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的原文摘录

  •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查看原文)
    迷雾之星 2012-12-04 20:57:11
    —— 引自章节:第一章: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 是否具有世界文学的观念、视野与眼光,是区分“微观”和“宏观”比较文学的依据。 (查看原文)
    迷雾之星 2012-12-04 20:57:11
    —— 引自章节:第一章: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 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查看原文)
    迷雾之星 2012-12-04 20:57:11
    —— 引自章节:第一章: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 从古今日本文学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证来印证这一论断。日本古代作家都是皇国主义者,古代文学作品中虽很少出现直接歌颂天皇的作品,恐怕主要因为皇室的权威在《古事记》编纂后并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和挑战。因为从历史和现实中看,最需要别人歌颂和美化的人,常常是心虚的、不稳固的。武士势力崛起后,天皇的权力被削弱,但天皇的权威却没有被削弱,尊皇意识更加强化。在《平家物语》等战记物语中,作者对武士飞扬跋扈、轻视皇室权威作了明显的批评。到了近代文学中,受到西方民主文化影响的作家们,仍然将天皇作为精神支柱。 (查看原文)
    2020-05-14 13:12:43
    —— 引自章节:一、思想构造:皇围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 宏观比较文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价值,它和以梵·第根为代表的作为独立“学科论”的微观比较文学方法论的路数很不相同,差异很大。法国学派开创的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总体上属于对具体作家作品、对具体事件的微观比较研究,其基本性质是重材料、重实证的事实判断;而宏观比较文学则是民族文学、国民文学之间的总体比较,重印象描述,重直观感受,重总体把握,所做的是直觉、观相的审美判断。 宏观比较文学与美国学派也有不同。美国学派是以理论研究为旨归的比较研究,以具体的理论“问题”为基本单元,它要探讨的是规律性,寻求的是规律性、整体性,指向的是全球性、世界性、普遍性。而宏观比较文学则以整体的民族文学、国民文学为比较对象,所要描述和呈现的主要是“形态性”,追求个别性、民族性、特殊性。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将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汤因比(1888—1960)。他在长达12卷的《历史研究》(1934—1961)的“绪论”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或译“单元”)问题,即历史研究以什么为基本单位的问题。汤因比批评了以往西方史学研究中将一个民族国家加以孤立研究的弊端。他提出,近几百年来,许多国家试图自给自足,实现自我发展,这种表面现象诱使历史学家们一直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即对各个民族国家进行个别的、孤立的研究。事实上,整个欧洲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民族国家能够自行说明其自身的历史。无论是作为近代国家之典型的英国,还是作为古代国家之典型的古希腊城邦,二者的 历史都证实,历史发展中的诸种动力并不是民族性的,“发生作用的种种力量,并不是来自一个国家,而是来自更宽广的所在。这些力量对于每一个部分都发生影响,但是除非从它们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做全面的了解,否则便无法了解它们的局部作用。”因此,为了 理解各个部分,必须放眼于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汤因比的这种“整体”的研究,就是以“文明社会”为基本单位的“跨文明的比较研究”。为了更好地展开这种“跨文明的比较研究”,汤因比将斯宾格勒划分的失之于粗放的8种文明形体,再加以细化和优化,将世界历史上的各民族文明划 分成21种文明,后来又增加到26个、37个文明,并且认为西方文明不是特殊的中心,而不过是这一类文明中的一个,世界上的各个文明是“价值相等的”。他还把各种文明都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为揭示各种文明的兴衰规律,而建立了一套“挑战应战”的文明存续的“模式”,并以这套模式进行所谓“经验的比较研究”。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将日本的“文化模式”归纳为“菊花”与“刀剑”,这两者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基本象征”。后来有日本学者和迁哲郎在《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年)一书中,将世界风土分为“季节型文明”“沙漠型文明”“牧场型文明”;日本学者筑波常治在《米食·肉食的文明》一书(日本放送协会,1970年)中,将西方文明概括为“肉食的文明”,将东亚文明概括为“米食的文明”;还有中国学者将中华文明概括为“黄土”,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称为“蓝海”;等等。这些 “基本象征”物的发现和概括,在经验性的具象中,包孕着巨大的意义信息,为比较文化提供了奔腾的灵感和新颖的角度,特别是对各民族文学的宏观整体的比较,即笔者所提出的“宏观比较文学”,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斯宾格勒(1880-1936)在《西方的没落》中创立了“世界历史形态学”,将各种文化视为一种生物有机体,认为世界各种文化都要经过一个起源、生长、衰落与死亡的过程,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质,同时又有着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同源性”,因此在不同文化之间,就具有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宾格勒又把他的“世界历史形态学”称为“文化的比较形态学”①。由此,他将世界文化分为八大形态: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和墨西哥文化,并且以他那直觉的、“观相”的、审美的方法,通过整体的鸟瞰方法和同源的模拟方法,为每一种文化找出了一种所谓“基 本象征”(一译“原始象征”),如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有限的实体”,西方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无穷的空间”(又可称为“浮士德文化”),古埃及文化的原始象征是“道路”,阿拉伯文化的基本象征是“洞穴”,中国文化的原始象征是“道”,俄罗斯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没有边界的平面”,等等。虽然这些“基本象征”物的抽象与解说大都失之于晦涩难解,但却在文化多元主义的基础上,为各民族文化的总体的对等比较提供了前提。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宏观比较文学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进一步提出方法论依据的,是德国斯宾格勒的“基本象征”论、英国汤因比的“文明形态论”。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从文化哲学的高度,为宏观比较文学进一步提出学理依据的,是19世纪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一译“泰纳”,1828—1893)。他把达尔文科学进化论学说和黑格尔哲学,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哲学,以及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斯达尔夫人的地域文学论结合起来,在文学史研究中提出了影响和决定文学发展进程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论,并在其代表作《艺术哲学》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哲学的理论体系。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宣称,全书意在阐明文学创作及其发展取决于三种力量或三个元素:种族、环境、时代。①在丹纳看来,“种族”是一种生物学、遗传学的范畴,是由先天所决定的某些民族特性,强调的是固定不变的生物学的特征;“环境”则主要是社会人文环境,还有自然的物质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因素,强调的是横向的地理性、空间性的因素;“时代”则是一种时序上的区间划分,强调的是历时的、纵向的历史性因素。在法国及欧洲的比较文学学术史上,丹纳的文学“三要素决定论”,一直被法国学派的巴登斯贝格等人认为是和比较文学“背道而驰”的。②因为按照种族、环境与时代的三要素决定论,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不受外来影响和制约的文学艺术越是完美,因而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就成为微不足道的甚至有害无益的东西。而后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和学派在法国成立的时候,恰恰就是以研究文学传播交流与相互影响为主要任务的,因而丹纳的观点消解了这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在理论与方法上对宏观比较文学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首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理论家弗·施勒格尔(1772-1829)。他在古希腊-罗马、德国及整个欧洲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欧洲各国文学的民族性与欧洲文学的统一性的观念,在“民族文学”与“区域文学”的相互关联中看待和评论作家作品与各种文学现象。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从“集体性的、现实的比较”这种方法论出发,斯达尔夫人一方面是在比较中描述德、法、英文学的总体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将文学本身的影响因素与文学的背景因素——政治、社会、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等,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整体,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关于德法两国文学总体民族风格的不同,关于不同的民族语言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关于英、德、法各国的宗教、民族性格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关于德法两国文学与社会大众、与读者的关系,关于德国人与法国人的不同的思维特点对文艺创作的影响等,斯达尔夫人都做了比较阐发。即使是比较单个的作家,斯达尔夫人也是将其置于一个国家的总体的文化、文学背景上加以比较考察。换言之,她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国家的某个作家的作品,总是将他们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比较。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斯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与研究,开了欧洲区域文学划分与研究的先例。在《论德国》第二部分中,斯达尔夫人指出:只有对这两个国家进行集体性的、现实的比较,才能弄清楚为什么它们难于相互了解 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斯达尔夫人的宏观比较方法论。从《论德国》第二部分的整体内容上看,所谓“集体性的、现实的比较”,不是单个作家的一对一的比较,而是一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集体性的”比较,亦即总体的、描述性的比较。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在欧洲的比较文学学术史上,18世纪伏尔泰的《论史诗》对欧洲各国文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所做的评论,开了宏观比较文学的先例。此后,这种宏观比较评论的方法在法国的浪漫主义先驱作家、批评家斯达尔夫人(1766—1817)的《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两部著作中,被充分运用并展开了。受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地理气候决定论的观点的影响,在《论文学》一书中,斯达尔夫人将欧洲各民族文学划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两部分。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朝鲜文学一直使用汉字、写作汉文,因此基本上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三国时期和统一后的新罗时期,一般文人士大夫面对中国,自称“东人”或“东方”,而称汉学为“西学”,面对汉文化特别是唐朝文化的繁荣强盛,普遍怀有敬畏感、自卑感,同时也产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学的自觉追求。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在古代世界,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由于视野有限、自国中心意识及文明优越感很强,跨文化的比较文学观念迟迟未能形成。而比较文学意识最强的,则属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阶段兴起的国家,如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在这些国家中,有的本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帝国(如阿拉伯帝国),有的是在文明中心国(如中国)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如日本、朝鲜),容易产生异文化观念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
  • “宏观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概念,是我在2006—2008年间明确提出来的,指的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世界文学为基本概念,以世界文学或总体文学为广阔背景的比较研究。 (查看原文)
    额long 2023-10-11 11:15:18
    —— 引自章节:新版绪论/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