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大道上 短评

热门
  • 16 DRYJIAYOU 2020-12-23 12:09:31

    阿拉伯迅速征服的原因是招募游牧民。非军事手段,包括减免税、怀柔包容的态度也是其采取的手段。伊斯兰的关键在于整合,与亚伯拉罕一神教的相似令其受益匪浅。被征服者皈依伊斯兰教很大的原因在于享受征服者的福利。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文明其实是拜占庭与波斯的继承人,这些元素反过来在型塑伊斯兰文化和思想形态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皈依者是融合帝国传统与本土传统的通道。阿拉伯帝国崩解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问题—通讯与交通不便。二是因为意识形态,伊斯兰本身后来变得对帝国形式的政府是十分不友善的,十一世纪前没有神职人员的阶级制度可以在意识形态方面做伊斯兰帝王之家的后盾,因而无法换取统治者在政治和财政上做它的靠山。且早期征服者是游牧民,其实是反感中央垄断财富与权力。圣训也吸收了当地传统。伊斯兰联邦与伊斯兰世界的提法很有意思。

  • 5 Keto 2020-10-12 13:09:56

    这本书不是要从被征服者(或战败者)的视角来讲解阿拉伯(穆斯林)的历史,而是希望用前者的史料来填补后者早期叙事中的某些空白。这种尝试当然是现代史学家的天职,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非历史专业的普通读者而言,九世纪的穆斯林学者对于伊斯兰天命的打造(抑或是“篡改”)本身,或许才是塑造伊斯兰文明决定性的要素,无论对于早期历史的真相进行何种精致的还原,这种经书民族的精神元素,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 7 9 de Julio 2021-07-23 14:11:14

    新意不如预想的多,虽然对早期伊斯兰去魅了一部份,但最后又回到吹捧老路

  • 0 殷顽民 2022-04-02 10:44:01

    本书尽可能地利用大征服同时期的记录,澄清晚出(9世纪之后)阿拉伯史料对此的神学化和本质主义叙事。主要观点包括:1.阿拉伯的崛起是边缘-中心机制的效果,其领导者绝非化外之人,而是浸淫近东帝国政治体系的深度参与者;2.征服过程中现实利益诱惑胜过宗教狂热,武力之外,怀柔分化的手段同样普遍;3.征服者的族属与信仰是一幅马赛克拼图;4.阿拉伯人身份和伊斯兰文化是在倭马亚至阿拔斯王朝初期逐步形成的,融合了被征服者的血缘与文化……本书篇幅不长,重点在于重审大征服与伊斯兰世界形成的真实过程和早期面貌,而非军事和行政细节,适合入门

  • 1 楚恻 2022-05-28 02:38:48

    同样是写伊斯兰的扩张,和后浪的《大征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写法,这本是按照传统的时间线来写,《大征服》是根据征服的区域来写,这种写法仁者见仁了,我个人比较喜欢《大征服》的写法,专注一些,流畅一些,推一波《大征服》的是地图很好,看这种历史书,地图给力就脑子就可以放电影,但是这本地图几乎是个败笔,加的插图也不痛不痒,只是最后一章“伊斯兰文明的形成”写得有水平

  • 0 晓木曰兮历史系 2022-11-30 23:10:04 山西

    大征服時代的阿拉伯人扛著伊斯蘭教的旗幟,的確是給人們修建了一條通向真主的道路。阿拉伯人完成集體伊斯蘭化之後,向周邊的民族國家發動了迅速的進軍,這段曆史是那麼的迅速,結合諸多阿拉伯大征服運動的書籍來看,阿拉伯人沒有太多的採用武力,而是用經濟杠杠和宗教稅的差異打了一個心理差。

  • 0 隐清 2022-04-24 02:56:17

    启示极大的中东古代史,翻译十分。因为九世纪以前阿拉伯自身史料难得,作者参考了基督文化圈的七至八世纪史料,梳理了帝国这一时期各方向的推进征服,认为帝国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的神圣纯朴面貌与宗教思想引导下高歌猛进的摧枯拉朽大致是由九世纪后穆斯林史学建构之结果;正统哈里发在征服中的思想领袖地位并不凸显,军事上亦是由拜占庭、萨珊帝国之间的,熟悉其政治商业运作的边境阿拉伯豪族完成;倭马亚王朝之百年正是被征服民族逐渐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阶段,伊斯兰自身的开放性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统治的急迫性就使得阿拉伯语和穆斯林身份迅速扩张,但波斯、柏柏尔和河中诸民族特色文化继续昌盛,阿拉伯世界经过倭马亚到阿拔斯的兴替后由帝国逐渐成为了伊斯兰教下政权分立的共同体形态。

  • 0 GGG 2023-09-13 12:14:57 广东

    本书整体问题意识还是比较明确的,深入穆罕默德崛起前中东的基督教历史情境,比较好的完成了如何区分“阿拉伯征服”与“伊斯兰征服”的论述,将阿拉伯征服与历史上的拜占庭、罗马、蒙古等征服做了比较,说明单纯的阿拉伯征服,如同众多游牧征服一样,是比较短暂的,但伊斯兰征服却比较长久,根植于伊斯兰乌玛社会本身平等性,以及阿拉伯对基督教与波斯文明的融合,让中亚弱势文明(尤其是游牧文化)得以接受其社会模式,这样,本身是阿拉伯扩张,最后变成伊斯兰的文明输出,对整个中亚、东南亚、西亚的信仰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而伊斯兰理论内在的普世性,与民族性、君主制国家的冲突,仍然困扰着伊斯兰社会。

  • 0 teC5NoR 2023-12-06 14:12:54 北京

    区分了军事征服(七世纪)和Islamdom的形成(八、九世纪),前六章叙述前者,第七章分析后者的构成要素(神学-法律、历史)。注重帝国的地域构造,由此引出诸地区接受新宗教、新文化与新政权的多样路径及其限度,以及此一种新政教在征服后的地域化。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例子,一是白衣大食定都大马士革,有很强的地中海性/拜占庭性,而黑衣大食则迁都圣地,颇给人一种皮朗感;二是征服初期尚没有职业化的神职人员和神职等级体系,似与同时代欧洲情况不同。

  • 4 Giselle 2021-08-30 22:11:05

    文科的目的在于构建主义,输出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9世纪穆斯林民间教法学家的伊斯兰历史叙事的造神运动造就了拉什顿哈里发们的权威,并大大贬低穆阿维叶等一干哈里发的合法性。主义下面的全都是生意。

  • 0 通天塔 2022-02-25 21:23:34

    公元九世纪前相关史料的缺失,以及九世纪穆斯林学者对于历史的记录(或叫“篡改” / “造神”),使得我们对于之前几百年历史认识的准确性产生了偏差。本书作者通过结合其他宗教视角下的对比记录,辅以钱币等物件佐证,来尽可能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 0 古董山人 2019-09-16 01:42:35

    汉语世界很少有的一段专题研究

  • 0 2022-07-24 00:08:53

    这世界很真实,虚伪的是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