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全纪录
令马克·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读到爱不释手的自然新史
关于人类与微生物的矛盾冲突、共生合作与多边联盟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关注的100本图书之一
◎ 编辑推荐
我不是『我』,『我』从未独自存在
☆费氏弧菌令夏威夷礁坪中的短尾乌贼闪烁微光 ,可是移除细菌后的短尾乌贼纵然能继续生存,却无法走向完整的成熟——微生物如何影响了动物的发育?
☆沃尔巴克氏体会采用“厌男”手段把雄性黄蜂个体赶尽杀绝,转身又会保护苍蝇、蚊子免受病毒侵扰——微生物究竟是宿主的朋友,还是敌人?
☆幽门螺杆菌的退场意味着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减少,可它们的消失又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和食管癌患者的增加——微生物带来的好处、坏处,哪个更重要?
◎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
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全纪录
令马克·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读到爱不释手的自然新史
关于人类与微生物的矛盾冲突、共生合作与多边联盟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关注的100本图书之一
◎ 编辑推荐
我不是『我』,『我』从未独自存在
☆费氏弧菌令夏威夷礁坪中的短尾乌贼闪烁微光 ,可是移除细菌后的短尾乌贼纵然能继续生存,却无法走向完整的成熟——微生物如何影响了动物的发育?
☆沃尔巴克氏体会采用“厌男”手段把雄性黄蜂个体赶尽杀绝,转身又会保护苍蝇、蚊子免受病毒侵扰——微生物究竟是宿主的朋友,还是敌人?
☆幽门螺杆菌的退场意味着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减少,可它们的消失又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和食管癌患者的增加——微生物带来的好处、坏处,哪个更重要?
◎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
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 名人推荐
太有意思了……埃德·扬接连抛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微生物学洞见。《我包罗万象》展现了科学报道所能达到的绝佳水准。
——比尔·盖茨
远超惊奇。这本妙书不仅会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还会改变你对自己的认识。
——海伦·麦克唐纳,《海伦的苍鹰》(H is for Hawk)作者
埃德·扬把微生物对万物生命运作的影响写得扣人心弦。《我包罗万象》将改变你对自己与其他所有事物的认知。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
正如其他所有伟大的科普作品所能对读者产生的影响,《我包罗万象》也不例外。你会变得突然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世界,重新开始认知周围的一切。埃德·扬通过生动的故事与精湛的解释,为你赋予“包罗万象”的观察之眼。
——卡尔·齐默,《演化的故事》作者
◎ 媒体推荐
埃德·扬是很有天赋的科学作者。《我包罗万象》作为他的第一部图书作品,以清晰的论述、雄健的笔力和诙谐的笔调,涵盖了微观世界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以极具感染力的热情传递出了他对微生物所持有的热情。
——《纽约时报·书评》
他神奇地把浓厚的人文关怀填充进科学细节之间。妙趣不断。
——《华尔街日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趣书……他不仅讲述了关于微生物组的各种故事,还向读者们介绍了众多正在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这些前沿传递出了揭开自然新奥秘的第一手兴奋与激动,也生动展现了本就遍布起伏的科研历程。
——《科学》
◎ 获奖信息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国际作品奖
★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关注的100本图书之一
★豆瓣2019年度科学·新知 No.8
作者简介 · · · · · ·
埃德·扬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目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他的作品还常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自然》《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学媒体。他因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于2016年分别荣获迈克尔·E. 德贝基新闻奖(Michael E. DeBakey Journalism Award)和拜伦·H. 瓦克斯曼奖(Byron H. Waksman Award),他曾经的博客“并不复杂的科学”(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曾于2010年荣获美国国家研究院凯克科学传播奖(National Academies Keck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埃德曾经在TED发表关于控制意识的寄生虫的演讲,目前已获得150多万的观看量。
译者郑李,笔名李子,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
埃德·扬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目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他的作品还常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自然》《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学媒体。他因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于2016年分别荣获迈克尔·E. 德贝基新闻奖(Michael E. DeBakey Journalism Award)和拜伦·H. 瓦克斯曼奖(Byron H. Waksman Award),他曾经的博客“并不复杂的科学”(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曾于2010年荣获美国国家研究院凯克科学传播奖(National Academies Keck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埃德曾经在TED发表关于控制意识的寄生虫的演讲,目前已获得150多万的观看量。
译者郑李,笔名李子,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者、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目前在佐治亚理工大学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研究。
目录 · · · · · ·
生命的岛屿
显微镜之眼
身体修筑师
条款与条件
疾病与健康
漫长华尔兹
互助保成功
E大调快板
微生物菜单
明日的世界
注 释
致 谢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译 后 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翻看一篇篇相关论文,想从中找出基础扎实的研究可是件苦差事。幸运的是,一个名为科克伦协作网(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非营利组织在专门开展这项工作。这个在业界声望颇高的协作组织,会使用系统化的方法核查医学研究。根据他们的判断,益生菌可以缩短传染性腹泻的发作期,并减少由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腹泻风险。它们也可以拯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生命,那是一种可怕的肠道疾病,会影响早产儿的健康。好了,益处列到这里为止。相比于社会上对益生菌的炒作,它的真实效果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现在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够帮助治疗过敏、哮喘、湿疹、肥胖、糖尿病、相对常见的炎性肠症类型、自闭症,或者任何其他与微生物组有关的疾病;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是微生物组的变化产生了这些有益效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E大调快板 -
广泛地用消毒牙膏、化妆品、除臭剂、厨房用具、玩具、衣服和建筑材料等消费品。我们想要一个清洁的世界,即一个没有微生物的世界,却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长久以来直在打击微生物,让这个本应包容我们生存所需的微生物的世界,变得充满敌意。 马丁・布莱泽不仅担心人们会缺乏一些重要的微生物,还深切地关注可能完全消失的某些微生物。以他最喜欢的幽门螺杆菌为例。20世纪90年代,布莱泽也曾破坏过幽门螺杆菌的声誉。当时的科学界已经知道它会引起胃溃疡,而布莱泽和其他人证实,幽门螺菌还会增加人类罹患胃癌的风险。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这种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它会抑制胃酸回流、降低食管癌,甚至是哮喘的患病风险。现在,布莱泽一谈起幽门螺杆菌就充满感情。它是我们最古老的朋友之一,和人类纠缠了至少58,000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疾病与健康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包罗万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我包罗万象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包罗万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7 条 )
> 更多书评 57篇
-
广泛地用消毒牙膏、化妆品、除臭剂、厨房用具、玩具、衣服和建筑材料等消费品。我们想要一个清洁的世界,即一个没有微生物的世界,却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长久以来直在打击微生物,让这个本应包容我们生存所需的微生物的世界,变得充满敌意。 马丁・布莱泽不仅担心人们会缺乏一些重要的微生物,还深切地关注可能完全消失的某些微生物。以他最喜欢的幽门螺杆菌为例。20世纪90年代,布莱泽也曾破坏过幽门螺杆... (2回应)
2020-05-21 08:29:11 2人喜欢
广泛地用消毒牙膏、化妆品、除臭剂、厨房用具、玩具、衣服和建筑材料等消费品。我们想要一个清洁的世界,即一个没有微生物的世界,却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长久以来直在打击微生物,让这个本应包容我们生存所需的微生物的世界,变得充满敌意。 马丁・布莱泽不仅担心人们会缺乏一些重要的微生物,还深切地关注可能完全消失的某些微生物。以他最喜欢的幽门螺杆菌为例。20世纪90年代,布莱泽也曾破坏过幽门螺杆菌的声誉。当时的科学界已经知道它会引起胃溃疡,而布莱泽和其他人证实,幽门螺菌还会增加人类罹患胃癌的风险。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这种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它会抑制胃酸回流、降低食管癌,甚至是哮喘的患病风险。现在,布莱泽一谈起幽门螺杆菌就充满感情。它是我们最古老的朋友之一,和人类纠缠了至少58,000年。 引自 疾病与健康 幽门螺旋杆菌每次体检还提醒我清除。这么无知的体检中心。我决定好好养着他们。没症状清除它干啥?人类过分的要干净,要远离细菌,却不知道我们就是由细菌进化来的,细菌也是我们生存的伙伴。
2回应 2020-05-21 08:29:11 -
蓝夕 (缺蓝)
翻看一篇篇相关论文,想从中找出基础扎实的研究可是件苦差事。幸运的是,一个名为科克伦协作网(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非营利组织在专门开展这项工作。这个在业界声望颇高的协作组织,会使用系统化的方法核查医学研究。根据他们的判断,益生菌可以缩短传染性腹泻的发作期,并减少由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腹泻风险。它们也可以拯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生命,那是一种可怕的肠道疾病,会影响早产儿的健康。好了,益处列到这里...2020-02-16 18:45:06 2人喜欢
翻看一篇篇相关论文,想从中找出基础扎实的研究可是件苦差事。幸运的是,一个名为科克伦协作网(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非营利组织在专门开展这项工作。这个在业界声望颇高的协作组织,会使用系统化的方法核查医学研究。根据他们的判断,益生菌可以缩短传染性腹泻的发作期,并减少由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腹泻风险。它们也可以拯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生命,那是一种可怕的肠道疾病,会影响早产儿的健康。好了,益处列到这里为止。相比于社会上对益生菌的炒作,它的真实效果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现在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够帮助治疗过敏、哮喘、湿疹、肥胖、糖尿病、相对常见的炎性肠症类型、自闭症,或者任何其他与微生物组有关的疾病;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是微生物组的变化产生了这些有益效果。 引自 E大调快板 回应 2020-02-16 18:45:06 -
YUANYUAN (living my life)
如果有益的物种填充了这些生态位,危险的物种便不能侵入,如此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只要简简单单地存在,就可以搭建起封锁疾病的网络。这种效应便是定植抗性。……海洋变暖、海水酸化和富营养化破坏了它们(珊瑚)与微生物之间的伙伴关系,使菌群变得不正常或贫瘠,也使珊瑚更易饱受疾病困扰,也许可以说,正是这种关系的破坏导致了疾病的产生。 藻类在珊瑚礁上茂密生长时,会产生大量的DOC,并为珊瑚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这些...2020-03-12 21:07:24 1人喜欢
如果有益的物种填充了这些生态位,危险的物种便不能侵入,如此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只要简简单单地存在,就可以搭建起封锁疾病的网络。这种效应便是定植抗性。……海洋变暖、海水酸化和富营养化破坏了它们(珊瑚)与微生物之间的伙伴关系,使菌群变得不正常或贫瘠,也使珊瑚更易饱受疾病困扰,也许可以说,正是这种关系的破坏导致了疾病的产生。 藻类在珊瑚礁上茂密生长时,会产生大量的DOC,并为珊瑚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这些藻类糖通常会沿着食物链向上流动……但是如果鲨鱼死亡,这些糖类就不再为鱼类供能,而是滞留在食物链的底层,成为微生物细胞的组成部分。微生物大快朵颐,因为爆炸性地增长而消耗完了周围的氧气,也继而窒息了珊瑚。(P97) 生态失调……它不意味着某个个体不能抵抗某种病原体,而意味着共生的不同物种(宿主和共生体)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它把疾病重塑成了一个生态问题。(P100)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们通过提高卫生标准、开发抗生素、结合现代饮食,逐渐把“免疫恒温器”的标准调得更高,结果导致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无害的东西面前也变得十分“暴躁”,比如灰尘、食物中的分子、体内的常驻微生物,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细胞。……这便是卫生假说及其衍生学说的言下之意:接触更广泛的微生物种群可以改变生物体内的微生物组,并抑制过敏性炎症(P111)。 饱和脂肪能滋养各种可能导致炎症的微生物。……膳食纤维则具有相反的效果……细菌分解纤维素时会生成一种化学物质,短链脂肪酸。这些物质会聚集并激活大量的抗炎细胞,使反应过度的免疫系统恢复平静。 引自 疾病与健康 回应 2020-03-12 21:07:24 -
蓝夕 (缺蓝)
关于新生儿六个月内极易受感染的一种新认知。 护林员只有在我们生命伊始时才不那么忙碌,借用微生物学的术语形容,彼时的我们正处在“白板状态”。为了让第一种微生物定植于新生儿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会抑制身体的防御系统一一这就是为什么婴儿新生后的六个月内极易受到感染。人们通常认为婴儿此时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但事实并非如此,是它故意给微生物敞开了一扇可以自由进入的窗口,让后者得以生存生长。但是,没有免疫...2020-01-30 22:21:36 1人喜欢
关于新生儿六个月内极易受感染的一种新认知。
护林员只有在我们生命伊始时才不那么忙碌,借用微生物学的术语形容,彼时的我们正处在“白板状态”。为了让第一种微生物定植于新生儿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会抑制身体的防御系统一一这就是为什么婴儿新生后的六个月内极易受到感染。人们通常认为婴儿此时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但事实并非如此,是它故意给微生物敞开了一扇可以自由进入的窗口,让后者得以生存生长。但是,没有免疫系统的选择能力,哺乳动物的婴儿如何确保获得正确的微生物菌群呢 母亲会帮助他们。母乳中富含控制成年人微生物菌群的抗体,婴儿通过母乳摄取这些抗体。免疫学家夏洛特・凯泽尔( Charlotte Kaetzel)改造了一种基因突变的小鼠,它们的母乳中不包含其中的一种抗体。然后她发现,这些小鼠的幼体长大后,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十分奇怪。这些组成与典型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相仿,其中很多细菌会穿透肠壁,进而导致淋巴结炎症。正如前文所述,许多无害的细菌,只有待在本应该待的地方才无害。母乳可以约束这些细菌。当然,母乳的功用远不止于此。哺乳动物正是通过母乳实现了最令人惊讶的微生物控制手段。 引自 条款与条件 回应 2020-01-30 22:21:36
-
パン (内心是沙漠,沙漠里有绿洲)
1.人体不同部位间微生物差异极大 你肯定知道人体的不同部位微生物不一样,但它们差别多大你清楚吗?说出来估计你会吓一跳:你左右手上的微生物只有1/6是相同的,但你前臂上的细菌和另一个人前臂上的差不了太多。你身上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差异比你和别人之间的可能还要大。 2.微生物能让人免疫系统更强大 很多人认为微生物对我们身体有害,但事实是虽然微生物这样的“外来者”,会引发我们的免疫反应,但其中也有一部分能帮助人...2019-10-14 16:42:25
1.人体不同部位间微生物差异极大
你肯定知道人体的不同部位微生物不一样,但它们差别多大你清楚吗?说出来估计你会吓一跳:你左右手上的微生物只有1/6是相同的,但你前臂上的细菌和另一个人前臂上的差不了太多。你身上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差异比你和别人之间的可能还要大。
2.微生物能让人免疫系统更强大
很多人认为微生物对我们身体有害,但事实是虽然微生物这样的“外来者”,会引发我们的免疫反应,但其中也有一部分能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更强大。科学家比对了非洲乌干达人和西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乌干达人的生活环境虽然更简陋,但身体要好得多,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肠胃内的菌群种类更多。而西方因为卫生条件改善、抗生素滥用等情况,人体内细菌种类正在急速下降,这就导致:环境越来越干净,但过敏的孩子反而多了。
3.微生物可以影响人的胖瘦
减肥可实在是太难了,但你知道吗,瘦不下去不光是懒得动、意志力不够,还因为偏胖的人身上的微生物和偏瘦的人不一样。科学家在小白鼠身上做过实验,分解出导致肥胖和变瘦的细菌,依次注入小白鼠的肠胃。一段时间后发现,导致肥胖的细菌,确实能让小白鼠发胖,变瘦细菌能让小白鼠变瘦。这证明,肠道里的菌群对肥胖有很重要的影响。
4.母乳中的微生物是细菌的养料
我们都知道母乳喂养好,但到底好在哪儿呢?从微生物角度,能找到一个有力的答案——母乳中有一种人乳低聚糖,它是婴儿肠道里婴儿双歧杆菌的特定食物,这种细菌在“进食”时能释放短链脂肪酸,以此喂养婴儿的肠道细胞、帮助调整免疫系统、促进大脑发育。所以你看,母乳对婴儿好,也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
5. 膳食纤维其实是给肠道细菌吃的
膳食纤维被称为“人体第七大营养素”。但实际上,它是专门喂给肠道细菌的,从而让反应过度的免疫系统恢复平静。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膳食纤维,我们肠道内饥饿的细菌会吞掉它们能找到的其他东西,比如覆盖肠道的黏液层。如果黏液层消失了, 细菌就更容易接近肠道内层,人体也就容易得炎症。
6.微生物对疾病治疗大有帮助
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利用微生物,来帮助治疗疾病了。比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柳氮磺胺吡啶,就需要肠道微生物把它转化到活性状态,才能发挥最好的治疗作用。
7. 微生物积累的能力可以遗传给后代
你可能不了解,细菌之间有一种叫做“基因水平迁移”的现象,它能够帮人们习得人体本没有的能力。比如说,几百年前,人其实是不能消化生海苔的,但有研究表明,喜爱吃生海苔的日本人就靠着吃海苔获得了这种能力。生海苔里的微生物进入肠道后,与肠道微生物发生了基因交换,于是人的肠道就有了消化生海苔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能遗传给下一代人。也就是说,只要吞下足够多可以消化某种物质的微生物,人体自己的细菌就能学会消化它们,这种能力还能遗传。
回应 2019-10-14 16:42:25 -
这些原则很容易被遗忘。我们喜欢非黑即白的叙事,英雄与恶棍泾渭分明。过去几年,我见证了从“所有细菌必须被消灭”到“细菌是我们的朋友,希望它们帮助我们”的转向。但是后者与前者是同一种错误的一体两面。我们并不能因为某种特定的微生物生存在我们体内,就简单地假设它是“好”的。甚至连科学家有时也会忘记这点。“共生”这一术语原有的意义已经扭曲,其原本的中立含义“共同生活”被注入了积极色彩,浅薄地暗示着合作与...
2019-10-16 20:40:00
-
在本书的开头,当我与罗布·奈特穿过圣迭戈动物园时,我惊讶地发现:如果用微生物的视角去看世界,一切都会显得如此不同。在我看来,每位访客、饲养员和每只动物都各自是一个长了腿的“世界”,一个能够与他人互动的移动生态系统。但是他们几乎都察觉不到体内包罗的万象。而当我和杰克·吉尔伯特开车穿过芝加哥时,我的视角同样经历了令我眩晕的转变。我透过城市的外表看到其下的微生物世界:无处不覆盖着充满生命气息的裂缝,...
2022-01-11 16:41:08
在本书的开头,当我与罗布·奈特穿过圣迭戈动物园时,我惊讶地发现:如果用微生物的视角去看世界,一切都会显得如此不同。在我看来,每位访客、饲养员和每只动物都各自是一个长了腿的“世界”,一个能够与他人互动的移动生态系统。但是他们几乎都察觉不到体内包罗的万象。而当我和杰克·吉尔伯特开车穿过芝加哥时,我的视角同样经历了令我眩晕的转变。我透过城市的外表看到其下的微生物世界:无处不覆盖着充满生命气息的裂缝,这些生命随着风吹、水流和移动的肉体在城市间穿梭。我看到朋友之间握手互道“最近怎样”的同时,也在交换有机体;我看到,人们沿着街道走动,身后留下了自己的尾迹;我看到人们的选择如何无意间塑造了周围的微生物世界:用混凝土还是砖建造房子,是否打开窗户,以及管理员如何安排轮班拖地。我也看到坐在驾驶位上的吉尔伯特,这个注意到这些微观世界在如何流动的人,深深地为此着迷,而非拒斥那个世界。他知道不应该害怕或毁灭大部分微生物,而应该珍惜、欣赏和研究它们。 这是本书所有故事的观点。从为期几十年试图从线虫中拼命驱逐沃尔巴克氏体的项目,到不断追问母乳如何滋养婴儿菌群的研究;从探入深海热液喷口的勇敢冒险,到揭示渺小蚜虫共生秘密的悄然尝试一一所有的努力都出自好奇心,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以及探索的愉悦。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强烈冲动,促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自然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正是这份冲动驱使列文虎克透过他手作的精妙显微镜看向一推水,开辟出一个此前无人知晓的世界。这种探索和发现精神,至今仍然蓬勃活跃。 …… 进入这个世界,就仿佛进人威廉・布菜克( William Blake)的一沙一世界。当我们开始了解我们的微生物群、我们的共生伙伴、我们内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我们包罗的惊人万象,每踏出一步都有机会创造新的发现。每一毫不起眼的灌木都在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数不尽的伙伴关系。这些合作伙伴从数亿年前就开始发挥作用,影响了我们已知的整个动植物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十分重要。我们目睹它们如何形塑我们的器官,保护我们免受毒素和疾病的侵扰,帮助我们分解食物维护健康,校准免疫系统,引导行为,并把它们的基因融入我们的基因组。我们可以看到、动物必须保持体内所包罗的万象的微妙平衡,因为从免疫系统的生态管理者到使母乳含有喂给细菌食用的人乳低聚糖,它们都在其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当微生物的制衡关系遭到破坏,我们可以看到可能的后果:珊瑚礁的褪色衰亡、肠道发炎、身体发胖。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和谐共生关系所能给予的回报:为我们而开放的生态机遇,也让我们加快演化的步伐去把握这些机遇。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开始控制这些菌群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我们能够把整个菌群从一个人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依据自己的愿望制造或者打破共生,甚至炮制出新的微生物。我们也学到万物背后神秘、不可见的奇妙生物学:深海伊甸园中没有肠道的蠕虫如何生存?粉蚧科的昆虫如何依靠植物的汁液存活?还有构成巨大珊瑚礁的珊瑚、依附水草而居的渺小水螅、噬倒一整片森林的甲虫、在自己体内上演“灯光秀”的可爱贼、卷在动物园管理员腰上的穿山甲、飞向澳大利亚闪光黎明中消灭疾病的埃及伊蚊 引自 明日的世界 回应 2022-01-11 16:41:08 -
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而论都符合达尔文主义。这一点值得一再提及:用快速、即时的演化,驳斥缓慢渐进的、人们通常认为的“达尔文式”的演化,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些快速发生的变化仍由某种“渐进主义”主导。林鼠可以通过获取正确的细菌来抵抗石炭酸的毒性,但是这些菌株必须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消解毒素的能力。从细菌的角度看,演化一如往常地逐渐发生;而从宿主的角度看,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这是共生的力量:它允许微生物中逐步...
2022-01-09 17:40:16
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而论都符合达尔文主义。这一点值得一再提及:用快速、即时的演化,驳斥缓慢渐进的、人们通常认为的“达尔文式”的演化,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些快速发生的变化仍由某种“渐进主义”主导。林鼠可以通过获取正确的细菌来抵抗石炭酸的毒性,但是这些菌株必须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消解毒素的能力。从细菌的角度看,演化一如往常地逐渐发生;而从宿主的角度看,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这是共生的力量:它允许微生物中逐步发展出来的突变,在很短时间内给予宿主同样的突变。我们可以让细菌替我们完成费时耗力的演化工作,然后通过与它们建立联系,快速地改变自己。如果与细菌的联盟对我们彼此都有益,那么这种形式可以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去。 引自 E大调快板 回应 2022-01-09 17:40:16
论坛 · · · · · ·
P96:存在连病毒都挤不过去的玻璃晶片吗 | 来自规范不变性 | 1 回应 | 2020-11-16 20:40:30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Ecco (2016)8.3分 76人读过
-
-
Bodley Head (201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无尽之战:人与传染病 (豆瓣读书)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包罗万象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freshfish 2019-08-17 20:24:18
囉哩八嗦的,節奏太慢。
34 有用 消费主义小可爱 2019-06-22 22:28:14
不打星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能回忆起那株细菌在培养基上被发现时的喜悦。 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能回忆起在显微镜下看到菌株的那种“哇塞”的感觉。 时至今日,我依然能记起撰写那篇关于微生物的论文时自己的煎熬以及那种写完之后的满足与完成感。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叫“我包罗万象”,曾经见识过的是大自然中微生物的瑰丽与璀璨,多样与精彩。 一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科普杰作,那壮美的自然画卷在这里徐徐... 不打星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能回忆起那株细菌在培养基上被发现时的喜悦。 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能回忆起在显微镜下看到菌株的那种“哇塞”的感觉。 时至今日,我依然能记起撰写那篇关于微生物的论文时自己的煎熬以及那种写完之后的满足与完成感。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叫“我包罗万象”,曾经见识过的是大自然中微生物的瑰丽与璀璨,多样与精彩。 一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科普杰作,那壮美的自然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而绘制画卷的,正是那些与当年在镜子中看到的小球球差不多的小生灵们。 (展开)
7 有用 晓林子悦 2019-07-17 19:52:32
微生物的宣言书。写得非常细致,以及尽可能通俗,有历史的回顾,更多前沿新知。幽门螺杆菌、益生菌、抗生素等,都是我们现实需要的知识。
4 有用 发条饺子 2019-10-27 12:38:41
当放下傲慢,用诚恳开放的态度了解那些令人厌恶惧怕的细菌病毒后,人类打开了看待生命的全新维度,发现自己仅仅尝到了生物蛋糕上最薄的一层糖霜。那些构成生物王国基础的小家伙们,冥冥之中早已与你缔结了终身契约,影响甚至决定你的饮食习惯、生殖、健康和遗传基因,教会你从多样性的生态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义个体。一沙一世界,你包罗万象,远比自己想象得要精彩有趣。
5 有用 air0218 2020-02-13 20:19:04
未读完,科普较少,啰嗦过多
0 有用 马景罡 2022-05-08 17:32:34
共生
0 有用 罗啦不姓罗 2022-05-06 15:46:09
作者尽力去把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变得日常化,非常推荐的科普类书,开阔眼界打开思维,读完觉得丧尸类的东西出现根本不是一个really的问题,而是一个when的问题。是我的2022最喜欢了
0 有用 Aubrey 2022-04-30 16:27:41
微生物学
0 有用 -可以笑嘛- 2022-04-26 15:37:56
感谢尹哥的书单,让我有机会基础到这本让我迷上微生物的书。我包罗万象,微生物视角段生存之道。
0 有用 glib 2022-04-25 23:32:08
科学前沿研究被如此活泼泼的笔触带到眼前,那些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家,有趣的实验设计和推演,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这是我阅读这么长时间以来,给出的第2本10分的书——大大拓展我既有知识的边界:幽门螺旋杆菌有降低食道癌的功能;肠道菌群居然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和个性;母乳有很大一部分营养是滋养婴儿肠道菌群的(婴儿无法吸收);几乎无所不能的沃尔巴可氏体(生命总能找到出口);缺乏微生物多样性而导致的各种疾... 科学前沿研究被如此活泼泼的笔触带到眼前,那些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家,有趣的实验设计和推演,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这是我阅读这么长时间以来,给出的第2本10分的书——大大拓展我既有知识的边界:幽门螺旋杆菌有降低食道癌的功能;肠道菌群居然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和个性;母乳有很大一部分营养是滋养婴儿肠道菌群的(婴儿无法吸收);几乎无所不能的沃尔巴可氏体(生命总能找到出口);缺乏微生物多样性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各种过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细菌的基因水平转移能力……即使这本书写于2016年,距离现在已有6年之久,但描述的微生物科技进展也已经让我大开眼界——地球是微生物的,我们人类只是地球史中的新生儿,如何跟它们好好合作,延展人类的文明,是值得全人类好好思考的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