底下摸出半瓶二鍋頭,到廚房取來三個酒盅。斟滿,三人默默乾杯,再斟滿,我們的笑容變得舒展,好像跨越了令人尷尬的瞬間。“這回有戲了,”芒克低聲說。 回家的路上,一扇扇窗戶亮了。我騎得很慢,并不急于回家。高音喇叭和收音機相呼應,哀樂與悼詞在空中回蕩。有人在哭。北京初秋燥熱,有一股燒樹葉的味道。并行汽車的人有的已戴上黑紗,表情麻木,很難猜透他們在想什么。 引自第35页 回应 2011-12-20 15:42 -
我想起頭一次聽到的郭路生的詩句,眼中充滿淚水。迎向死亡的 感覺真美。青春真美。 中学时顶讨厌的就是诗歌的文章,完全不知背景就被灌输怎样评价,等等。如果是知道那样的背景,有那样的感想才是理所当然的。果然还是要自己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间与感觉是不能剥离的。
2012-03-21 22:15
-
琮铮 (eito)
“洛东达”不仅意味着无数开先河,领风骚的艺术家曾聚集在它昏暗肮脏、烟气弥漫的厅堂,更因为它代表着自由的思想与创作,代表着特立独行的人格,代表着精神上的相互启迪与召唤,代表着友谊能打破民族国家的藩篱,仅因为道义相砥,精神相通而天长地久。 长大以后我与人群总是若即若离,对生活总觉空旷平淡,在话唠与失语之间急剧摇摆,大概并非事出无因吧?其实我本性是快乐合群的,既有往人堆里扎的冲动也不乏表现欲。2016-12-16 11:52
-
论坛 · · · · · ·
有原版可出 | 来自[已注销] | 2021-01-27 | |
下载: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牛津大学出... | 来自见色起义 | 59 回应 | 2020-12-24 |
。 | 来自故乡的云 | 1 回应 | 2020-05-22 |
《今天》上的《七十年代》 | 来自[已注销] | 2013-06-14 | |
陈丹青《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被删改部分 | 来自见色起义 | 25 回应 | 2013-05-0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5分 6574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七十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umos 2010-03-17
我终于终于终于 把这本书看掉了。。港版的繁体字就是舒服。
7 有用 静默斋谈乐 2013-08-20
矫情,愚昧,无知,酸腐,一群土鳖
0 有用 雍容 2009-06-16
唔,真贵,于是先找网络上的看看,貌似不值得买。回忆的东西,一掉进琐碎里顾影自怜就不好玩了,何况是那么多人一起顾影自怜。
0 有用 [已注销] 2016-06-22
二读。
1 有用 大头绿豆 2009-04-20
真过瘾。 徐浩渊的文字很特别。张郎郎写得非常非常非常好!阿坚(赵世坚)的趣味与众不同。 对比之下,北岛的感觉反而斧凿痕迹重了些,但我喜欢最后那两句,“迎向死亡的感觉真美。青春真美。”越来越不喜欢陈丹青,文字里那股上海小市民的味儿!王安忆根本不真诚。阿城的应付痕迹太重。
0 有用 索幻 2021-04-06
原版。比起查建英的《八十年代》,序言显然意识到了回忆录的限度。徐冰第一篇的题名很喜欢
0 有用 伊川 2021-03-26
私以为这几篇比较好: 张郎郎《宁静的地平线》 阿坚《我在四五事件前后》 赵越胜《骊歌清酒忆旧时》 蔡翔《七十年代:末代回忆》 邓刚《我曾经是山狼海贼》 王小妮《七十年代记忆片断》 翟永明《青春无奈》
0 有用 Woj001 2021-02-19
2008年至2012年,那是以奥运会为起始以“不折腾”作结的5年,那是一个短暂而开放的5年。2009年梁文道出了一本书叫《常识》,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以“常识”二字命题。2009年高考完,每天中午我会去报亭购买一份南方都市报,周日的报纸有阅读周刊,于是周末读阅读周刊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七十年代》这本书就是从阅读周刊上获知的,而且还发现这本书有国内三联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两个版本。2009年上了大学... 2008年至2012年,那是以奥运会为起始以“不折腾”作结的5年,那是一个短暂而开放的5年。2009年梁文道出了一本书叫《常识》,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以“常识”二字命题。2009年高考完,每天中午我会去报亭购买一份南方都市报,周日的报纸有阅读周刊,于是周末读阅读周刊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七十年代》这本书就是从阅读周刊上获知的,而且还发现这本书有国内三联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两个版本。2009年上了大学,通过诺基亚手机我阅读了牛津版的部分文章。2019年在香港诚品书店又看到了这本书。10年过去,书的封面依旧是当初出现在南方都市报的那样,而且还多了一本《七十年代-续》。一个报纸能热衷介绍《七十年代》的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当时我以为是一个启蒙时代的开始,现在看来可能是一个巅峰的结束。 (展开)
0 有用 言宇 2021-01-01
1,徐冰复数的“我们”是今天反思的起点。2,许成钢们是理想的共和国青年人。3,阎连科提供了相对化上山下乡和知青文学的视角。4,翟永明那篇也有意思。
0 有用 豆友203491864 2020-12-06
高一读的,里面的语句带来的震撼现在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