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副标题: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原作名: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译者: 邓晓芒 / 匡宏
出版年: 2009-2
页数: 50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0628710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历经7次修订,成为英语世界最畅销的哲学史入门教材。尤其是它紧跟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是一部既植根传统又向当代开放的哲学史,堪称当代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和典范之作。
作者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它兼采国内外书写哲学史的写法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进行阐述,态度客观、材料翔实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修订第8版中,旧有版本中陈旧的元素被一一剔除,代之以最前沿最更新的学术观点。而本次译文在原中译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词句加以润色推敲,使本书的表达如行云流水,可读性更强。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1918~1998),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福特研究员、牛津大学洛克菲勒研究员。他在担任万德比尔特大学哲学系主任长达15年后,曾出任爱荷华的康奈尔学院的校长。斯通普夫在哲学、医学伦理和法理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普渡大学博士,现任田纳西大学哲学系教授。著述有《道德哲学史》(2001),与人合著有《哲学入门》(2002)。菲泽还与人合编《世界宗教经典》一书,并创建了“哲学网络百科全书”。
译者简介(部分)
邓晓芒(1948~ ),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匡宏,武汉大学外国哲学博士。
推荐者简介
何兆武 (1921~ ),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家...
著者简介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1918~1998),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福特研究员、牛津大学洛克菲勒研究员。他在担任万德比尔特大学哲学系主任长达15年后,曾出任爱荷华的康奈尔学院的校长。斯通普夫在哲学、医学伦理和法理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普渡大学博士,现任田纳西大学哲学系教授。著述有《道德哲学史》(2001),与人合著有《哲学入门》(2002)。菲泽还与人合编《世界宗教经典》一书,并创建了“哲学网络百科全书”。
译者简介(部分)
邓晓芒(1948~ ),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匡宏,武汉大学外国哲学博士。
推荐者简介
何兆武 (1921~ ),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家。
赵汀阳(196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著名哲学家。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
泰勒斯 /
阿那克西曼德 /
阿那克西米尼 /
1.2 万物的数学基础 /
毕达哥拉斯 /
1.3 解释变化的尝试 /
赫拉克利特 /
巴门尼德 /
芝 诺 /
恩培多克勒 /
阿那克萨戈拉 /
1.4 原子论者 /
原子和虚空 /
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
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2.1 智者派 /
普罗泰戈拉 /
高尔吉亚 /
塞拉西马柯 /
2.2 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的生平 /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思想的助产术 /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 /
第三章 柏拉图
3.1 柏拉图的生平 /
3.2 知识理论 /
洞 穴 /
线 段 /
理念论 /
3.3 道德哲学 /
灵魂概念 /
恶的原因:无知或遗忘 /
恢复失去的道德 /
作为功能之实现的德性 /
3.4 政治哲学 /
巨人般的国家 /
哲学王 /
国家中的德性 /
理想国的衰败 /
3.5 宇宙观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
4.1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
4.2 逻辑学 /
范畴和推理的起点 /
三段论 /
4.3 形而上学 /
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 /
作为事物的首要本质的实体 /
质料和形式 /
变化的过程:四因 /
潜能与现实 /
不被推动的推动者 /
4.4 人的地位: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 /
物理学 /
生物学 /
心理学 /
4.5 伦理学 /
“目的”的类型 /
人的功能 /
作为目的的幸福 /
作为中道的德性 /
审慎和选择 /
沉 思 /
4.6 政治学 /
国家类型 /
差异与不平等 /
好的政体和革命 /
4.7 艺术哲学 /
第二部 希腊化时期和
中世纪的哲学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
5.1 伊壁鸠鲁主义 /
物理学与伦理学 /
神和死亡 /
快乐原则 /
快乐与社会正义 /
5.2 斯多噶主义 /
相对于快乐的智慧和控制 /
斯多噶学派的知识论 /
作为一切实在之基础的物质 /
万物中的神 /
命运和天意 /
人的本性 /
伦理学和人的戏剧 /
自由的问题 /
世界主义和正义 /
5.3 怀疑主义 /
感觉是靠不住的 /
道德法则产生怀疑 /
没有理智确定性道德是可能的 /
5.4 普罗提诺 /
作为太一的神 /
流溢的隐喻 /
造成恶的原因 /
得 救 /
第六章 奥古斯丁 /
6.1 奥古斯丁的生平 /
6.2 人类知识 /
信仰与理性 /
克服怀疑论 /
知识与感觉 /
光照论 /
6.3 上 帝 /
6.4 被造世界 /
从无中创世 /
种质(The Seminal Principles) /
6.5 道德哲学 /
爱的作用 /
恶与失序的爱 /
自由意志和恶的原因 /
6.6 正 义 /
6.7 历史和两座城 /
第七章 中世纪早期的哲学 /
7.1 波埃修 /
哲学的慰藉 /
共相的问题 /
7.2 伪狄奥尼修斯 /
对上帝的知识 /
7.3 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 /
自然的区分 /
7.4 解决共相问题的新方法 /
奥多和威廉姆:极端实在论 /
洛色林:唯名论 /
阿伯拉尔:概念论或温和实在论 /
7.5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
安瑟伦的实在论 /
本体论证明 /
高尼罗的反驳 /
安瑟伦对高尼罗的回答 /
7.6 穆斯林和犹太思想中的信仰和理性 /
阿维森纳 /
阿威罗伊 /
摩西•迈蒙尼德 /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的哲学
第八章 阿奎那和
他的中世纪晚期的继承者 /
8.1 阿奎那的生平 /
波那文都和巴黎大学 /
哲学与神学 /
信仰与理性 /
8.2 上帝存在的证明 /
从运动、致动因以及必然存在出发的证明 /
从完满性和秩序出发的证明 /
对证明的评价 /
对上帝本性的知识 /
否定的方式(via Negativa) /
类比的知识 /
8.3 创 世 /
被创造的秩序是永恒的吗? /
无中创世 /
这是最好的可能世界吗? /
作为缺乏的恶 /
被创造的存在的等级排列:存在之链 /
8.4 道德和自然法 /
道德的构成 /
自然法 /
8.5 国 家 /
8.6 人的本性和知识 /
人的本性 /
8.7 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 /
唯意志论 /
唯名论 /
神秘主义 /
第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
9.1 中世纪的结束 /
9.2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
皮 科 /
马基雅维利 /
9.3 宗教改革 /
路 德 /
伊拉斯谟 /
9.4 怀疑论和信仰 /
蒙 田 /
帕斯卡 /
9.5 科学革命 /
新的发现和新的方法 /
近代原子论 /
9.7 弗朗西斯•培根 /
培根的生平 /
学术的病状 /
心灵的假相 /
归纳的方法 /
9.8 托马斯•霍布斯 /
霍布斯的生平 /
几何学对霍布斯思想的影响 /
运动中的物体:思想的对象 /
关于人的思想的机械论观点 /
政治哲学与道德 /
自然状态 /
自然状态中的义务 /
社会契约 /
民法对自然法 /
第十章 大陆理性主义 /
10.1 笛卡尔 /
笛卡尔生平 /
对确定性的追求 /
笛卡尔的方法 /
作为方法的怀疑 /
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 /
心灵和身体 /
10.2 斯宾诺莎 /
斯宾诺莎的方法 /
上帝:实体和属性 /
世界作为上帝属性的样式 /
知识、心灵和身体 /
10.3 莱布尼茨 /
实 体 /
上帝的存在 /
知识和自然 /
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主义 /
11.1 洛 克 /
洛克的知识理论 /
反天赋观念 /
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
11.2 贝克莱 /
存在的本质 /
物质和实体 /
11.3 休 谟 /
休谟的知识理论 /
什么存在于我们之外? /
伦理学 /
第十二章 启蒙哲学 /
12.1 自然神论和无神论 /
英国自然神论 /
法国哲人派 /
12.2 卢 梭 /
卢梭的生平 /
学问的悖论 /
社会契约 /
12.3 锐 德 /
锐德的生平 /
对观念论的批判 /
常识信念与直接实在论 /
第四部分 近代晚期和
19世纪哲学
第十三章 康 德 /
13.1 康德问题的形成 /
13.2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他的哥白尼革命 /
批判哲学的方法 /
先天知识的本质 /
先天综合判断 /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
13.3 理性思想的结构 /
思想范畴和直观形式 /
自我和经验的统一 /
现象实在和本体实在 /
作为调节性概念的纯粹理性的先验理念 /
二律背反和理性的限度 /
上帝存在的证明 /
13.4 实践理性 /
道德知识的基础 /
道德与理性 /
被定义为善良意志的“善” /
定言命令 /
道德悬设 /
13.5 美学:美 /
美是普遍愉悦的对象 /
美的对象中的目的与合目的性 /
必然性、共通感和美 /
第十四章 康德对德国思想的影响 /
14.1 黑格尔 /
生 平 /
绝对精神 /
实在的本质 /
伦理与政治 /
绝对精神 /
14.3 叔本华 /
叔本华的生平 /
充足理由律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悲观主义的基础 /
有可能摆脱“意志”吗? /
第十五章 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 /
15.1 边 沁 /
边沁的生平 /
功利原则 /
法律和惩罚 /
边沁的激进主义 /
15.2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
密尔的功利主义 /
自 由 /
15.3 孔 德 /
孔德的生平和时代 /
实证主义的定义 /
三阶段的法则 /
孔德的社会学和“人道教” /
第十六章 克尔恺廓尔、马克思与尼采 /
16.1 克尔恺廓尔 /
生 平 /
人的存在 /
作为主观性的真理 /
美学阶段 /
伦理阶段 /
宗教阶段 /
16.2 马克思 /
马克思的生平和影晌 /
历史的诸阶段:马克思的辩证法 /
基础:物质秩序 /
劳动异化 /
上层建筑:观念的来源和作用 /
16.3 尼 采 /
尼采的生平 /
“上帝死了” /
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 /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
权力意志 /
重估一切道德 /
超 人 /
第五部分 20世纪和当代哲学
第十七章 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 /
17.1 实用主义 /
17.2 皮尔士 /
生 平 /
意义理论 /
信念的地位 /
方法的要素 /
17.3 詹姆斯 /
生 平 /
作为方法的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
自由意志 /
相信的意志 /
17.4 杜 威 /
旁观者与经验 /
习惯、智力和学习 /
事实世界里的价值 /
17.5 过程哲学 /
17.6 柏格森 /
生 平 /
绕行和进入 /
科学的分析方法 /
形而上学的直觉方法 /
绵延的过程 /
进化和生命冲动 /
道德和宗教 /
17.7 怀特海 /
简单定位的错误 /
自我意识 /
把握(Prehension) /
永恒客体 /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18.1 伯特兰•罗素 /
罗素的任务 /
逻辑原子主义 /
逻辑原子主义的困难 /
18.2 逻辑实证主义 /
证实原则 /
卡尔纳普的逻辑分析 /
逻辑实证主义的疑难 /
蒯因对经验主义的批判 /
18.3 维特根斯坦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之路 /
新的维特根斯坦 /
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 /
澄清形而上学的语言 /
18.4 约翰•奥斯汀 /
奥斯汀的独特方法 /
“辩解”的概念 /
日常语言的优点 /
第十九章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
19.1 埃德蒙德•胡塞尔 /
胡塞尔的生平及影响 /
欧洲科学的危机 /
笛卡尔和意向性 /
现象和现象学的加括号 /
生活世界 /
19.2 马丁•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的生平 /
作为在世的此在 /
作为操心的此在 /
19.3 宗教存在主义 /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
伽布里埃尔•马塞尔 /
19.4 让-保罗•萨特 /
萨特的生平 /
存在先于本质 /
自由和责任 /
虚无与坏的信仰 /
人的意识 /
马克思主义与重新检讨自由 /
19.4 莫里斯•梅洛-庞蒂 /
梅洛-庞蒂的生平 /
知觉的首要地位 /
认识的相对性 /
知觉与政治 /
第二十章 晚近的哲学 /
20.1 身心问题 /
赖尔的机器中的幽灵 /
同一论和功能主义 /
塞尔的中文房间论证 /
20.2 罗 蒂 /
罗蒂的分析哲学 /
实用主义的影响 /
语言的偶然性 /
自我的偶然性 /
共同体的偶然性 /
20.3 重提美德理论 /
安斯康贝的辩护 /
诺丁斯的辩护 /
美德认识论 /
20.4 大陆哲学 /
结构主义 /
后结构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 · · · · · (收起)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试读 · · · · · ·
这是一部最近出版的较新的西方哲学史。本书全名为《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的哲学史》。我国读者过去所习见的西方哲学史一般都是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讲起,下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书作者为当代学人,内容则下迄20世纪末叶。本书的规格仍然是以历来各个哲学家为主,而于各个流派的传承、传播及其影响则涉及不多,所以严格说来仍是一部哲学家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哲学本身的历史...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苏格拉底认识到,有些行动表面上带来了幸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常常选择那些本身很成问题的行动,却以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小偷或许知道偷窃本身是错误的,但是他们依然行窃,希望以此获得幸福。与之类似,我们追求权力、肉体愉悦和财富,以为它们是成功和幸福的标志,却混淆了这些东西的真正基础。 不管怎么说,把恶行和无知等同其实并不是那么违背常识的,因为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是对一个行动产生幸福的能力的无知,而不是对行动自身的无知。这是对一个人的灵魂的无知,即不知道怎么办オ可以“使灵魂尽可能地善”。因此过错就是对某些行为不确切的估计造成的后果。这种不确切的预期以为某些事物或愉悦能带来幸福。因而,过错之所以是无知的产物,就是因为人们在做错事的时候指望它会产生其产生不了的结果。无知即在于看不到某些行为并不能产生幸福。要有对人类本性的真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才是幸福所必需的。还要有对事物和行为类型的真知识,才能知道它们是否能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知识能够区分:什么东西表面看上去能带来幸福,什么东西确实能带来幸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
康德指出,一个人的现象自我或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自我是服从于自然的必然性或因果性的,但是本体自我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拥有自由。 道德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是因为即使我们不能知道那些自在之物或本体领域的对象,“我们却至少可以将它们作为自在之物来思考;不然我们将陷入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有现象却没有任何东西显现。” 对康德而言,道德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与我们对行动规则或“规律”的意识有关,我们认为这些规则或“规律”既是普遍的又是必然的。……康德不是在我们行动的后果中寻找“善”的性质,而是集中考察我们的行为的理性方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康 德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哲学终究是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我读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走出“洞穴”——探寻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
> 更多书评 30篇
-
月光绿 (因为我知道不会被改变)
第三章柏拉图 40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即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自然的构造,而不是道德的基础。同样,埃利亚派哲学家巴门尼德和芝诺的主要兴趣是论证实在是不变的,单一的,是一。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则将实在描述为总是变化的,充满流变的,是由不同的东西构成。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则对物质自然不甚关心,而是将哲学引入了道德领域。柏拉图的巨大影响源于他将所有这些不同的哲学关注点置入一个统一的...2016-08-28 16:34 2人喜欢
第三章柏拉图 40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即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自然的构造,而不是道德的基础。同样,埃利亚派哲学家巴门尼德和芝诺的主要兴趣是论证实在是不变的,单一的,是一。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则将实在描述为总是变化的,充满流变的,是由不同的东西构成。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则对物质自然不甚关心,而是将哲学引入了道德领域。柏拉图的巨大影响源于他将所有这些不同的哲学关注点置入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之中的方式。 42 我们已经看到,智者派对我们获得知识的能力持怀疑的观点,它们相信人类知识以社会习惯和个人感觉为基础。文化不同,个体不同,“知识”也就随着摇摆不定。然而柏拉图坚持反对这种观点,他相信,存在着人类的理性可以把握不变的普遍真理。 43 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离开洞穴进入光明的世界。教育不等于将知识灌输给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正如视觉不等于将景象置入本来失明的眼睛。知识就像视觉一样需要一个对其有接受能力的器官。 47 柏拉图的理念是他最有意义的哲学贡献。 48意见与知识的差别在于:处于意见层次的人们可以认出一个正义的行为,但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它是正义的。因为他么不知道正义的本质,而特殊的行为之所以是正义的正是因为分有了这个本质。知识并非仅仅包含转瞬即逝的事实和现象--即并不只是“变成如此这般”的领域。知识追寻真正实有的东西;它所关心的是存在。实有的东西,拥有存在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这些本质是诸如美,善那样永恒的理念,它们使我们断定事物为美的或善的成为可能。 49 我们如何认识理念 柏拉图至少提到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就是回忆,灵魂在于身体结合之前就熟悉了理念,可见事物提醒它们记忆他们先前知道的本质,教育实际上乃是一个回忆的过程。第二通过辩证法的活动达到对于诸理念的认识,辩证法式将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发现只是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力量。第三四欲求,爱欲的能力,正如他在《会饮》中所提到的,它引导人们一步一步地从美的事物中达到美的想法,再达到美的本质自身。
回应 2016-08-28 16:34 -
对柏拉图来说,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的本性,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没有哪个人个人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由此产生了劳动分工,在此之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国家。而人们膨胀的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占有别国的土地和资源,战争不可避免,由此产生了国家的保卫者。人群中出现了两个等级,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和国家的保卫者,而在国家的保卫者中又挑选出精英中的精...
2020-02-26 23:23 1人喜欢
对柏拉图来说,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 引自 巨人般的国家 /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的本性,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没有哪个人个人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由此产生了劳动分工,在此之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国家。而人们膨胀的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占有别国的土地和资源,战争不可避免,由此产生了国家的保卫者。人群中出现了两个等级,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和国家的保卫者,而在国家的保卫者中又挑选出精英中的精英,代表精英阶层的国家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三个等级代表着灵魂的三个部分:劳动者或工匠——欲望;保卫者——精神;统治者——理性。
虽然理论上讲每个人通过训练都可以达到高等级,或者高等级者也可能跌落至低一层级,但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最终会受制于自己的自然禀赋。为了让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命运,必须有一个“高尚的谎言”。
这个“高尚的谎言”会说,造人的神在那些会成为统治者的人成分里混入了金,在保卫者的成分里混入了银,在农民和工匠的成分里混入了铁和铜。所以,每个人都命中注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于欧洲后来社会所承认的世袭制,柏拉图认为孩子并不总是和父母有相同的质。如果统治者的孩子天生就是铁和铜的合金,也必须毫不留情地把他丢到工匠和农民中去。
(所以,和我们日常所以为的阶级固化不同,也和我对柏拉图的印象是一个精英主义者不同,他承认的是更本质的东西,而不是传统)
柏拉图相信,能力应该是当权者的资格证明。 引自 哲学王 / 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一个接受了全面教育从而理解了可见世界和理智世界之间的区别的人。
18岁之前,哲学王的候选人要接受文学、音乐、初等数学的训练以及广泛的军事体能训练,当然,文学和音乐都是经过审查的。20岁时,从中选拔一些人进行数学的高级课程,30岁时,开始为期5年的辩证法和道德哲学的训练,接下来是15年的社会公共实践。50岁时,最有能力的人达到最高层次的知识——对善的洞察,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统治者。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感觉成为一个统治者还是挺辛苦的.....要么就有权力欲的支撑,要么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不然怎么能坚持的下去)
在一个国家之中能否达到正义要看哲学的要素能否在社会中取得统治地位 引自 国家中的德性 / 柏拉图认为,国家中的正义只有在三个等级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的功能时才能达到。而实现他们各自的功能就是去追求属于他们这个等级的善。
匠人体现了欲望的要素,那他就要追求节制。当然,节制适用于每个等级,但节制体现在较低等级者身上就表明低等级者服从高等级者的统治。所以,匠人的善应该是服从。
保卫者要追求的是勇敢,勇敢是要知道应该害怕什么,而不应该害怕什么,对于一个保卫者来说,真正应该害怕的是道德的恶,不能因为贫困和匮乏而行恶。所以,保卫者没有自己的财产和妻子,他们的财产和妻子都是共有的。保卫者不能拥有自己的家庭,避免将家庭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所以,他们的性关系也受到严格控制。他们会被当成种马一样和女子同房进行优生优育,培养下一代的保卫者。孩子一旦出生,也会被带离父母,由官员负责管理。
对于统治者而言,就是竭力追求善的知识,因为国家的管理都倚赖于统治者的知识和品质,但书中并没有讲统治者的生活情况。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浸淫在人文主义的现代人看来,就是个XXX,最惨的保卫者,感觉就是无情的保卫机器)
国之组织形式并非木石所能造就,它们必定源于某种主导地位的品质,这种品质吸引着社会中其他人紧随其后。 引自 理想国的衰败 /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但是这种贵族政体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理想。
贵族政体会堕落成荣誉政体,在荣誉政体里统治阶级爱自己的荣誉胜过了爱公共的善,对理性的尊崇已经让位于欲望来进行统治。
荣誉政体又会继续堕落成寡头政体,寡头政体里富人被抬高,有道德的人被贬低。寡头政体分裂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阶层——富人和穷人,富人追求无止境的享受。
寡头政体进一步堕落成民主政体,“因为他的平等自由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同样自由追求”。柏拉图这里的民主政体是指的直接民主,而不是现代的代议民主。在民主政体里,人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尽可能地追求 财富,也不用服从任何权威。因为人的一切欲望都平等了,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民主政体的最终结局是,对金钱和享乐的强烈渴望让穷人掠夺富人,如果富人反抗,穷人就推举一个强人作为他们的首领,掌握绝对的权力,最终奴役所有人。所以,民主政体最终的结局就是专制政体。
(不得不说,几千年前柏拉图对人性的理解之深,让人佩服。虽然他说的民主政体不是今天的民主政体,但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很多共鸣)
回应 2020-02-26 23:23
-
二两啤酒倒 (苦催)
荷马诸神在神学的意义上并不是神,因为他们像人一样不道德。这样一来他们既不能成为崇拜的对象,也不能成为任何精神力量的源泉,从而克服无处在的道德不洁感以及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最终难逃一死的焦虑。 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纯洁和不朽的渴望·······他们沉浸于疯狂粗野的舞蹈和歌唱,在心醉神迷的状态中把这些动物撕成碎片,茹饮其血液·······他们相信,在疯狂的最巅峰,狄俄尼索斯的精神曾...2012-12-15 11:09
荷马诸神在神学的意义上并不是神,因为他们像人一样不道德。这样一来他们既不能成为崇拜的对象,也不能成为任何精神力量的源泉,从而克服无处在的道德不洁感以及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最终难逃一死的焦虑。 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纯洁和不朽的渴望·······他们沉浸于疯狂粗野的舞蹈和歌唱,在心醉神迷的状态中把这些动物撕成碎片,茹饮其血液·······他们相信,在疯狂的最巅峰,狄俄尼索斯的精神曾经进入他们的身体,净化了他们,把他自己的不朽给与了他们的灵魂。 ------------------------------------------------------------------------ 很难想象,希腊人对狂热,放纵,无节制的狄俄尼索斯的崇拜是出自对宗教的渴望,净化灵魂以及不朽,异巧同工的是,狄俄尼索斯又被尼采拿出来颂扬了一翻,不知道亚当和夏娃的偷吃禁果算不算一种狄俄尼索斯精神,构筑了尼采的悲剧的起源的基础,及其应对方式:艺术,以及终极的强力意志,而这里毕达哥拉斯推出来的是科学与数学,希腊人的思想已经不是千年以后的俺可以领会的,但希腊人对悲剧的推崇是确凿无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与现代人更注重秩序,节制,积攒足够的美德赎去罪孽升上天堂不同,希腊人本身就认为悲剧是神圣的,他们纵情,散去过度的精力以达到不朽的彼岸,但毕达哥拉斯在这里为希腊人呈现了另一条道路,希腊时代和现代似乎是截然相反的,而尼采想做的,似乎是将他们统一起来,糅合进一个体系内
回应 2012-12-15 11:09
-
对柏拉图来说,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的本性,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没有哪个人个人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由此产生了劳动分工,在此之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国家。而人们膨胀的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占有别国的土地和资源,战争不可避免,由此产生了国家的保卫者。人群中出现了两个等级,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和国家的保卫者,而在国家的保卫者中又挑选出精英中的精...
2020-02-26 23:23 1人喜欢
对柏拉图来说,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 引自 巨人般的国家 /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的本性,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没有哪个人个人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由此产生了劳动分工,在此之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国家。而人们膨胀的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占有别国的土地和资源,战争不可避免,由此产生了国家的保卫者。人群中出现了两个等级,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和国家的保卫者,而在国家的保卫者中又挑选出精英中的精英,代表精英阶层的国家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三个等级代表着灵魂的三个部分:劳动者或工匠——欲望;保卫者——精神;统治者——理性。
虽然理论上讲每个人通过训练都可以达到高等级,或者高等级者也可能跌落至低一层级,但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最终会受制于自己的自然禀赋。为了让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命运,必须有一个“高尚的谎言”。
这个“高尚的谎言”会说,造人的神在那些会成为统治者的人成分里混入了金,在保卫者的成分里混入了银,在农民和工匠的成分里混入了铁和铜。所以,每个人都命中注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于欧洲后来社会所承认的世袭制,柏拉图认为孩子并不总是和父母有相同的质。如果统治者的孩子天生就是铁和铜的合金,也必须毫不留情地把他丢到工匠和农民中去。
(所以,和我们日常所以为的阶级固化不同,也和我对柏拉图的印象是一个精英主义者不同,他承认的是更本质的东西,而不是传统)
柏拉图相信,能力应该是当权者的资格证明。 引自 哲学王 / 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一个接受了全面教育从而理解了可见世界和理智世界之间的区别的人。
18岁之前,哲学王的候选人要接受文学、音乐、初等数学的训练以及广泛的军事体能训练,当然,文学和音乐都是经过审查的。20岁时,从中选拔一些人进行数学的高级课程,30岁时,开始为期5年的辩证法和道德哲学的训练,接下来是15年的社会公共实践。50岁时,最有能力的人达到最高层次的知识——对善的洞察,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统治者。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感觉成为一个统治者还是挺辛苦的.....要么就有权力欲的支撑,要么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不然怎么能坚持的下去)
在一个国家之中能否达到正义要看哲学的要素能否在社会中取得统治地位 引自 国家中的德性 / 柏拉图认为,国家中的正义只有在三个等级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的功能时才能达到。而实现他们各自的功能就是去追求属于他们这个等级的善。
匠人体现了欲望的要素,那他就要追求节制。当然,节制适用于每个等级,但节制体现在较低等级者身上就表明低等级者服从高等级者的统治。所以,匠人的善应该是服从。
保卫者要追求的是勇敢,勇敢是要知道应该害怕什么,而不应该害怕什么,对于一个保卫者来说,真正应该害怕的是道德的恶,不能因为贫困和匮乏而行恶。所以,保卫者没有自己的财产和妻子,他们的财产和妻子都是共有的。保卫者不能拥有自己的家庭,避免将家庭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所以,他们的性关系也受到严格控制。他们会被当成种马一样和女子同房进行优生优育,培养下一代的保卫者。孩子一旦出生,也会被带离父母,由官员负责管理。
对于统治者而言,就是竭力追求善的知识,因为国家的管理都倚赖于统治者的知识和品质,但书中并没有讲统治者的生活情况。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浸淫在人文主义的现代人看来,就是个XXX,最惨的保卫者,感觉就是无情的保卫机器)
国之组织形式并非木石所能造就,它们必定源于某种主导地位的品质,这种品质吸引着社会中其他人紧随其后。 引自 理想国的衰败 /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但是这种贵族政体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理想。
贵族政体会堕落成荣誉政体,在荣誉政体里统治阶级爱自己的荣誉胜过了爱公共的善,对理性的尊崇已经让位于欲望来进行统治。
荣誉政体又会继续堕落成寡头政体,寡头政体里富人被抬高,有道德的人被贬低。寡头政体分裂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阶层——富人和穷人,富人追求无止境的享受。
寡头政体进一步堕落成民主政体,“因为他的平等自由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同样自由追求”。柏拉图这里的民主政体是指的直接民主,而不是现代的代议民主。在民主政体里,人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尽可能地追求 财富,也不用服从任何权威。因为人的一切欲望都平等了,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民主政体的最终结局是,对金钱和享乐的强烈渴望让穷人掠夺富人,如果富人反抗,穷人就推举一个强人作为他们的首领,掌握绝对的权力,最终奴役所有人。所以,民主政体最终的结局就是专制政体。
(不得不说,几千年前柏拉图对人性的理解之深,让人佩服。虽然他说的民主政体不是今天的民主政体,但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很多共鸣)
回应 2020-02-26 23:23
论坛 · · · · · ·
各种无货,啥时候再版啊? | 来自Libertango | 4 回应 | 2019-07-25 |
“哲学家花园”雕像 | 来自守望晴明 | 1 回应 | 2016-03-05 |
目录 | 来自hinabook | 11 回应 | 2012-09-1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2)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9.5分 2131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中华书局 (2005)8.3分 35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5分 19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奇诺 2015-08-21
每个时代的人的脑子里装的全是神奇的东西
0 有用 Spring 2015-07-10
一种比较全面的梳理。在卷帙浩繁的历史长河中,晚期哲学特别是“后现代”的书写显得少之又少,对我来说略遗憾。
3 有用 斯多亞 2016-10-28
當年考研有一年的時間,每天反復讀的就是7版。圍繞這本書下過苦功,筆記一大厚本。後來辦讀書會又仔細重讀了8版(8版其實前面刪了不少,但也多了現代的部分)。所以真的對這本教材很有感情,初讀西哲的時候總共讀了大概有7、8本哲學史,入門還是首推這一本
1 有用 大眼狗 2010-12-31
受益匪浅
2 有用 月光绿 2016-09-28
本书以论说各个哲学家为主,而于各流派的传承、传播及其影响描述不多。 当然,生平、事迹、成就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学术来说却是次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即可。对哲学家思想发展描述得越精细,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著作。所以读一部哲学史还只是入门,再进一步则还需要读各家哲学的原著及其注疏和研究。
0 有用 Dorința 2021-02-28
不会真有哲学系学生大三过了一半才完整看完第一本哲学史吧,哦原来是我。只有推说自己看别的书和原著多了,虽然其实没那么多,太废了。
0 有用 Poet 2021-02-21
可读性不太强...
0 有用 艾芙奈森特 2021-02-09
在喜马拉雅听完的。想找英文版来瞧瞧。
0 有用 Owl of Minerva 2021-01-26
后浪这本《西方哲学史》,内容繁复,译文生涩,对于哲学入门实在是不够精要,哲学脉络亦不够清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堪称“鸡肋”
0 有用 大牙啊大牙 2021-01-06
如果不是外婆去世、工作上大大小小的变故,读完的这一刻就不会那么平静又汹涌。死亡、人生、身心,这些命题都太宏大了,可又被揉碎在各式各样的生活经验里。就,瞎jb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