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此书算是一本随笔集,一部分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另一部分是对创作的漫谈,对于了解作家的成长和创作有所帮助。可能不如本人的小说耐读,回忆性散文就是记叙曾经的故事,穿插个人的见解与认知,以一个知识分子后来者的视角回望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追忆曾经的人、曾经的事。苏州的老街、城中的河、河上的桥、桥下的船,支撑起作者快乐、丰富的童年。成长地是大多数作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地,因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格外熟悉,也格外眷恋,那种内化的情感不自觉的在笔端流淌。从创作漫谈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外的作家,尤其是大师级的作家十分感兴趣,也从中受益匪浅,博尔赫斯、卡夫卡、福克纳、乔伊斯、卡佛等等,都是作者研究学习的对象。作家型的评论家可能比纯粹的文学评论家更加懂得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对文本的感悟有一种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
苏童还是小说写得更好,不过这个集很真诚。
苏童也六十了
童童散文一般啊,不过后面谈早期阅读经历和创作心得的杂文还不错(秘密暗号:塞林格)。
在南京夏天的某一天忽然想起来这本书,夏天的明亮街道里满是春天的茸毛。
还是很喜欢苏童的文字,语言淡淡的,又很真诚。《三棵树》尤其好。
有一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但也失于创作谈的重复与单薄。
苏童的随笔集,前半部分是讲个人经历的散文,后面是小说创作谈,相比来说后半部分更精彩。倒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写好散文,而是似乎更倚重自己小说家的身份,散文不过是写小说间隙里的放松和调节。他的散文虽然没有直接总结创作经验,但已经将他与生俱来的感受世界的方式暴露出来了:充满想象的,唯心的,基于事实却远远满溢出事实。他为这些多出来的东西找了个容器,就是他的小说。
“”关于创作”部分的创作谈很值得一读
前半部分很好。一直非常喜欢苏童写随笔(还有短篇小说吧)时他那种抒情的声音…文字里的氛围感和我不知从何而来或许是从久远的梦境遗留下来的某种经常出现的“印象”完全地重叠了 …(这种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江苏人
看了大半过,最后还有几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翻了一下,不好看。
前半部分关于记忆很细腻,后半部分关于创作很枯燥。
28
在读者上看到同名的短篇,描写苏北童年生活的场景,宁静美好。只可惜后半本他上课的讲义真的不好看,所以给了四星。
真的很中国式的作家啊,最近对外国方法论的作家感觉非常敬佩,这种喃喃自语或许更加高深,怀旧可以有,将怀旧的情感化作生产力才好,沉浸在感觉的世界了,有时候比较耗费精力,行动吧!切断过去!
世界是一个巨人。
以前对先锋、寻根一直有些疑惑。看了这本书后大致有一点模糊的轮廓了。《南方是什么》里苏童对故乡的疑惑,对记忆的断代印象和传承,以及结尾处发出的“是的,我以南方为生为写作内容,但是我常常觉得我无家可归。”,联想到前面短篇的“重要的不是颠覆,是重建和修补。”21世纪的我们难道不需要寻根,没有这种对故乡的探求吗?或许只是断开的太多了。我们的父辈、祖辈,迷惘也不少吧。
带着这本书在苏州寺庙茶室里面读完了后半部分。看简介以为是个苏州回忆录,其实是个南京生活安利贴。
在陕图随手拿的一本。 不如直接看后一半的创作论述,苏童的散文不太行呀
在图书馆借的书,印象很深的是里面描绘的一副场景
> 夏天的一条街道
2 有用 武川 2023-11-21 09:43:37 山东
此书算是一本随笔集,一部分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另一部分是对创作的漫谈,对于了解作家的成长和创作有所帮助。可能不如本人的小说耐读,回忆性散文就是记叙曾经的故事,穿插个人的见解与认知,以一个知识分子后来者的视角回望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追忆曾经的人、曾经的事。苏州的老街、城中的河、河上的桥、桥下的船,支撑起作者快乐、丰富的童年。成长地是大多数作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地,因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格外熟悉,也格外眷恋,那种内化的情感不自觉的在笔端流淌。从创作漫谈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外的作家,尤其是大师级的作家十分感兴趣,也从中受益匪浅,博尔赫斯、卡夫卡、福克纳、乔伊斯、卡佛等等,都是作者研究学习的对象。作家型的评论家可能比纯粹的文学评论家更加懂得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对文本的感悟有一种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
1 有用 蓝色意识 2023-10-11 14:13:15 北京
苏童还是小说写得更好,不过这个集很真诚。
0 有用 荒腔走板 2022-10-09 21:14:29 江苏
苏童也六十了
0 有用 玉沐青雨 2022-08-08 12:31:44
童童散文一般啊,不过后面谈早期阅读经历和创作心得的杂文还不错(秘密暗号:塞林格)。
0 有用 夜航船 2022-03-28 15:53:06
在南京夏天的某一天忽然想起来这本书,夏天的明亮街道里满是春天的茸毛。
0 有用 Minn 2024-04-18 12:12:49 北京
还是很喜欢苏童的文字,语言淡淡的,又很真诚。《三棵树》尤其好。
0 有用 晚峯 2023-07-14 23:00:40 江苏
有一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但也失于创作谈的重复与单薄。
0 有用 一棵树 2023-03-27 22:28:10 天津
苏童的随笔集,前半部分是讲个人经历的散文,后面是小说创作谈,相比来说后半部分更精彩。倒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写好散文,而是似乎更倚重自己小说家的身份,散文不过是写小说间隙里的放松和调节。他的散文虽然没有直接总结创作经验,但已经将他与生俱来的感受世界的方式暴露出来了:充满想象的,唯心的,基于事实却远远满溢出事实。他为这些多出来的东西找了个容器,就是他的小说。
0 有用 Lena 2021-03-02 21:52:56
“”关于创作”部分的创作谈很值得一读
0 有用 swordKa-fu 2020-07-25 15:15:19
前半部分很好。一直非常喜欢苏童写随笔(还有短篇小说吧)时他那种抒情的声音…文字里的氛围感和我不知从何而来或许是从久远的梦境遗留下来的某种经常出现的“印象”完全地重叠了 …(这种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江苏人
0 有用 晚的风 2020-01-26 19:47:07
看了大半过,最后还有几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翻了一下,不好看。
0 有用 微 2020-07-14 22:06:05
前半部分关于记忆很细腻,后半部分关于创作很枯燥。
0 有用 大豌豆 2021-04-24 12:37:55
28
0 有用 ?陈大鸟? 2019-11-19 08:03:40
在读者上看到同名的短篇,描写苏北童年生活的场景,宁静美好。只可惜后半本他上课的讲义真的不好看,所以给了四星。
0 有用 钢牙进行时! 2021-10-14 14:53:59
真的很中国式的作家啊,最近对外国方法论的作家感觉非常敬佩,这种喃喃自语或许更加高深,怀旧可以有,将怀旧的情感化作生产力才好,沉浸在感觉的世界了,有时候比较耗费精力,行动吧!切断过去!
0 有用 大鳥 2024-06-05 05:46:56 上海
世界是一个巨人。
0 有用 暮烟疏雨 2024-06-04 09:59:37 浙江
以前对先锋、寻根一直有些疑惑。看了这本书后大致有一点模糊的轮廓了。《南方是什么》里苏童对故乡的疑惑,对记忆的断代印象和传承,以及结尾处发出的“是的,我以南方为生为写作内容,但是我常常觉得我无家可归。”,联想到前面短篇的“重要的不是颠覆,是重建和修补。”21世纪的我们难道不需要寻根,没有这种对故乡的探求吗?或许只是断开的太多了。我们的父辈、祖辈,迷惘也不少吧。
0 有用 harperper 2024-07-27 17:20:47 上海
带着这本书在苏州寺庙茶室里面读完了后半部分。看简介以为是个苏州回忆录,其实是个南京生活安利贴。
0 有用 持续和懒癌抗争 2023-10-31 14:29:13 陕西
在陕图随手拿的一本。 不如直接看后一半的创作论述,苏童的散文不太行呀
0 有用 衡無 2020-12-28 17:18:47
在图书馆借的书,印象很深的是里面描绘的一副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