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2019-11-27 09:09:58

    先是被封面吸引,后来发现是周伟伟设计的,还真有点出乎意料的惊艳。典型的战后小说,表述并不刻意,但字里行间能听见呼号。如果拍成电影会很不错吧。

  • 3 danyboy 2020-07-31 18:30:13

    好看,反战小说一般都会挖掘角色面对死亡时的绝望,服从命令带来的异化,侵略战争的普通士兵更要面对承担战争责任下的无意义。所以,很多反战或者说战后文学都很相似。但这本书确实很好看,有特色,不容易:1、有匠心独运的情节,而不是一味渲染情绪和心理,《日落处》尤其如此,作者精心结撰了一个俄狄浦斯王式的悲剧。2、心理描写能够借助景物和动作来表现,不是一味的抒发。3、最喜欢的确实是《幻化》,已经脱离了战后题材,将战争创伤隐藏在幕后,并与和平时期现代人的另一种无意义相互映衬,彼此阐发,两个人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一,最终合二为一,无论是技巧还是叙事都属上乘。特别是在结尾之前,那些琐碎的旅行见闻和记忆的闪回,看似都是闲笔,透着无聊,但不知不觉间会觉得生动、真实。《幻化》比另外两篇要出色成熟的多。

  • 5 ly的读享生活 2019-12-06 09:28:09

    日本人喜欢把团体摆在第一位,我以为,这是战争的一个根源。梅屿春生小说予我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离散感和间距感,他们开始意识到并且寻找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因此质疑战争与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所以,三部小说都落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然后才是外化的行为,通过心理层面的细腻挖掘来揭示战时和战后日本国民的精神气质。另外的共同特征,即“男-女”的对应,作为战争主体的男人陷入了末世情结,迷惘绝望,他们在小说里是以实像现身,但在情感上是虚无的,相反,以侧面虚笔描写的女性,却仿佛有着更实在的力量,可以成为男性的救赎,而男人对于所渴望的女性(或女性所代表的的家庭归属)的无法触及,加深了小说的幻灭感。在《幻化》,青年丹尾也是五郎的一重化身,比之《樱岛》与《日落处》,《幻化》更复杂也更成熟。

  • 2 ががばば 2019-11-24 13:09:18

    这本集子中所选的三篇作品都很不错。《樱岛》和《日落处》两篇,字句之间都散发着无法抑制的对于战争的厌恶,进而延伸成人心因战争而造成的扭曲,对于生命的意义之有无的怀疑。《幻化》则用稍长一些的篇幅,在几乎没有拼接痕迹的时空跳跃叙事之中,描绘出一个与自我痛苦挣扎着的矛盾个体。梅崎春生的叙述并不激烈,但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是无比沉重的呼喊与控诉。 译后记中引用的那段梅崎春生的话说得特别好:“小说用以确认人的存在,因此,小说与人共存。”毫无疑问,梅崎春生的小说是“与人共存”的。真正优异的文学作品,其着力点往往都是个体生命本身。

  • 0 韧勉 2019-12-22 13:21:42

    本书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第一人梅崎春生的经典作品结集,“战后派文学”是指二次大战后日本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流派。成员多数是战后初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中、青年作家,他们在军国主义统治期间,饱受摧残、迫害、从本身经历中认识了军国主义的罪恶和现实社会的弊端,因而或控诉军国主义镇压人民的法西斯行径,或揭露日本军队内部的黑暗腐败与不人道,或描述侵略战争在人的心理、生理方面造成的扭曲与恶劣影响,或反映日本军国主义的衰败与普通士兵厌战绝望的情绪。他们作品中的强烈的愤慨和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对日本文化的复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全书三个故事《樱岛》讲述困守海岛时困兽之斗的迷茫士兵,《幻化》书写了战后一老一少旅行散心中的创伤回忆与自我觉醒。最喜欢《日落处》一篇,逃兵与追逃者心灵与手枪的对决,最后一幕细节描写神韵通灵。

  • 0 虾米 2019-11-23 10:50:02

    两篇战时,一篇战后,写的都是战争创伤,文笔散漫,很好地冲抵了情绪上的内在紧张。《樱岛》写人性弱点在战时的放大,《幻化》则给人一种感觉,主人公无意志的流浪,出自某种“阴谋”的设计。《日落处》堪称杰作,逃兵共同的经历非但没能使他们走到一起,反而扩大了心灵的罅隙。作者将他们置于“囚徒困境”中,他们讨厌彼此,又时时需要对方来证明自己作为逃兵的“正当性”。心理描写节制而富有余味。

  • 1 彼岸 2019-11-07 10:06:03

    读了还是挺震撼的,在军规和人性之间、生与死之间挣扎,写尽了在战争这样残酷的背景下,人性的复杂。

  • 0 阿梦 2020-06-16 22:10:14

    三篇反战短篇小说,淡化二战日本战争发起国的历史背景,以战败前夕与战争结束后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战争这种组织性行为对于个体结构性的负面影响。个体犹如蚂蚁一般听凭组织号令集结成群,向着一个看似宏大、意义非凡,实则自取灭亡的明天整齐划一的阔步前进。身为战争工具的蚂蚁们,被强行抽离日常抛掷在朝不保夕的末日情结下。有的人行走在队伍之中,因为渴望活下去而不断脑内预演着死,不安、迷惘、绝望摧毁了人心却没有带来任何意义;有的人徘徊在队伍边缘,但在组织内自由外皆看不到个人生存的空间与希望,双重矛盾加重了死亡的阴影;侥幸走到战争尽头的人,带着战争带来的持续影响生活在昔日的噩梦里。个体对于战争只是数字,战争对于个体却是实打实的虚无、厌恶、幻灭,不断分化、瓦解着个体作为人生存的根基,使人走向灵与肉的孤立、灭亡。

  • 0 四月的马尾 2022-02-18 22:00:47

    不喜欢叙述的感觉。

  • 0 张灵感 2021-12-28 21:44:17

    虽然是虚构,但战争的烙印感很强也很真实,绝望的阴影扣住大地。技巧和节奏都好,最后一篇,走火山口的情节设计也相当喜欢。

  • 0 不喜欢紫外线 2022-01-15 23:39:35

    一位日本作家反思侵华战争的作品 由一位南京大学译者翻译 本身也有很特别的意义 尤其喜欢同名的这篇 林总的回忆和现实的交织 仿佛真如精神病患者在叙述那样 战争的创伤与记忆永远也无法抹去 无论日本右翼如何颠倒黑白 如今的日本社会就像书中的主角在思想政策文化上不断精分撕裂着

  • 0 Petropolis 2023-12-17 14:22:46 广东

    完美的氛围,每一个字都完美,我太爱梅崎春生的作品了。

  • 0 芸台 2021-01-22 14:52:45

    回忆起来觉得还是值得读 当然 也和鹤见俊辅的书有关

  • 0 风雪 2022-07-26 06:27:54

    他上过战场

  • 0 Fitz 2022-06-29 22:35:03

    去年6月某个静谧午后开始读这个小说集,当时只读完第一篇《樱岛》,时隔一年在怀有同样心情的6月读完这本书剩下的两个故事,算是遥相呼应,很喜欢《幻化》这篇小说,很久以来我不也是时不时在做这样的寻找吗,可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想找到失去的一切,虽然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目的,但内心就是不断在驱使自己去寻找。这位战后小说家有明显收到电影影响的痕迹,那代日本作家里这样的情况好像很普遍,很有意思的现象,文笔也是我喜欢的类型,想看看他的其他作品。都2022年了,其实翻译小说的书目选择并没有多么丰富。

  • 0 失鷳齋 2023-01-06 20:44:49 北京

    彻底的麻木冷漠与绝望。复杂深邃的思考不在此据有一席之地,反而是放弃意义的幻想与自我安慰。起码在精神上,战争杀死了所有参与者。无论樱岛上还有没有苟活的人。梅崎春生的故事相对三岛由纪夫而言,后者更有一种带浮光幻觉的美的叙事,前者在这几篇作品里是一种生死见的恍惚虚幻。

  • 0 2022-12-31 17:23:46 四川

    《桜島》取材自梅崎春生在鹿儿岛当通讯兵的经历,敗戦直前に控え涉及求生欲或反战情绪,没有剖析国家是如何征用战争机器的问题,只写到轰炸后的废墟,尽头是大海,初夏阳光照射下的美军机翼,泛着匕首般刺眼的亮光。 以及在消耗殆尽的态势里透露出的死亡美学:人像飞蛾赴火,脆弱地走向灭亡。就像田边元写的:“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没什么好怕的”,但战场上的生死往往是由极其偶然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存在主义式的生存焦虑 通过赴死来维系帝国生命,肉体却要执拗地残存,变成蚂蚁那样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感情的动物,顽固不化直到被榨干,这种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甚至能“生出些残忍的喜悦”。直至《幻化》里多年前的通讯兵已变成蓬头垢面、患精神疾病的潦倒中年人,亦像梅崎本人伴有幻听等功能性障碍,抑郁、加上嗜酒,这种状态几乎成其生涯基调。

  • 0 inn 2023-04-28 10:26:14 广东

    战后派这帮写小说真的不行。

  • 0 Jon 2023-03-19 19:30:05 上海

    读这小说需要很强的共情能力 还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类似的经历 否则真的很容易在大量虚无的修辞中走神…

  • 0 空空野 2023-05-14 13:57:15 山东

    看完譯後記,怪不得有種作者親臨現場之感。第三篇幻化一邊看一邊有種電影場景的即視感,作者好細膩,細膩到會讓你更加憎惡戰爭。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