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企鹅兰登中国
原作名: The Order of Time
译者: 杨光
出版年: 2019-6
页数: 183
定价: 5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卡洛·罗韦利诗意科普系列
ISBN: 9787571001636
内容简介 · · · · · ·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作者简介 · · · · · ·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曾在美国、意大利工作,现在法国带领量子引力研究小组,著有畅销科普作品《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等。罗韦利以其简洁诗意又充满热情的科普讲述惊艳世界,被誉为“让物理变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一百页的小书在意大利出版后创造了惊人的销售成绩,被译为40多种语言,引爆全球科普阅读热潮。
目录 · · · · · ·
也许时间是最大的奥秘
第一部分 时间的崩塌
1 统一性的消失
2 方向的消失
3 当下的终结
4 独立性的消失
5 时间量子
第二部分 没有时间的世界
6 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
7 语法的力不从心
8 以关联为动力
第三部分 时间的来源
9 时间即无知
10 视角
11 特殊之处会出现什么
12 玛德琳蛋糕的香味
13 时间的来源
安眠的姊妹
图片声明
注释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时间的秩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时间的秩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时间的秩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4 条 )

记录这一年多的物理科普之旅
-
1、我们栖居于时间之中,就如鱼在水中。我们的存在,就是在时间中存在。 2、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3、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这就是在海平面高度居住的人衰老得慢一些的原因。 4、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
2019-09-22 22:49 28人喜欢
1、我们栖居于时间之中,就如鱼在水中。我们的存在,就是在时间中存在。
2、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3、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这就是在海平面高度居住的人衰老得慢一些的原因。
4、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演化。
5、一切与时间流逝有关的现象都被还原为过去的一个“特定”状态,而这个状态的“特殊性”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模糊的视野。
6、不仅不同地点没有一个单一的时间——甚至对同一个地点而言,单一的时间都不存在。时间长短只与拥有既定轨迹的物体的运动有关。
7、延展的现在就是一系列既非过去亦非未来的事件,它确实存在,正如有些人既不是我们的祖先也不是我们的子孙。
8、经过更仔细的审视,实际上,即使那些最“像物体”的物体,也只不过是很长的事件。最坚硬的石块,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心理学,实际上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是力瞬间的作用,是粉碎重归尘土前短时间维持原状、保持平衡的过程,是星球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中短暂的篇章,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是一群孩子使用的武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举过的例子,是本体论的隐喻,也是世界被分割出的一部分——那世界与其说取决于被感知的物体,不如说取决于我们进行感知的身体构造。渐渐地,在这场镜像的宇宙游戏中一个错综复杂的结构成了实在。比起像石头那样的东西,世界更像是由转瞬即逝的声音或大海的波浪构成的。
9、“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但只是在归于尘土之前。因为很明显,一切都迟早要复归尘土。
10、但带来伤感的并非失去,而是情感与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带来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为它让生命充满意义。
11、时间与模糊密切相关。模糊是由于我们不知道世界的微观细节。物理学的时间,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体现。时间即无知。
12、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全部差别也许单纯是因为熵在过去要低一些。
13、如果宇宙中有这样的东西——对我来说肯定会有——那么我们就刚好属于它。此处,“我们”指的是我们经常接触并且用来描述世界的物理量的集合。因此,也许,时间的流动不是宇宙的特征,就像天空的旋转,来自我们在自己角落中的独特视角。
14、在宇宙无限的种类里,可能会有一些物理系统,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变量与世界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定义出初始的低熵。对这些系统来说,熵在不停增加。在那里,而非其他地方,存在着与时间流动相关联的典型现象:生命,进化,思想,以及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都成为可能。在那里,苹果生长,产出了我们的苹果酒:时间。这甜美的果汁中蕴含了所有的美食以及生命的滋味。
15、在急切追求客观性的同时,科学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来自世界内部。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的视角。
16、让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没有低熵,能量会稀释成相同的热量,世界会在热平衡态中睡去——过去与未来不再有分别,一切都不会发生。
17、让世界上的事件得以发生的,让世界书写其历史的,是万物不可遏止的混合——从少数有序的状态变为无数无序的状态。整个宇宙就像一座缓慢倒塌的山,像个逐渐瓦解的结构。
18、存在的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熵较低。不可能有其他原因,因为过去与未来之间区别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
19、在没有热量的世界,一切都会有弹性地回弹,不留下痕迹。
20、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21、我们人类就是宏大熵增历史的结果,由这些痕迹产生的记忆聚集到一起。我们每个人都是统一的存在,因为我们反映着世界,因为通过与同类接触,我们形成了统一实体的形象,也因为它是一种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我们所谓的时间“流动”就源于此,当我们听到时间流逝时,听到的就是这个。
22、我们是记忆,我们怀旧,我们期许着不会到来的未来。由记忆与预期开启的空地就是时间:有时是痛苦的来源,但终究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23、我们的额叶相当强大,已经把我们送上月球,让我们发现黑洞,认出我们是瓢虫的表亲,但还不足以向我们自己清楚地解释自己。
24、我们按照石头、山川、云朵和人来理解世界,而这是“我们的世界”。关于那个独立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很多,却不知道这个“很多”是多少。
回应 2019-09-22 22:49 -
《时间的秩序》 第一部分,时间的崩塌 1.统一性的消失 时间的流逝在山上比在海平面要快——物体会使他周围的时间变慢(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此为广义相对论的精髓。 以及,时间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据此,时间在不同空间之中是不统一的。 2.方向的消失 考虑洗牌的例子,我可以认为任意一副牌的排列都是特殊的,而洗牌之后又拥有了新的一个排列,两个排列之间的特殊性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没有哪个排列更特殊。 在对时...
2019-10-01 00:58 14人喜欢
《时间的秩序》
第一部分,时间的崩塌
1.统一性的消失
时间的流逝在山上比在海平面要快——物体会使他周围的时间变慢(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此为广义相对论的精髓。
以及,时间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据此,时间在不同空间之中是不统一的。
2.方向的消失
考虑洗牌的例子,我可以认为任意一副牌的排列都是特殊的,而洗牌之后又拥有了新的一个排列,两个排列之间的特殊性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没有哪个排列更特殊。
在对时间的观察中,如果把整个世界微观状态的全部细节考虑进去,那么时间的流动特征会消失,说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
而之所以我们会有经验上的时间的流逝感,只是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是模糊的,是没有注意到微观粒子运动的。
3.当下的终结
若考虑光速问题,那么“当下”这个概念涉及的则只是我们邻近的事物罢了,而非远处,我们地球人的当下不会延伸到整个宇宙,它就像我们周围的气泡,这个气泡的大小取决于我们限定时间的精确程度,所以对于所有个体来说,一个共同的“现在”是不存在的。
4.独立性的消失
构成世界物理实在的物质是“场”。狄拉克场构成桌子与星体,电磁场构成光与电磁,引力场则是时空。
若以画布作比,那么这些场互相叠加成多重画布,岂不是绝对的、均匀的、固定的,它会弯曲、伸展、相互碰撞与推拉。作为引力场元素之一的时间,自然没有我们经验上的独立性。
5.时间量子
量子力学导致的三个发现如下:
1)离散性:时间并非连续,而存在一个最小的时间段:普朗克时间,约等于10^(-44)秒。在这个长度一下,时间的概念已无意义。
2)不确定性:时空也像是电子一样的物理客体,其不确定,处于不同状态的“叠加”之中,正如电子云的叠加一般。故而可以说,一件事件可以同时在另一事件之前与之后(薛定谔的猫)。
3)与物理量的关联性:上述的不确定性能在特定时刻、以某种不可预知的方式确定下来。当时间量子与其他食物相互作用时,不确定性就消失了。(电子的双缝衍射实验)
第二部分,没有时间的世界
6.世界由事件而非由物体构成
即便认为世界由基本粒子组成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它们也只是场的短暂震动,而场也只是谈及相互作用与时间时所用的语言代码。这不是说物理世界是由物体或实体组成的理由。
我们经验所认为的物体,只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罢了。从“事件之间的关系”而非“什么是最终存在的”这个角度去理解世界会容易得多。
7.语法的力不从心
笼统地问“什么存在、什么是真实的”,只是在问你想要怎么样使用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这是个语法问题,无关本质。
8.以关联为动力(圈理论)
不含时间的世界并不复杂,它是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其中的变量遵循概率法则,而我们很大程度上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概率法则。
时间与空间在此成为量子动力的近似,其中不包含时间与空间,只有事件与关联。
第三部分,时间的来源
11.推动世界的能量——熵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无法从低到高传递),世界是有很多能量的,且不会被消耗。所以影响世界运转的关键不是能量,而是低熵。若没有低熵,能量会稀释成相同的热量,世界会在平衡态中睡去——过去与未来不再有分别,一切都不会发生。世界的发展是不可逆的熵增过程。
这一过程留下了许多历史,这些历史都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可以说,过去与未来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
痕迹的存在让我们的大脑可以创造大量的过去的地图,未来却没有类似的机制而只能被计算。这样我们就会自然倾向于按照原因先于结果的逻辑来思考:过去的事件是未来事件的原因。
12.我们身份的来源
1)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通过对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广泛关联,世界在每个人那里得到映现。
2)在反应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把它组织为实体。我们会竭尽所能地通过聚合与分割来构想世界,与世界更好地相互作用。我们从同类那里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像。
3)记忆。我们的现在充斥着过去的痕迹,我们是自己的历史。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连接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存在于时间中,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个人。
正如一首乐曲,声音的含义取决于它前后的声音。我们的意识基于记忆与预期。
时间开启了我们通向世界的有限通道,对我们这些大脑基本上由记忆和预见构成的生物而言,时间就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我们身份的来源。
回应 2019-10-01 00:58 -
顾舜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ΔS≥0 读作“Delta S永远大于或等于零”...... 在基础物理学中,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方程,唯一一个涉及时间流动的方程。在这非同寻常的方程背后,整个世界隐匿其中...... 如果一副牌的前二十六张都是红色的,后二十六张都是黑色的,我们就把这些牌的排列称为“特殊的”“有序的”。洗牌之后,顺序就消失了。最初有序的排列就是“低熵”的排列。但是请注意,如果我们观察的是牌的颜色——红或黑,那么它...2019-09-16 21:49 5人喜欢
ΔS≥0
读作“Delta S永远大于或等于零”......
在基础物理学中,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方程,唯一一个涉及时间流动的方程。在这非同寻常的方程背后,整个世界隐匿其中......
如果一副牌的前二十六张都是红色的,后二十六张都是黑色的,我们就把这些牌的排列称为“特殊的”“有序的”。洗牌之后,顺序就消失了。最初有序的排列就是“低熵”的排列。但是请注意,如果我们观察的是牌的颜色——红或黑,那么它是很特殊的,因为我们正把注意力放在牌的颜色上。如果前二十六张牌都是红桃和黑桃,那么这种排列也很特殊。或者都是奇数,或者是这副牌里最褶皱的二十六张,又或者是与三天前完全相同的二十六张牌……或者它们有其他共同点。仔细思考,如果我们观察其全部细节的话,每一种排列都是特殊的,每一种排列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种排列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就如同对母亲而言,她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此看来,只有当我把目光聚焦于牌的特定方面时(在这个例子中是颜色),“某些排列比另一些更特殊”的概念才有意义(比如二十六张红色的牌,然后是二十六张黑色的牌)。如果我们从各个方面对牌进行区分,那所有排列就都是等价的:没有哪个比其他的更特殊。只有当我们以一种模糊与近似的方式看待宇宙的时候,“特殊性”的概念才会出现。
玻尔兹曼说明了熵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我们以一种模糊的方式描述世界。他证明了熵就是我们模糊的视野无法区分的不同排列的数量。热量、熵、过去的低熵都是近似地、统计性地对自然进行描述的概念。
过去与未来的区别与这种模糊有深刻的联系。如果我把世界微观状态的全部细节纳入考虑,那么时间流动的特征会消失吗?
是的。如果我去观测事物的微观状态,那么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就会消失。
回应 2019-09-16 21:49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 。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 观看日落,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2019-08-13 11:38 1人喜欢
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 。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 观看日落,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以及我们自己----向后旋转,远离太阳。 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万物的产生由它而来,万物的灭亡也归复于它,这源于必然性。因为万物遵循时间的秩序,将公平赋予彼此,互相补偿彼此间的不公平。 空间中的每个点都有不同的时间。并不是只有单一的时间,而是有非常非常多。 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演化。 这个世界的事物交织在一起,以不同的韵律舞蹈。 但所需负担的轻了,因为一切回头的尝试,都是徒劳。 热量是分子的微观振动。热茶中,分子振动得剧烈;凉茶里,分子振动得没那么剧烈。加热并熔化一块冰,会让分子剧烈地振动,失去它们之间紧密的联结。 对于一切运动的物体,时间流逝得都要慢一些。 延展的现在 物体的位置是指其周围有什么。 时空就是引力场。 在广袤的宇宙中,没有我们可以合理地称为“当下”的东西。决定时间长度的物理基础不是一个区别于世界其他组成部分的独立实体,而是动态场的一个方面。它会跳跃、涨落,只是在相互作用时实体化,在最小尺度之下无法被发现……那么,这一切之后,时间还剩下什么呢? 你扔掉手表,你尝试理解,这看似能抓住的时间,只不过是指针的运动。(感恩而死乐队walk in the sunshine) 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由事件、发生、过程、出现组成。它不能持久,会不断转化,无法在时间中永恒。 即使那些最“像物体”的物体,也只不过是很长的事件。 最坚硬的石块,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心理学,实际上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是力瞬间的作用,是粉碎重归尘土前短时间维持原状、保持平衡的过程,是星球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中短暂的篇章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是一群孩子使用的武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举过的例子,是本体论的隐喻,也是世界被分割出的一部分----那世界与其说取决于被感知的物体,不如说取决于我们进行感知的身体构造。 一个家庭不是物体,而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就像山上的云,它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我们通过研究变化而非研究物体来理解世界。 “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 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爱因斯坦 比如下次满月后的第三天,太阳在最高点时,我们见面。或者明天时钟指向4:35时我来找你。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彼此同步的变量,就可以用它们来表示时间。 但带来伤感的并非失去,而是情感与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带来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为它让生命充满意义。 在那里,苹果生长,产出了我们的苹果酒:时间。这甜美的果汁中蕴含了所有的美食以及生命的滋味。 从最微小的事件到更复杂的情况,都是这一不断增加的熵的舞蹈,是毁灭者湿婆的真实舞蹈,被宇宙最低的低熵滋养孕育。 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但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那么是什么建立了我们的身份和统一性呢?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我是卡洛,我的头发、指甲、双脚被认作我的一部分,我的愤怒与梦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认为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一个卡洛,明天的我也是如此----是那个在思考、受苦与感知的人。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视角。通过对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广泛关联,世界在每个人那里得到映现。 我是自己的念头,充满着我写下的语句的痕迹;我是母亲的爱抚,是父亲悉心教导出的宁静祥和;我是青春期的旅行;我是自己的阅读在脑海中的积淀;我是我自己的热爱,我的绝望时刻,我的友谊,我书写的,我倾听到的;铭记在我记忆中的脸庞。最重要的一点,我是那个一分钟以前为自己泡了一杯茶的人,那个刚才在电脑里打下“记忆”这个词的人,那个刚刚写下正在完成的这句话的人。如果这一切全都消失,我还存在吗?我就是这部正在进行的长篇小说。我的生活由此构成。 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 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反思时间,而为了理解时间,我们也要反思自己。 年龄与时间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只是存在于头脑中。 尽管空间由我们的外在感知塑造---通过把我们所见的外在事物进行组织,但时间由我们的内在感知塑造----通过组织我们的内在状态。 滞留(retention) 在我们听到一个音符的瞬间,前一个音符就“保存”了,于是那个音符也成了滞留的一部分,以此类推。它们一同运作,使当下包含过去的连续痕迹,逐渐变得越发模糊。按照胡塞尔的说法,通过这一滞留过程,这种现象“构成了时间”。 整个大脑的运作都基于留在连接神经元突触中的过去痕迹的集合。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因为它只不过世界转瞬即逝的结构,世界里发生的一次短暂涨落,而这足以让我们这些由时间构成的生物诞生。 你必须睿智,倒掉杯中酒,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装入珍视良久的希望 也许时间的情感正是时间对我们而言的样子。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时间的世界:可以用心灵之眼感知到世界的深刻结构,如我们所知,时间不再存在---就像山上的傻瓜看到日落时发现地球在转动,而我们开始发现我们就是时间。我们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在神经元连接里由记忆的痕迹开启的空地。我们是记忆,我们怀旧,我们期许着不会到来的未来。由记忆与预期开启的空地就是时间:有时是痛苦的来源,但终究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这一切来自何处?来自造就我们的方式,来自我们恰巧成为的样子。我们是漫长的化学、生物、文化结构的选择过程的产物---它们在不同层面已经相互作用了很久,以形塑我们之为我们的有趣过程。 我们看不到物质的原子结构,看不到空间的弯曲。我们看到的自洽世界,只不过是从我们与宇宙的接触中推断出来的,而且要用我们愚蠢至极的大脑能够应付的过度简化的语言进行组织。 我们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的弱点,更受制于自身的语法。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尘土。”这样很好。我们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对我来说,这一切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 回应 2019-08-13 11:38 -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部分与我们联系最紧密。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让它平滑流动。我们的时间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至少是因为我们而生,也依循我们的尺度。”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
2019-08-31 19:21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部分与我们联系最紧密。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让它平滑流动。我们的时间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至少是因为我们而生,也依循我们的尺度。”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物体会下落,是由于在较低的位置,时间被地球减慢了。”
“而诗歌也许是科学的另一个源头:能够看见不可见之物。”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此处的关键点在于其与物体下落时的区别,例如,一个球可能会下落,但它也会反弹回来,热量则不然。 这是唯一一条能够把过去与未来区分开的物理定律。”
“克劳修斯引入了一个量,来量度热量的单向不可逆过程。由于他是个很有学识的德国人,他用了古希腊语“熵”为之命名: 我喜欢用古代的语言来给重要的科学量命名,这样它们就不会在现在依然在使用的各种语言中发生变化。因此我建议把物质的这个量命名为“熵”,在希腊语中意为“转化”。”
“热振动就像在不停地洗一副牌:如果牌是按顺序排列的,洗牌的过程就会把顺序打乱。这样,通过洗牌——借助万物自发的无序化,热量就从高温物体传向了低温物体,而非反之。熵的增加只不过是普遍又常见的无序的自然增长。”
“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只适用于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这个结论让我们目瞪口呆:一种如此清晰、基本、存在的感觉——对时间流逝的感觉——真的有可能源于我无法认识世界的全部细节吗?是由于我们的短视产生的扭曲?如果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数百万分子的真实舞蹈,那么未来就会和过去一样,这是真的吗?对于过去,我了解的与不了解的,与未来同样多,这可能吗?即使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经常出错这个事实考虑进来,世界真的与我们感知的如此迥异吗?”
“如果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一切皆时间。时间之内别无他物”
回应 2019-08-31 19:21
-
V (愿我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两个好朋友分別后,一个在平原生活,另一个住进山里。几年之后他们再见面,在平原上生活的这位度过的时间更少,变老得更慢,他的布谷鸟报时钟的机械装置振动的次数更少。他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更少,他种的植物长得更慢,思绪得以展开的时间更少…时间在较低位置比较高位置要少。 这让人感到惊讶吗?也许吧。但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如此。在一些地方,时间流逝得慢一些,在另一些地方则快。 也许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在我们有...2021-02-28 23:11
两个好朋友分別后,一个在平原生活,另一个住进山里。几年之后他们再见面,在平原上生活的这位度过的时间更少,变老得更慢,他的布谷鸟报时钟的机械装置振动的次数更少。他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更少,他种的植物长得更慢,思绪得以展开的时间更少…时间在较低位置比较高位置要少。 这让人感到惊讶吗?也许吧。但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如此。在一些地方,时间流逝得慢一些,在另一些地方则快。 也许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在我们有足够精密的钟表来测量时间延缓之前的一个世纪,就有人了解了这一切。这个人的名字,当然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 引自 1 统一性的消失 因此,即便我们无法轻易观测到,时间的延缓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物体下落源于此,因此我们才可以坚实地站在地面上。如果我们的双脚可以牢牢地站在地面上,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自然倾向于待在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并且与你的头部相比,你脚部的时间流逝得更慢。 这听起来很奇怪吧?这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地消失在遥远的云层背后时,我们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一一以及我们自己一向后旋转,远离太阳。我们用“疯狂的”眼睛看世界,就像保罗・麦卡特尼歌里那个山顶上的傻瓜( The Fool on the Hill):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引自 1 统一性的消失 这就是玻尔兹曼工作中出现的令人不安的结论:过去与未的区别只适用于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这个结论让我们目口呆:一种如此清晰、基本、存在的感觉——对时间流逝的感觉一一真的有可能源于我无法认识世界的全部细节吗?是由于我们的短视产生的扭曲?如果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数百万分子的真实舞蹈,那么未来就会和过去一样,这是真的吗?对于过去,我了解的与不了解的,与未来同样多,这可能吗?即使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经常出错这个事实考虑进来,世界真的与我们感知的如此异吗? 这一切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通常对时间的理解方式。这引起了怀疑,就像发现地球的运动那样。但和地球的运动一样,证据是无可驳的:一切与时间流逝有关的现象都被还原为过去的一个“特定”状态,而这个状态的“特殊性”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模糊的视野。 引自 2 方向的消失 存在着我们的过去:在现在所见之前发生的事件。 存在着我们的未来:在此时此地我们所见之后会发生的事件。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时间段,它既非过去,亦非将来,有一定的长度:火星上是十五分钟;比邻星b上是八年;仙女座星系中有数百万年。这就是延展的现在,也许是爱因斯坦最伟大最奇特的发现。 认为有个定义清晰的“现在”遍存于整个宇宙的观念是个幻觉,是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做出的不合理的推断。 这就像彩虹触碰到森林的那处交界点。我们认为可以看到它,但走过去寻找时,它却不在那儿。 引自 3 当下的终结 让我重复一下本书第一部分中进行的漫长而深入的探讨。不存在单一的时间,每个轨迹都有自己的持续时间;根据位置与速度,时间会以不同节奏流逝;它是没有方向的;在世界的基本方程中,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并不存在;方向性只在我们进行观察并忽略细节时偶然出现。在这种模的视角下,宇宙的过去处于一种奇特的“特定”状态。“当下”的概念不再奏效:在广袤的宇宙中,没有我们可以合理地称为“当下”的东西。决定时间长度的物理基础不是一个区别于世界其他组成部分的独立实体,而是动态场的一个方面。它会跳跃、涨落,只在相互作用时实体化,在最小尺度之下无法被发现……那么,这一切之后,时间还剩下什么呢? 你扔掉手表,你尝试理解 这看似能抓住的时间,只不过是指针的运动…… 让我们进入没有时间的世界。 引自 5 时间量子 回应 2021-02-28 23:11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你往宇宙和人性的深处寻找,去寻找所谓的意义,当你走出去很远,却发现这个世界竟然是一片虚无。你有点茫然,转过身来,看看身后这个热气腾腾的世界,忽然发现其实“你”的世界就是一开始认识的世界,生老病死,名利荣辱。觉得失望吗?觉得所谓的寻找没有意义吗?不,它让这个世界更加清晰,它让你更加清醒。
2021-02-27 12:41
-
P153——对我而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进化的失误。 P154——我们的生活不是由理性论证驱动的。理性帮助我们澄清观点,发现错误。但同样的理性也向我们证明,我们行为的动机就深深刻在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狩猎者、社会动物的精密结构里,理性阐明了这些关联,但并不产生它们。我们最初并不是理性生物,也许我们后来会或多或少变成这样。在最初的时刻,我们被对生命的渴望、被饥饿、被爱的需求、被找到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的本...
2021-02-26 12:03 1人喜欢
P153——对我而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进化的失误。
P154——我们的生活不是由理性论证驱动的。理性帮助我们澄清观点,发现错误。但同样的理性也向我们证明,我们行为的动机就深深刻在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狩猎者、社会动物的精密结构里,理性阐明了这些关联,但并不产生它们。我们最初并不是理性生物,也许我们后来会或多或少变成这样。在最初的时刻,我们被对生命的渴望、被饥饿、被爱的需求、被找到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的本能所驱使……如果没有最初的时刻,下一时刻甚至无法存在。理性在本能之间仲裁,但在仲裁中又将这些本能作为首要标准。它给事物以及这种渴望命名,让我们能够克服阻碍,发现隐藏的事物,让我们能够辨认出我们持有的无数无效策略、错误信念和偏见。它帮我们了解我们所追踪的痕迹——本以为可以带我们找到正在追逐的羚羊——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踪迹。但驱使我们的并不是对生命的反思,而是生命本身。
那么真正驱使我们的是什么呢?很难说,也许我们无法完全知晓。我们会辨认出自己的动机,给这些动机命名,我们有许多动机。我们相信有些动机其他动物也有,有些动机只有人类才有,而有些动机只存在于我们认为自己所属的小团体中……
P155——这一切来自何处?来自造就我们的方式,来自我们恰巧成为的样子。我们是漫长的化学、生物、文化结构的选择过程的产物——它们在不同层面已经相互作用了很久,以形塑我们之为我们的有趣过程。通过反思自己,通过在镜中观察自己,我们能了解的微乎其微。我们比我们智力所及的要复杂得多。我们的额叶相当强大,已经把我们送上月球,让我们发现黑洞,认出我们是瓢虫的表亲,但还不足以向我们自己清楚地解释自己。
我们甚至不清楚“理解”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到世界,进行描述,赋予它秩序。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所见的世界与世界本身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自己其实是近视,只能勉强看到物体辐射的巨大电磁波谱中一个微小的窗口。我们看不到物质的原子结构,看不到空间的弯曲。我们看到的自洽世界,只不过是从我们与宇宙的接触中推翻出来的,而且要用我们愚蠢至极的大脑能够应付的过度简化的语言进行组织。我们按照石头、山川、云朵和人来理解世界,而这是“我们的世界”。关于那个独立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很多,却不知道这个“很多”是多少。
P156——我们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的弱点,更受制于自身的语法。
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们有时尝试以神或政治信仰的名义,或以一种仪式进行疏导,让我们安心:从根本上,一切都是有序的,都在伟大与无限的爱之中,并且这种呼喊很美妙,它有时是痛苦的呼喊,有时是一首歌。
而这首歌,如奥古斯丁所言,是对时间的意识。它就是时间。吠陀圣歌本身就是时间之花。在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乐曲中,小提琴的声音是纯粹的美,纯粹的绝望,纯粹的喜悦。我们停下来,屏住呼吸,神秘地感觉到这一定是意义的源头,这就是时间的来源。
然后乐声逐渐消失。“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这样很好。我们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对我来说,这一切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
回应 2021-02-26 12:03 -
物理学帮助我们穿透层层迷雾,证明了世界的时间结构与我们感知到的有多么不一样。它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能够免于情绪引起的迷雾,去研究时间的本质。 但在寻找时间的途中,我们朝着远离自己的方向进发,最终却发现与我们自己有关的事物。也许就像哥白尼那样,研究天空的运动,最终却搞清了脚下的运动。也许最终,时间的情感维度并不是阻碍我们客观地理解时间本质的迷雾。 也许时间的情感正是时间对我们而言的样子。
2021-02-25 21:55
论坛 · · · · · ·
你们为什么读科普书? | 来自haku | 2021-03-01 | |
我是真的看不懂啊 | 来自蕾蕾蕾蕾蕾蕾 | 12 回应 | 2021-02-17 |
同时性为什么只是单向的? | 来自管理員 | 1 回应 | 2021-02-15 |
想知道关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有更多的好书推荐吗? | 来自through | 6 回应 | 2021-01-11 |
我真的看不懂啊!!! | 来自G. | 2021-01-03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全场一本包邮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2018)8.8分 148人读过
-
Allen Lane (2018)9.3分 108人读过
-
Adelphi (201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时间的秩序的评论:
feed: rss 2.0
1864 有用 双令 2019-06-29
我天天都喜欢躺着,才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我的头倾向于待在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XD
42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19-08-07
声情并茂的废话
316 有用 沈入忘🌟 2019-06-10
我们是故事,是事物混合在一起留下的痕迹画出的线。我们所存在的时间根本不存在,只是分化的点。世上没有物体,而由事件构成。时间只在人类的范畴里成其为时间。 wow,这本书太好看了,仿佛是一本哲学书,说的却全都是科学,美得如同一首诗,一个梦。今年十佳预定了,太美了。
63 有用 私享史 2019-09-08
为了避免对作者做出不公允的评价,我特地看了这一本,它实际上相当于《七堂课》的升级扩写版,其中的科学含量属于正常的科普作品之列,内容也具有正常的可读性。相比之下,几无干货的《七堂课》应该降为两星。以及再一次地,我不喜欢这种理科生硬凹文艺范儿的科普风格,科学的诗意体现在科学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文学生造的玄虚。论科学家的文笔,比本书作者水平高的多得去了,只是他们不靠文学修辞在科普作品中刻意自证文笔,质朴的... 为了避免对作者做出不公允的评价,我特地看了这一本,它实际上相当于《七堂课》的升级扩写版,其中的科学含量属于正常的科普作品之列,内容也具有正常的可读性。相比之下,几无干货的《七堂课》应该降为两星。以及再一次地,我不喜欢这种理科生硬凹文艺范儿的科普风格,科学的诗意体现在科学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文学生造的玄虚。论科学家的文笔,比本书作者水平高的多得去了,只是他们不靠文学修辞在科普作品中刻意自证文笔,质朴的文笔也能写出生动的文学。本书读者应该警惕,哪些辞藻是情真意切,哪些辞藻是无病呻吟,而不是被一句类似“我是谁”的空头发问就弄得神魂颠倒,那会有倒向民科三板斧的危险。 (展开)
10 有用 某四 2019-07-29
【2019084】怎么会有如此硬核又如此温柔的科普著作啊,写得跟散文诗似的……不断被发光的理论和精妙的比喻惊呆,读完发了好久的呆,然后一边团拢被震得稀碎的三观(碎了,真的碎了,随着“时间以不同的速度流逝”,“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分别并不存在”,“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这些对我来说太过“新颖”的结论而碎成了粉末),一边不停慨叹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性感,恍然大悟原来《爱因斯坦的梦》和《你一生的故事》并不是瞎编... 【2019084】怎么会有如此硬核又如此温柔的科普著作啊,写得跟散文诗似的……不断被发光的理论和精妙的比喻惊呆,读完发了好久的呆,然后一边团拢被震得稀碎的三观(碎了,真的碎了,随着“时间以不同的速度流逝”,“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分别并不存在”,“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这些对我来说太过“新颖”的结论而碎成了粉末),一边不停慨叹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性感,恍然大悟原来《爱因斯坦的梦》和《你一生的故事》并不是瞎编的!【喂】讲“时间的重建”的章节确实不太好懂,作者甚至建议那些觉得“难读”的读者直接跳过其中两章……但整体是非常“好读”的,常有些旁逸斜出的迷人抒情。卡洛·罗韦利也刷新了我对科学工作者的刻板认知,总体感觉,不读普鲁斯特的贺拉斯迷不是好物理学家……他讲出了“世界由亲吻的网络构成,而非石头”这种话哎! (展开)
0 有用 熵 2021-03-03
生活上有所焦虑,左顾右盼,浮躁颓丧。我现在思考的进度已经到“时间”的本质了。因为我想知道现在成功,毕业以后成功,十年以后成功…或者现在失败,毕业以后失败,十年后失败…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关系么?我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支撑家,还是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和未来?一切关于成功的文章和说法都在呼吁趁早!紧追慢赶!但强调“快和慢”究竟是为什么?是时间吗?是迫于人类寿命期限吗?是迫于世界末日来临前要做点什么拯救吗... 生活上有所焦虑,左顾右盼,浮躁颓丧。我现在思考的进度已经到“时间”的本质了。因为我想知道现在成功,毕业以后成功,十年以后成功…或者现在失败,毕业以后失败,十年后失败…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关系么?我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支撑家,还是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和未来?一切关于成功的文章和说法都在呼吁趁早!紧追慢赶!但强调“快和慢”究竟是为什么?是时间吗?是迫于人类寿命期限吗?是迫于世界末日来临前要做点什么拯救吗? 看了这本书,这两天我的难过心情好转了一些,一个原因是从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焦虑里走出来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可以帮助我了解本质。虽然本质离我的生活很远,但是它就像控制木偶的匠人,和本质进行良好的对话,我的生活丝线会不会更有把握一些? (展开)
0 有用 就叫安安好了 2021-03-03
对时间有不一样的理解,物理薄弱慎读。
0 有用 罗曼死 2021-03-03
太浪漫了 宇宙太浪漫了 明明是枯燥难懂的物理 却像诗一样娓娓道来
0 有用 梨!神经被拔~ 2021-03-03
第七章开始梦游~我们无法把宇宙按照单一的时间顺序排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事物在变化,这表明变化并不按照单一序列次第发生:世界的时间结构比每个时刻按照简单的、单一的线性排列要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或只是个幻象。
0 有用 你吃不吃烤肉哇 2021-03-03
写的太枯燥了,还很啰嗦,挺长一篇其实没讲多少东西,注水太多,干货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