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历经时代风云的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的诚意之作
★ 真正揭开出版社神秘面纱、勾画图书市场冲击下编辑生态、探秘知识分子内心
《风眼》这部小说集中讲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一套经济常识丛书遭上级领导严厉批评而产生风波的故事,恰恰呈现出时代转型时的众声喧哗,从而勾画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精神。作家孙颙亲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出版历程,作为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他有着对出版业风云变幻的体验与洞悉,以甘苦自知的体贴文字,心思细密地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与生态。
《风眼》不仅拓展了出版界知识分子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生活广度,呈现出丰满而庞杂的编辑内心、精彩纷呈的出版业生态,而且更以令人惊骇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精神深处的图景。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对走不走市场经济道路尚未达成统一认知,因此,上海的这家大型出版社因这套书出版所起的轩然大波,让一批知识分...
★ 历经时代风云的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的诚意之作
★ 真正揭开出版社神秘面纱、勾画图书市场冲击下编辑生态、探秘知识分子内心
《风眼》这部小说集中讲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一套经济常识丛书遭上级领导严厉批评而产生风波的故事,恰恰呈现出时代转型时的众声喧哗,从而勾画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精神。作家孙颙亲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出版历程,作为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他有着对出版业风云变幻的体验与洞悉,以甘苦自知的体贴文字,心思细密地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与生态。
《风眼》不仅拓展了出版界知识分子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生活广度,呈现出丰满而庞杂的编辑内心、精彩纷呈的出版业生态,而且更以令人惊骇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精神深处的图景。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对走不走市场经济道路尚未达成统一认知,因此,上海的这家大型出版社因这套书出版所起的轩然大波,让一批知识分子在狂风暴雨中面临抉择、经受考验,而真正的探索和坚守,才是暴风中的“风眼”,平静却扣人心弦之所在。
中国特色的出版社,缺不了这些出版社掌舵者的管理经营,他们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上的风险,又时刻得为出版社谋求经济利益上的开拓,此中甘苦,由一个出版人讲来,尤其活灵活现。这部作品,以小见大,以一件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事件切入,带出了出版社生存状态和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情感和命运的波澜,尤让人叹息。
作者简介 · · · · · ·
孙颙,当代知名作家。
生于上海。1968年去崇明前哨农场。1978年春进华东师大中文系读书。1982年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当小说编辑。历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曾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4年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冬》。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他们的世界》《星光下》等,长篇小说《雪庐》《漂移者》《缥缈的峰》等,散文随笔集《思维八卦》等,总计发表出版的文字约五六百万字。曾荣获“上海长篇小说奖”。
喜欢读"风眼"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风眼"的人也喜欢 · · · · · ·
风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上海文学馆 (小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3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风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安素chieko 2022-11-10 11:31:32 上海
非常真实了
0 有用 盼啊 2019-07-24 15:14:31
一口气读完 鲜活的人物形象配上细致描写,对名字性格的嘲弄也是毫不留情(笑)从一个出版社的风风雨雨反应了过去几十年那个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和新青年的革新,书中跌宕起伏的矛盾时刻非常精彩,大场面读的酣畅爽快,可字里行间也有很多小地点小细节又点出人们时代生活的写照,生活化的情景如寻宝一般惹读者会心一笑。
0 有用 阿茶 2019-06-16 22:48:43
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编舟记”确是不很恰切,但却不失为一本国内出版业的“写实”之作。“写实”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人物虽然不能对号入座,但类似的案例在业内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无论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方面,还是书中的那条感情线,读起来让人都不陌生。也很难得,作者并没有刻意把书中的各人为这套书奔走的目的写得高屋建瓴,真实体现了市场经济下出版行业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另外建议国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看看,有助“揣摩... 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编舟记”确是不很恰切,但却不失为一本国内出版业的“写实”之作。“写实”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人物虽然不能对号入座,但类似的案例在业内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无论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方面,还是书中的那条感情线,读起来让人都不陌生。也很难得,作者并没有刻意把书中的各人为这套书奔走的目的写得高屋建瓴,真实体现了市场经济下出版行业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另外建议国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看看,有助“揣摩圣意”~ (展开)
0 有用 前折口 2019-09-12 15:00:59
只能说是个比较容易看进去的故事。小说主线围绕一套市场经济常识畅销书背后可能的政治风险展开,当上面的批评压下来,下面的编辑如何应对这场风波,各自又如何抉择。出版社领导班子的几个人物,特征都还算鲜明,一把手唐社长,接班人牛副总,案头工作扎实的郭副总,脑子精明路子野的秦副总,喜欢《三国演义》的市场部王副总,保密工作到位的秘书小陈在剧情中的安排紧凑。支线主要是关于秦副总的抉择,通过他的抉择来揭示其形象,从... 只能说是个比较容易看进去的故事。小说主线围绕一套市场经济常识畅销书背后可能的政治风险展开,当上面的批评压下来,下面的编辑如何应对这场风波,各自又如何抉择。出版社领导班子的几个人物,特征都还算鲜明,一把手唐社长,接班人牛副总,案头工作扎实的郭副总,脑子精明路子野的秦副总,喜欢《三国演义》的市场部王副总,保密工作到位的秘书小陈在剧情中的安排紧凑。支线主要是关于秦副总的抉择,通过他的抉择来揭示其形象,从最初是如何与郭副总意见不合,如何与单位的已婚女编辑鹭鹭暧昧,又是如何为了保全自己职业生涯而推锅给领导,最终如何借助老丈人的关系离开,等等。其他的人物也各有自己的成长。只不过结尾仓促,大体是风浪过去,一切归于平静的意思,矛盾解决得轻描淡写,被糊弄了。 (展开)
0 有用 Ālayavijñāna 2023-01-15 17:25:35 浙江
「旁人很难真正理解编辑这份行当,它甚至被曲解为“剪刀加糨糊”的手艺活。但为此,他们献出了全部的情感和真诚。当一本好书被社会广为赞颂时,编辑们的奉献,被作家的巨大身影所遮盖;但是,当一本书发生什么麻烦时,他们需要和作家共同承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