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修订了啥呢?难道又是新一轮排列组合?“守正”看来是中华的一套新丛书?陈植锷先生《北宋文化史述论》也在此系列。
说实话,罗大师关注的点都非常有意思,但从这本书里能看出的表达能力欠佳。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论述,却需要卯足了劲多读上几遍才能理解,一般我倾向于将责任归到写作者那里,因为在我看来好的学者应当具备将看似复杂高深的学术思考转化为浅易直白的学术语言(兼具学理性和易读性)。罗大师的书我读得还不够多,但愿其他书要远比这本出色吧。鉴于他提出的不少问题给了我启示,给个面子四星。
如果罗志田老师不是那么喜欢自己引用自己,或者不断用重复的史料就更好了。罗老师绵里藏针的文风是真的不错,可以学习一下。
虽然罗大师一贯爱出论文集,但是这本做的还是挺像专著的。
经典作品。
重读新版补标,较旧版增删了一篇文章。每一篇论文的主题皆目光独到,可谓善捕“风”者,故能以一书呈现近代思想界分繁多歧的言说图景,梳理裂变中有传承、传承中有裂变的思想轨迹。
罗大师的真知睿见,时常淹没在大批量引文中难以发现。最后一篇,大概是政论体的缘故,意外的好读。
整理国故部分可与作者《胡适传》及X师专著对读。但罗大师这本行文略奇怪...
罗大师的书也算读过不少,此书可与《权势转移》比肩,或更甚之。先生研究近代转型,学术视野遍及各领域,但相较于政治史如《乱世潜流》者之研究,罗关于国家学术的分析更有其独到之处,且本书所录之十篇文章连贯性非常强,几乎可视为一本主题性专著,处处体现“新旧中西”这四个字。其中精彩之处如“文质与物质”、“借壳上市”、“礼失求诸野”等,处处提示着转型时期研究大有可为之处。
罗大师的书每本虽然觉得在其他地方看过,但还是服膺他的读书敏锐和读书广度
第一篇“异端的正统化”里罗大师的一个看法非常能说明思想史的问题,即他所谓庚子之役清廷提倡“子不语”以及“怪力乱神”从异端走入正统导致士人轻视朝廷“不足恃(即其行为已类洪、杨)”,思想史的灵光与虚浮便在此篇、这里尽显无疑。到底还是陈寅恪在冯友兰那本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里那个问题,立论愈成系统恐离事实愈远。罗大师总能在常见史料中钻出灵光的新东西,但有时也钻得过了头,自言自语过分发挥导致立论极有可议之处。总的来说,这本集子还是值得一看。
图书馆发现出新版,想起以前读过,但大体都忘光了。这次读下来还挺流畅的,不光是思路,亦包括语言。恐怕是近年很少读思想史的缘故,不禁冒出一种感觉:实证研究像按图纸盖房子,思想史则像静观长河,没有具体的目标,但可细赏连续的过程。另外,罗大师用了一些马恩作理论注脚,感觉还挺意外的。
前兩篇文章枯燥無比,後面倒是很有意思,罵人都不帶髒字。
观点值得深思,引用好多,内容不易懂要认真阅读
“清末民初,古今中外各种时空因素多歧互渗,变动与中断的一面是历史演变中显而易见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变与传承的一面也与之紧密关联。更通常的状态其实是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例如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
论文集。罗在本世纪初前后是其学术高产阶段。
读着感觉没太有什么意思,讨论的个案不一样但大多数是一个意思,对传统的多样变化,不同立场人对国学的看法的转变更加冷静理智。
大部分文章探讨内容背后都涉及到时人对“国学”的歧异态度,据此牵扯到很多辩证的分析,比如传统与非传统、传统中的正统与异端、学术与国家、学与术、分科与通学、普及与提高等等,其实每个对子之间都存在互补与紧张的双重关系,且这种关系是很复杂的,互补与紧张之间也有其内在互动,因此深挖这些关系以及它们背后的因缘能够追溯到近代语境下,不同文化以及立场的“多歧互渗”。
论将纷繁复杂的言说主张置于各自脉络之中并辨析得如此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二十年后看来,许多论文更是“超前”。
论文集,综述,思想史,有反思。
> 裂变中的传承(修订本)
12 有用 三首塔 2019-10-31 16:41:37
修订了啥呢?难道又是新一轮排列组合?“守正”看来是中华的一套新丛书?陈植锷先生《北宋文化史述论》也在此系列。
8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9-12-20 23:53:44
说实话,罗大师关注的点都非常有意思,但从这本书里能看出的表达能力欠佳。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论述,却需要卯足了劲多读上几遍才能理解,一般我倾向于将责任归到写作者那里,因为在我看来好的学者应当具备将看似复杂高深的学术思考转化为浅易直白的学术语言(兼具学理性和易读性)。罗大师的书我读得还不够多,但愿其他书要远比这本出色吧。鉴于他提出的不少问题给了我启示,给个面子四星。
7 有用 铁拐z 2022-03-24 12:05:56
如果罗志田老师不是那么喜欢自己引用自己,或者不断用重复的史料就更好了。罗老师绵里藏针的文风是真的不错,可以学习一下。
5 有用 云归 2021-01-13 09:39:31
虽然罗大师一贯爱出论文集,但是这本做的还是挺像专著的。
2 有用 文孟先生 2022-10-07 16:59:07 湖北
经典作品。
3 有用 沙鸥馆客 2022-10-23 00:44:22 四川
重读新版补标,较旧版增删了一篇文章。每一篇论文的主题皆目光独到,可谓善捕“风”者,故能以一书呈现近代思想界分繁多歧的言说图景,梳理裂变中有传承、传承中有裂变的思想轨迹。
0 有用 秋水 2023-06-12 01:12:47 山东
罗大师的真知睿见,时常淹没在大批量引文中难以发现。最后一篇,大概是政论体的缘故,意外的好读。
0 有用 泠霁 2023-08-22 23:15:22 中国香港
整理国故部分可与作者《胡适传》及X师专著对读。但罗大师这本行文略奇怪...
2 有用 金玉 2022-06-05 23:38:20
罗大师的书也算读过不少,此书可与《权势转移》比肩,或更甚之。先生研究近代转型,学术视野遍及各领域,但相较于政治史如《乱世潜流》者之研究,罗关于国家学术的分析更有其独到之处,且本书所录之十篇文章连贯性非常强,几乎可视为一本主题性专著,处处体现“新旧中西”这四个字。其中精彩之处如“文质与物质”、“借壳上市”、“礼失求诸野”等,处处提示着转型时期研究大有可为之处。
0 有用 江州穆瑾 2023-09-24 22:36:42 四川
罗大师的书每本虽然觉得在其他地方看过,但还是服膺他的读书敏锐和读书广度
0 有用 以笔雕凿 2023-07-04 19:17:52 江苏
第一篇“异端的正统化”里罗大师的一个看法非常能说明思想史的问题,即他所谓庚子之役清廷提倡“子不语”以及“怪力乱神”从异端走入正统导致士人轻视朝廷“不足恃(即其行为已类洪、杨)”,思想史的灵光与虚浮便在此篇、这里尽显无疑。到底还是陈寅恪在冯友兰那本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里那个问题,立论愈成系统恐离事实愈远。罗大师总能在常见史料中钻出灵光的新东西,但有时也钻得过了头,自言自语过分发挥导致立论极有可议之处。总的来说,这本集子还是值得一看。
0 有用 Jargvci 2020-11-08 14:24:24
图书馆发现出新版,想起以前读过,但大体都忘光了。这次读下来还挺流畅的,不光是思路,亦包括语言。恐怕是近年很少读思想史的缘故,不禁冒出一种感觉:实证研究像按图纸盖房子,思想史则像静观长河,没有具体的目标,但可细赏连续的过程。另外,罗大师用了一些马恩作理论注脚,感觉还挺意外的。
0 有用 小豹子 2021-07-05 23:35:57
前兩篇文章枯燥無比,後面倒是很有意思,罵人都不帶髒字。
0 有用 龙门山下小娃娃 2021-05-19 17:47:47
观点值得深思,引用好多,内容不易懂要认真阅读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1-05-15 23:54:21
“清末民初,古今中外各种时空因素多歧互渗,变动与中断的一面是历史演变中显而易见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变与传承的一面也与之紧密关联。更通常的状态其实是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例如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
0 有用 Roger 2020-08-20 17:26:25
论文集。罗在本世纪初前后是其学术高产阶段。
0 有用 诚明 2021-03-28 14:38:13
读着感觉没太有什么意思,讨论的个案不一样但大多数是一个意思,对传统的多样变化,不同立场人对国学的看法的转变更加冷静理智。
1 有用 Slushy bolide 2021-08-02 23:11:33
大部分文章探讨内容背后都涉及到时人对“国学”的歧异态度,据此牵扯到很多辩证的分析,比如传统与非传统、传统中的正统与异端、学术与国家、学与术、分科与通学、普及与提高等等,其实每个对子之间都存在互补与紧张的双重关系,且这种关系是很复杂的,互补与紧张之间也有其内在互动,因此深挖这些关系以及它们背后的因缘能够追溯到近代语境下,不同文化以及立场的“多歧互渗”。
2 有用 空空 2021-08-29 20:52:16
论将纷繁复杂的言说主张置于各自脉络之中并辨析得如此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二十年后看来,许多论文更是“超前”。
0 有用 花生酱 2021-09-15 21:18:13
论文集,综述,思想史,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