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种子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水橋あきら 2020-04-03 13:17:21

    标题le grain de la voix改作“嗓音的颗粒”更好

  • 3 pullarz 2019-10-04 20:22:36

    如果早先没有读过来自符号学视野的文字,大概率会被fascinated。罗兰·巴尔特看起来总是能绕过日常生活的标记、俗套和编码,对藏匿的意指和象征做解读。杜绝了意识形态和陈词滥调,事物的可理解性出现新的面孔。读者也会被引导到某种伦理性立场:避免司空见惯的无意识容纳。好几个访谈问到有没有打算写(长篇)小说,巴尔特流露出那种对载体不太看重、重要的是故事性的自足的观点也挺有意思的。此外,很容易被视为金句集,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打乱意识形态关注的人…要成为一位历史的同时代人和现时的哲学家”;讲风格,“写作甚至就从风格开始,但风格却不是为了写好。风格依靠的是身体的深处,不可减缩为带点审美的美化意图”;讲法西斯主义,“任何制度,如果它不仅仅阻止说话,而且尤其是强迫说话,那么这种制度就是法西斯主义的”…

  • 3 周公度 2019-11-21 20:07:36

    做罗兰·巴特的读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3 gawe 2020-07-14 20:07:13

    “他在其他大脑中思考,并在他的大脑中思考其他大脑之所想。这才是真正的思考。”

  • 0 周粥粥 2019-06-25 16:11:26

    访谈的魅力在于让人说出自己。《声音的种子》便是让巴尔特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陈述,可以想见会是有趣的。

  • 0 椎名果园 2022-03-20 21:15:04

    始终觉得翻译有点问题……和英文版台版一起补充对看

  • 0 47.xxx 2021-10-24 21:15:58

    读巴特很幸福,很想忍住不吐槽,因为知道翻译很辛苦,但还是想问问——pastiche怎么能翻译成“偶像”呢?怎么能?也希望这样的学术参考书可以不要删去index,且附上术语翻译对照表。

  • 0 直立行走的螃蟹 2021-11-24 23:19:21

    “他在其他大脑中思考,并在他的大脑中思考其他大脑之所想。这才是真正的思考。” “知识分子就是社会残渣,这种东西除非有人回收,否则没有任何用处。”

  • 0 甜鬼❤ 2022-11-17 17:18:50 安徽

    法式哲学。

  • 0 白衣卿相 2022-04-25 16:05:07

    《以“新批评”的名义》是回答皮卡尔诘难的,也提出他的新批评要为了让大家都能够阅读拉辛等古典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像学院派批评(感觉说成大学派比较好,和巴特所在的学院体制分开)那样由于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崇外部原因高于其它原因)而封闭文本意义。里面也有一些关于著作创作解释的访谈,比如《S/Z》,《时尚系统》,《恋人絮语》等。总的来说查资料和写论文还是很有帮助的。

  • 0 Ph 2022-10-14 17:55:02 四川

    尝试读过。

  • 0 Eco 空心菜 2023-11-24 12:21:06 上海

    在读感:不知道自己在体验文本的理论or在阅读

  • 0 之间 2023-10-27 23:14:56 北京

    关于广播和声音之于大众同本雅明,有启发

  • 0 aak 2023-03-12 19:37:33 陕西

    学者

  • 0 紫曦 2023-07-12 03:03:09 加拿大

    不知为何这本的翻译有失译者通常的语感和水准,也许是访谈的原因。

  • 0 🌻 2023-09-18 17:47:12 四川

    读完,但是不少理解有些隔阂(可能是因为我对新小说、戏剧、摄影,和法国当时的学界都不太熟吧),可能是我还没达到巴尔特那种境界吧。此外,虽然不确定是不是巴尔特的影响,但是我好像潜意识里把控不了批评家和写作者之间的界限,自己也在迷恋写作和写作状态吗?巴尔特不喜欢长篇大论,喜欢“享乐式阅读”,但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恋人絮语》和《明室》,讲的却是悲伤。巴尔特说如果自己早生二十年,可能会从事心理分析。他还说,最让他痛苦的,不是被禁止,而是被拒绝。有些地方引起了自己的共鸣。感觉自己已经不是在进行学术阅读了……

  • 0 殻 核 2019-06-24 17:46:25

    5星就完事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