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 短评

热门
  • 12 惟文字间 2021-01-28 18:32:34

    那些被官方书写和历史学家歌颂的现代国家在逐步强大的过程中,身上都沾满了“中间地带”的鲜血。

  • 5 往西 2021-10-19 20:13:00

    "中间地带"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处于流动中的时间概念。是处于流动中的帝国主义笼罩下的一个时间性过渡地带。

  • 6 绛浅 2021-11-30 23:44:34

    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有一点复杂。我本身认为“中间地带”概念的提出,在本书中是有效的,但是我更认为它是种我们已经默认的常识(除去“被创造出的误解”这部分),而给常识冠以诸多理论,会变得无趣。其实此书更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讲述了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

  • 1 辄馨 2022-11-14 14:03:05 上海

    这本书揭示了两点,1印第安人的失败,是他们每次都遇到了错误的结盟对象,第一次和法国人结盟,败给英国人;第二次和英国人结盟,败给美国人。2但这种失败的结盟本身同样塑造了伊洛魁人、肖肖尼人、特拉华人、阿尔昆冈人的社会和历史。所以,这种后来通过摩尔根,又传递给马、恩的“古代社会”印象,又有多少“古代”的成分呢。

  • 5 尘世的费昂纳 2022-04-21 17:13:28

    西迁的阿尔冈昆人与英、法、美交互历史之总结,不同文化的相遇创造出了“中间地带”,在“中间地带”双方以能够相互理解的模式沟通,在矛盾中共同维护这一体系。这种独特模式体现在法律审判、通婚、贸易、战争、统治结构诸多方面,白人扮演“父亲”而阿尔冈昆人扮演“孩子”,而非附属关系;贸易时互惠与仪式功能取代了利润至上;战俘与通婚制造了认同模糊的人群。法国、英国曾屡次试图将印第安人纳入帝国秩序中,却发现花大价钱维护“中间地带”才是正确选择。美国的兴起导致了“中间地带的衰败”,出现了新的“边界”,过度狩猎、疾病、酒精、边界冲突动摇了印第安原有的社会基础,印第安人最终被纳入到文明化和成为他者的叙述中。该书论述详实,“中间地带”的呈现无论就民族史、文化人类学而言都很有理论意义。

  • 0 非常大自然 2022-12-04 16:11:51 四川

    中间地带的概念,本就暗含着它是在二元的博弈之下所产生,本身象征了其作为更大体系倾覆下的产物。那么在这种认识论下,当然很难看到真正的地方能动性。这表现在诸如仪式、信念上鲜有清楚的描述,只是史料的无限叠加,而这种史料又是他人之转述,如我最近读的《arctic madness》就指出美洲传教士所写的材料充斥着臆想与疯狂,但却轻易成为研究者的学术法宝。最后,本书难以真正践行它的最初理念——在斯科特所谓的逃避艺术基础上,强调中间地带的体系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交融或许只是一种表象,浮现于一种资本主义的整合技术。因为当资本主义彻底榨取了印第安人的贸易价值后,一切也就都结束了,这也就是中间地带为什么在美国人拿走印第安人的土地后,就荡然无存。作者也不得不将这种残酷的消亡过程,以文学的方式来草草结束。

  • 0 Accélération 2024-03-01 12:13:17 北京

    如果说中间地带正如white所讲,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调解”的故事,那么它或许向我们揭示了历史上常常发生的状态,实力相近的双方彼此小心翼翼地阅读对方的意图,尽管许多时候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维持着脆弱的弱势平衡,从中生长出崭新的混合文化。

  • 1 慢慢走 2022-09-12 16:44:02 陕西

    冷门好书! 全书看点在于两个文明之间如何相互试探,相互解释,相互同化,如何建立中间地带。亮点在前半部分印地安诸部落与法殖民者的互动。 1.关于“共构殖民”与“中间地带”的结合,两方对混血人员的政治定位。 2.关于印对法的“父子关系”内涵(责任与义务对等)。 3.女性在文明交流中无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4.互动双方的礼物定位与礼仪的坚持与分类。 5.迁怒补偿法律与经济物价涨幅的沟通难度。

  • 0 洇莲子 2023-06-04 15:35:15 江苏

    ...我们对美洲原住民还是知之甚少,中间地带的枯萎凋零以及高地永远不会成真的梦消失在历史里也少有出现在人们眼前。但对这段历史的追溯又该如何定位,将美洲原住民平面化为学术研究对象到底是所谓的保存复原历史还是再次异域化野蛮化原住民?就像作者在后记写道:坦斯克瓦特瓦一度还是一个白人可以与之交谈、倾听、争论并让白人害怕的人,而现在他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当坦斯克瓦特瓦想要打破这种状况,去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就如同在曾经的中间地带那样,特罗布里奇只是忠实地记录下来并存档,然后便忘掉了它们。

  • 1 林捕鱼 2023-10-02 19:42:35 浙江

    很详实的史书,描述了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的相互渗透。为什么法国人,英国人都屈服于中间地带文化,而美国人却有能力最终毁灭了它?

  • 1 阿鱼 2023-04-02 21:54:40 江西

    用“中间地带”这个概念把那段被忽略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呈现出来,等到完全被统治了,中间地带也就没了。不过文化的交流,并不只是强势方的强行输入。现在的历史研究越来越精深,就是写得太乏味了。

  • 1 江州穆瑾 2022-03-10 00:08:59

    另一种认识印第安人的方式,部落并不如血缘牢靠,是印第安人自身残杀同类,以及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结合。

  • 0 奥兹的铁皮人 2021-07-03 22:08:17

    真正优秀的个案研究,一定可以衍生出理论意义。“中间地带”的概念极具穿透力,在阅读高地历史时,读者难免不想到其他的“中间地带”。当然,通观这段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中间地带的形成与强势一方的“非在地”化有关,但强势一方越来越在地化后,中间地带存在的可能性就极大的降低了。因此,法国人和阿尔冈昆人一起创造了中间地带,英国人三心二意接受了中间地带,而美国人则彻底摧毁了中间地带。

  • 0 寄奴 2021-04-14 14:36:03

    本书历时叙事性极强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读性 却相对遮蔽了其理论性与方法性 使得其核心观点不那么容易把握;高地上“中间地带”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两个多世纪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 十分精彩也颇能服人 然而作者在处理中间地带的消亡这一剧变时则显得相对潦草 这一点可能与年鉴学派的短板如出一辙 长于描述一套稳定的社会文化 也短于对“历史剧变”的关节和原因作出深入剖析;帝国竞争的失位、美国以割地换礼物的政策、毛皮经济的生态危机、酒精的泛滥都是造成中间地带消亡的核心因素 这些因素造成了白人与阿尔冈昆人的彼此异化 然而这些在美国革命前的英国时期也同样存在 究竟是什么变化造成了中间地带的最终消亡 恐怕仍需深思;无论如何 中间地带的理论启发性很强强 诚如作者所说 “最好的史学概念是便于思考的” 视角不同 天地亦不同

  • 0 ficus 2021-06-05 10:24:30

    翻过,意思不大

  • 0 Camille 2021-03-30 23:15:56

    买来看就完事了

  • 0 狐狸骑士 2024-05-05 09:32:20 北京

    双方势均力敌维持均衡,各自利用创造性的文化误解来达成信任关系从而形成的特定的政治空间,五大湖地区的印第安人与外来殖民者的关系有别于传统的同化/他者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框架。

  • 0 隐柯 2024-06-14 10:07:20 陕西

    竟然有中文版,看的英文版。

  • 0 六月雪 2024-11-18 16:09:59 上海

    1.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北美五大湖地区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与英法殖民开拓者曾经创造了一个彼此交融共存的“中间地带”,这种文化经济交流同时影响了双方的社会与经济形态,并奠定了现代美国与加拿大原生社会文化的基础。 2.五大湖地区“中间地带”的消亡,归根结底是欧洲大国政治博弈的影响。通过七年战争与北美独立战争,原本的英法两国势力相继退出五大湖地区,从而让印第安原住民失去了左右逢源,选边博弈的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组织与经济形态发展的滞后,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最终在白人移民扩张运动中被迫迁徙,成为了自己故土上的流浪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