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读完这本书,感到非常困惑。我觉得作者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用在了起书名和章节名上,是不是只要取了一个花哨的标题,编出只有自己用的新词,带上两个三个破折号,就可以讲一些陈词滥调,或者就可以花很大篇幅讲述与主题完全无关的内容呢?
呵呵
主要就看第七章。 西汉诸子之尚新(陆贾《新语》、刘向《新序》、桓谭《新论》),经学之新(阴阳五行化的儒学)、诸子之新(共尊孔孟荀、不同于当时盛行学说、力图澄清学术、以资政治)。 刘咸炘认为桓谭《新论》开杂记、札记、问难体先河。 短书与小说。 两汉之际辞赋谶纬化导致不及丽文和长于讽论的风格兴起,并为东汉继承。 魏晋神仙的先声:两汉之际的隐沦思想。
作者以桓谭牵动新莽前后的扬雄刘歆等重要人物,又以新莽时期思想秩序牵动整个两汉的学术情况。是通过对枢纽人物的穷尽式研究以小见大的典范。但材料毕竟过于有限,很多引文和观点不得不翻来覆去地说,有种被束缚手脚大材小用之感。
我不知道作者一再强调“秩序”的理由是什么。
多给一星的原因在于…这个标题有些好看
按需。重点读了第七章论桓谭与两汉之际的文学。文风平实,推论谨慎。作者用“文本秩序”来概括两汉之际的思想动向,论文学部分注意到西汉初至两汉之际的“尚新”思潮,试图指出桓谭《新论》的文体学贡献以及其政论文的特色影响,兼考汉代“小说”的情况。多有启发的是对两汉文风转变的分析,作者认为彼时“不及丽文”的学术风气与赋的谶纬化有关。桓谭的“长于讽论”促成汉代散文体例的产生,标志着汉代文学由以赋为主到以文为主的方向性转变(P219)。又言及桓谭对赋的文学批评的贡献,肯定其“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的批评眼光,并详细解释了何为“竟体求奇,转至不奇”“美而无采”(P231)。末节谈赋的讽谏传统因政治逢迎而消亡,以及扬雄对赋体批评的意义:诗人辞人之分让赋升格为普通文体(P248)。
> 文本秩序
4 有用 籀门 2022-07-01 17:11:31
我读完这本书,感到非常困惑。我觉得作者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用在了起书名和章节名上,是不是只要取了一个花哨的标题,编出只有自己用的新词,带上两个三个破折号,就可以讲一些陈词滥调,或者就可以花很大篇幅讲述与主题完全无关的内容呢?
3 有用 无断绝 2020-08-05 15:41:20
呵呵
1 有用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2-12-02 12:11:01 浙江
主要就看第七章。 西汉诸子之尚新(陆贾《新语》、刘向《新序》、桓谭《新论》),经学之新(阴阳五行化的儒学)、诸子之新(共尊孔孟荀、不同于当时盛行学说、力图澄清学术、以资政治)。 刘咸炘认为桓谭《新论》开杂记、札记、问难体先河。 短书与小说。 两汉之际辞赋谶纬化导致不及丽文和长于讽论的风格兴起,并为东汉继承。 魏晋神仙的先声:两汉之际的隐沦思想。
0 有用 寧王遗我小蛤蟆 2023-03-16 12:11:04 河北
作者以桓谭牵动新莽前后的扬雄刘歆等重要人物,又以新莽时期思想秩序牵动整个两汉的学术情况。是通过对枢纽人物的穷尽式研究以小见大的典范。但材料毕竟过于有限,很多引文和观点不得不翻来覆去地说,有种被束缚手脚大材小用之感。
0 有用 郭谙若 2024-01-21 16:01:00 上海
我不知道作者一再强调“秩序”的理由是什么。
0 有用 未读信息 2024-03-24 17:27:54 上海
多给一星的原因在于…这个标题有些好看
0 有用 这不是一个橙子 2021-09-17 13:08:14
按需。重点读了第七章论桓谭与两汉之际的文学。文风平实,推论谨慎。作者用“文本秩序”来概括两汉之际的思想动向,论文学部分注意到西汉初至两汉之际的“尚新”思潮,试图指出桓谭《新论》的文体学贡献以及其政论文的特色影响,兼考汉代“小说”的情况。多有启发的是对两汉文风转变的分析,作者认为彼时“不及丽文”的学术风气与赋的谶纬化有关。桓谭的“长于讽论”促成汉代散文体例的产生,标志着汉代文学由以赋为主到以文为主的方向性转变(P219)。又言及桓谭对赋的文学批评的贡献,肯定其“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的批评眼光,并详细解释了何为“竟体求奇,转至不奇”“美而无采”(P231)。末节谈赋的讽谏传统因政治逢迎而消亡,以及扬雄对赋体批评的意义:诗人辞人之分让赋升格为普通文体(P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