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短评

热门 最新
  • 150 后反劲儿 2019-09-10 20:11:47

    19年广西师大版本删掉了09年天津人民那版里面的《隐身衣和皇帝的新装:从杨绛回忆录看“文革”中对透明度的追寻》

  • 26 剃头的木桩 2019-08-30 00:44:17

    [2019.156] respect! “二十世纪的学术研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机构化了。它既是我们在学院和研究所里唯一的晋级途径,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建设自己的“文化过去”来建设自己和巩固自己的重要手段。有多少学术著作,在扉页上感谢着国家某项基金的赞助?有多少学术项目,是依靠国家的资助才得以推行的?这在前现代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学术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们常常幸运地忘记这一点。经济的力量,在国家文化与世界文化背后,发挥着隐隐的,但是强大的作用。金钱不只是金钱而已;金钱是权力的一种形式。”

  • 23 齐物秋水 2020-05-17 16:52:50

    作者的文章写法,给我印象深的,是她对细节的关注与发现,如郁达夫的重新解读,《牡丹亭》之“劝农”一折,《卖油郎独占花魁》之卖油郎和花魁的多次改名,陈与义《中牟道中》其二等,细节入手,其口狭,渐入,豁然开朗,乃至有颠覆之结论。会读书,会写文章。不过,我亦有不满足处,作者善于发现,思路清晰,演而为文,做论文是不错的,但若说是随笔(如书名所言),大的缺点是无余情,说完便了,无可回味。其实,随笔如何写,作者文中提及的废名就是范例,说理尽管说理,文字却须吞吐含蕴,而非一泄到底。学者若要兼做一个好的作家,那微妙的文字关口是不好过的,因为那是两种思维方式。

  • 15 菠菜 2019-11-18 08:48:31

    她有一双发现美与快乐的眼睛(不过金瓶梅我感觉还是侯文勇最能解读,田晓菲我更喜欢看她的影评,哈哈)

  • 10 李小丢 2020-06-18 23:59:01

    斗胆说一句,姐姐多写点影评吧!真的写得好,不够看,再版后记写的也好,深入讨论了女性在职场和治学中遭受的歧视,如同房间里的大象,有国内记者公然问她,“为什么是你当上了哈佛教授,而不是其他一些年纪比你大的老男人?”真是???用结尾田晓菲的话回复这帮人:思想没有性别。学问没有性别。勤奋与敬业没有性别。

  • 4 雁渡寒潭 2019-08-12 22:06:13

    绝大部分文章此前拜读过,终于有了广西师大的版本收藏。相对而言,写于今年六月的再版后记《权力的经济》,放在如今这个杂音甚嚣尘上、女权me too被污名化的大环境下,意义似乎最为重要。

  • 4 救救车厢 2020-07-04 10:35:19

    也许是见过太多杰出女性成名之后选择与女性身份割裂开来,沾沾自喜地说着“我可以为什么你们不可以”,所以看到后记《权力的经济》难免震惊与感动。作者在一本文化随笔的后记里选择回顾她从少时成名到在哈佛的任教经历,讨论作为女性学者遭遇的傲慢与偏见,为其他女性鸣不平。“‘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建构与造成的。”“思想没有性别。学问没有性别。勤奋与敬业没有性别。”

  • 1 其宁惟永 2023-09-04 14:43:26 江苏

    在整本书正文语调都平静和缓的情况下,再版后记的愤怒与质询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女性学者的路并不容易走,学术界也是一个巨大的mojo dojo casa house,穿行其中迈向终点需要和智慧同等多的勇气——向先行的女性前辈们致敬。

  • 1 Alien 2019-11-10 18:09:52

    或许因为没读过金瓶梅抑或金庸,觉得美且晦涩,暗暗鄙视自己的文学修养。最赞同的一句话是“文学细读是文学学者的基本功”,不论是论文还是短文,作者都在旁征博引、仔细剖析。

  • 2 被迫改名 2020-07-04 17:14:02

    田晓菲写的真好!此书就我注意力所在,印象最深刻者莫过于“偏见”二字: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田晓菲在再版后记“权力的经济”中集中进行了抒发。

  • 1 小黄🍊 2020-10-23 00:34:23

    舒适圈之外的阅读,慢吞吞看了很久。留一星给未来的理解。

  • 1 贝壳环 2020-06-09 19:42:29

    虽然对辑二打开的作品更熟悉 但合上书凝固的还是读辑一时“最喜欢这篇”讲三遍的愉悦(我熔化

  • 1 革堇 2019-10-22 13:05:44

    “在三十五岁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幽暗的树林里。”从《神曲》到《红楼梦》,《金瓶梅》再到《鹿鼎记》,专业与通俗之间只隔了一个生活

  • 1 云在青天 2019-12-22 14:53:50

    64- 哈佛文学教授的阅读指南:从《红楼梦》、《金瓶梅》、《牡丹亭》、《十日谈》到金庸、艾柯、郁达夫,甚至是《大话西游》与《弗里达》,作者旁征博引,笔力深厚,却又带有一种疏淡自如的慈悲之气,爱了。 阅读是窗口,一千双眼睛会窥到一千个哈姆雷特,专业读者的析论,常让我有顿悟之感与击节之心。比如她讲到金瓶梅中的“慈悲”,讲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的鹿鼎记,讲牡丹亭中不可或缺的有趣闲笔“劝农”...... 再比如,昨晚看《星球大战》一头雾水,影院出来后,儿子逻辑严谨又充满哲学意味的讲述,让我茅塞略开...... 王夫之评谢脁:“其华可及,其净不可及也”,常常停下,懂得留白,实非易事。 “少年时看书,在书中看到的总是自己;年长后,才逐渐开始听到他人的声音”,深以为是。

  • 1 徐慢懒 2019-10-15 22:41:16

    看看人家写的文本分析,再看看自己的,不喝点酒都说不过去了

  • 3 Λ.о 2020-02-18 16:21:02

    田晓菲在后记里写道:“思想没有性别。学问没有性别。勤奋与敬业没有性别。”读者评论时不要再将性别放置于贬抑或赞美中,好像不加上它话都说不利索,而她,有思想,有学问,勤奋且敬业,值得鲜花和掌声!Bravo!!今晚看《弗里达》好了:D

  • 1 SeahorseWish 2019-12-23 23:24:41

    一本高级的安利着中国文学的评论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