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1.这本书讲什么?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
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1.这本书讲什么?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西方历史是一部基督受难史。在当代社会,功绩成为新的受难模式。倘若能够逾越这种受难的时代,不仅会产生品质优良的娱乐,还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娱乐,即借助美好事物进行的娱乐。
(2)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das Sinn-lose),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
(3)在古典音乐领域,巴赫的模仿性改编在音乐层面上将上帝与欲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4)日本的俳句和浮世绘作品,禅宗的偈语对现世日常和短暂瞬间的肯定,与受难精神形成了对立。
(5)娱乐升华成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受难精神与娱乐精神相辅相成。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娱乐至死”的警世恒言之下,韩炳哲却揭示出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作者简介 · · · · · ·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目录 · · · · · ·
前 言 3
甜蜜十字架 5
蝶 梦 33
关于奢侈 53
解 悟 65
道德的娱乐 81
健康的娱乐 95
存在作为受难 111
饥饿艺术家 141
泰然任之 153
娱乐之元理论 163
注 释 17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图像和表象只是迷惑了一个不是世界的世界:‘留在家乡的人又身处何种处境呢?他们要比被逐出家乡的人更加无处为家。他们时时刻刻都被吸引到收音机和电视机旁。一周接着一周,影像把他们招到从未栖居过但通常是熟悉的影像领域中,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存在作为受难 111 -
媒介使人盲目。他们创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ver-spiegeln)。媒介的“策划”使事实性渐渐消失,而此在则是被抛存在(geworfen-sein)。人的此在要归功于“最高天堂提出的要求”和“对起支撑作用的地球的保护”。人们应该满足要求并且由超越人类之物支撑。人的此在和这个世界都无法被策划。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事实性。人由“不可预思之物”来定音、调谐。原因在于人有事实性。人只要心存被抛境况和事实性,就会受到保护,不会变成“策划者”的“奴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存在作为受难 11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娱乐何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娱乐何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娱乐何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受难道德与理性的另一副面孔:娱乐的哲学考察及其道德评判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这本书就像过山车,抽象程度忽高忽低,极度抽象的时候大段文字茫然不知所措,待滑落至低谷触及理解范围之内时,这才觉得周遭景色还原成了本真模样。 康德被韩拿出来批判得最多,其次是海德格尔和巴赫;这几位所推崇的受难存在主义、克己止欲、启蒙中的理性第一的道德哲学在韩...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
kordelia (快活得悬梁自尽了)
韩炳哲可真擅长借石打鸟,巴赫、尼采、黑格尔、瓦格纳、罗兰·巴特、海德格尔、卡夫卡哪个不被打成筛子。然后结论是:不妨泰然任之,请享受这个时代。2333 今天,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巴赫在为妻子安娜·玛格达列娜编写的《钢琴手册》封皮内侧所作的题为《抵...2021-01-30 21:15 1人喜欢
韩炳哲可真擅长借石打鸟,巴赫、尼采、黑格尔、瓦格纳、罗兰·巴特、海德格尔、卡夫卡哪个不被打成筛子。然后结论是:不妨泰然任之,请享受这个时代。2333
今天,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引自 前 言 3 巴赫在为妻子安娜·玛格达列娜编写的《钢琴手册》封皮内侧所作的题为《抵抗忧伤》(Anti-Melancholicus)的侧记,看起来就像巴赫的人生座右铭。巴赫的脑海中一定曾浮现过成为快乐音乐家的想法。这样的音乐家可以提前享受天堂里的娱乐活动。对于这位快乐的音乐家来说,娱乐或者愉悦心情,与颂扬上帝并不矛盾。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被世人遗忘了很久。直到 100 年后的 1829 年 3 月 11 日,它才由门德尔松在柏林再次奏响,而且不是在教堂礼拜时,而是在音乐会大厅中。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行进。”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瓦格纳认为,“好” 的标志在于,它为自己而存在,无需观众。在 “天才作品” 中实现的那种 “形式上纯粹的好”,不会迎合 “娱乐的需要”。然而,“艺术中的劣” 却只符合 “讨好” 的意图。瓦格纳在其艺术理论中构建了二元对立法,它使一直相对存在的差异绝对化或者等级化,使其成为不可调和的、道德上的对立。瓦格纳就是这样将 “艺术中的好” 冠名为 “道德上的善”。严苛的二分法准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放弃这一准则就会使艺术失去光环。 引自 蝶 梦 33 黑格尔觉得,被美包围着,就是生活在乌托邦。 引自 蝶 梦 33 真正的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经历曲折才能实现幸福,它是对失败的纪念,是对未竟的渴望。 引自 蝶 梦 33 “独独为了看一眼能使自己露出欢颜的花朵,就对径直穿过的枝叶熟视无睹,同样少了些文化的味道。” 引自 关于奢侈 53 奢侈并非建立在自然需求和困境的基础之上。它源于一种胡乱生长的 “虚妄”。因此,它并不是对困境的利用,即并不是在困境中寻求满足。相反,它受控于非自然的需求,受控于 “强烈的超乎需求的需求”,相比于 “真实的、感官的饥饿”,这种需求永远都不得满足。 引自 关于奢侈 53 “饥渴这种人的纯粹感官上的简单质朴的需求” 事实上是纯粹动物性的需求。真正的人的需求从来都不是简单质朴的。它其实是非自然的 “超乎需求的需求”。 引自 关于奢侈 53 瓦格纳的艺术一定不是源于 “自然” 的需求,而是源于 “荣光的激情般的渴望”,源于 “从虚妄中产生的超乎需求的需求”。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感觉细腻不是产生于基本需求。相反,它的形成要以脱离基本需求为前提。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每一个存在的荣光闪耀都源于与自然的脱离。对这种荣光的偏好构成了精神本身。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支配存在的,不是刚性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 引自 解 悟 65 一句著名的俗语说,“俳句” 是 “一种解悟”。俳句表达了一种启迪或救赎。罗兰·巴特认为,俳句遵循的是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俳句……遵循没有主题及元神的形而上学,类似于佛教的无或禅宗的悟。” 在巴特看来,俳句是一种语言的冒险,它 “触及语言最外层的、近乎……带着冒险光彩的边缘”。这使语言获得救赎,摆脱了表意的强制。 引自 解 悟 65 禅宗是 “一种用来终止语言,切断我们那种即便熟睡时也不停止在内心发射信号的无线电话的强有力方法……如此便可以清空灵魂中那无法克制的喋喋不休,使其干涸并缄默”。 引自 解 悟 65 阿多诺告诉大家:“快乐意味着赞同。” 引自 解 悟 65 启蒙运动恰恰是要去复兴感性。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幸福就是一件有关偏好和感性的事情。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幸福并不是一切遂愿那么简单。它有一套复杂得多的传导结构,远非愿望马上就能实现这么直接。幸福也不是感性现象。确切地说,它通过社会性的、主体间的传播而实现。例如,道德周刊《幸福者》就说道:“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聚满同类的世界,因为我们与邻人处于最为准确的关系中,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他人,这样,我们就要完善自己,在他人的幸福需要我们时,也能伸出援手。因此,我们从社交开始,在人群中彼此引导,携手并肩幸福地生活。”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不仅孩子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 “童真”,即不关心什么原则或枯燥严肃的义务观而只对让人愉悦、安宁和幸福的故事感兴趣的 “童心”。当规范以叙事的形式押韵地传达到孩童的灵魂时,规范就会变成偏好。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电视没有带来遥远,反而产生了切近。电视通过制造实在性,即 “日常展开性” 的切近来消除遥远。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万物在工作世界中按照各自的何所用(意义)找到自己的位置。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图像不仅可以暴露事物,也可以掩盖或隐藏事物。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使 “日常此在” 处于 “影像领域,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导致实在物消失。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本真的事物,即根深蒂固的世界万物具有一种特别的凝重,一种特别的与媒介性抗衡的物质性。媒介及虚拟世界的失重导致世界失去事实性。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就海德格尔而言,思考也是工作。作为工作的思考又是一种受难。“苦难” 的被动性是思考的标志。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使人盲目。它们制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媒介的 “策划” 使事实性渐渐消失,而此在则是被抛存在。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人有事实性。人只要心存被抛境况和事实性,就会受到保护,不会变成 “策划者” 的 “奴仆”。海德格尔认为,人类 “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人类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却不是策划者的奴仆。……危险威胁着今天的人们,他们仅存的听力已难以听懂它的语言。他们只为媒介的噪声保留耳朵,几乎把这当成上帝的声音。因此人变得支离破碎并且毫无出路。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海德格尔凭随意的区分构建了一个本真世界。他所欠缺的恰恰是对这个世界的泰然任之。其受难的语言因为非常有选择性和排他性而具有强制性。这种语言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愉快。属于这个世界的不仅仅只有 “白鹭” 与 “小鹿”,还有老鼠和米老鼠。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卡夫卡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惧畏(Angst)。这惧畏使人不能对这世界泰然任之。卡夫卡对死亡的惧畏影响了周遭的一切。他因此而惧畏改变,惧畏旅行。 引自 饥饿艺术家 141 艺术让我们得以和 “超越性” 事物 “完美接触”。艺术 “成为形式的主显节”,“微光透露”。任何一种有 “强制范围” 的艺术——斯坦纳明确提到了卡夫卡——都 “指向” “一种先验维度”,“一种所经历的明确的事物——也就是具有仪式性、宗教性以及启示性的事物——抑或一种含蓄的、在超越内在的和纯世俗领域之外存在的事物”。对于 “陌生事物的预见性气息” 赋予艺术以灵魂。艺术性始终存在于 “他者性” 即 “惊恐之预兆” 中。艺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与未知事物紧密相邻”。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那些扣人心弦又普遍存在的费解,以及构成人类核心的去追寻的指令(Imperativ)都使我们同超越性紧密相邻。诗歌、艺术和音乐是这种相邻关系的媒介。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我们应该去探索那种日常的、不起眼的和短暂性事物的精神性。这位艺术家将世界翻了个底朝天,最终亲切地回归了日常性事物,并讲述着它们的故事:“当一件衬衫被置于阳光下或者人们穿着衬衫去游泳又或一条狗躺在衬衫上睡觉时,这件衬衫会发生变化,这样的体验我甚是喜欢。我喜欢对象物体的故事。”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说道:“我认为,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会环顾四周并且感知我周围的事物。当我感知并接触和触动某种事物的时候,创作也就开始了。” 艺术家们要把注意力从自我转向外部世界的事物。这种转向也会深入到肉体:“我要让我的身体、头脑和思想从自我中释放出来。”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想要指出,娱乐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电视机也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因此,他才会让电视一直开着,就像他让窗子一直开着那样,人们会赞同娱乐,但不会迅速被它征服。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友好也意味着 “吸纳一切”。劳森伯格的艺术尊崇的信条是:友好地接纳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的友好艺术融入世界之中。它能够通达世界。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只有越发临近自己的死亡让他感到不安:“在每一个房间里都有一个 24 小时不停运转的电视机。……我就是需要它们。如果它们都停止运转,那情况可能就会如同死亡一般。我可能就要同这世间的一切分隔两处,那么与我相伴的就只剩艺术了。”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不做常规工作意味着:没有空闲时间。没有空闲时间意味着:没有娱乐。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希腊人或罗马人不懂娱乐,这样的论断并无意义,因为当时工作与休闲之间并无分界。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的无处不在表现为娱乐的绝对化,这恰恰消除了工作和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并不只是一个插曲,而是要在这绝对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及时间体验。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世界本身可能会变成棋盘。猫的跳跃可能也只是一着儿棋。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在 “真实的现实” 和 “虚构的现实” 之间划分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娱乐早已控制了 “真实的现实”。娱乐已然改变了整个社会体系,但对自己的参与却故意没有做出标记。一个与世界共存的超系统似乎就这样建立起来。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回应 2021-01-30 21:15 -
大约30年后,海德格尔在电视机的大力普及下更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图像和表象只是迷惑了一个不是世界的世界:“留在家乡的人又身处何种处境呢?他们要比被逐出家乡的人更加无处为家。他们时时刻刻都被吸引到收音机和电视机旁。一周接着一周,影像把他们招到从未栖居过但通常是熟悉的影像领域(Vorstellungsbezirke)中,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Gelassenheit》 世界的实在物只有通过媒介传播才会为人...
2021-01-20 10:33 1人喜欢
大约30年后,海德格尔在电视机的大力普及下更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图像和表象只是迷惑了一个不是世界的世界:“留在家乡的人又身处何种处境呢?他们要比被逐出家乡的人更加无处为家。他们时时刻刻都被吸引到收音机和电视机旁。一周接着一周,影像把他们招到从未栖居过但通常是熟悉的影像领域(Vorstellungsbezirke)中,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Gelassenheit》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世界的实在物只有通过媒介传播才会为人所知。花朵盛开的草地、积雪的平坡、山溪的奔涌和杉树缓慢精心的生长这些相互交错和彼此渗透正体现了这一点:“这一切相互交错和渗透。”然而,这种实在物的彼此交错和渗透又被媒介摧毁。媒介使“日常此在”(这一表述还显示出《存在与时间》的观点)处于“影像领域,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凝重和承载成为世界的事实性(Faktizität)。海德格尔对媒介的批判最终体现在,媒介图像使世界失去事实性,这些图像似乎不够凝重,因此无法承载世界的分量和万物的自重。媒介导致实在物消失。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那些如同“山峰之凝重”或者“橡木之坚实与气味”般未被媒介再现、未被只是看看的万物特征。不管是“橡木的气味”还是“杉树缓慢精心的生长”都无法通过媒介具体化(vergegenständlichen)。本真的事物,即根深蒂固的世界万物具有一种特别的凝重,一种特别的与媒介性(Medialitat)抗衡的物质性(Materialität)。媒介及虚拟世界的失重导致世界失去事实性。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回应 2021-01-20 10:33 -
Lillian (She never woke up.)
虔诚的尼采早在14岁时就开始了对现代音乐的思考。音乐的主要用途应该是“升华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高尚”,而这恰恰是教堂音乐首要的用途。音乐不该用于消遣娱乐。然而,“几乎整个现代音乐”都有这种“消遣娱乐的痕迹”。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想要把未成形的思想隐藏在那熠熠生辉的精神之后的年轻的尼采,认为现代音乐和“未来诗歌”( Zukunftspoesie)是相似的。现代音乐只是制造了没有深意的美丽表象而已。 然而,后来的尼... (4回应)2020-12-05 10:00 1人喜欢
虔诚的尼采早在14岁时就开始了对现代音乐的思考。音乐的主要用途应该是“升华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高尚”,而这恰恰是教堂音乐首要的用途。音乐不该用于消遣娱乐。然而,“几乎整个现代音乐”都有这种“消遣娱乐的痕迹”。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想要把未成形的思想隐藏在那熠熠生辉的精神之后的年轻的尼采,认为现代音乐和“未来诗歌”( Zukunftspoesie)是相似的。现代音乐只是制造了没有深意的美丽表象而已。 然而,后来的尼采却对音乐的轻松、青春和明朗( Heiterkeit)大加赞颂。但是,这里所说的明朗,并非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悲剧四伏的、庄严崇高的明朗,而是“非洲式”的明朗。尼采认为,“那必定是地中海式音乐”。他发誓放弃瓦格纳那种让人“流汗”的耶稣受难曲。瓦格纳的音乐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一种意在救赎的基督受难曲:“瓦格纳一心只想救赎:其歌剧是关于救赎的歌剧。”然而,青春、“健康”和自然( Natur)的音乐则是明朗、甜美、无需救赎、无需拯救的存在。尼采追求摩尔人的舞蹈,向往令人能感受到南国、褐色以及阳光灼烧的音乐,向往幸福的金色午后,这种音乐所带来的幸福“短暂,突如其来,不被打断”。被喜欢的还有那种“轻松、柔顺并且谦卑有礼”“缓缓而来”的音乐。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行进。”(Das Gute ist leicht alles Gottliche lauft auf marten Fussen。)然而,瓦格纳的音乐在尼采看来就像一股压抑闷热的东南风。因此,尼采称其音乐为“热海风”:“我闷出一身烦躁的汗水。随着心情的好转,才慢慢消汗。”另外,尼采认为,新式音乐还应该是“流行”的。它不是某个个体的音乐,而是大众化的音乐,确切地说,就是那种有非洲节奏的流行音乐。尼采以奥芬巴赫音乐的“轻松”( Leichtigkeit)来反对瓦格纳音乐的沉重、深刻和矫揉造作( Pathos)。奥芬巴赫自由明快的音乐,缓慢悠扬,保证能“真正救人于德国浪漫派音乐家之敏感和本质退化之中,能让这场特殊救赎,把人从不断救赎的需求中解救出来。奥芬巴赫的音乐是一种无欲无求的此在( Herein)。它的“轻松”,确切地说,那种“随性”( Leichtfertigkeit))将音乐从受难曲中,从极端情感的欲罢不能中拯救出来。因此,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恐怖时长”的音乐,就是一种自由的音乐,一种为自由快乐的人类而存在的音乐。尼采就此不再是痛苦之人。 就连巴赫也无法在救赎与消遣、受难曲与娱乐之间找准定位,不论是在音乐的层面,还是在歌词与概念的层面。享受( Laben)摇摆于上帝、口腹之欲和男欢女爱之间。被鄙弃的欲乐又绕道回到了宗教仪式上。“甜蜜”的不仅是“咖啡”或者“吻”,还有“十字架”。“甜蜜的十字架”并非矛盾的修辞,而更像修辞上的赘语。《约翰受难曲》中也说:“耶稣,你的受难于我而言是真正的快乐。”救赎的意义也将死亡转化成“甜蜜的天堂般的喜悦”。人们不再严格地区分何为“天堂里的快乐”,何为“心灵的愉悦”;造成这种区别的,是所谓的“名义”,是“上帝”这“能指”。上帝就像透镜的焦点,将快乐( Freude)与愉悦(Lust)聚焦在一起对二者进行聚拢强化,避免其在特殊的意义上发生“散射”( Zerstreuung)。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4回应 2020-12-05 10:00
-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 real oder wirklich)。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
2021-03-10 20:18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 real oder wirklich)。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卡夫卡笔下的受难角色饥艺术家和享乐的动物虽然对存在和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却可以共居一笼,这绝非巧合。他们或许就是马戏团中的两个角色,始终可以轮番登场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回应 2021-03-10 20:18 -
«来自被摧毁的锡安山的守护者之音»:“音乐娱乐人心的作用,大于使内心归于神性的作用。” 就此而言,音乐沦为附属物,一种精神的“调味饮料”,它和让“上帝的药”由苦变甜的糖一样,只是歌词就是这道菜肴的外在表现。 音乐传达的信仰内容早已被冲蚀。艺术或艺术音乐成为宗教,以宗教自身之瓦解为前提。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进行。” 享受摇摆于上帝、口腹之欲和男欢女爱...
2021-03-07 16:29
«来自被摧毁的锡安山的守护者之音»:“音乐娱乐人心的作用,大于使内心归于神性的作用。”
就此而言,音乐沦为附属物,一种精神的“调味饮料”,它和让“上帝的药”由苦变甜的糖一样,只是歌词就是这道菜肴的外在表现。
音乐传达的信仰内容早已被冲蚀。艺术或艺术音乐成为宗教,以宗教自身之瓦解为前提。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进行。”
享受摇摆于上帝、口腹之欲和男欢女爱之间。被鄙弃的欲乐又绕道回到了宗教仪式上。“甜蜜”的不仅是“咖啡”或者“吻”,还有“十字架”。
«约翰受难曲»中也说:“耶稣,你的受难于我而言是真正的快乐。”救赎的意义也将死亡转化成“甜蜜的天堂般的喜悦”。人们不再严格地区分何为“天堂里的快乐”,何为“心灵的愉悦”;造成这种区别的,是所谓的“名义”,是“上帝”这一“能指”。上帝就像透镜的焦点,将快乐与愉悦聚集在一起,对二者进行聚拢强化,避免其在特殊的意义上发生“散射”。
回应 2021-03-07 16:29 -
娱乐何为 韩炳哲 23个想法 ◆ 再版前言 >> 劳动与游戏(Spiel)本相互排斥,而如今,游戏却要服从于生产。生产因此被游戏化。 ◆ 关于奢侈 >> 香水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用丝绒和绸缎塑造而成并在香水中浸润过的花朵就是基于这种与自然的脱位偏离。 ◆ 解悟 >> 受难或者强调真理,并非让美学表达形式精美化的前提。游戏与娱乐不会必然导致美学上的平庸或贫瘠。没有游戏和娱乐的感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读到俳句...
2021-02-21 14:43
娱乐何为 韩炳哲 23个想法 ◆ 再版前言 >> 劳动与游戏(Spiel)本相互排斥,而如今,游戏却要服从于生产。生产因此被游戏化。 ◆ 关于奢侈 >> 香水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用丝绒和绸缎塑造而成并在香水中浸润过的花朵就是基于这种与自然的脱位偏离。 ◆ 解悟 >> 受难或者强调真理,并非让美学表达形式精美化的前提。游戏与娱乐不会必然导致美学上的平庸或贫瘠。没有游戏和娱乐的感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读到俳句。 ◆ 道德的娱乐 >> 对于康德来说,道德的享受或者说道德的娱乐是矛盾的,因为道德是一种义务。 >> 娱乐是如何利用道德问题带来不仅仅是逗笑的那种恒久的快乐呢? ◆ 健康的娱乐 >> 人们仅仅因为健康的娱乐而去寻找情感的运动。情感仿佛受到健康的震动。然而,这种运动只要保持感性情感的运动方式,就是具有娱乐性的神经性激动(Nervenkitzel)。它不会产生崇高感。作为神经性激动,即作为“兴奋”的这种运动也不会“拓展”灵魂。[插图]它欠缺超越性、超感性,并且缺乏受难精神。这种情感的运动只是肉体的,即动物的愉悦。 >> 席勒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康德对此话并不苟同。就康德而言,人,至少要热衷于游戏与娱乐才算是“完整的人”(ganz Mensch),因为除此(热衷娱乐)之外,他就是个动物。游戏与娱乐带来的愉悦就是一种与内脏、横膈膜以及肺有关的动物的感受。娱乐与肉体的按摩相似,其过程中既不“学习”也不“思考 >> 但是,康德并未真的放弃幸福与享乐。因为,他的追求,即对理性的追求针对的是绝对的幸福,即绝对的享乐。康德为了“至善”而牺牲了快乐,然而至善本身就包含了快乐的最高级,即“幸福”。康德是拿快乐来投机取巧。 >> 康德灵魂深处或许曾是一个善于选择的人(homo delectionis)。为了控制自己享乐的欲望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给自己套上了理性的强制外衣。然而,康德所屈从的强制却带来了痛苦。这种痛苦的内在化使他变成一个痛苦的人。然而,与此同时,这种内在化却又使痛苦变成享乐的根源。因此,痛苦不仅变成一种受难,也使享乐更加深入。 ◆ 存在作为受难 >> “娱乐”这一术语并不是《存在与时间》中的词汇。但是海德格尔关于“日常”的本体存在论的分析却包含了可以归于娱乐现象学的表述。 >> 娱乐媒介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了诠释及行为模式。娱乐以此维系着这个世界。所以,娱乐也是一种生计。 >> 图像不仅可以暴露事物,也可以掩盖或隐藏事物。 >> 凝重和承载成为世界的事实性(Faktizität)。 >> 媒介使人盲目。它们制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ver-spiegeln)。媒介的“策划”使事实性渐渐消失,而此在则是被抛存在(Geworfen-Sein)。人的此在要归功于“最高天堂提出的要求”和“对起支撑作用的地球的保护” >> “书”与“镜”使人可以听到本源的语言。电影与电视机则令耳朵对本源的语言失聪。人类变成听力障碍者和支离破碎者。书是见证。电影则是策划。 ◆ 饥饿艺术家 >> 卡夫卡也是自我享乐的建构。 ◆ 泰然任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所提出的艺术概念具有强调性。艺术是一种超越性和形而上学,它的内在则具有宗教色彩。 >> 斯坦纳也认为,艺术是受难。只有受难才有超越的机会:“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那些扣人心弦又普遍存在的费解,以及构成人类核心的去追寻的指令(Imperativ)都使我们同超越性紧密相邻。诗歌、艺术和音乐是这种相邻关系的媒介。” >> 艺术史并不一定是受难史。痛苦、恐惧和孤独对于艺术的形式创作来说不是唯一的推动力。艺术的现时性(Gegenwart)不必在于指向超越性。 ◆ 娱乐之元理论 >> 何为娱乐?如何解释现在娱乐似乎紧跟所有事物之后的现象——信息娱乐、教育娱乐、伺服娱乐、辩论娱乐、记录性娱乐?[插图]是什么制造了娱乐越来越多的“混合模式”(Hybridformat)呢?如今被津津乐道的娱乐只是一个出于某种原因当下虽然意义非凡,但并不意味着由此会有完全新鲜事物诞生的早已为人熟知的现象吗? >> 人们曾经多次尝试去定义娱乐。然而,娱乐现象看起来似乎在顽固地逃避被打上概念性的标记。这样一来,对于概念的确定,人们便无计可施。 >> 娱乐的无处不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空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以及娱乐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加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娱乐现象的特点在于它远远超越了空闲时间的现象。例如,寓教于乐原本与空闲时间并无关系。娱乐的无处不在表现为娱乐的绝对化,这恰恰消除了工作和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实验室娱乐(Labotainment)或神学娱乐(Theotainment)之类的新词或许也并不矛盾。道德也许可以称为通信娱乐(Allotainment)。一种偏好文化(Kultur der Neigung)就如此诞生了。将娱乐归于18世纪的历史并未完全切中当今娱乐现象的历史特征。 >> 对于卢曼来说,娱乐也只不过是具有打发空闲时间功能的“现代休闲文化的组成部分”
回应 2021-02-21 14:43 -
kordelia (快活得悬梁自尽了)
韩炳哲可真擅长借石打鸟,巴赫、尼采、黑格尔、瓦格纳、罗兰·巴特、海德格尔、卡夫卡哪个不被打成筛子。然后结论是:不妨泰然任之,请享受这个时代。2333 今天,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巴赫在为妻子安娜·玛格达列娜编写的《钢琴手册》封皮内侧所作的题为《抵...2021-01-30 21:15 1人喜欢
韩炳哲可真擅长借石打鸟,巴赫、尼采、黑格尔、瓦格纳、罗兰·巴特、海德格尔、卡夫卡哪个不被打成筛子。然后结论是:不妨泰然任之,请享受这个时代。2333
今天,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引自 前 言 3 巴赫在为妻子安娜·玛格达列娜编写的《钢琴手册》封皮内侧所作的题为《抵抗忧伤》(Anti-Melancholicus)的侧记,看起来就像巴赫的人生座右铭。巴赫的脑海中一定曾浮现过成为快乐音乐家的想法。这样的音乐家可以提前享受天堂里的娱乐活动。对于这位快乐的音乐家来说,娱乐或者愉悦心情,与颂扬上帝并不矛盾。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被世人遗忘了很久。直到 100 年后的 1829 年 3 月 11 日,它才由门德尔松在柏林再次奏响,而且不是在教堂礼拜时,而是在音乐会大厅中。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行进。”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瓦格纳认为,“好” 的标志在于,它为自己而存在,无需观众。在 “天才作品” 中实现的那种 “形式上纯粹的好”,不会迎合 “娱乐的需要”。然而,“艺术中的劣” 却只符合 “讨好” 的意图。瓦格纳在其艺术理论中构建了二元对立法,它使一直相对存在的差异绝对化或者等级化,使其成为不可调和的、道德上的对立。瓦格纳就是这样将 “艺术中的好” 冠名为 “道德上的善”。严苛的二分法准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放弃这一准则就会使艺术失去光环。 引自 蝶 梦 33 黑格尔觉得,被美包围着,就是生活在乌托邦。 引自 蝶 梦 33 真正的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经历曲折才能实现幸福,它是对失败的纪念,是对未竟的渴望。 引自 蝶 梦 33 “独独为了看一眼能使自己露出欢颜的花朵,就对径直穿过的枝叶熟视无睹,同样少了些文化的味道。” 引自 关于奢侈 53 奢侈并非建立在自然需求和困境的基础之上。它源于一种胡乱生长的 “虚妄”。因此,它并不是对困境的利用,即并不是在困境中寻求满足。相反,它受控于非自然的需求,受控于 “强烈的超乎需求的需求”,相比于 “真实的、感官的饥饿”,这种需求永远都不得满足。 引自 关于奢侈 53 “饥渴这种人的纯粹感官上的简单质朴的需求” 事实上是纯粹动物性的需求。真正的人的需求从来都不是简单质朴的。它其实是非自然的 “超乎需求的需求”。 引自 关于奢侈 53 瓦格纳的艺术一定不是源于 “自然” 的需求,而是源于 “荣光的激情般的渴望”,源于 “从虚妄中产生的超乎需求的需求”。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感觉细腻不是产生于基本需求。相反,它的形成要以脱离基本需求为前提。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每一个存在的荣光闪耀都源于与自然的脱离。对这种荣光的偏好构成了精神本身。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支配存在的,不是刚性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 引自 解 悟 65 一句著名的俗语说,“俳句” 是 “一种解悟”。俳句表达了一种启迪或救赎。罗兰·巴特认为,俳句遵循的是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俳句……遵循没有主题及元神的形而上学,类似于佛教的无或禅宗的悟。” 在巴特看来,俳句是一种语言的冒险,它 “触及语言最外层的、近乎……带着冒险光彩的边缘”。这使语言获得救赎,摆脱了表意的强制。 引自 解 悟 65 禅宗是 “一种用来终止语言,切断我们那种即便熟睡时也不停止在内心发射信号的无线电话的强有力方法……如此便可以清空灵魂中那无法克制的喋喋不休,使其干涸并缄默”。 引自 解 悟 65 阿多诺告诉大家:“快乐意味着赞同。” 引自 解 悟 65 启蒙运动恰恰是要去复兴感性。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幸福就是一件有关偏好和感性的事情。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幸福并不是一切遂愿那么简单。它有一套复杂得多的传导结构,远非愿望马上就能实现这么直接。幸福也不是感性现象。确切地说,它通过社会性的、主体间的传播而实现。例如,道德周刊《幸福者》就说道:“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聚满同类的世界,因为我们与邻人处于最为准确的关系中,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他人,这样,我们就要完善自己,在他人的幸福需要我们时,也能伸出援手。因此,我们从社交开始,在人群中彼此引导,携手并肩幸福地生活。”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不仅孩子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 “童真”,即不关心什么原则或枯燥严肃的义务观而只对让人愉悦、安宁和幸福的故事感兴趣的 “童心”。当规范以叙事的形式押韵地传达到孩童的灵魂时,规范就会变成偏好。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电视没有带来遥远,反而产生了切近。电视通过制造实在性,即 “日常展开性” 的切近来消除遥远。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万物在工作世界中按照各自的何所用(意义)找到自己的位置。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图像不仅可以暴露事物,也可以掩盖或隐藏事物。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使 “日常此在” 处于 “影像领域,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导致实在物消失。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本真的事物,即根深蒂固的世界万物具有一种特别的凝重,一种特别的与媒介性抗衡的物质性。媒介及虚拟世界的失重导致世界失去事实性。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就海德格尔而言,思考也是工作。作为工作的思考又是一种受难。“苦难” 的被动性是思考的标志。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使人盲目。它们制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媒介的 “策划” 使事实性渐渐消失,而此在则是被抛存在。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人有事实性。人只要心存被抛境况和事实性,就会受到保护,不会变成 “策划者” 的 “奴仆”。海德格尔认为,人类 “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人类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却不是策划者的奴仆。……危险威胁着今天的人们,他们仅存的听力已难以听懂它的语言。他们只为媒介的噪声保留耳朵,几乎把这当成上帝的声音。因此人变得支离破碎并且毫无出路。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海德格尔凭随意的区分构建了一个本真世界。他所欠缺的恰恰是对这个世界的泰然任之。其受难的语言因为非常有选择性和排他性而具有强制性。这种语言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愉快。属于这个世界的不仅仅只有 “白鹭” 与 “小鹿”,还有老鼠和米老鼠。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卡夫卡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惧畏(Angst)。这惧畏使人不能对这世界泰然任之。卡夫卡对死亡的惧畏影响了周遭的一切。他因此而惧畏改变,惧畏旅行。 引自 饥饿艺术家 141 艺术让我们得以和 “超越性” 事物 “完美接触”。艺术 “成为形式的主显节”,“微光透露”。任何一种有 “强制范围” 的艺术——斯坦纳明确提到了卡夫卡——都 “指向” “一种先验维度”,“一种所经历的明确的事物——也就是具有仪式性、宗教性以及启示性的事物——抑或一种含蓄的、在超越内在的和纯世俗领域之外存在的事物”。对于 “陌生事物的预见性气息” 赋予艺术以灵魂。艺术性始终存在于 “他者性” 即 “惊恐之预兆” 中。艺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与未知事物紧密相邻”。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那些扣人心弦又普遍存在的费解,以及构成人类核心的去追寻的指令(Imperativ)都使我们同超越性紧密相邻。诗歌、艺术和音乐是这种相邻关系的媒介。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我们应该去探索那种日常的、不起眼的和短暂性事物的精神性。这位艺术家将世界翻了个底朝天,最终亲切地回归了日常性事物,并讲述着它们的故事:“当一件衬衫被置于阳光下或者人们穿着衬衫去游泳又或一条狗躺在衬衫上睡觉时,这件衬衫会发生变化,这样的体验我甚是喜欢。我喜欢对象物体的故事。”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说道:“我认为,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会环顾四周并且感知我周围的事物。当我感知并接触和触动某种事物的时候,创作也就开始了。” 艺术家们要把注意力从自我转向外部世界的事物。这种转向也会深入到肉体:“我要让我的身体、头脑和思想从自我中释放出来。”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想要指出,娱乐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电视机也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因此,他才会让电视一直开着,就像他让窗子一直开着那样,人们会赞同娱乐,但不会迅速被它征服。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友好也意味着 “吸纳一切”。劳森伯格的艺术尊崇的信条是:友好地接纳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的友好艺术融入世界之中。它能够通达世界。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只有越发临近自己的死亡让他感到不安:“在每一个房间里都有一个 24 小时不停运转的电视机。……我就是需要它们。如果它们都停止运转,那情况可能就会如同死亡一般。我可能就要同这世间的一切分隔两处,那么与我相伴的就只剩艺术了。”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不做常规工作意味着:没有空闲时间。没有空闲时间意味着:没有娱乐。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希腊人或罗马人不懂娱乐,这样的论断并无意义,因为当时工作与休闲之间并无分界。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的无处不在表现为娱乐的绝对化,这恰恰消除了工作和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并不只是一个插曲,而是要在这绝对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及时间体验。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世界本身可能会变成棋盘。猫的跳跃可能也只是一着儿棋。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在 “真实的现实” 和 “虚构的现实” 之间划分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娱乐早已控制了 “真实的现实”。娱乐已然改变了整个社会体系,但对自己的参与却故意没有做出标记。一个与世界共存的超系统似乎就这样建立起来。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回应 2021-01-30 21:15
-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 real oder wirklich)。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
2021-03-10 20:18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 real oder wirklich)。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卡夫卡笔下的受难角色饥艺术家和享乐的动物虽然对存在和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却可以共居一笼,这绝非巧合。他们或许就是马戏团中的两个角色,始终可以轮番登场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回应 2021-03-10 20:18 -
«来自被摧毁的锡安山的守护者之音»:“音乐娱乐人心的作用,大于使内心归于神性的作用。” 就此而言,音乐沦为附属物,一种精神的“调味饮料”,它和让“上帝的药”由苦变甜的糖一样,只是歌词就是这道菜肴的外在表现。 音乐传达的信仰内容早已被冲蚀。艺术或艺术音乐成为宗教,以宗教自身之瓦解为前提。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进行。” 享受摇摆于上帝、口腹之欲和男欢女爱...
2021-03-07 16:29
«来自被摧毁的锡安山的守护者之音»:“音乐娱乐人心的作用,大于使内心归于神性的作用。”
就此而言,音乐沦为附属物,一种精神的“调味饮料”,它和让“上帝的药”由苦变甜的糖一样,只是歌词就是这道菜肴的外在表现。
音乐传达的信仰内容早已被冲蚀。艺术或艺术音乐成为宗教,以宗教自身之瓦解为前提。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进行。”
享受摇摆于上帝、口腹之欲和男欢女爱之间。被鄙弃的欲乐又绕道回到了宗教仪式上。“甜蜜”的不仅是“咖啡”或者“吻”,还有“十字架”。
«约翰受难曲»中也说:“耶稣,你的受难于我而言是真正的快乐。”救赎的意义也将死亡转化成“甜蜜的天堂般的喜悦”。人们不再严格地区分何为“天堂里的快乐”,何为“心灵的愉悦”;造成这种区别的,是所谓的“名义”,是“上帝”这一“能指”。上帝就像透镜的焦点,将快乐与愉悦聚集在一起,对二者进行聚拢强化,避免其在特殊的意义上发生“散射”。
回应 2021-03-07 16:29 -
娱乐何为 韩炳哲 23个想法 ◆ 再版前言 >> 劳动与游戏(Spiel)本相互排斥,而如今,游戏却要服从于生产。生产因此被游戏化。 ◆ 关于奢侈 >> 香水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用丝绒和绸缎塑造而成并在香水中浸润过的花朵就是基于这种与自然的脱位偏离。 ◆ 解悟 >> 受难或者强调真理,并非让美学表达形式精美化的前提。游戏与娱乐不会必然导致美学上的平庸或贫瘠。没有游戏和娱乐的感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读到俳句...
2021-02-21 14:43
娱乐何为 韩炳哲 23个想法 ◆ 再版前言 >> 劳动与游戏(Spiel)本相互排斥,而如今,游戏却要服从于生产。生产因此被游戏化。 ◆ 关于奢侈 >> 香水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用丝绒和绸缎塑造而成并在香水中浸润过的花朵就是基于这种与自然的脱位偏离。 ◆ 解悟 >> 受难或者强调真理,并非让美学表达形式精美化的前提。游戏与娱乐不会必然导致美学上的平庸或贫瘠。没有游戏和娱乐的感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读到俳句。 ◆ 道德的娱乐 >> 对于康德来说,道德的享受或者说道德的娱乐是矛盾的,因为道德是一种义务。 >> 娱乐是如何利用道德问题带来不仅仅是逗笑的那种恒久的快乐呢? ◆ 健康的娱乐 >> 人们仅仅因为健康的娱乐而去寻找情感的运动。情感仿佛受到健康的震动。然而,这种运动只要保持感性情感的运动方式,就是具有娱乐性的神经性激动(Nervenkitzel)。它不会产生崇高感。作为神经性激动,即作为“兴奋”的这种运动也不会“拓展”灵魂。[插图]它欠缺超越性、超感性,并且缺乏受难精神。这种情感的运动只是肉体的,即动物的愉悦。 >> 席勒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康德对此话并不苟同。就康德而言,人,至少要热衷于游戏与娱乐才算是“完整的人”(ganz Mensch),因为除此(热衷娱乐)之外,他就是个动物。游戏与娱乐带来的愉悦就是一种与内脏、横膈膜以及肺有关的动物的感受。娱乐与肉体的按摩相似,其过程中既不“学习”也不“思考 >> 但是,康德并未真的放弃幸福与享乐。因为,他的追求,即对理性的追求针对的是绝对的幸福,即绝对的享乐。康德为了“至善”而牺牲了快乐,然而至善本身就包含了快乐的最高级,即“幸福”。康德是拿快乐来投机取巧。 >> 康德灵魂深处或许曾是一个善于选择的人(homo delectionis)。为了控制自己享乐的欲望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给自己套上了理性的强制外衣。然而,康德所屈从的强制却带来了痛苦。这种痛苦的内在化使他变成一个痛苦的人。然而,与此同时,这种内在化却又使痛苦变成享乐的根源。因此,痛苦不仅变成一种受难,也使享乐更加深入。 ◆ 存在作为受难 >> “娱乐”这一术语并不是《存在与时间》中的词汇。但是海德格尔关于“日常”的本体存在论的分析却包含了可以归于娱乐现象学的表述。 >> 娱乐媒介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了诠释及行为模式。娱乐以此维系着这个世界。所以,娱乐也是一种生计。 >> 图像不仅可以暴露事物,也可以掩盖或隐藏事物。 >> 凝重和承载成为世界的事实性(Faktizität)。 >> 媒介使人盲目。它们制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ver-spiegeln)。媒介的“策划”使事实性渐渐消失,而此在则是被抛存在(Geworfen-Sein)。人的此在要归功于“最高天堂提出的要求”和“对起支撑作用的地球的保护” >> “书”与“镜”使人可以听到本源的语言。电影与电视机则令耳朵对本源的语言失聪。人类变成听力障碍者和支离破碎者。书是见证。电影则是策划。 ◆ 饥饿艺术家 >> 卡夫卡也是自我享乐的建构。 ◆ 泰然任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所提出的艺术概念具有强调性。艺术是一种超越性和形而上学,它的内在则具有宗教色彩。 >> 斯坦纳也认为,艺术是受难。只有受难才有超越的机会:“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那些扣人心弦又普遍存在的费解,以及构成人类核心的去追寻的指令(Imperativ)都使我们同超越性紧密相邻。诗歌、艺术和音乐是这种相邻关系的媒介。” >> 艺术史并不一定是受难史。痛苦、恐惧和孤独对于艺术的形式创作来说不是唯一的推动力。艺术的现时性(Gegenwart)不必在于指向超越性。 ◆ 娱乐之元理论 >> 何为娱乐?如何解释现在娱乐似乎紧跟所有事物之后的现象——信息娱乐、教育娱乐、伺服娱乐、辩论娱乐、记录性娱乐?[插图]是什么制造了娱乐越来越多的“混合模式”(Hybridformat)呢?如今被津津乐道的娱乐只是一个出于某种原因当下虽然意义非凡,但并不意味着由此会有完全新鲜事物诞生的早已为人熟知的现象吗? >> 人们曾经多次尝试去定义娱乐。然而,娱乐现象看起来似乎在顽固地逃避被打上概念性的标记。这样一来,对于概念的确定,人们便无计可施。 >> 娱乐的无处不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空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以及娱乐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加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娱乐现象的特点在于它远远超越了空闲时间的现象。例如,寓教于乐原本与空闲时间并无关系。娱乐的无处不在表现为娱乐的绝对化,这恰恰消除了工作和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实验室娱乐(Labotainment)或神学娱乐(Theotainment)之类的新词或许也并不矛盾。道德也许可以称为通信娱乐(Allotainment)。一种偏好文化(Kultur der Neigung)就如此诞生了。将娱乐归于18世纪的历史并未完全切中当今娱乐现象的历史特征。 >> 对于卢曼来说,娱乐也只不过是具有打发空闲时间功能的“现代休闲文化的组成部分”
回应 2021-02-21 14:43 -
kordelia (快活得悬梁自尽了)
韩炳哲可真擅长借石打鸟,巴赫、尼采、黑格尔、瓦格纳、罗兰·巴特、海德格尔、卡夫卡哪个不被打成筛子。然后结论是:不妨泰然任之,请享受这个时代。2333 今天,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巴赫在为妻子安娜·玛格达列娜编写的《钢琴手册》封皮内侧所作的题为《抵...2021-01-30 21:15 1人喜欢
韩炳哲可真擅长借石打鸟,巴赫、尼采、黑格尔、瓦格纳、罗兰·巴特、海德格尔、卡夫卡哪个不被打成筛子。然后结论是:不妨泰然任之,请享受这个时代。2333
今天,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引自 前 言 3 巴赫在为妻子安娜·玛格达列娜编写的《钢琴手册》封皮内侧所作的题为《抵抗忧伤》(Anti-Melancholicus)的侧记,看起来就像巴赫的人生座右铭。巴赫的脑海中一定曾浮现过成为快乐音乐家的想法。这样的音乐家可以提前享受天堂里的娱乐活动。对于这位快乐的音乐家来说,娱乐或者愉悦心情,与颂扬上帝并不矛盾。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被世人遗忘了很久。直到 100 年后的 1829 年 3 月 11 日,它才由门德尔松在柏林再次奏响,而且不是在教堂礼拜时,而是在音乐会大厅中。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尼采美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善是柔和的,神圣的一切都迈着柔和的步子行进。” 引自 甜蜜十字架 5 瓦格纳认为,“好” 的标志在于,它为自己而存在,无需观众。在 “天才作品” 中实现的那种 “形式上纯粹的好”,不会迎合 “娱乐的需要”。然而,“艺术中的劣” 却只符合 “讨好” 的意图。瓦格纳在其艺术理论中构建了二元对立法,它使一直相对存在的差异绝对化或者等级化,使其成为不可调和的、道德上的对立。瓦格纳就是这样将 “艺术中的好” 冠名为 “道德上的善”。严苛的二分法准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放弃这一准则就会使艺术失去光环。 引自 蝶 梦 33 黑格尔觉得,被美包围着,就是生活在乌托邦。 引自 蝶 梦 33 真正的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经历曲折才能实现幸福,它是对失败的纪念,是对未竟的渴望。 引自 蝶 梦 33 “独独为了看一眼能使自己露出欢颜的花朵,就对径直穿过的枝叶熟视无睹,同样少了些文化的味道。” 引自 关于奢侈 53 奢侈并非建立在自然需求和困境的基础之上。它源于一种胡乱生长的 “虚妄”。因此,它并不是对困境的利用,即并不是在困境中寻求满足。相反,它受控于非自然的需求,受控于 “强烈的超乎需求的需求”,相比于 “真实的、感官的饥饿”,这种需求永远都不得满足。 引自 关于奢侈 53 “饥渴这种人的纯粹感官上的简单质朴的需求” 事实上是纯粹动物性的需求。真正的人的需求从来都不是简单质朴的。它其实是非自然的 “超乎需求的需求”。 引自 关于奢侈 53 瓦格纳的艺术一定不是源于 “自然” 的需求,而是源于 “荣光的激情般的渴望”,源于 “从虚妄中产生的超乎需求的需求”。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感觉细腻不是产生于基本需求。相反,它的形成要以脱离基本需求为前提。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每一个存在的荣光闪耀都源于与自然的脱离。对这种荣光的偏好构成了精神本身。 引自 关于奢侈 53 支配存在的,不是刚性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 引自 解 悟 65 一句著名的俗语说,“俳句” 是 “一种解悟”。俳句表达了一种启迪或救赎。罗兰·巴特认为,俳句遵循的是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俳句……遵循没有主题及元神的形而上学,类似于佛教的无或禅宗的悟。” 在巴特看来,俳句是一种语言的冒险,它 “触及语言最外层的、近乎……带着冒险光彩的边缘”。这使语言获得救赎,摆脱了表意的强制。 引自 解 悟 65 禅宗是 “一种用来终止语言,切断我们那种即便熟睡时也不停止在内心发射信号的无线电话的强有力方法……如此便可以清空灵魂中那无法克制的喋喋不休,使其干涸并缄默”。 引自 解 悟 65 阿多诺告诉大家:“快乐意味着赞同。” 引自 解 悟 65 启蒙运动恰恰是要去复兴感性。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幸福就是一件有关偏好和感性的事情。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幸福并不是一切遂愿那么简单。它有一套复杂得多的传导结构,远非愿望马上就能实现这么直接。幸福也不是感性现象。确切地说,它通过社会性的、主体间的传播而实现。例如,道德周刊《幸福者》就说道:“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聚满同类的世界,因为我们与邻人处于最为准确的关系中,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他人,这样,我们就要完善自己,在他人的幸福需要我们时,也能伸出援手。因此,我们从社交开始,在人群中彼此引导,携手并肩幸福地生活。”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不仅孩子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 “童真”,即不关心什么原则或枯燥严肃的义务观而只对让人愉悦、安宁和幸福的故事感兴趣的 “童心”。当规范以叙事的形式押韵地传达到孩童的灵魂时,规范就会变成偏好。 引自 道德的娱乐 81 电视没有带来遥远,反而产生了切近。电视通过制造实在性,即 “日常展开性” 的切近来消除遥远。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万物在工作世界中按照各自的何所用(意义)找到自己的位置。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图像不仅可以暴露事物,也可以掩盖或隐藏事物。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使 “日常此在” 处于 “影像领域,它不是一个世界,却伪装成一个世界”。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导致实在物消失。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本真的事物,即根深蒂固的世界万物具有一种特别的凝重,一种特别的与媒介性抗衡的物质性。媒介及虚拟世界的失重导致世界失去事实性。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就海德格尔而言,思考也是工作。作为工作的思考又是一种受难。“苦难” 的被动性是思考的标志。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媒介使人盲目。它们制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媒介的 “策划” 使事实性渐渐消失,而此在则是被抛存在。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人有事实性。人只要心存被抛境况和事实性,就会受到保护,不会变成 “策划者” 的 “奴仆”。海德格尔认为,人类 “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人类是自身本源的倾听者,却不是策划者的奴仆。……危险威胁着今天的人们,他们仅存的听力已难以听懂它的语言。他们只为媒介的噪声保留耳朵,几乎把这当成上帝的声音。因此人变得支离破碎并且毫无出路。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海德格尔凭随意的区分构建了一个本真世界。他所欠缺的恰恰是对这个世界的泰然任之。其受难的语言因为非常有选择性和排他性而具有强制性。这种语言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愉快。属于这个世界的不仅仅只有 “白鹭” 与 “小鹿”,还有老鼠和米老鼠。 引自 存在作为受难 111 卡夫卡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惧畏(Angst)。这惧畏使人不能对这世界泰然任之。卡夫卡对死亡的惧畏影响了周遭的一切。他因此而惧畏改变,惧畏旅行。 引自 饥饿艺术家 141 艺术让我们得以和 “超越性” 事物 “完美接触”。艺术 “成为形式的主显节”,“微光透露”。任何一种有 “强制范围” 的艺术——斯坦纳明确提到了卡夫卡——都 “指向” “一种先验维度”,“一种所经历的明确的事物——也就是具有仪式性、宗教性以及启示性的事物——抑或一种含蓄的、在超越内在的和纯世俗领域之外存在的事物”。对于 “陌生事物的预见性气息” 赋予艺术以灵魂。艺术性始终存在于 “他者性” 即 “惊恐之预兆” 中。艺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与未知事物紧密相邻”。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那些扣人心弦又普遍存在的费解,以及构成人类核心的去追寻的指令(Imperativ)都使我们同超越性紧密相邻。诗歌、艺术和音乐是这种相邻关系的媒介。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我们应该去探索那种日常的、不起眼的和短暂性事物的精神性。这位艺术家将世界翻了个底朝天,最终亲切地回归了日常性事物,并讲述着它们的故事:“当一件衬衫被置于阳光下或者人们穿着衬衫去游泳又或一条狗躺在衬衫上睡觉时,这件衬衫会发生变化,这样的体验我甚是喜欢。我喜欢对象物体的故事。”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说道:“我认为,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会环顾四周并且感知我周围的事物。当我感知并接触和触动某种事物的时候,创作也就开始了。” 艺术家们要把注意力从自我转向外部世界的事物。这种转向也会深入到肉体:“我要让我的身体、头脑和思想从自我中释放出来。”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想要指出,娱乐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电视机也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因此,他才会让电视一直开着,就像他让窗子一直开着那样,人们会赞同娱乐,但不会迅速被它征服。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友好也意味着 “吸纳一切”。劳森伯格的艺术尊崇的信条是:友好地接纳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劳森伯格的友好艺术融入世界之中。它能够通达世界。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只有越发临近自己的死亡让他感到不安:“在每一个房间里都有一个 24 小时不停运转的电视机。……我就是需要它们。如果它们都停止运转,那情况可能就会如同死亡一般。我可能就要同这世间的一切分隔两处,那么与我相伴的就只剩艺术了。” 引自 泰然任之 153 不做常规工作意味着:没有空闲时间。没有空闲时间意味着:没有娱乐。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希腊人或罗马人不懂娱乐,这样的论断并无意义,因为当时工作与休闲之间并无分界。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的无处不在表现为娱乐的绝对化,这恰恰消除了工作和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并不只是一个插曲,而是要在这绝对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及时间体验。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世界本身可能会变成棋盘。猫的跳跃可能也只是一着儿棋。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在 “真实的现实” 和 “虚构的现实” 之间划分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娱乐早已控制了 “真实的现实”。娱乐已然改变了整个社会体系,但对自己的参与却故意没有做出标记。一个与世界共存的超系统似乎就这样建立起来。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娱乐升华成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卢曼的娱乐概念坚持认为虚构及真实的现实之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现在已不再重要。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 引自 娱乐之元理论 163 回应 2021-01-30 21:15
论坛 · · · · · ·
录了一期播客聊了韩炳哲的6本书 | 来自Fever | 1 回应 | 2021-03-23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MIT Press (201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娱乐何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宝珠 2021-01-24
2021.01.24 某种程度上瓦解了严肃艺术和消遣娱乐之间刻板的对立束缚。本书的大部分所指的“娱乐”并非现在我们接触的“娱乐”,它更接近于从各种形式的受难向日常世界转变的、一手摧毁了艺术受难性的最初的概念性的娱乐。确实有些难读,读了两遍写了笔记才捋清楚了逻辑。
2 有用 尼不可 2019-07-14
更像是从艺术评论出发的哲学思考历程 对娱乐与受难从矛盾到统一的论证颇为烧脑 相比之前几本 这本对读者的耐力和智力要求更高
1 有用 malingcat 2019-09-12
对于以往“娱乐”思想的回顾与批判,关于海德格尔和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两节最好。
1 有用 [已注销] 2019-11-03
结构最为独立的一部。当下的快适艺术引发的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西方社的娱乐最初就与基督教捆绑在了一起,与之相反的是东方娱乐的肯定性。从巴赫到瓦格纳,再到罗西尼是娱乐的绝对性不断加强的过程,尼采将奢侈,康德没有排除道德娱乐的可能性并使健康成为娱乐与理性的。存在作为困难孕育了饥饿的艺术家 受难性艺术是具... 结构最为独立的一部。当下的快适艺术引发的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西方社的娱乐最初就与基督教捆绑在了一起,与之相反的是东方娱乐的肯定性。从巴赫到瓦格纳,再到罗西尼是娱乐的绝对性不断加强的过程,尼采将奢侈,康德没有排除道德娱乐的可能性并使健康成为娱乐与理性的。存在作为困难孕育了饥饿的艺术家 受难性艺术是具有选择性或排他性的。 (展开)
1 有用 崔娃 2020-07-09
上班读完。只能看到别人的观点,作者对自己观点的阐释和展开始终不够有力。将受难的反面定义为娱乐这个前提也不能说服我
0 有用 🦌 2021-04-01
批判性稍弱,另外韩的元理论还是挺简单的,难为他出了这么多本文集。
0 有用 ⠀⠀ 2021-03-30
瓦格纳持一种绝对的艺术和娱乐的对立,艺术上的好=道德上的善;西方持一种二分法的观点,因此辩证法的正反合是经过斗争与受难,显得厉害,而东方没有对立,内在即超越,世俗短暂而顺任自然。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德国人的抖M倾向,艺术是受难,道德是受难,苦难才显得那个东西高尚。因此康德坚韧不拔的善良确实是“强忍着恶心去做某件事”。对道德娱乐(或是孩童也可以参与的道德评判活动,仅仅是判断力的游戏),可以视为审美行为,... 瓦格纳持一种绝对的艺术和娱乐的对立,艺术上的好=道德上的善;西方持一种二分法的观点,因此辩证法的正反合是经过斗争与受难,显得厉害,而东方没有对立,内在即超越,世俗短暂而顺任自然。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德国人的抖M倾向,艺术是受难,道德是受难,苦难才显得那个东西高尚。因此康德坚韧不拔的善良确实是“强忍着恶心去做某件事”。对道德娱乐(或是孩童也可以参与的道德评判活动,仅仅是判断力的游戏),可以视为审美行为,很难产生对行动的规范作用因而只能算作second-order,这就是康德德育思想的一大要点。结尾才提到娱乐的元理论,写得不甚清晰,受难和娱乐似乎成为一体两面,这大概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展开)
0 有用 查无此人💬 2021-03-29
受难与娱乐似乎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根浮木的两端,而人需要紧紧抱住它才能不被淹死。
0 有用 Wink行 2021-03-28
有滋有味。没有来世
0 有用 阴阴 2021-03-25
有些晦涩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