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能特别自如地讲他自己想讲的东西,完全看不到来自教育、环境、传统的影响,也没被所在年代里的文化现状定型,同时又没被作家心中常常出现的“过大的自我”反噬,DFW有一种水火不浸的独特,而且他还从来不用故意独特来反叛、嘲讽既定文化模式。这种从文风到思考方式完全彻底独立的作者,是在一个表达自由、稿酬优厚、独立撰稿身份安稳,同时社会文化又足够纷杂、异样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自我内心小战争”和“我与文化的小对战”。虽然DFW最终是在他自己的灵魂痛苦面前“以身殉职”了,但除了这最终的行为本身,他生前的文化行动,其实不无矫情成分,可能“后现代赤子”就是用矫情来反讽矫情的(就像沃霍尔曾经用做作来抵御做作),是“我在杀了文化之前,先杀了我自己”,和从前的英雄们“用陨身证明环境之不清白”不太一样。
对于那些觉得华莱士难读的人来说或许是个契机,第二篇采访围绕《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展开,第三篇《跳跃的无穷》,第四篇《遗忘》,总得来说华莱士是把小说当作自己理解世界的思考方式。而脚注正是一种曲折、跳跃、循环的思维方式。同时流行文化和迷影元素的影响也表现在于华莱士身上。
华莱士的访谈可以与电影《旅行终点》互为参考来看。多数时候他比采访人更加聪明(这是受访者常常会表现出的一种特质),却又恰到好处。有的采访甚至以他留下一个问句结束,让我一时以为言未尽意。华莱士成名时与现在的我相差不了几岁,他如此了解美国社会表象下的文化特质,既不像又太像一个X世代年轻人。
「加倍努力培养耐心、礼貌和想象」与「某种可怕的负担」两篇最好。原以为DFW写康托尔是有意为之,没想到也是机缘巧合,只是仍有一种良好的数学自觉。「流行文化、广告或电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就如同浪漫者的世界总是充满树木、潺潺的小溪、山脉和蓝天。」「对我来说,大部分脚注是我在创作《无尽的玩笑》时随意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的内容,所以说它们好像在模仿一种曲折、跳跃、循环的思维方式。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但我个人思考事物以及体验事物的方式绝对不是线性的,也不是有秩序、有层次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往复。」
和他自己的作品相比,真是乏味无趣的很。不过还是有些闪光点存在:“我个人思考事物以及体验事物的方式绝对不是线性的,也不是有秩序、有层次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往复。” “我不是特别喜欢在非虚构作品中加入人物角色。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物角色是虚构作品的核心,因此不应该出现在非虚构作品中,尤其是那种试图向你展现思维过程的非虚构作品。”“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孤独感。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者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你也不知道我的内心。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翻越你我之间的那堵高墙。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因为与人物角色建立精神或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是作家通过艺术手法造成的错觉或设计的策略。”
乏味的理工男。
真的是很美国的一位了,推崇的小说家都是英语作家。。。
对于那些不赞同的人和事,要加倍努力地培养耐心、礼貌和想象力。
还没看过他的作品,但是从访谈中可以看到早慧而不安的才华在跃动
2020年061本:天才的敏感与忧伤,如果你一直沉浸于书本和想象的世界,很难找到与现实的共振点,尽管以他的敏锐并不难发现。 有魔力的小说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感同身受。这种情况不会一直发生,它们只是短暂的闪光或火焰。我有时候便会获得这种体会,让我在智力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不再感到孤独。我感到充实,仿佛获得重生,与小说或诗歌中的另一种意识进行了一场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这种体会是我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无法得到的。
藏书阁打卡· 没看过他的作品,看完访谈录确信自己也不会去看了,这个人比较无聊(难道是对理科男的偏见? (一定不是!感觉就是,他明明想要表达的东西特别多,但就是不明说,还有那么一丢丢看不起某些读者(也许是我的错觉…小说让他逃离现实世界里那种永恒的孤独感,获得一种新生,让他在智力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不再感到孤独。处处可见他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情绪,所以抑郁症的他在家自杀身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微信读书看完六本,顺利拔草实体书
读华莱士确实很有意思,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除了为他的愉悦、自由、潇洒所吸引,也不能忘记那总是出现的头巾上也存有他企图遮住的汗水。
人比较有意思,访谈着实无聊(集合了一个系列粗制滥造的已故热门作家访谈),加上“最后的访谈”作为包装。或许只能视为一种比较精明的营销手段
比起他那些曲里拐弯的小说,访谈中的DFW对答清晰,言之有物,表述虽然不失机锋却要容易亲近得多,露出天才在松弛状态下的正常一面。准确描述不可描述之物的聪明劲儿,和不懂掩饰而暴露的老实相,仍非常可爱,可惜这里收的访谈太少了,有些也比较无聊。很高兴知道华莱士也是爱狗之人,“我开始变得离不开它们,事实上,我需要与一只或更多只狗待在一起才感到舒适,也才会有想要写作的感觉。”
这种访谈是多家媒体的杂烩合集,多数访谈围绕的话题也都是彼时彼刻的事件回复,远远没有巴黎评论那样的访谈质量。所谓“最后”也就是书中有一篇作者生前所接受的媒体最后一篇访谈罢了,总体是噱头大过内容的书。
已读066,很短的一篇集子,第一篇和倒数第二偏质量更好,提问者明显深入到了华莱士观念的核心。越发觉得作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及如何安排ta的生活是件更加本质的事情,从中生长出了他们的作品
不感兴趣
华莱士真是太好玩了,无愧于《无尽的玩笑》。他说啥都是半真半假,读者千万别跟他认真。关于写作,华莱士对自己有一个认可:真的不是吹,什么都能写。其实,他的确挺美国的,至少深谙所谓的美国精神。
2019118: 部分访谈质量太差,充斥着各种不知所谓的无聊问题。虽然太过于严肃而显得有点无趣与乏味,但华莱士的回答总体上还算诚恳,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很多作家都谈过,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非常奇怪、复杂、难以言说的关系,华莱士说:你将会发现人们对你作品的反应与你在创作过程中的设计是多么地天差地别,同时,你会发现他们对作家的感受和评价与你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多么地不同。这恰好可以印证了艾柯所说:文学作品邀请我们自由地作出解读,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道理,让我们直面生活的不确定性。最能够王以为小说家感到欣慰的是,在读者的启发下,他发现了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解读方式。
「我们有时候真的可以由衷地为某件事情而哭泣,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们必须生活在一个由聪明、疲惫、成熟的人们组成的世界里,并且非常希望得到这些人的重视。」
>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的访谈
18 有用 室内滂沱 2019-09-04 06:45:08
能特别自如地讲他自己想讲的东西,完全看不到来自教育、环境、传统的影响,也没被所在年代里的文化现状定型,同时又没被作家心中常常出现的“过大的自我”反噬,DFW有一种水火不浸的独特,而且他还从来不用故意独特来反叛、嘲讽既定文化模式。这种从文风到思考方式完全彻底独立的作者,是在一个表达自由、稿酬优厚、独立撰稿身份安稳,同时社会文化又足够纷杂、异样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自我内心小战争”和“我与文化的小对战”。虽然DFW最终是在他自己的灵魂痛苦面前“以身殉职”了,但除了这最终的行为本身,他生前的文化行动,其实不无矫情成分,可能“后现代赤子”就是用矫情来反讽矫情的(就像沃霍尔曾经用做作来抵御做作),是“我在杀了文化之前,先杀了我自己”,和从前的英雄们“用陨身证明环境之不清白”不太一样。
12 有用 鼠 2019-07-15 22:50:36
对于那些觉得华莱士难读的人来说或许是个契机,第二篇采访围绕《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展开,第三篇《跳跃的无穷》,第四篇《遗忘》,总得来说华莱士是把小说当作自己理解世界的思考方式。而脚注正是一种曲折、跳跃、循环的思维方式。同时流行文化和迷影元素的影响也表现在于华莱士身上。
4 有用 伊夏 2019-08-05 22:42:40
华莱士的访谈可以与电影《旅行终点》互为参考来看。多数时候他比采访人更加聪明(这是受访者常常会表现出的一种特质),却又恰到好处。有的采访甚至以他留下一个问句结束,让我一时以为言未尽意。华莱士成名时与现在的我相差不了几岁,他如此了解美国社会表象下的文化特质,既不像又太像一个X世代年轻人。
6 有用 余颜 2020-08-06 02:58:10
「加倍努力培养耐心、礼貌和想象」与「某种可怕的负担」两篇最好。原以为DFW写康托尔是有意为之,没想到也是机缘巧合,只是仍有一种良好的数学自觉。「流行文化、广告或电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就如同浪漫者的世界总是充满树木、潺潺的小溪、山脉和蓝天。」「对我来说,大部分脚注是我在创作《无尽的玩笑》时随意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的内容,所以说它们好像在模仿一种曲折、跳跃、循环的思维方式。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但我个人思考事物以及体验事物的方式绝对不是线性的,也不是有秩序、有层次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往复。」
1 有用 欢乐分裂 2019-08-25 12:45:35
和他自己的作品相比,真是乏味无趣的很。不过还是有些闪光点存在:“我个人思考事物以及体验事物的方式绝对不是线性的,也不是有秩序、有层次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往复。” “我不是特别喜欢在非虚构作品中加入人物角色。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物角色是虚构作品的核心,因此不应该出现在非虚构作品中,尤其是那种试图向你展现思维过程的非虚构作品。”“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孤独感。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者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你也不知道我的内心。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翻越你我之间的那堵高墙。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因为与人物角色建立精神或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是作家通过艺术手法造成的错觉或设计的策略。”
1 有用 把噗 2019-07-10 20:05:36
乏味的理工男。
1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19-07-17 17:10:33
真的是很美国的一位了,推崇的小说家都是英语作家。。。
0 有用 shininglove 2020-01-26 09:47:00
对于那些不赞同的人和事,要加倍努力地培养耐心、礼貌和想象力。
1 有用 陈楸帆 2019-07-08 09:29:08
还没看过他的作品,但是从访谈中可以看到早慧而不安的才华在跃动
1 有用 Ubik 2020-03-19 23:03:08
2020年061本:天才的敏感与忧伤,如果你一直沉浸于书本和想象的世界,很难找到与现实的共振点,尽管以他的敏锐并不难发现。 有魔力的小说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感同身受。这种情况不会一直发生,它们只是短暂的闪光或火焰。我有时候便会获得这种体会,让我在智力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不再感到孤独。我感到充实,仿佛获得重生,与小说或诗歌中的另一种意识进行了一场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这种体会是我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无法得到的。
1 有用 空山 2019-07-31 05:50:33
藏书阁打卡· 没看过他的作品,看完访谈录确信自己也不会去看了,这个人比较无聊(难道是对理科男的偏见? (一定不是!感觉就是,他明明想要表达的东西特别多,但就是不明说,还有那么一丢丢看不起某些读者(也许是我的错觉…小说让他逃离现实世界里那种永恒的孤独感,获得一种新生,让他在智力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不再感到孤独。处处可见他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情绪,所以抑郁症的他在家自杀身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微信读书看完六本,顺利拔草实体书
1 有用 中信大方 2019-08-21 15:28:31
读华莱士确实很有意思,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除了为他的愉悦、自由、潇洒所吸引,也不能忘记那总是出现的头巾上也存有他企图遮住的汗水。
1 有用 q 2022-08-30 00:48:24 上海
人比较有意思,访谈着实无聊(集合了一个系列粗制滥造的已故热门作家访谈),加上“最后的访谈”作为包装。或许只能视为一种比较精明的营销手段
1 有用 渡边 2019-07-25 16:44:54
比起他那些曲里拐弯的小说,访谈中的DFW对答清晰,言之有物,表述虽然不失机锋却要容易亲近得多,露出天才在松弛状态下的正常一面。准确描述不可描述之物的聪明劲儿,和不懂掩饰而暴露的老实相,仍非常可爱,可惜这里收的访谈太少了,有些也比较无聊。很高兴知道华莱士也是爱狗之人,“我开始变得离不开它们,事实上,我需要与一只或更多只狗待在一起才感到舒适,也才会有想要写作的感觉。”
1 有用 何适之 2019-08-25 17:32:39
这种访谈是多家媒体的杂烩合集,多数访谈围绕的话题也都是彼时彼刻的事件回复,远远没有巴黎评论那样的访谈质量。所谓“最后”也就是书中有一篇作者生前所接受的媒体最后一篇访谈罢了,总体是噱头大过内容的书。
1 有用 春日迟 2019-10-28 14:56:03
已读066,很短的一篇集子,第一篇和倒数第二偏质量更好,提问者明显深入到了华莱士观念的核心。越发觉得作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及如何安排ta的生活是件更加本质的事情,从中生长出了他们的作品
1 有用 icegun 2019-07-18 14:40:35
不感兴趣
0 有用 Shirleysays 2019-09-06 08:20:55
华莱士真是太好玩了,无愧于《无尽的玩笑》。他说啥都是半真半假,读者千万别跟他认真。关于写作,华莱士对自己有一个认可:真的不是吹,什么都能写。其实,他的确挺美国的,至少深谙所谓的美国精神。
1 有用 成知默 2019-09-30 14:18:56
2019118: 部分访谈质量太差,充斥着各种不知所谓的无聊问题。虽然太过于严肃而显得有点无趣与乏味,但华莱士的回答总体上还算诚恳,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很多作家都谈过,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非常奇怪、复杂、难以言说的关系,华莱士说:你将会发现人们对你作品的反应与你在创作过程中的设计是多么地天差地别,同时,你会发现他们对作家的感受和评价与你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多么地不同。这恰好可以印证了艾柯所说:文学作品邀请我们自由地作出解读,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道理,让我们直面生活的不确定性。最能够王以为小说家感到欣慰的是,在读者的启发下,他发现了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解读方式。
2 有用 Fitzzzzzz 2019-11-27 10:40:18
「我们有时候真的可以由衷地为某件事情而哭泣,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们必须生活在一个由聪明、疲惫、成熟的人们组成的世界里,并且非常希望得到这些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