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论述性的文字太多 而相对史实又太少(受于篇幅的影响)通读下来可看出作者对于大明王朝大多数行为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其中提出一些问题仍值得大家思考。1.朱棣迁都一方面可以遏制蒙古势力南进 但却给明王朝带来诸多不便(迁都利弊)2.万历清算张居正是否也就意味着明王朝彻底走向毁灭。3明朝士大夫及官吏是否在执政过程中都体现了其猥琐一面。
简明扼要,把纷繁复杂的明末分成了一个大的类别来讲,条理清晰,非常受用。
其种种弊病与当下的诸多现实有着外异内同的相似。不知后来人又会如何演兴评说我们这个时代呢?
耳目一新的观点是,明帝国从朱棣迁都北京就注定的衰亡。
精炼的史评佳作,六万字纵论三百年。其实论帝国衰亡,本不须洋洋洒洒,关键是驭繁就简,从纷乱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直指症结。本书可视为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明代的深化,重在探寻明亡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此书超越前贤史论之处在于,以财政危机为明帝国衰亡的根本动因,进而将明亡追溯至明成祖迁都北京,牵一发而动全身所造成的不可逆影响(此论或本于《明夷待访录》“建都失算”条)。为拱卫京师、经略九边,财赋仰于江南,成本过高,加上钱制紊乱,敛财重“内”轻“外”,最终积重难返,耗尽了举国财力,张居正改革不过延口残喘数十年而已。至于明代废除相权强化皇权,形成内阁与司礼监制约博弈体制,导致明代党争不断、信息阻隔,无法发起有效改革,以及胥吏把持地方行政、卫所制度弊病丛生等,自南雷亭林以降,已多为有识者批判。
短小精悍,很多典故一笔带过,并不纠结于某个历史片段,主要总结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弊政。
勉强八分 灭亡的祸根是一开始就埋下的,崩溃是一点点积累的 简洁,但点到为止而不明所以 (看完吴晗的明史简述再看的) 其实看看还不错
2023070 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阅毕于CD到GZ的列车上。言简意赅,点到即止,但势必牺牲文献引用和论证。迁都伤经济这个真的一语惊醒梦中人。
迁都不仅要算经济账,更得算政治账,作者认为迁都导致明亡立论较为单薄
言简意赅,罗列了明朝洪武体制从仁宣以后的逐步衰亡。一是政治恶化,废除宰相,建立绝对皇权后,中枢中空,政治退而守成。八股文培养出猥琐污浊的士风,地方则被狡诈的胥吏垄断。二是军备的废除,卫所制度完全瘫痪,成了名副其实的财政黑洞,明军在倭寇之乱中无能暴露无遗。但因是祖制,无法变革。三是财政的失措,朱元璋试图建立的控制小农经济的大国效应,简化交易关系,建立实物和力役基础的财政。重赋江南,兵农合一,在随后逐渐瓦解。钱重物轻、重内轻外、赋役制度混乱沉重,虽然张居正有所改革,但为时已晚沉疴已重。另外朱棣迁都北京,导致北方防线耗费巨亿,北方衰败,漕运成本高昂,归根结底是南北经济失衡,北方不具备建都的条件,财政的继续恶化亦不可免。明末党争愈烈,士大夫完全不顾政治道德,官员沦为打手黑棍,拉着王朝掉进地狱。
像是在读八十年代的普及读物, 史论落后,未吸收现代学界成果。 甚至相信崇祯内帑还有三千七百万两这样不能再假的数据,过度贬低迁都北京的决定。 总结:一部在今天出版不合时宜的明史通俗读物
备受盘剥之民,猥琐苟且之官,居然维持了两百多年,
一本6万多字小书,却看得我咬牙切齿又泪盈满眶。倭寇真的元代开始就乱我边境贼心不死,明代犯乱时竟就开始赌孕妇肚子里孩子是男是女然后剖开查验以作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何人性可以顽劣至此?结尾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鸣钟招集百官,竟无一人出现,他会是怎样的心情才吊死在槐树下?可悲,又可恨,一个帝国沦落至此实则是失去民心的结果,那么多代皇帝只知道享乐而不思进取,不发展民生和科技,也是致我后世中华多灾多难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看完此书感慨良多,尤感帝制救不了中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癸卯年正月初二。
明朝前紧后松,开国两三代皇帝的勤勤恳恳后面大家都躺平了。想改变的时候无力回天。还有皇帝们的小农意识注定是走不远。政治恶化、教育死板、军事乏力、大家还内斗,结果都完蛋。
点到为止
欸,成也朱元璋,敗也朱元璋
迁都北京是明帝国的财政硬伤?先学习一个。
程念祺在书前开宗明义地表示“本书的宗旨,在于强调明朝在仁、宣以后持续衰颓的原因。至于明朝在各方面的成就,并不适合在这样的一本小册子中讨论。” 八股、土地、赋税、党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洪武祖制中找到根源。明朝灭亡就是其制度的整体崩溃,整个崩溃过程长达近三百年。洪武想替子孙一劳永逸,可惜理想总被现实压倒,从建文开始就执行走样了。这套祖制到了张居正时代有所修正,但是积重难返,最终崇祯成了这套祖制的牺牲品。 对于迁都问题作者持批评态度,但靖难之后,永乐不可能把北平防务完全交给别人,迁都也是无奈之举。整本书细致深入,条例清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明帝国衰亡的内因。不过史料也不是没有问题,“后来李自成攻进北京,在各内库里,总共竟搜括到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崇祯真有这笔钱,明朝不至于灭亡,总还能撑几年。
中规中矩,很多观点还有待商榷,特别是朱棣迁都及其后果。在中原王朝无力彻底控制北方草原的情况下,长城沿线必然会存在若干个军事中心,而这些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危险分离导致的恶果之一恰恰是朱棣靖难。面对亚欧大草原这种超大规模的民族蜂巢,北方都城和漕运都是不得不承担的代价。
> 明帝国衰亡史
2 有用 钓雨耕耘 2020-08-25 18:31:40
论述性的文字太多 而相对史实又太少(受于篇幅的影响)通读下来可看出作者对于大明王朝大多数行为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其中提出一些问题仍值得大家思考。1.朱棣迁都一方面可以遏制蒙古势力南进 但却给明王朝带来诸多不便(迁都利弊)2.万历清算张居正是否也就意味着明王朝彻底走向毁灭。3明朝士大夫及官吏是否在执政过程中都体现了其猥琐一面。
1 有用 莲七 2022-04-02 21:55:38
简明扼要,把纷繁复杂的明末分成了一个大的类别来讲,条理清晰,非常受用。
2 有用 略知她一二 2022-01-05 18:51:43
其种种弊病与当下的诸多现实有着外异内同的相似。不知后来人又会如何演兴评说我们这个时代呢?
0 有用 伯觉 2022-11-24 16:42:54 浙江
耳目一新的观点是,明帝国从朱棣迁都北京就注定的衰亡。
3 有用 1N 2023-11-09 21:57:08 北京
精炼的史评佳作,六万字纵论三百年。其实论帝国衰亡,本不须洋洋洒洒,关键是驭繁就简,从纷乱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直指症结。本书可视为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明代的深化,重在探寻明亡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此书超越前贤史论之处在于,以财政危机为明帝国衰亡的根本动因,进而将明亡追溯至明成祖迁都北京,牵一发而动全身所造成的不可逆影响(此论或本于《明夷待访录》“建都失算”条)。为拱卫京师、经略九边,财赋仰于江南,成本过高,加上钱制紊乱,敛财重“内”轻“外”,最终积重难返,耗尽了举国财力,张居正改革不过延口残喘数十年而已。至于明代废除相权强化皇权,形成内阁与司礼监制约博弈体制,导致明代党争不断、信息阻隔,无法发起有效改革,以及胥吏把持地方行政、卫所制度弊病丛生等,自南雷亭林以降,已多为有识者批判。
0 有用 tedd 2023-08-25 14:35:17 上海
短小精悍,很多典故一笔带过,并不纠结于某个历史片段,主要总结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弊政。
0 有用 昵称我吃了 2023-07-19 19:39:40 广东
勉强八分 灭亡的祸根是一开始就埋下的,崩溃是一点点积累的 简洁,但点到为止而不明所以 (看完吴晗的明史简述再看的) 其实看看还不错
0 有用 余生皆假期 2023-09-04 05:50:51 加拿大
2023070 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0 有用 怒眠 2023-08-22 18:45:24 广东
阅毕于CD到GZ的列车上。言简意赅,点到即止,但势必牺牲文献引用和论证。迁都伤经济这个真的一语惊醒梦中人。
1 有用 关山月 2023-08-24 20:43:55 北京
迁都不仅要算经济账,更得算政治账,作者认为迁都导致明亡立论较为单薄
0 有用 饿霸地煮 2023-05-28 23:42:45 上海
言简意赅,罗列了明朝洪武体制从仁宣以后的逐步衰亡。一是政治恶化,废除宰相,建立绝对皇权后,中枢中空,政治退而守成。八股文培养出猥琐污浊的士风,地方则被狡诈的胥吏垄断。二是军备的废除,卫所制度完全瘫痪,成了名副其实的财政黑洞,明军在倭寇之乱中无能暴露无遗。但因是祖制,无法变革。三是财政的失措,朱元璋试图建立的控制小农经济的大国效应,简化交易关系,建立实物和力役基础的财政。重赋江南,兵农合一,在随后逐渐瓦解。钱重物轻、重内轻外、赋役制度混乱沉重,虽然张居正有所改革,但为时已晚沉疴已重。另外朱棣迁都北京,导致北方防线耗费巨亿,北方衰败,漕运成本高昂,归根结底是南北经济失衡,北方不具备建都的条件,财政的继续恶化亦不可免。明末党争愈烈,士大夫完全不顾政治道德,官员沦为打手黑棍,拉着王朝掉进地狱。
0 有用 多读书 2024-04-22 12:35:59 安徽
像是在读八十年代的普及读物, 史论落后,未吸收现代学界成果。 甚至相信崇祯内帑还有三千七百万两这样不能再假的数据,过度贬低迁都北京的决定。 总结:一部在今天出版不合时宜的明史通俗读物
0 有用 ΑΝΑΓΚΗ 2022-09-13 23:03:53 上海
备受盘剥之民,猥琐苟且之官,居然维持了两百多年,
0 有用 L.C. 2023-01-24 00:35:39 北京
一本6万多字小书,却看得我咬牙切齿又泪盈满眶。倭寇真的元代开始就乱我边境贼心不死,明代犯乱时竟就开始赌孕妇肚子里孩子是男是女然后剖开查验以作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何人性可以顽劣至此?结尾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鸣钟招集百官,竟无一人出现,他会是怎样的心情才吊死在槐树下?可悲,又可恨,一个帝国沦落至此实则是失去民心的结果,那么多代皇帝只知道享乐而不思进取,不发展民生和科技,也是致我后世中华多灾多难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看完此书感慨良多,尤感帝制救不了中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癸卯年正月初二。
0 有用 一一 2023-01-16 19:25:10 河南
明朝前紧后松,开国两三代皇帝的勤勤恳恳后面大家都躺平了。想改变的时候无力回天。还有皇帝们的小农意识注定是走不远。政治恶化、教育死板、军事乏力、大家还内斗,结果都完蛋。
0 有用 Tom New🐯 2022-01-25 15:51:11
点到为止
0 有用 獨孤求敗 2020-10-16 04:36:55
欸,成也朱元璋,敗也朱元璋
1 有用 将芜 2020-04-05 22:00:18
迁都北京是明帝国的财政硬伤?先学习一个。
1 有用 百器徒然 2020-12-11 13:31:28
程念祺在书前开宗明义地表示“本书的宗旨,在于强调明朝在仁、宣以后持续衰颓的原因。至于明朝在各方面的成就,并不适合在这样的一本小册子中讨论。” 八股、土地、赋税、党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洪武祖制中找到根源。明朝灭亡就是其制度的整体崩溃,整个崩溃过程长达近三百年。洪武想替子孙一劳永逸,可惜理想总被现实压倒,从建文开始就执行走样了。这套祖制到了张居正时代有所修正,但是积重难返,最终崇祯成了这套祖制的牺牲品。 对于迁都问题作者持批评态度,但靖难之后,永乐不可能把北平防务完全交给别人,迁都也是无奈之举。整本书细致深入,条例清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明帝国衰亡的内因。不过史料也不是没有问题,“后来李自成攻进北京,在各内库里,总共竟搜括到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崇祯真有这笔钱,明朝不至于灭亡,总还能撑几年。
0 有用 过期黄桃罐头 2024-09-18 07:41:03 西班牙
中规中矩,很多观点还有待商榷,特别是朱棣迁都及其后果。在中原王朝无力彻底控制北方草原的情况下,长城沿线必然会存在若干个军事中心,而这些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危险分离导致的恶果之一恰恰是朱棣靖难。面对亚欧大草原这种超大规模的民族蜂巢,北方都城和漕运都是不得不承担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