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短评

热门
  • 1 田翌辰 2019-11-20 14:21:52

    不愧是一流大师,既能身在其中,又能跳脱出来简诉史实,阅读量之广,看问题之精准,非常人能及。单看对古人作品的客观评论,文风辛辣又不失主流,只能叹服!换成现在来看,也就是改掉一个习惯很难,但真的改掉了,也就改掉了,无所谓抽筋拔骨,不过是世间常态。拿我来说,早已磨平了菱角,缺了惊天劈地的勇气和热血激昂的活力,还是那句话,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0 小千秋 2021-10-27 18:35:08

    胡适对中国文学五十年来的梳理,将趋势归结为四点: 1.曾国藩之于桐城派的中兴是居功至伟的,及对其源流的规整; 2.古文学变化历程中以严复林纾译文(也提周氏兄弟)、谭嗣同梁启超议论文(梁的特点)、章炳麟(数极而迁的文学观念)述学的文章以及章士钊的逻辑政论文为代表的四大段落; 3.对白话文学历时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具体分为五期; 4.革命运动要素之有意的主张与有意的行动,对以往失败原因的总结。

  • 0 Joey 2022-05-31 15:35:39

    省流:你们都是假骨董。 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叙述,虽然似乎还有些“剩余”,但其实几乎是一路能通到1949之后的史观,胡适 郑振铎 都明显有这样的倾向,陈独秀等就更不必说了。上海左翼和后来M式文学观虽然坚持对“新文学”的再批判,但其实受惠甚多,也是一种承接+整编;反过来讲,新文学的“鬼影幢幢”因此也一直活在延安-17年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不安的因素。

  • 0 浅海 2023-01-06 15:58:57 河北

    白话文学史的发韧,回顾晚清后直入文学革命,许多叙述已经成为经典史料,在系统的文本里可见胡适敏锐的观察与历史观念。胡适通过反复地陈说建构白话文学的历史,也是文学国语、国语文学的前史。有意识地造国语,不分“我们”与“他们”是一卓识。最后批评长篇的不足,后来左翼文学的长短篇小说纷至沓来,与此相应。如此令人领略开风气的影响与功绩。

  • 0 之徽 2020-02-18 20:33:24

    读《申报》的半天

  • 0 水云小鸽 2023-02-03 00:56:26 天津

    找了个本文的电子版,姑且标在这里吧。本来以为纯是文学史述,没想到夹了大量的文本材料,实话说感觉略有冗余了,有些打断文气。除此之外对每个时期/文类代表作家的提取是相当果敢而精炼的,此五十年间能数出名字的作家在此后的文学史论述中也没有再添多少,眼光相当高明。 整体叙述都在强调“通”和个性,其实就是在历史中标注出向白话文发展的方向。

  • 0 布里曾曾 2020-12-26 09:53:40

    古文的部分都被我跳过了。。 如果现在还要写文言文,我百分百是个文盲吧。。 其实没有看完,只是不想继续了

  • 0 喜南花开 2025-02-23 12:59:18 山东

    豆瓣没有我阅读的那个版本,只能先用这个版本替代。 略读整篇,对近代文学有了大体的认识,很有帮助。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