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发 短评

热门
  • 32 李让眉 2019-08-28 09:34:39

    基本是以前那几本的选段,算是回过一遍。还是觉得烽火与流星的段落最好。 重看时恰好在看宇文所安,对比间不得不感慨,母语和非母语对一门语言敏感度的差别实在无法填平。虽然二人用的材料往往能看到交叉,但真实展现出来的效果在我这个中文写作者来看还是不可道里计了。

  • 10 一字步天涯 2019-12-07 23:09:24

    由于觉得分析陶渊明那部分太好,一冲动就去淘宝买了《烽火与流星》的影印版。唉╯﹏╰细读文本固然是展现了一个不同世界,让人新奇,但是真的看得好累。如果听书根本不知道说的是啥。这本书花了7小时。手抄本文化真的超出想象了。原来不止史书,文人的诗词也能“随意”更改。对诗人的评价基调也可能取决于某些文学大家的评语。 新看到一段话——“写下的“话语’带有一系列使文本脱离说话时条件的特点,黎克尔(即利科, Paul Ricoeur——引者注)称之为‘远化’(Distanciation)。”* * 当作者创造出一个文本之后,该文本就脱离了作者的原意,按照其自足的生命生存下去。 *

  • 8 red_back 2020-05-30 23:02:56

    好看。喜欢谢灵运、金瓶梅和郁达夫三篇。谢篇:因为用足够的知识去解读,更能体会到谢诗的曲折精微,作为谢粉丝很满足。金篇:比之其他篇,情更胜术,像散文,但阐释的力度不因此减弱。郁篇:更新了郁和郁文的形象。另外的篇目,陶篇表述稍嫌啰嗦,讲苏轼的地方符合我对苏轼的观感(我对陶无感可能归功于苏吧哈),讲明清文人藏书的地方很好笑;萧篇补充了一些知识;汤篇有趣,侧证伟大作品的复杂性。读古代文学对我像一次出家,愉快的出家。

  • 2 十六 2019-12-09 22:45:04

    第一章谈的手抄本文化非常有意思:作品一旦流传出去,手抄本将大大影响作品的留世。有的作者会根据手抄本作为修订参考;有的甚至因为对手抄修异文的好评而不做辩解,就当作出自本人之手;而比较惨的就是流出初版甚至草稿手抄,乃至取代了作者最后的定本。 金瓶梅一篇之前已有看过,倒没想到田晓菲也这么欣赏郁达夫,就是写得略短了些。

  • 1 阿甘 2020-06-12 09:52:29

    关于陶渊明的能读懂,特别好。

  • 1 愚岛 2020-07-15 10:47:14

    非常有见地的文章!

  • 1 沈隱舟 2020-08-26 14:58:23

    借用枚乘《七发》之名将文学史上七个文学事件串联在一起,形散神不散的论说随笔。内容上同她的《秋水堂论金瓶梅》给我的印象一样,胜在观点的新颖独立。陶渊明篇探讨了手抄本、后世文人集团和未知历史因素对古代作家形象塑造的影响;谢灵运篇指出文学文本和哲学、宗教等等的区别和融合;箫纲篇批评了学术界先入为主的成见;庾信一章则旨在强调其并未被发现的写作成就——对写作常规的变形;《牡丹亭》章分析田与园象征的外内(男女)分野;《金瓶梅》延续作者一贯的“拨乱反正”式的热情;郁达夫篇则通过批评对郁达夫的忽视和误读以强调文学史选本的意识形态之泥沼。都是从人迹罕至的细微处着手,强调从中获得的治学意义而非单纯的作家或者作品,以巧力撬大局。

  • 1 春天與星星 2021-07-27 22:47:05

    你把我的爱情梦幻 转化为反感和憎厌; 就好比抄写者常常出错, 使一部手抄本全然改观。 陶渊明与手抄本有趣有趣 选取从中古到现代的作家,深挖进去,发现了不同的作家。

  • 0 译林出版社 2020-01-17 10:57:35

    #大家读大家#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田晓菲披沙拣金,从六朝文学至现代文学,精华迭出,识见深邃

  • 0 麦子 2019-10-01 11:19:57

    旧文选编的合集,但是依然好看,复习一下也是好的,主要是《七发》这个书名取得太好了~

  • 0 雁渡寒潭 2020-02-29 18:48:15

    旧曲新编,文字依旧好看。尤其南朝,大时代下的萧纲和庾信。最佳一篇还是《瓶儿之死》。

  • 0 周公度 2020-03-31 23:46:06

    保守主义者的生活,一直吸引着我

  • 0 欢乐分裂 2023-09-18 15:05:04 上海

    3.5;从系列旧作中选录部分精华,内容自然是好的,但也正如末篇所言“选录的作品大同小异,而难免绘得千篇一律。”窥一斑而无法知全豹,精华段落固然能促发读者去读原文,但难免少些求索的乐趣,编辑显然也意识到这点,后记建议读者去通读原作。 《七发》之名源自枚乘,落实到田晓菲偏爱的七位作家,大多是她长期深耕的中古文学领域,首尾皆提及写本文化对后世文本生成和作者人格形象的影响;谢灵运在介于光明和黑暗“中间态”的暮冥感,萧纲对“时刻”的捕捉和对光影的关注,庾信在文本中不断召回创伤记忆,汤显祖对“劝农”情节折射的田与园之精妙处理,郁达夫作品中多次出现“从光明热闹转入黑暗冷静的时刻”,《金瓶梅》的伟大在于“放笔写出人生的复杂与多元,势利热闹和孤寂凄凉层层渗透”——其实选录内容还是有偏向的。

  • 0 momo 2019-10-20 17:14:24

    #微信读书#

  • 0 阿宝 2019-11-13 23:51:18

    和留白有几篇重合

  • 0 光明橙汁 2020-10-05 21:26:20

    第一篇太有意思了。你以为的只是别人想让你以为的,而你越这样以为你就越觉得别人就是这样的。看来不止是传播学,文学也是如此。

  • 0 穆霒 2020-06-15 10:18:16

    选本,文章多出自旧作。

  • 0 墨绪 2020-08-30 13:03:39

    读萧纲那篇的时候,似乎重新体验了一番初读时候的惊艳,又因文本的熟悉添了更多感动。“萧纲意识到他唯一能做的,不过援笔写诗。”无论彼时今日,都仿佛说出了我已然说过的话。 海外汉学家学术研究的文本细读与现实观照,始终是国内文学研究所欠缺的。大概也是自己想要努力融会的一面。

  • 1 有寂 2020-07-03 02:48:40

    六朝两篇写得真好啊!宇文秋水真女神。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