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my本人为认知语义学创始人。
Talmy于1959年入读芝加哥大学数学专业,1961年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语言学,1963年在该校获得语言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1972—1990期间,Talmy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担任过多个教学和研究职位,与Paul Kay、Joseph Greenberg、Charles Ferguson、Donald Norman、David Rumelhart和Jay McClelland等著名学者有过合作。1990年至2004年,Talmy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语言学系及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直至退休,两卷原著正是在此期间出版的。目前Talmy常住加州伯克利家中,仍在潜心研究。
Talmy学识渊博,这一点可以从原著中得到印证。原著核心内容是语言中的概念结构,属于认知语言学领域,但是书中直接运用了来自以下学科的理论:语言学领域中的其他各学科及学派(例如:心理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等)、心理学、认知科学中的其他学科、哲学、数学、拓扑学、人类学、物理学、文化学等等。
译者李福印教授曾多次造访伯克利。作为语言学系的访问学者,李教授有机会参加心理学系、认知科学系等其他学系的讲座。心理学系每周的讲座,Talmy本人每次必到,尽管双目失明,却风雨无阻。每次李教授都会看到Talmy拄着他的探测拐杖,慢慢穿过校园,走入心理学系的背影。
欲寻Talmy 学术原创根源, 伯克利大学周边的咖啡馆不得不提。这些咖啡馆是大学的延伸, 与大学融为一体, 在咖啡馆即可登录大学网络。Talmy每天下午四五点钟都会去几间咖啡馆会见朋友。 他们各自买一杯咖啡, 找个位置入座, 然后自由地和任何人交谈。李福印教授与Talmy 在咖啡馆的多次交谈中, 曾经偶遇 George Lakoff, Dan Slobin 等学者。讨论书稿的过程中, 也曾被陌生的数学教授打断, 并参与讨论。
李福印教授与Talmy相识十余年了,十余年来,刻在他脑海中对Talmy最深的印象是:一位学识渊博、造诣高深的大理论家;一位谦虚友善、有求必应、做事低调的朋友;一位年过七旬、有视力障碍但在世界各地行走自如的长者;一位坚强乐观、心态安详、谈吐幽默的犹太人;一位及时准确回复邮件、有西方学者风范的大学教授。Talmy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使他当之无愧成为每位学人的榜样。
这项翻译工程始于2003年春。时值李福印刚刚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李教授在给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认知语言学”课程中开始系统讲授Talmy的认知语义学,此时开始了部分章节的汉译工作。2004年,李教授受聘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兼职教授,给北外的研究生也开设了同一门课程。在讲授Talmy理论的过程中,他再次切实感受到国内学界对Talmy理论热爱之深切,但同时对该理论体系理解之不甚完善。为达到全面、系统、透彻地把握整个理论体系的目的,李教授意识到汉译工作是必须的。因此,这个漫长的巨大工程启动了,为此李福印教授组织了一个高水平的翻译团队。
在最初的翻译过程中,李教授常常夜半醒来,叹服Talmy理论构思的缜密和理论本身的绝妙,或为自己找到了恰当的翻译而兴奋不已,难以入眠。由于书的翻译难度太大,在伯克利访学时,李教授曾向Talmy抱怨:“It took me a whole day to finish just one paragraph(花了我一天,才完成一段)。”Talmy的回应则是:“Sometimes I was pondering on a term for several days(有时好几天我都在琢磨一个术语)。”
整个团队在翻译过程中团结协作、勤奋努力。在历经16年的“天路译程”后,呈现给读者这两部高质量的译作。
2 有用 NADPH 2020-08-23 10:34:22
我还是最初的意见,当语言的所有事实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理论都只是玩具。
0 有用 三難齋 2022-06-08 15:36:51
1、理论博大精深,值得反复深入研习,略读一遍还是很多不太懂。2、第二卷比第一卷好理解很多,第一卷太抽象了,尤其对非英语母语者不友好,没有语感。3、翻译质量不佳,有的地方明明都是汉字连起来完全搞不懂在说什么,怀疑用了翻译软件;4、希望能够有汉语母语学者建立一个在汉语基础上的类似理论体系,想想都很美妙。
0 有用 門拔普🌈 2020-10-11 21:29:56
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