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中日咫尺一水间,遣来使往两千年。若无几页倭人传,扶桑哪得信史源。
说是中日交往也许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吧,早期日本史资料匮乏,只能在中国史书中寻找自己的足迹,汉书、后汉书、魏志、宋书等史书中所记载的倭人朝觐,与其说中日交往的凭证,不如理解为日本史研究的开端。后到隋唐两宋时期日本也是多以中华为师,并不存在明显的反哺现象。而到了明朝时期,足利义满还频频入贡以期获得更多封赏。所以,在此之前的日本更像是中国的一颗卫星,只有交没有往。真正的交往应该在十九世纪末才出现,清朝派遣大批留学生赴日学习,当然在这之前之后都牵扯了太多的恩怨,但此时,日本第一次成了中国人的学习对象,也是由此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种互动的状态。
一部非常有趣的日本史,也是一部东北亚的交互史,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之间的战与和,作者的视角看起来这是和平为主轴,战争只是波折的交流状态。中日之间固然在很多时候是冤家,但是看看这交互的历史,那些仇恨真的是有必要的东西么?
资料很全面,论点推论过程站得住。
客观友好的中日关系论述 融两千年交流史于200页小书之中
中学生都知道的中日交流史,关于交流的记录,只能从中国史书里的有限篇幅中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内容确实不多。友好交流这种事,痴人说梦,没见日本对我们干过什么好事,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罢了,交流了两千年,中国最衰弱的时候,被日本捅了最狠的刀。
该书清晰流畅地梳理了两千年中日关系史的主要脉络,1977年首版,可见四十多年来魅力不减。几点感想:一,既高度概括复杂历史关系,又不吝笔墨分析中日关系史重大争议问题,将前代学者观点一一列出,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二,该书关注日本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反映的日本特质和东亚背景,如菅原道真停止遣唐使,不仅是因为唐朝衰落和耗费巨大,还因民间唐船已取代遣唐使成为主要贸易;再如北条政权对蒙古始终抵制不惜两战,原因之一在于当时处于元宋交战状态,而日宋关系紧密,且商人僧侣已把蒙古残暴形象传给日本;又如日本对南朝南宋南明的友好一以贯之。三,正是长时段写法,该书才看出两国关系史的主流和不可分割的命运,此亦作者念兹在兹的现实关怀,引用孙中山的神户演讲主张日本应做“东方王道文化的干城”。为啥我们很少有人能写好长时段的历史?惭
探研中日交,先秦说开去。 始有接互沟,叹渊远流长。 三国时有交,倭人传中载。 卑弥呼称降,难升米远航。 日分各邦治,服于曹魏矣。 后晋时仍往,至唐成盛况。 唐时谴使多,名单多列罗。 使有利往者,亦有途难殉。 有来亦有往,如阿倍鉴真。 日有贵留唐,因故难归国。 生女逝于唐,女后寻迹归。 唐时日学多,往互成盛状。 至宋仍相交,互贸互交往。 蒙至交与战,忽必烈欲征。 风阻留日权,双方仍有往。 明至倭寇扰,作者似有掩。 仍书互交矣,对寇提之少。 清末至日侵,至暗时刻矣。 作有谴日侵,仍多谈交好。 言中斗争时,日亦有助矣。 尊史亦有掩,一家言论罢。 建国后邦交,史背景厚重。 总顾可看矣,细梳明此史。 感文明互交,潮起潮落罢。 强依弱之欺,起笔又掩矣。
一本薄薄的中日关系史小书,内容干货满满,重点叙述历史重要节点,同时勾勒出推动历史的时代背景。作为中日关系入门书,值得推荐。
干货满满很有意义的历史书,读起来不枯燥。
花了三个小时看完,写得比较简单,里面关于遣唐使那一部分写得不错,记住了喜娘这个人物,真的是巾帼英雄,不愧是遣唐使(冒险家)的女儿
对于历史记述,越是临近后期,越是感觉和虽然作者尽量做到客观平铺,但实难克制情感的波澜,最终还是点到为止,收于轻松。这是读万卷书了,何时能行万里路啊!
2021.059 前半部分关于中古时期中日交流的考证梳理很有意思
日本还曾同宋一起,同仇敌忾过对抗元朝。郑成功也曾请日本帮忙出兵一起对抗过清。而转眼间,日本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杀戮。可见,国之间从来只有利益而没有道义。
邪马台和倭五王的部分很精彩。 朝鲜人最恨日本人是有原因的,侵略基本上就没消停过。。
古代部分好
梳理了中日自古至今的交流概要,观点比较积极。但我不认为日本近代的侵略行为是因为受到了西方霸道文化的影响,反而是西方霸道文化唤醒了这个民族的本性,尤其是在它所窥伺的对象呈现出虚弱的时候。
当我们从日本的角度,看待外交政策,就能明白日本为何以小博大,在近代史上犯了逐渐覆水难收的错误。 可以理解,但很难原谅。
也是比较早的书,以当时时兴的和平交流互鉴为主题主线,叙述自东汉开始东北亚区域的交流——邪马台与魏,倭五王与南朝,遣唐使的存废,宋代禅宗对日本与东亚世界的影响,元日战争如何影响日本,明清之际的进一步海洋交流等。从东亚史的广域视角来观察中日关系史,能更好地脱离传统二元思维的束缚,因为海域交流不仅仅是双向性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发现更多东亚区域史中日不同时期发展互动中各自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相对化地看待,重事实判断,在「東アジア世界」中探讨更多的联动因素。可以做个点子索引,很多有研究价值的交流史事件都一一列举了。
日本的源头需要在中朝两国的记录里去寻根,几乎一直都有交流往来。直到近代,甲午战争和八年全年战争,中日关系走到冰点。和平,只有强大后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 中日交流两千年
12 有用 bookbug 2020-04-24 10:03:47
中日咫尺一水间,遣来使往两千年。若无几页倭人传,扶桑哪得信史源。
11 有用 春花 2021-01-17 22:29:44
说是中日交往也许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吧,早期日本史资料匮乏,只能在中国史书中寻找自己的足迹,汉书、后汉书、魏志、宋书等史书中所记载的倭人朝觐,与其说中日交往的凭证,不如理解为日本史研究的开端。后到隋唐两宋时期日本也是多以中华为师,并不存在明显的反哺现象。而到了明朝时期,足利义满还频频入贡以期获得更多封赏。所以,在此之前的日本更像是中国的一颗卫星,只有交没有往。真正的交往应该在十九世纪末才出现,清朝派遣大批留学生赴日学习,当然在这之前之后都牵扯了太多的恩怨,但此时,日本第一次成了中国人的学习对象,也是由此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种互动的状态。
7 有用 消费主义小可爱 2019-06-11 21:23:26
一部非常有趣的日本史,也是一部东北亚的交互史,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之间的战与和,作者的视角看起来这是和平为主轴,战争只是波折的交流状态。中日之间固然在很多时候是冤家,但是看看这交互的历史,那些仇恨真的是有必要的东西么?
3 有用 李小补 2019-06-19 15:50:03
资料很全面,论点推论过程站得住。
1 有用 后浪 2019-06-13 17:20:22
客观友好的中日关系论述 融两千年交流史于200页小书之中
1 有用 汾河水怪 2023-09-29 18:25:43 辽宁
中学生都知道的中日交流史,关于交流的记录,只能从中国史书里的有限篇幅中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内容确实不多。友好交流这种事,痴人说梦,没见日本对我们干过什么好事,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罢了,交流了两千年,中国最衰弱的时候,被日本捅了最狠的刀。
2 有用 松雨轩 2019-07-25 00:14:09
该书清晰流畅地梳理了两千年中日关系史的主要脉络,1977年首版,可见四十多年来魅力不减。几点感想:一,既高度概括复杂历史关系,又不吝笔墨分析中日关系史重大争议问题,将前代学者观点一一列出,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二,该书关注日本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反映的日本特质和东亚背景,如菅原道真停止遣唐使,不仅是因为唐朝衰落和耗费巨大,还因民间唐船已取代遣唐使成为主要贸易;再如北条政权对蒙古始终抵制不惜两战,原因之一在于当时处于元宋交战状态,而日宋关系紧密,且商人僧侣已把蒙古残暴形象传给日本;又如日本对南朝南宋南明的友好一以贯之。三,正是长时段写法,该书才看出两国关系史的主流和不可分割的命运,此亦作者念兹在兹的现实关怀,引用孙中山的神户演讲主张日本应做“东方王道文化的干城”。为啥我们很少有人能写好长时段的历史?惭
2 有用 清雅戒奢 2024-11-13 23:08:57 安徽
探研中日交,先秦说开去。 始有接互沟,叹渊远流长。 三国时有交,倭人传中载。 卑弥呼称降,难升米远航。 日分各邦治,服于曹魏矣。 后晋时仍往,至唐成盛况。 唐时谴使多,名单多列罗。 使有利往者,亦有途难殉。 有来亦有往,如阿倍鉴真。 日有贵留唐,因故难归国。 生女逝于唐,女后寻迹归。 唐时日学多,往互成盛状。 至宋仍相交,互贸互交往。 蒙至交与战,忽必烈欲征。 风阻留日权,双方仍有往。 明至倭寇扰,作者似有掩。 仍书互交矣,对寇提之少。 清末至日侵,至暗时刻矣。 作有谴日侵,仍多谈交好。 言中斗争时,日亦有助矣。 尊史亦有掩,一家言论罢。 建国后邦交,史背景厚重。 总顾可看矣,细梳明此史。 感文明互交,潮起潮落罢。 强依弱之欺,起笔又掩矣。
0 有用 丰乐 2020-09-10 10:37:04
一本薄薄的中日关系史小书,内容干货满满,重点叙述历史重要节点,同时勾勒出推动历史的时代背景。作为中日关系入门书,值得推荐。
0 有用 大魔王脆皮儿 2021-04-04 18:37:05
干货满满很有意义的历史书,读起来不枯燥。
0 有用 朱棣 2022-04-01 13:57:16
花了三个小时看完,写得比较简单,里面关于遣唐使那一部分写得不错,记住了喜娘这个人物,真的是巾帼英雄,不愧是遣唐使(冒险家)的女儿
0 有用 狄更斯 2022-03-27 18:27:16
对于历史记述,越是临近后期,越是感觉和虽然作者尽量做到客观平铺,但实难克制情感的波澜,最终还是点到为止,收于轻松。这是读万卷书了,何时能行万里路啊!
0 有用 AdolGu 2021-11-07 14:48:18
2021.059 前半部分关于中古时期中日交流的考证梳理很有意思
0 有用 安徒生 2022-05-16 10:45:12
日本还曾同宋一起,同仇敌忾过对抗元朝。郑成功也曾请日本帮忙出兵一起对抗过清。而转眼间,日本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杀戮。可见,国之间从来只有利益而没有道义。
2 有用 0100阁 2022-12-17 22:37:23 北京
邪马台和倭五王的部分很精彩。 朝鲜人最恨日本人是有原因的,侵略基本上就没消停过。。
0 有用 Fan 2024-02-14 07:34:50 浙江
古代部分好
0 有用 赫尔洛 2024-03-15 08:58:15 上海
梳理了中日自古至今的交流概要,观点比较积极。但我不认为日本近代的侵略行为是因为受到了西方霸道文化的影响,反而是西方霸道文化唤醒了这个民族的本性,尤其是在它所窥伺的对象呈现出虚弱的时候。
0 有用 眠猫neko 2024-04-18 17:05:27 山东
当我们从日本的角度,看待外交政策,就能明白日本为何以小博大,在近代史上犯了逐渐覆水难收的错误。 可以理解,但很难原谅。
0 有用 秋山雪見🍁 2022-05-06 19:46:19
也是比较早的书,以当时时兴的和平交流互鉴为主题主线,叙述自东汉开始东北亚区域的交流——邪马台与魏,倭五王与南朝,遣唐使的存废,宋代禅宗对日本与东亚世界的影响,元日战争如何影响日本,明清之际的进一步海洋交流等。从东亚史的广域视角来观察中日关系史,能更好地脱离传统二元思维的束缚,因为海域交流不仅仅是双向性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发现更多东亚区域史中日不同时期发展互动中各自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相对化地看待,重事实判断,在「東アジア世界」中探讨更多的联动因素。可以做个点子索引,很多有研究价值的交流史事件都一一列举了。
0 有用 刘困困 2022-12-26 13:31:37 澳大利亚
日本的源头需要在中朝两国的记录里去寻根,几乎一直都有交流往来。直到近代,甲午战争和八年全年战争,中日关系走到冰点。和平,只有强大后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