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以上的政区(旧称建置),历代有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所谓地理沿革。沿是沿用过去的不改,革是把过去的改变一下,或者予以撤废。变化有以下几方面:一,历代各级政区名称的变化;二,历代各级政区治址的变化;三,历代各级政区相互属隶关系的变化
四,历代各级政区疆界盈缩的变化。
地理学有许多分支:研究山川地貌等自然现象的,称为自然地理;研究各地物产和经济情况的,称为经济地理;而研究各级政区演变的,称为沿革地理
低于县级的政区和地名,也都有它们的地理沿革。但是这类政区和地名数量浩繁,没有加以研究的必要。本书只是选入其中一些在前人的著作里出现过、较为重要的村镇教场、堰闸、渡口、衙署、粮仓、学校、祠庙、园林、第宅、会馆、公所、善堂以及游乐场所等。上海开埠迄今约有一百五十年,因西方传入的新事物而产生的地名,也已有了变化,不少且已成为陈迹,如教堂、医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公墓等,只要能确定它们的旧址的,也酌量列入,其余则只能付之阙如。以上列举的地名种类,不论现存的和已废的,本书统称之为“史迹”。另编了一份《上海现路名与租界时期路名对照表》,列为“附录”。
此外,水道也有沿革,因为它们的名称和流径都有变化。本书着重以现在水道来对照古籍记载的许多古水道。上海的三条大水道—东江、吴淞江、黄浦江,它们的产生、变迁和消失,都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东江的研究,有较详尽的《读〈水经注·沔水篇·松江>记>一篇,作为附录,附于书末。
海塘也是上海市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皆有建设,本书用一专章记述它们的变迁。本书所作的研究和写作,是前上海市史志研究会会长陆志仁同志交给的任务,又曾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陈给同志的全力支持。本书得以脱稿,和他们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吴慈生同志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普陀区地名办公室陈以同同志、黄浦区地名办公室应得宝和湛维鲲两同志、长宁区地名办公室蔡俊海同志嘉定县志办公室吴允元主任和姚旭参、陈大邦两同志、奉贤县水利局白东明工程师、上海市博物馆吴贵芳同志、上海市历史陈列馆馆长周美珍同志、上海市档案馆馆长韩伟之同志等的许多帮助,或假以资料,或查告地理实况,并此致谢。
本书的研究和写,除用考证方法外,许多海塘、水道和史迹,都需要辅以实地调查。我年七十有八,双耳重听,不利于和人直接交谈,皆赖老妻钱畹金陪同,居中传达,无役不从。为了查访一些史迹往往深入乡间,来回步行一二十里,而她也已是七十足龄的人了。一并志之,以为纪念。
本书的写作,仅是初步的,意在抛砖引玉,以期这一研究课题得到继续深入发展。又,本书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诸君不吝赐。
祝鹏1987年8月10日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