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在现代诗学语境中阐释宋诗学的力作。全书分“诗道”、“诗法”、“诗格”、“诗思”、“诗艺”五编,深入探讨了宋诗学“句法”、“气格”、“理趣”等重要范畴,涉及宋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修养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技巧论等各个层面。
宋代诗学通论的创作者
· · · · · ·
-
周裕锴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裕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学会副会长;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已出版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禅宗语言研究入门》等。
目录 · · · · · ·
引言 1
甲编 诗道篇
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3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4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10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14
· · · · · · (更多)
甲编 诗道篇
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3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4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10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14
· · · · · · (更多)
引言 1
甲编 诗道篇
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3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4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10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14
四、道德的纯粹附庸:诗者道之馀 20
第二章 功能探讨:从治世的药石到娱心的丝竹 27
一、政治关怀:教化与讽谏 28
二、道德规范:明道与见性 38
三、心理平衡:自持与自适 49
第三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64
一、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 65
二、不囿于物的内省态度 73
三、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79
四、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89
乙编 诗法篇
章 阅历与体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101
一、社会的玉成:穷而后工 102
二、自然的馈赠:江山之助 108
第二章 学养与识见:“万卷须窥藏室,一尘莫点灵台” 117
一、治心养气:品行的涵养 119
二、博极群书:学理的储积 126
三、遍考前作:艺术的熏陶 135
第三章 师古与创新:“出入众作,自成一家” 142
一、通与变:艺术传统的认同与超越 143
二、铁与金:陈言俗语的点化与活用 152
三、胎与骨:诗意原型的因袭与转易 161
第四章 规则与自由:“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173
一、句法:“行布佺期近,飞扬子建亲” 174
二、捷法:“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 183
三、活法:“人入江西社,诗参活句禅” 190
四、无法:“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202
丙编 诗格篇
章 艺术质素的辨析 215
一、当行本色:审美特征的强调 216
二、出位之思:媒体界限的超越 226
第二章 审美范畴的传释 244
一、格:品位和力量的标准 244
二、韵:深沉而简远的境界 252
三、味:微妙而隽永的美感 264
四、趣:机智与理性的魅力 274
第三章 理想风格的追求 281
一、雄健和雅健 282
二、古淡和平淡 289
三、老成和老格 300
丁编 诗思篇
章 构思:“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311
一、静观与活观 313
二、冥想与感兴 320
三、精思与妙悟 328
第二章 表达:“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 335
一、自然:“万斛泉源”与“一江春水” 336
二、精妙:“意与言会”与“写物之功” 343
三、浑成:“天球不琢”与“气象混沌” 351
四、含蓄:“兴托深远”与“命意曲折” 360
第三章 欣赏:“参时且柏树,悟罢岂桃花” 371
一、悬解:透彻的领悟 372
二、活参:能动的解读 379
三、亲证:实践的印可 387
戊编 诗艺篇
章 结构的张力 397
一、章法:对立冲突的辩证结构 399
二、句式:逻辑的引进与打破 408
三、对偶:语境的远距异质原则 415
第二章 语词的活力 425
一、造语:语词的陌生化效力 426
二、下字:意象的力的式样呈示 435
三、用事:典故的多重美感内涵 446
第三章 声律的魅力 459
一、拗律:反心理预期的声律脉动 460
二、险韵:因难见巧的智力竞技 465
结语 473
后记 477
再版后记 479
重版后记 482
参考书目 484
· · · · · · (收起)
甲编 诗道篇
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3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4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10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14
四、道德的纯粹附庸:诗者道之馀 20
第二章 功能探讨:从治世的药石到娱心的丝竹 27
一、政治关怀:教化与讽谏 28
二、道德规范:明道与见性 38
三、心理平衡:自持与自适 49
第三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64
一、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 65
二、不囿于物的内省态度 73
三、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79
四、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89
乙编 诗法篇
章 阅历与体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101
一、社会的玉成:穷而后工 102
二、自然的馈赠:江山之助 108
第二章 学养与识见:“万卷须窥藏室,一尘莫点灵台” 117
一、治心养气:品行的涵养 119
二、博极群书:学理的储积 126
三、遍考前作:艺术的熏陶 135
第三章 师古与创新:“出入众作,自成一家” 142
一、通与变:艺术传统的认同与超越 143
二、铁与金:陈言俗语的点化与活用 152
三、胎与骨:诗意原型的因袭与转易 161
第四章 规则与自由:“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173
一、句法:“行布佺期近,飞扬子建亲” 174
二、捷法:“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 183
三、活法:“人入江西社,诗参活句禅” 190
四、无法:“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202
丙编 诗格篇
章 艺术质素的辨析 215
一、当行本色:审美特征的强调 216
二、出位之思:媒体界限的超越 226
第二章 审美范畴的传释 244
一、格:品位和力量的标准 244
二、韵:深沉而简远的境界 252
三、味:微妙而隽永的美感 264
四、趣:机智与理性的魅力 274
第三章 理想风格的追求 281
一、雄健和雅健 282
二、古淡和平淡 289
三、老成和老格 300
丁编 诗思篇
章 构思:“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311
一、静观与活观 313
二、冥想与感兴 320
三、精思与妙悟 328
第二章 表达:“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 335
一、自然:“万斛泉源”与“一江春水” 336
二、精妙:“意与言会”与“写物之功” 343
三、浑成:“天球不琢”与“气象混沌” 351
四、含蓄:“兴托深远”与“命意曲折” 360
第三章 欣赏:“参时且柏树,悟罢岂桃花” 371
一、悬解:透彻的领悟 372
二、活参:能动的解读 379
三、亲证:实践的印可 387
戊编 诗艺篇
章 结构的张力 397
一、章法:对立冲突的辩证结构 399
二、句式:逻辑的引进与打破 408
三、对偶:语境的远距异质原则 415
第二章 语词的活力 425
一、造语:语词的陌生化效力 426
二、下字:意象的力的式样呈示 435
三、用事:典故的多重美感内涵 446
第三章 声律的魅力 459
一、拗律:反心理预期的声律脉动 460
二、险韵:因难见巧的智力竞技 465
结语 473
后记 477
再版后记 479
重版后记 482
参考书目 48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宋诗学里,“羁愁感叹”的减少,并非以内心忧愤的郁积为代价,而是以人生之智慧去化解,诗的宜泄功能转化为愉悦功能。诗人不再是焦虑的精神变态者,而是明心见性、自我实现的精神解脱者。宋人作诗以“自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其ー,化劳心的苦吟为娱心的闲吟。 其二,化钟情的酸楚为乐易的闲暇。 其三,化执迷的怨怒为戏谑的调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3页 -
正是在研味前作的艺术修养方面,宋诗学显示出异于宋理学的文苑本色。尽管宋人普遍认为诗歌是诗人内在素质的自然流露,是“真味发溢”,但对“真味”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在理学家眼中,诗人在智能结构上与一般人没有差别,造就诗人和造就思想家可以遵循同一条路,如朱熹说:“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九《答杨宋卿》)他们所谓的“真味”就是特指道德,如魏了翁说:“古之为文,替以德盛仁熟流于既溢之余,故虽肆笔脱口而动中音节。”(《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二《跋胡复半埜诗稿》)有德者必有言,得道者必能诗,以为诗学与理学可有共同的思维模式。而在诗论家的眼中,诗人的智能结构却有异于常人的特殊性,所以“有硕师鸿儒,宗主斯文,而于诗无分者”(《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O六《跋何谦诗》),这特殊性就在于,诗人不仅需要有道德、有学问,还得有“识”,一种审美掌握世界的能力。而且诗人的道德学问需表现为人格精神,并转化为审美趣味。这样,诗人的“真味发溢”就不同于理学家的枯燥说教,而是自得天成的盎然诗意。正因大カ提倡“熟参”有“识”,宋诗才冲出语录讲义之押韵者的重围,为诗坛文苑留下种种别具风神的寒梅秋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宋代诗学通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宋代诗学通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9.3分 221人读过
-
巴蜀书社 (199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每月一本大部头 (野原新之助)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宋代诗学通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zbe599 2022-12-17 10:30:18 浙江
备考。
2 有用 Rosetta09 2022-10-21 23:11:41 北京
超级好,虽然部头很大但读起来不见臃肿,心浮气躁时翻一段会觉得整个人都熨帖了。宋调与唐音在有意无意之中互成反题。中国诗话与西方文论在天涯两端互相阐发。最后虽然“诗话作而诗亡”,但已经让人看见宋人在“唐”之通天高塔的阴影下的自尊与通达。
1 有用 青色飞絮 2022-09-29 21:31:33 北京
之前都没注意/没看到第二版的后记,原来在李贵老师博论之前,周老师已经开始感谢网友并在括号中标注他们的真名了🤣,,,上一辈人都不介意打破次元壁的吗o.o (好馋川大南门外头那一转的馆子……
2 有用 开心猫猫球 2019-06-30 19:46:32
常翻,细读。
13 有用 低等游民 2019-10-05 00:38:01
材料极丰富,努力厘清一种偏见,即“相对于唐的灿烂恢弘,积贫积弱的宋不值一提,宋诗仅能作为唐诗的陪衬,甚或反面教材”。作者认为融合了哲学、政治、历史、宗教的宋诗,在句法、气格、理趣上都有别样的诗性智慧。本书把宋诗学看作“宋型文化”的折光来探讨,不以历史进程为脉络,而更看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分五篇:诗道(诗者文之精、天之义、心之声、道之馀,兼及政治与道德作用,意识指向忧患内省和理性);诗法(熟参师古到夺... 材料极丰富,努力厘清一种偏见,即“相对于唐的灿烂恢弘,积贫积弱的宋不值一提,宋诗仅能作为唐诗的陪衬,甚或反面教材”。作者认为融合了哲学、政治、历史、宗教的宋诗,在句法、气格、理趣上都有别样的诗性智慧。本书把宋诗学看作“宋型文化”的折光来探讨,不以历史进程为脉络,而更看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分五篇:诗道(诗者文之精、天之义、心之声、道之馀,兼及政治与道德作用,意识指向忧患内省和理性);诗法(熟参师古到夺胎换骨,句法绳墨到不烦绳削,禅家悟道打破规则的诗内功夫;名山大川眼界宽,人世阅历笔力厚,加之修品行、习经籍的诗外功夫);诗格(诗文相通、诗画相融,务求格高韵远。以宋的标准,晚唐诗则气弱格卑);诗思(冥想与感兴,悬解与亲证);诗艺(工拙相半擅典喻,宁对不工以避俗)。行文中掺揉了些西方文论,很值得一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