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讲》的原文摘录

  • 结合小序来解读,苏轼应该是被雨淋了,但在“同行皆狼狈”时,他却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直到雨过天晴。所以这个“一蓑”不是一件蓑衣,这个“蓑”是个特殊的量词,表示一件蓑衣足以抵挡的雨量,也就是不太大的春雨。东坡词中与此相似的量词,还有《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中“江上一犁春雨”(《东坡乐府笺》卷三)的“犁”,这“一犁”表示恰宜犁地春耕的合适雨量。 (查看原文)
    Summum Bonum🍀 15赞 2020-05-30 20:17:41
    —— 引自章节:六、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这大概是写到“夜雨”的诗里最感人至深的一首,传说神宗皇帝也读到了此诗,被唤起同情之心,于是饶他不死。这种传说也许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以诗获“罪”的苏轼,终于也以诗自救。不过对于苏轼来说,无论以诗获“罪”还是以诗自救,应该都是一件荒诞的事。因为一个官员再怎么诗语“不逊”,或者政见分歧,究竟都是在为朝廷谋策,就算是尖刻酸冷的讥讽,也出于对赵家皇朝的一腔热情,动机是没有丝毫恶毒的,如果竟因热情得过头了而被杀,那当事人将会有何种心态呢?一个习惯于一元化的文化模式,价值观比较单一的人不是深刻检讨自己的错误,洗心革面,便是指责“小人”蒙蔽了君主,怨愤难解。但苏轼的情况与此不同,他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异论的正当性,因此不会认错;又足以明白他的君主并未被“小人”蒙蔽,造成困境的真实原因是君主的政见与对方一致,而自己与他们不同。所以,遭此绝境的苏轼,会有一种相当现代的“荒诞”感,此诗的开头,便是中国古诗中极其少见的一片荒诞景象:在圣主治世,力行改革,万物都向荣的伟大时代,只有一个草芥小臣,因为愚暗而自投死路。充满了万文光芒的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即将被光明所的黑暗主体:面临死亡的苏轼如此形容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荒诞的深刻体认。 (查看原文)
    廢肥匪·老🐰 8赞 2020-09-04 14:22:13
    —— 引自章节:第八讲 元祐党争
  • 对于人生的逆境,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而仍能“清明在躬”,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力。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还会因怨愤不平,而使情思、行为失去控制,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志素乱,容易产生偏见。如果一个人经常陷入偏见,即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所击败。所以,司马迁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即便有怨愤之情,也不能让它紊乱心神。只有心神平定宁静,不受搅乱,才是真正的战胜逆境。 (查看原文)
    饮马恒河 1回复 6赞 2020-03-22 14:12:43
    —— 引自章节:五、诗可以怨
  • 当然,“鸿飞那复计东西”,此时的苏轼对于人生的感受,确是不由自主,充满偶然性的。从仕宦的实况来说,这样的感受将会延续一生,所以这个“鸿”的意象在他以后的诗词中也不断重现。直到他去世,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中依然用“鸿”来比喻兄长的身世: “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一、苏轼诗词对“鸿”的书写
  • “拣尽寒枝不肯栖”,情愿停留在寂寞的沙洲上,表明这“孤鸿”对自己的栖身之地有所选择。有选择就是一种主体意识,与完全被动的随风飘荡之鸿有所不同了。——这不能不说是贬谪的打击唤醒了苏轼对主体性的自觉,大抵贬居的时候对“自我”的关心总比身任要职时期更多。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一、苏轼诗词对“鸿”的书写
  • 这首诗里没有“鸿”,但首句“到处相逢亦偶然”,正好就是“雪泥鸿爪”喻义的直写。太渺小的生命个体在太巨大的空间里不由自主地飘落,所到所遇无不充满偶然性,同梦境没有根本区别。[...] 不过,苏轼也提醒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如此渺小的个体在如此巨大的空间飘落,而居然能够重逢,那简直是个奇迹,足可快慰平生。所以,此诗的后两句扭转了悲观的意思,等于是在提议为“重逢”而干杯![...]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一、苏轼诗词对“鸿”的书写
  • 万里南迁的苏轼,在途中跟苏辙见了一面,于绍圣元年(1094)秋天翻过了大庾岭,作诗云:“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过大庾岭》)进入岭南意味着告别了“步步踏陈迹”的被动重复之生涯,来到海阔天空之处,再次获得黄州时期那样对自我的关注。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二、“磨牛”与“黄犊”
  • [熙宁三年,御史台(受王安石指使)弹劾苏轼,司马光和苏轼先后离开朝廷,一个去洛阳,一个去杭州。] 从以上所叙关于“新法”的争议经过和朝廷的处置方式来看,反对“新法”虽然可能冒犯君、相,但作为一种政见本身是被许可的。这些“新法”既然都交给大家讨论,当然没有不许人提出反对意见的道理,而且北宋的文官制度本来就允许官员对现行政策持不同意见,为了不至于妨碍这政策的实施,通常的处置方法是罢去反对者在京城担任的要职,但一般都会让他们保留原先的级别,去担任地方官,至少不会对他们问“罪”。[...]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一、关于“新法”的争议和苏轼的态度
  • “诗案”过去了许多年后,苏轼的政敌和朋友刘安世回忆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马永卿《元城语录》)这句简短的话击中了要害,“诗案”的本质,并不是几个“小人”对苏轼的嫉恨和陷害,而是神宗亲自主持的“朝廷”对这位声名藉甚的异议者的惩罚。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二、从熙宁到元丰
  • [崔台符,曾长期担任知审刑院,乌台诗案时任大理寺卿,《宋史》中评价不高。] 虽然据史书的说法,他在政治上似乎属于“新党”,执法方面也显得严苛,但在“乌台诗案”的判决上,他所领导的大理寺和具有影响的审刑院,却能顶住御史台的政治压力,保证苏轼获得合法的处置,并不在法律之外加以重刑。遭遇“诗案”当然是苏轼的不幸,但他也不妨庆幸他的时代已具备可称完善的“鞫谳分司”制度,以及这种制度所培养起来的司法官员的专业精神,即便拥有此种精神的人是他的政敌。大概在北宋时代,真正替犯案的人维护权利,并不依靠包龙图那样的清官,而靠比较严密的司法制度。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四、“乌台诗案”的审判
  • [《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苏轼传》的意思都是说,御史台意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但神宗使用皇帝特权,没杀。] 照这个说法,宋神宗对苏轼“独怜之”,给予了特别的宽容,才绕其性命,将他贬谪黄州。类似的表述方式在传统史籍中十分常见,其目的是归恶于臣下而归恩于皇上,经常给我们探讨相关问题带来困惑。其实这种说法本身经不起推敲。固然,与御史台的态度相比,神宗的处置显得宽容;但御史台并非“诗案”的判决机构,既然大理寺、审刑院已经依法判其免罪,则神宗的宽容在这里可谓毫无必要。恰恰相反,“审刑院本”使用的“特责”一词,准确地刻画出这一处置的性质,不是特别的宽容,而是特别的惩罚。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五、“乌台诗案”的结果
  • 苏轼不在洛阳,但也有他自己的交游圈,而且不断扩大,他的名声和才华,或许也得加上他的性格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他的赞同者、追随者。由于印刷术的进步而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出版业,也找到了最佳的合作者,杭州的出版商马上就抓住机会,开板雕印苏轼在杭州的作品,名为《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部集子虽然失传,但它是我们目前可以考知的作家生前出版作品集的最早个案,换句话说,这是中国出版业与当代诗人的第一次合作。很显然,这一合作是非常成功的,《钱塘集》的市场效果肯定不错,以至于出版商对它不断增订,到了元丰初年,又推出一部《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而恰恰就是这部增订版的《钱塘集》,在“乌台诗案”中成为主要“罪证”。我们知道,“乌台诗案”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狱,但确实是第一件以出版物为“罪证”的文字狱。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二、从熙宁到元丰
  • 从文学上说,[...]可以称为苏轼的名作。字面意思与真实情绪之间的矛盾张力,是这首诗吸引人之处。嗟叹“离群”,仿佛自伤处境凄凉,其实是独立不倚的自我肯定;“耳冷心灰百不闻”,仿佛消极沉闷,其实并不是真的不管事,据《宋史》记载:“时惟杭、越、湖三州格新法不行。”当时曾巩在越州抗拒免役法,苏轼与孙觉也分别在杭、湖二州抗拒盐法,故“百不闻”之语,其实是不听命令,二人之间,当自有会心;“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字面上是说回避不谈,实际上,读者都能感觉到,那语调间透着一股傲岸不屈的迈往之气。在如此青山面前,世事不值得一谈:这正是诗人的襟抱。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六、特别的“诗话”
  • 士大夫的自我表达,在下阙中呈现得更为明确而复杂。喝酒壮胆,是表达他的激情,这种激情冲淡了对于岁月流逝、两鬓微霜的忧虑。不过,毕竟岁月流逝而壮志难酬,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一个使者来给自己委以重任呢?这一层意思似乎不宜直说,所以苏轼采取用典的方式来曲折地表达。不过,典故也只是勉强地表达出希望被重用的意思,其实苏轼的处境跟汉代的魏尚并不相同。魏尚是汉文帝时代的云中太守,抵御匈奴,颇有战功,只因报功时略有误差,被贬官削爵。这是因为皇帝不了解情况,未识别其才能,后来得到冯唐的说明,便开释了误会。苏轼的情况与此不同,宋神宗对他并非缺乏了解,相反,对他的才能是有足够认识的,其间也没有多大的误会,不加重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政见不同。[...]对此,苏轼本人心中肯定有数,所以最后也是非常勉强地把自己和皇帝捉置在一条战线上:面对外国,他们总是一致的。虽然从历史上的边关英雄写到自己立功边疆的志向,似乎顺理成章,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苏轼其实并不赞成向西夏用兵。我们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政见后,就会感觉这首词的下阙表达得十分复杂,不像字面意思那样简单。如果君臣之间只有在面对外国时才能勉强寻求到一致的立场,那么这位士大夫的苦闷几乎就是无法销释的,更何况这对外作战的说法也是言不由衷。实际上,苏轼根本没有和宋神宗合作的可能,他只好抱着一腔笼统抽象的报国激情,没有具体实践的途经。然而这抽象笼统的激情却又确实存在,无处释放,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接近神话的形象:他把雕弓拉得如满月一般,向天上的星座射去。[...]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豪放词”
  • 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说明了写作的原委。从词的文本的发展历史来说,苏轼这样的做法也颇具意义,很可能是“以诗为词”的一项最有价值的成果。在苏轼以前,填词大抵没有题目,只标一个词牌,即乐曲名,接下来就是词的正文了。但从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始,词牌与正文之间,还有一行字,长短不同。现在,我们把较短的叫做词题,较长的则称为词序。[...]可以说,大量地制作词题、词序,是苏轼对词的文本发展史做出的一个贡献。现代对于作品文本的研究中,正文之外的附带部分,我们叫作“副文本”,如序跋、夹注,等等,它们的作用在于限定作品的意义指向。具体就这首《定风波》来说,小序的存在,交代了确定的写作场合,对于抒情性的作品而言,就凸显了抒情者的个体情景,从而加强了个性化的程度。从观念上说,这是对“作者权”的强调, 表明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由何人创造了这个作品。换句话说,题序可以被视为作者的一个声明:“这个作品是我的。”所以,苏轼制作题序的意义在于,他开始把词当做自己要负责的一个作品,与诗一样。而在此之前,人们只习惯把诗文当做自己的作品,词只是临时填写了交付歌女去唱的,唱过就算了,不视为作品。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六、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一曲《定风波》,这真是人间的绝唱。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比之当年的晴、雨两佳,这次更为明净透彻。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明白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后,对身世利害的断然超越。如此才可以“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苏辙《亡兄子瞻短命墓志铭》),🙏一切的牵绊,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六、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翻看着这本《庐山记》,边读边游,不知是不是就在著名的香炉峰瀑布下,苏轼回顾了此书所载唐代描写这一景观的佳句,一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是徐凝的“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对徐凝的写法感到不满,所以禁不住作了一首绝句,夸奖李白是“谪仙词”,而贬徐凝是“恶诗”。这可能只是一时兴到而已,但他这一番褒贬成了后世诗论家的谈资,许多人觉得,徐凝的诗还算不得“恶诗”,只不该跟李白去比。可能在苏轼的心目中,既然是写诗,那当然就应该跟李白去比。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三、苏轼的庐山诗偈
  • 从日记可见,陆游在黄州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缅怀苏轼的遗迹,同时便联想起苏轼的许多作品,其中也包括这两首《如梦令》。我们从陆游的描述中看到,东坡雪堂的四壁雪景,在南北宋之交的战火之余,仍保存完好,堂中还有了苏轼的像。《满庭芳》词中的“堂前细柳”,在陆游到来时,已长成了“堂东大柳”。《如梦令》两次写到“小桥”,而陆游看到“小桥”二字已成为此桥的榜额。他还听说,原来这小桥只是一段石梁而已,但现在变成了比较宽阔的木桥,而且桥上还盖了一间屋子。这看来像个桥亭,而“小桥”二字的榜额,大概就题在亭门上吧。不过陆游觉得“颇败人意”,还不如简单的一段石梁,更有“小桥流水”的风貌。被改变的遗迹,令陆游很不满意,因为他对“雪压小桥无路”“莫忘小桥流水”的词句,记得实在太清楚了,他向往着朴素简洁的词境,也知道这才是玉堂深处的苏轼所曾深切怀念的。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四、家在牛栏西复西
  • 据说蜀冈上的井水与岷江相通,水味相似,故苏轼称为“乡味”。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三、家在江南黄叶村
  • 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声,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予他的只是打击和上海,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查看原文)
    #流岚# 1回复 5赞 2021-06-29 09:36:54
    —— 引自章节:五、但愿人长久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4 1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