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ei, H.T. , 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Sons
费孝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选择了长江流域的一个村子,集中研究了那里农民们的家庭,亲属关系和他们的经济生活。
2. Fei H. T. and Chang, Chih-I, 1945,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费孝通和张之毅,1945,《乡土中国——云南农业经济研究》。关于云南西部三个村子内的家庭财政、消费、土地使用、人口迁移及工商组织的研究。
3. Freedman Maurice, 1965,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Athlone Press
弗里德曼·莫里斯,1965,《中国东南部的世系结构》。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术语对特定地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的论证,多采用书籍、文章中的数据。
4. Freedman Maurice,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
弗里德曼·莫里斯,1966《中国的世系和社会:福建省和广东省》。研究东单沿海世系和宗族的著作,搜集了未发表的数据,尤其是关于英属殖民地香港的九龙和新界的数据。
5. Fried Morton H., 1953, Fabric of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the Social Life of a Chinese County Seat
弗莱德·莫顿,1953,《中国社会的结构——一个中... (查看原文)
1.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59,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59,《一个中国村庄内的革命:十里店》。该书的研究实际上在1947年或1948年完成,十里店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当时处于共产党管辖区内。
2.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66, 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66,《杨宜公社的初年》。作者十年后重访十里店,当时十里店已成为杨宜公社的一部分。
3. Myrdal Jan, 1965, Report from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米达尔·简,1965,《来自一个中国农村的报道》。1962年的一个月内作者采访了陕西省北部一个农村中所有健在的男女,收集了近三十篇口述自传。在艺术家兼摄影家的妻子甘·克索尔的协助下进行调查。
4. Yang, C. K., 1959, 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
杨庆堃,1959,《共产党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村庄》。中国南方城市广州郊区的一个村子,实地考察时间是1948-1951年。描述了在共产党执政初期这个村子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查看原文)
1 有用 song2li 2019-03-23 10:45:06
很有意思的讲述乡村话题的书。穷人因为生活重担的压迫而很少有闲暇再去顾及别的事情,因而祭祀祖宗的意识较为淡薄。无论如何,穷人们今天的生活状况是不能自豪地告慰祖宗的。富人因生活富裕,他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其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得幸福,而幸福的源泉之一便是光宗耀祖,或望子成龙。
0 有用 簌簌绵 2012-04-29 11:50:41
“我们必须明白,一次比一次更为激烈的变革运动只能对家庭和親属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可能动摇根深蒂固的父子同一关系。”经过文革以后,除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城郊,城市中的传统中国家庭和親属结构基本消失殆尽,这是一种社会伟大的进步,在精神层面上又是一种伟大的衰退。
0 有用 竹嬾 2015-02-02 10:40:54
从喜州出发 从婚丧嫁取等以小见大,分析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及朝廷的兴衰。根源在父子同一及教育。
10 有用 鲸鱼不是鱼 2020-06-13 19:07:31
许烺光先生对喜洲文化的细描很精彩,婚丧嫁娶的仪式细节、住宅的结构、灵魂世界的神灵,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从个性结构进行的分析,用来说明家族富不过三代是足矣,但想推及更广阔的社会流动、王朝兴衰,是力度不够的 。
3 有用 月半姑娘 2020-04-30 11:15:09
在我读完了《江村经济》和《金翼》之后,来把这本书改为5星了。 1943年的大理喜洲,人们活在祖荫下,享受祖辈的庇护,也受制于祖辈。在父权制度下,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贫穷人家,女性的处境都是那么悲惨。正如喜洲人自己所说,年轻人可以变成老人,儿子可以变成父亲,可是女人不能变成男人。
0 有用 行止 2023-05-27 21:10:32 广西
大理之前狂补
0 有用 ya 2023-04-26 17:24:23 广东
想要把握观点,粗看了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对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不是特别认同,尤其在性格由家庭境况决定这一部份,但似乎精彩部分在其中描写的细节里。不论如何,从宗族家庭处看汉文化,是非常引人深思的一个角度,似乎瞬间许多传统礼教都得到了解释。“祖荫下”这个题目,是在自我文化的反思中对中国家庭的一个绝妙概括。
0 有用 小岛 2023-04-23 16:24:46 四川
对人类学越来越膜拜了
0 有用 Hey Joey 2023-04-09 23:20:18 北京
一项典型的心理人类学研究,许烺光对喜洲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与分析。父子同一——所有人都生活在祖先的荫蔽之下。男女有别、富不过三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此书的理论之中都可以被解释。父辈的荣耀与生活习惯浸染了后辈的生活,乃至影响了生命轨迹。“命运”一词似乎早已注定,然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命运的影响,儿子可以成长为父亲,父亲可以变为祠堂之中的宗祖,然而女人却永远无法变为男人。
0 有用 沧浪之江 2023-03-12 23:11:14 广东
图表有趣,文字没必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