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松子鸽 2022-03-18 20:36:20

    就内容而言3星,考虑到是涛哥的书,情感分再加1星。世界电影文献课参考资料,概括了“早期欧美电影的四副面孔”(城市、交通、身体、声音),其中“交通-火车”部分的“火车旅行与早期电影中的城乡对立”、“双重形塑:早期火车电影和镍币影院中的女性”,以及“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中的“早期电影的脸:特写与声音镜头”三篇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对我启发较大。文献梳理做得不错,但更多只是对文献的总结归纳,却少有“自己翻报纸”得出的对既有文献(或引用的理论)的反驳与补充。

  • 3 西湖藕粉 2020-10-12 11:48:07

    这书写得很扎实

  • 2 Angel 2022-01-18 15:17:27

    是一本整理参考文献的贡献大于新观点输出的论文…..值得购买收藏….

  • 0 星星点点 2022-05-18 19:53:33

    城市空间理论入门,理论和观点梳理得很清楚

  • 1 Goo 2022-12-17 06:24:42 比利时

    陈老师的著作当然要给五分啦!非电影学专业学生,我的观感是本书以全面且入门的角度讲述了早期电影研究,相当喜欢!

  • 0 李非力 2022-04-10 20:38:55

    致敬。学习。

  • 0 天上大风 2022-08-17 16:17:58

    忌语意模糊,忌笼统概括。

  • 0 2022-06-15 15:51:16

    早期电影的四副面孔:城市、交通、身体、声音。资料翔实,每一部分的论述都很深入且对西方学者尤其是早期电影理论家的介绍很丰富,作者的理论及得出的结论也大多建立于此。虽然是四副面孔,但并不局限于这四副面孔,在结语出给了延伸的空间,不仅是向历史延伸,也是向未来延伸,同时这四副面孔也是在现代性的框架下彼此交融,逻辑缜密。电影作为一种现代性的产物,总是离不开城市性的讨论,但本书有提到一点:日本早期电影的乡村巡回放映。不知道会不会就这一点谈谈,西方与东方,一个是现代性产生的场域,一个是追随现代性的土壤,电影在东方会不会呈现不一样的面向;现代性是否在影像的流转中对乡村也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何种影响。

  • 0 小黄人下落不明 2023-02-21 02:08:30 北京

    一章一综述,可做文献索引

  • 0 Sept 2023-02-21 16:26:32 安徽

    绝佳! 看了真的会感叹 我们对早期欧美电影的研究远远不够 火车扶着电影长大成人。纵深感、震惊体验、旅行经验与轨道发明都与火车息息相关。它与电影都是现代性的表征。 《火车大劫案》是现代性创伤体验的表现 境况电影、震惊体验都是电影吸引力的体现,这是来自媒介本身的魅力。

  • 0 2023-06-17 19:20:47 江苏

    第二部分 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 四、火车与早期电影的视觉语言革新 ·《火车进站》:运动性与震惊体验 ·《隧道里的吻》:全景化与幻影之旅 ·《火车大劫案》:创伤性与双重时空 五、火车旅行与早期电影中的城乡对立 ·城乡矛盾与中产阶级视角 ·反城市倾向与疗愈形式 ·城乡流通与全景感知 六、双重形塑:早期火车电影和镍币影院中的女性 ·被侵犯的女性 ·被讨好的女性 ·女性身份的界定:中产阶级白人

  • 0 很难挑选的鳄梨 2023-09-08 16:56:15 湖北

    这个陈涛老师真的太有货了!这本书的结尾是我这几年看书经验里面写的最好最全面最启发性的!!!对于电影的现代性体验、电影院、无声电影时期的辩士等我比较陌生的领域做了翔实的介绍,涉及的书目也是我从未见过的领域,提供很多启发性的思考领域,我看电影那么多年,却一直忽视电影最重要的放映问题、技术革新问题,无论是杜比影院、全息影像、VR技术还是cg动态捕捉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似乎预示着巴赞的完整电影神话似乎从未到来!但是这就是电影的未完成性带来的可能性和魅力所在。当你贴近电影本身的媒介属性,似乎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文本细度到底是豆瓣影评还是自我意淫呢?我有点不满足于所谓文本细度了。 最后一个问题老师在哪里接受的电影和学术训练?真的很有东西。

  • 0 胖翻译 2020-09-05 00:17:55

    没想到作者也在豆瓣。作品聚焦早期电影(1890-1920)时期的众多作品,所分析的一些影像文本几乎都是影界"古董级"的作品,可见作者投入之深。从导言就开始不断强调的"知觉范式"确实对理解现代性来说起了很大的帮助,四个角度(城市/交通/身体/声音)格式标准清晰。"声音"一节稍显鸡肋,倒不是其本身不重要 而是过于注重"声音的表现形式"却缺乏强调"声音的影响"。

  • 2 Ducournau 2020-06-09 05:34:58

    3.9。1.电影借由视听语言想象、再现、建构城市;利用城市的影像改变我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感知;2.电影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是一种文化样式,参与进城市的文化建构中。 “电影”与“城市”是一种镜像的关系。以早期美国电影为范例,提供了一种城市研究与电影研究的交叉视角,学术引用和基础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已足够翔实。缺点车轱辘话太多,废话连篇,一个观点在不同篇章来回重复,读起来有点让人头疼

  • 1 Octopus 2020-12-15 21:19:43

    多有意犹未尽之感。

  • 0 唐朝 2021-05-14 09:08:33

    早期电影的资料挺详实

  • 0 蘇妲己 2021-03-09 19:22:27

    我可太爱涛涛老师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