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周易(注音版)》内容简介:《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她就诞生在中华大地上。《易经》有多个不同的传本,据《周礼》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因《连山》、《归藏》有亡佚,流传至今的《易经》一般指《周易》。今所见到的各种不同传本,除卦次排列不同、卦爻辞有歧异外,“经卦为八,别卦六十四”的数目都是一致的。
人们常说的《周易》包括《经》和解经的《传》两大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易传》,是后人对于《经》的阐释,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
《易经》博大精深,弥纶万有,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是古圣先贤经邦济世之书,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最大的特点是...
《周易(注音版)》内容简介:《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她就诞生在中华大地上。《易经》有多个不同的传本,据《周礼》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因《连山》、《归藏》有亡佚,流传至今的《易经》一般指《周易》。今所见到的各种不同传本,除卦次排列不同、卦爻辞有歧异外,“经卦为八,别卦六十四”的数目都是一致的。
人们常说的《周易》包括《经》和解经的《传》两大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易传》,是后人对于《经》的阐释,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
《易经》博大精深,弥纶万有,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是古圣先贤经邦济世之书,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最大的特点是卦传图文一体、象数理气具全,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既是理学的,也是数学的,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她是祖先在天人合一境界中认知自然真理的结晶,是圣人之治方法论的天然运用,是对天地人万物规律的演绎,其中负载着宇宙的全息信息。古人有“善易者不占”的说法,《易经》的最高境界和实质就是一部慧智的心法,能够开发人的科学头脑与大智慧,是一部蕴藏着甚深科学智慧的经典。十六世纪前,中国正是在易学“象数理气”的滋养中,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走在世界前列。十六世纪开始,“易学”思想西传欧洲,又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进制的产生,电脑的风靡全球,都是《易经》科学魅力的展现。古老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源泉!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中,曰益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 · · · · ·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1]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帛书《黄帝四经九宫版》(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1]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帛书《黄帝四经九宫版》(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道德经老子思想在当代DVD》、《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1]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慧性图文画册》、《幼儿经典诵读教师用书》、《幼儿徒手操I 》、《甲骨文慧画·诗词篇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 》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目录 · · · · · ·
概述
信德具有正、厚、实、真四个子系统,因此,信德的培养需要培正信、厚信、实信、真信,这样才会完整。
要想改变信德的缺失状态,需要认清乱象,乱象就是修身病理变化,应当进行准确诊断,才能产生正善治的治理方案。从信德之正入手进行拨乱反正的治理,并且以信德之厚、实、真为标准,进行信德的内圣外王培养。
目录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 · · · · · (更多)
概述
信德具有正、厚、实、真四个子系统,因此,信德的培养需要培正信、厚信、实信、真信,这样才会完整。
要想改变信德的缺失状态,需要认清乱象,乱象就是修身病理变化,应当进行准确诊断,才能产生正善治的治理方案。从信德之正入手进行拨乱反正的治理,并且以信德之厚、实、真为标准,进行信德的内圣外王培养。
目录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二、信德的八正道
三、规避信德之偏
四、解决信德之歪
正文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1、万物自治,意识自扰
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了有为而治应当为无为而治服务。无为默默地主宰着有为。物相与有为相伴,宇宙中只有4%的物相可供有为寄宿,只是人们深陷于三维度后天物相有为世界,被常道意识的认知所局限,难以“出有入无”进入无为的96%的空间内。万物自治,意识自扰,这是黄老思想所掲示的一个重要自然规律。
2、用信德治理常道意识,令其觉悟大道 建立正信
成年人在重新建立信德的过程中,必定要向有为这个方向点点滴滴地积累。因为信德是建立在后天常道意识领域的,脾土主信,为后天之本,需要一点点地积累,然后才能进入先天当中。确立正信,恪守正道、正信的度数而不脱离,符合天道的规律,才可能产生极佳的治理效果,成就个人,成就国家。老子 “正善治”中正治的关键,就是用信德治理我们的常道意识,令其觉悟大道建立正信。人的一生是否能够生存得有价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真能符合大道自然的法则规律,并在人间行之有效而获得成功,关键是常道意识的阴转阳改变、霸治向王治的改变。而意识改变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修为、修持,就是信德信仪正善治的建立和培养。只有把握住这个核心,我们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人。持守和把握住了做人一生的后天之本,这才是真正的信德认知。正信载物,承载化生五德,使正信恢复生机活力。以“正”承载生命的一切,拨乱反正是修信的魂。治乱的良方是在常道意识中建立正信的品格,治乱的良药是坚持让后天脾胃服食先天的信德能量。
3、五德攒簇有力量
五德攒簇有力量,攒簇五德出四象,只有把心肝脾肾肺、仁义礼智信的能量全部修完整了,才可能出现四象。
在立信培信的过程中,义德、仁爱、礼德要各当其位,智识的小指也应当敛藏到位,都要与信德紧密地配合。
二、信德的八正道
信德之正的培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提纲挈领地把握,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以下是信德的八正道,从纲目经纬规矩六个维度,分别从八个方面,对信德之正的内容进行了归纳。
八纲:正信、正智、正礼、正义、正仁、正法、正德、正道;
八目:正治、正明、正识、正形、正意、正气、正心、正性;
八经:正中、纯正、中正、端正、正直、公正、真正、正真;
八纬:正觉、正形、正言、正息、正听、正知、正见、正慧;
八规:持正、秉正、守正、修正、纠正、矫正、匡正、养正;
八矩:法正、正规、正中、正轨、严正、正当、正常、正果。
如果能把八纲、八目、八经、八纬、八规、八矩都做到了,在信德的培养方面就没有遗漏了。按照这些标准去衡量言行,就容易在外王系统超越自我;以这些标准来重塑内在的后天智能,就容易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三、规避信德之偏
信德偏颇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对偏颇错误的信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规避和清理,从而坚定不移地守住正。
1、信德出现歪曲邪曲的根本原因
信德之所以会出现歪曲邪曲,根本原因是意识存在邪识。一旦自己的邪性、邪识产生,那么信就完全发生了颠倒,甚至使人难以理解,不认识从前的自己,或者不认识从前的朋友、同事。这就是因为意识的邪识生成了,完全颠倒了心性。人人先天灵光当中都具有正信,但是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对与错,却关系到是否能引导先天正信屹立起来,透发出来,成为意识的主宰,爆发出能量。
成年人当面说鬼话欺骗人,很多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坏孩子,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孩子们的正信毁之殆尽。有的是用自己错误的言行,甚至是用强行式的语言,暴力摧毁孩子们天真的正信,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正确看待信德当中的一些偏颇现象
对于信德当中的一些偏颇现象,我们要从理论高度进行充分认识。“道0”“德一”不守,离道失德就进入了二,阴阳共构的顺逆之变,必然存在着大量竞争,甚至是残酷地相争、斗争不息。至道畏因,为而不争;圣道畏因,避斗用争,用无为而治,以善、正、真进行竞争。顺天应人即是无为,替天行道即是无为竞争。王道用斗争,恪守顺天应人、替天行道的原则。而霸道用斗争,却是假借顺天应人,替集团或个人谋利益,益己之斗,利己之争,乱象纷生。例如,当年周文王、周武王站在“替天行道,我当其责”的立场上,坚决伐纣。黄帝战蚩尤。这些都是他们在深刻地领悟了信德的基础上,去感格天道,把握自然法则、规律、秩序,正确掌握时间点和空间点,所采取的作为,符合度、数、信,这就是最佳的一种守信。
3、信德之偏的表现
《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曰:“道生法。”遵从道法来实现内圣外王修身治世,掌握信德真正的正而不偏是关键。倘若开口称自己是替天行道,实际上是心不正、意识歪,只为了私利和欲望服务,什么违背天道的事情都敢做;或者认为大家都是为了赚钱,别人造假所以我也要造假,众邪不耻,把错误的都当成正常的,把邪曲当作正确,等等类似现象,其实都是信德之偏的表现。
4、用正信扭转歪曲斜倾
诚心正意方可修正信,歪曲斜倾只有正信可以扭转。正意立正信,拨乱可反正,尊道先贵德,诚心明道径,把乱象分辨清楚,才能建立正信而不迷失。信德的失正,必然先歪后斜陷邪魔。意识失正,一切有为而治如果不是在正道之治的信德基础上,建立顺应天道的规律和秩序,恪守住天道的法则,那么必将错误累赘如山。在偏信的指挥下,人们往往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做那些白耗精炁神的傻事。这就使得他生命体内在仓库里面的能量和通过食物吃进去的能量,都做了无用功,这个人也必定是非常劳累和辛苦的。
5、如何将正信确立好,而不产生歪斜偏曲?
需要我们认清楚信德之偏,明白自己偏在什么地方,不能够背离信德原则地去计算。人本应当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而去守候其中的变化,如果人为地、有为地消耗自己的精炁神,背离天道的清静无为,当然就会耗竭自己的精炁神。要么造因,要么造业,要么损人,要么害己,累赘将会堆积如山,导致乱象频生。要避免这些现象,就要认识清楚信德之偏,将自己的起心动念确立在正道修身的基础之上。
四、解决信德之歪
1、不正即歪,如常言所说的“歪七歪八”。歪七,是指在先天上歪;歪八,是指在后天上歪。因为七是先天的成数,八是后天的成数。实际上,“歪七歪八”,就歪在信德、信念上面。
2、正信不立的危害
正信不立,歪理邪说就会盛行。歪心邪意、揣歪捏怪、歪风邪气、歪谈乱道、邪魔歪道、歪门邪道、诡辩邪道等,在民族正信不立、国家正信未立、团队正信缺失、家庭正信未建、个人正信未生时,必定是个人、家庭、团队、国家、民族治理中滋生混乱、祸乱之根。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认清识透的一些现象。
意识偏斜则信仰乱,信仰丢失则魔性起,就会出现邪门歪道、邪门邪路、异端邪说等众多邪的表象。歪理邪说会多到“正”没办法立起来的程度,多到只有依靠非常强大的行政力量才能把“正”重新恢复起来。
邪的组词
邪信,邪智,邪礼,邪义,邪仁,邪法,邪教,邪道。
邪气,邪魔,邪意,邪术,邪心,邪爱,邪名,邪形。
邪径,邪惑,邪思,邪视,邪说,邪见,邪行,信邪。
邪性,邪欲,邪情,邪念,邪谋,谗邪,邪淫,邪恶。
邪伪,邪妄,邪谗,谄邪,邪滑,阴邪,邪秽,奸邪。
3、把异常的信清理在萌芽状态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信德之歪、信德之邪的破坏力,要把那些不正常的,容易在魔性状态下诞生的异常的信清理在萌芽状态。与信有关的问题都不可小视,由于它诞生在常道意识当中,直接受后天意识所主宰和主理,是对意识的一种规范。只有遵从天道的法则、规律、秩序,恪守其中的度、数、信,才能确保意识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运转。无论月度周期律、日度周期律、七天一个小周期的变化等周期律当中,都是由信德在进行制约。
4、解决信德之邪歪的办法
解决信德之邪歪的办法,就是正心诚意、扶正黜邪、弃邪归正,以最终达到正直无邪的状态为目标。其中的开关和枢纽,就是把意马圈养起来。做到这一点,那么信德就可能逐步形成而真实不虚。
无论是做人,还是修身,人们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放松对自己意识的治理。所以,意识的正道修、修正道,把常道的意识规范在正确的路上,并且主动向善道方向发展,极为重要。它是基础,是阶梯。
5、修身者信德的修持是重中之重
正道和善道的修持离不开信德,信德的修持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匹白龙马,用自己的身识走完了西行之路,而不是放任意识与口识去实现目标。修身者对于自己意识的修持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成功的几率就会有良好的保障,不容易生出众多的波折,甚至倒了信念,失了初衷,中途败下阵来。因为认清了自己的性命,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已经不在常人的层面上,而是进到一个了解真知的领域和范围,这一生自然就很幸运。
黄帝论信
黄帝在《黄帝四经》的很多论述,十分清晰地阐明了信的本质内涵。
天道法则之度数信
《黄帝四经》对天道治理法则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出了“度、数、信”这个“三”,度、数、信分别对应于空间、时间以及动态规律。
“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这里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这三明的规律性。地球绕太阳公转极其守信,太阳的出与入都恪守着信。太阳在朝起夕落,不会改变,并且有了南北极的定位,这都是信仪当中度的空间。而地球本身南北极的能量中轴是其自转力量的源泉,此能量轴恪守着长短变化的标准。
“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月亮绕着地球做S玄曲波转动,从初一的无到初三、初四的生,然后又到二十三、二十四逐步的无,守着信德的数。它的出现和消失,近地和远地,既是守信而消长进退,也是循从规律,以气数有值为标准。表现在数上面,初一到初三是完整的晦日;初三到二十七就有明的存在,明又进行长和消;二十七到三十又是三天的晦。这里面的光明出现与月球本身的晦客观存在,进退消长有一个数值,这个数值也可以作为掌握世间和体内数值变化的一个指导。天地之间的度与数,严格地进行了度量衡式的定位,而空间定位与时间定位,也就是说空间的度与时间的数,这两者将信德非常精准地进行了定义。
“列星有数,而不失亓行,信之稽也”,在整个宇宙空间中,满天的星星看似繁星璀璨毫无章法,其实却各有序列、各安其位地运转,同样守着信的时间之数和空间之度来参与银河系的运动变化,它们的运动不会失去彼此之间共同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规律性,这就是“信之稽也”。其中起调控作用的力量,同样是“玄之有玄”的信德能量体。
《黄帝四经·经法·论》曰:“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符合相适于“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宇宙根本法则与规律性,就是宇宙天道的空间之度;执一而抱德不离,具有幾学“玄之有玄”双重结构信德能量的属性,具有周期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宇宙天道信仪的周期律。天道具有运转有序而不乱的度、数、信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其能量的来源就是肉眼难以看见的玄波韵动能量。这个天道的法则、自然之手、第一推动力,就是信。
《黄帝四经·经法·亡论》曰:“外约不信,胃之怨媒。”常道意识如果不能自律,守信于外在的与人相互约定的承诺,那么在脾胃土的意识中就是给自己埋下了一粒怨恨的有毒种子,必将身受其害,自中其毒。
《黄帝四经·经法·名理》曰:“已若不信,则知大惑矣。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人类的常道意识属于阴己土,阴意识最容易受制于六欲的作用力而失信、不信。只要有不信与失信的意识及行为产生,这样的人生必然会惑乱丛生,命运与健康以及智慧都会不如意者居多。常道意识如果清除阴土转化后天意识,建立尊道贵德、敬天爱地的正念正觉的信念和意识,恪守信德信仪,就必然处于符合天道法则、规律与秩序的总环境之中,被德的能量所滋养而人生顺遂。
《黄帝四经·十大经·顺道》曰:“常后而不失体,正信以仁,兹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要坚持与保持住处下、居贱,为而不争,不要丧失损害尊道贵德的肉体,正确治理后天常道意识,端正意识行为,令其符合仁德的规范……这些论述都对信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黄帝四经·道原》曰:“信能无欲,可为民命。上信无事,则万物周扁。”如果你能够守信并且做到无欲,“少私而寡欲”,就可以为民请命,成为社会民众的代表人物、群众当中的精英,成为承担群体命运的相侯。如果能够恪守上乘的信德,并且常道意识不去“动有害”地作为,遵守事物本身的规律性,那么在万物当中都可以行得通而没有滞碍。
德一不变的韵动规律性为信
“天执一以明三定二”,此中蓄含着天道内信的本质。天道的自然法则与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母体,是万物必须遵从顺应的法则,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执一的这个一,是德的本体,没有朴散前的能量状态,这个一的轴状能量形态,又名之为“众父”,而与外侧的“玄之有玄”两个螺旋状能量玄曲波,共同构成“三”。中央德“|”的能量轴是以信德的能量为主体,度与数的韵律为动能,主宰着阴阳双玄的变化,而化生万物。
“德一”与“玄之有玄”的双重玄曲波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众父能量轴的律动与双玄的韵动,它内在“|”的转动与韵动恒动不息,是为万物的真信。老子说“中炁(气)以为和”,这个内在“|”的运转与韵动就像恒动机一样恪守规律,这个恒动机的能量来源就是 “德一”能量。
信的实质就是有质无形的玄波韵动规律,就是德“|”规律不变地韵动转动。信在这里指它不停地转动和韵动的规律性,并且它的这种运动从来没有自己主动中止过。太阳的升降,月亮的盈亏,潮汐的涨落,星辰的列位,哪一项都离不开“中炁(气)以为和”的自主运动。“信”是指“中”当中的“|”和它构成的能量场,一直在不停地转动。因为只有“中”字当中垂直的这个“|”在不停地转动时,地球才能形成自转,整个太阳系才能形成九大行星绕着太阳的运转,银河系的中轴也就带动了整个银河系的星系在转动。“信”,包含着转动的能量、形态以及形势等要素。
得一而德一的奥秘
(1)修信而守信也就是实践得一,将信德能量型之于内,而再造心脾智意,实证内圣外王。信德证圣于内境的品格与品质,信仪规范外王的品行作为,达成天人合一,实现内成外就。信德本身位居中央,色为黄色,其数为五。执中守一既是修信与守信,也是得一而“德一”。
人的生命、行为全都无法离开“信”,因为“信”的能量场是生命能量的原动力,信是修身明德成就内在贤与圣的品格品质的能量,失信、缺信就无法实践培贤育圣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2)修身明德求真实践者在常道意识中树立信德的信仰、信念,主动积极地恪守这一规律而持恒不变,保持对“一”的强化、扩容、增量,实现获得这个“一”,守住这个“一”,坚持住信德的厚实,防止泊华,这就是“得一”而“德一”的奥秘。
(3)人类之所以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与人类放弃正善治于常道意识密切相关,意识中缺失信德这一灵魂,失信而乱,没有守住“中”是关键原因。现在的人对于天道自然的法则、规律、秩序以及能量变化的机制完全是陌生的,把祖先们的警告、警示弃之于脑后,失信于天,失信于地,失信于万物,最后失信于人类自己。群体意识丧失,团队意识麻木,集体意志力消失,互害而自害。长此以往,必然自乱身内,百病丛生;自乱家庭,失去和睦;自乱社会,乱象频频。
(4)如何将祖先们揭示的“中”的能量轴真正地认识清楚,将信德与信仪在常道意识内牢固地树立起来,净化、清理、再造妄意,正道治理常道意识,把握住意识恪守度、数、信而持续运动,延续我们生命的能量轴的规律运动,遵循住天地自然法则规律给制定的参数,就是生存的根本,也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修身明德而防治失信,重建符合天道自然法则的信德信仪,意识正确而持恒地恪守信德,行为不悖信仪的法则,也就守住了信,守住了这个“一”而“得一”,“得一”而能实现更高层级的“德一”,执中守一,这就是黄老学说的灵魂,也就是中之“|”运转的信,恒动不息。
(5)信居中央与“德一”密不可分,一既是德,也是中央核心的信德能量轴,所谓得一就是使生命系统中分散的德,以信德为联络、为承载而逐步综整连接,最后复归于坚固稳定而不再朴散的“德一”。
老子论信
《德道经·论德》曰:“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心明意正信念生,心盲意邪乱象频。 “忠信之泊也”的“失信”,也就是信德严重缺失、意识混乱而产生了各种祸乱。所以,“信”如果不真正地建立起来,它必定会成为祸乱、失败、苦厄的根源。
“夫礼者”是说心灵礼德礼仪的迷昧,火不生土、礼不生信,心中光明丧失,意识的邪曲愚昧是失信产生的关键原因。人类的智识与意识只有效法天地,首先做到“少私而寡欲”,意识不被六欲所迷惑,意识持正守正,则信才易于确立;意识不正,则信隐难立。常道意识的六欲不净是人类立信的最大障碍所在,信难确立是人类一切祸乱之源。
所以,心智与脾意内“忠信”的流失与丧失,在于常道意识未正,妄意未能改造而恪守正道修意识。人类的后天常道意识形态教育,以并不符合天道法则、规律、秩序的错误教育方式为常态、为主流;而被教错了的结果,是意识中形成的信念邪曲与错误,偏见与固执,成为祸乱的根苗。
常道后天意识的正确生成,正信的确立,全在于尊道贵德、敬天爱地的信念与信仰属性的正道式教育,常道意识的邪曲错误,有家庭的影响、教育的责任,社会的熏染以及个人选择的责任,由此造成“信”的偏邪歪斜,这才是一切祸乱、失败、苦厄的根源之所在。
《德道经·德善》曰:“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这段话是对宇宙实相的揭示。五德之一的信,它是更高维度却又能渗入三维物相世界的能量,进入一切物相之内,这就是德信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天道的慈悲所系。而“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这是自然法则最高的信,宇宙中4%的三维物相的星球都守住了信,整个宇宙星系才能有规律地运行。人类在三维物相世界内属于“不信者亦信之”地被天道强势地赋予信德能量进入体内,信的能量同样在不停地渗入并且运动在形体之内。即使你不信它,它也在运动,只是活力极其微弱,生理功能作用常被意识所破坏。日月长久因守信,命运困厄因失信。做一个信者,则必然为天道所信而能量充沛,德信可期。
《德道经·不积》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告诉人们,真正让人守信的并不是漂亮的辞藻、华丽的语句,而是非常简单质朴而需要恪守的几句话而已。天道的德信更是朴实无华,众父能量轴与朴和素这两个玄曲波韵能量态,无法用肉眼观察,也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用美妙的语言可以表述德信,那就并不是真实的信。
在人类生命的治理上,老子在《德道经·治水》中揭示道:“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其中的。“予善信”,将人类常道意识的正道型教育,上升到善道型教育的高度进行严要求。善信需要守住五德才能修得完整。而在做人方面,守信就显得格外重要。
想要对个人、家庭、团队、社会、国家“失信”而乱象丛生的状况进行治理,宇宙天空星系的守信,就是人类社会守信的楷模,就是个人生命要守信的榜样。人类要想达到最佳的治理状态,就必须效法天道,像日月星辰那样守住信而不失信,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德治与法治。
因此,做人修身应当主动地调节、改变、修养自己后天常道意识,予以正善治,主动去亲近天德之信、自然之信,从而强化提升自己身内脾土意识之信。这不是一个空泛的理念上的认知,而是立足于生命健康,立志于生命质量提升的认知。运用修身建立起信德信仪,真正地把握住度和数而不离信德。给自己一个善信,给自己体内的血肉骨以及三魂七魄等众多的生命一个善信,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生命体内建立起真正的信德信仪系统。
孔子论信
孔子在意识形态层面对于信的功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当中,入世生存而安身立命,“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就像大车或者小车的车辕与驾辕的衡木失去了相衔接的关键部位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
庄子论信
《庄子·人间世》中提出:“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因为信既是治理自己的,也是治理周围关系的。凡是经常与自己结交、亲近的人,要用信作为相互关系的支撑与承载。对于关系疏远的人,也要守住忠信,建立信德,信承诺守。《庄子·大宗师》中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里揭示出“信”是一种能量的维系,能量的纽接关联,是量子能量纠缠效应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一个看不到的能量结构体内能量的互动,做人必须要有信。只有守住信,人生才能顺遂,事业才能兴旺,健康才有保障。言与信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人们的语言常常会失去信誉、信德,所以庄子才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情德信都超越于三维物相世界,属于高维质象境内的能量,需要具备相同的品格、品质和频率,才能打破“可传而不可受”的制约,进入感同身受,以及突破“可得而不可见”的局限,而既获得能量光质也能慧目观见。
参考书目:熊春锦著的《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信》,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 · · · · · (收起)
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德慧智诵读经典系列 (aish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书香辟雍 2022-04-13 15:25:04
之前读过梁冬和徐文兵合著的六本解读《黄帝内经》,挺喜欢徐文兵分享的观点,他开设厚朴中医堂,她妈妈也是中医世家。
0 有用 小筱 2013-03-19 14:42:50
大字拼音版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