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书评
在《见证中国》的前言里,欣然开篇第一句话就宣告:这本书是现代中国人生命尊严的实证 (This book is a teastment to the dignity of modern Chinese lives.)。
书的副标题,“沉默一代的声音”所指的,是作者在中国大江南北走访的她所称的“时代见证人”,或者说 “历史见证人” 。
现在年逾古稀的他们属于上一个世纪。他们经历过抗战、内战、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政治运动,也目睹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他们接受欣然采访时,讲述自己在不同时代的个人经历和家庭故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
欣然在不止一个场合强调,《见证中国》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的后代理解父母这一代和上一代”。
她说,《见证中国》这本书基于过去20年的积累。1980年代,她开始有意识接触上两代人,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因为她当时开始从事记者工作,觉得中国社会“跟历史几乎断代了”。
当时五、六十岁的人,过去20多年里开始一个个去世。欣然发现,这些人的后代对父母辈的经历和那个年代知之甚少,“而那是中国的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需要有一点口述历史的记录,”她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涛汹涌,个人遭际折射出时代主题,经由"过来人"的口讲述给一个采访者。书中记录了不少“往事不堪回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时刻 -- 讲述者对某个关于几十年前某件事的问题以沉默作答,但面部表情透露的比语言更多。
欣然把《见证中国》定位成口述历史。采访过程还有录像。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感到这个定位不准确。他说,口述历史确实很重要,是对"史册"的补充,前提是它跟后者能交叉佐证,互为参考。而《见证中国》给人感觉是跟什么都很难联系起来。
他看完这本书后觉得,作者虽然没有直说,但间接地宣称,她呈现给读者的是历史本身讲述的中国现代史,可实际上是欣然构建的一个版本的“历史”,带着浓厚的作者个人色彩。
历史学家可能不会接受这种“口述历史”。
这本书里的十一名被访对象遍布中国,从一辈子在贵州小镇卖药的老婆婆,文革期间因为医院关门,医生被打倒,她的小店生意兴隆;到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女将军;还有已经被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乡村茶馆和茶馆里“唱新闻”的人,还有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陈联诗的后代。
欣然在书的前言里提到,筛选采访对象时有一条标准是,要选那些如果不通过这个采访,他们的人生故事或许没有其他什么渠道能够被记录和传播的人。
她觉得关于名人的各种信息已经离真实比较远,经过了很多演义。而普通人的故事,因为没有被“演义”,所以更贴近历史和真实。
“我也在见证”
《见证中国》不光是欣然和采访对象的一问一答,还有相当篇幅的背景介绍、旅途纪事和作者的评议。
"插曲"部分和评议部分,欣然认为起到了呈现"时代经历者"的作用。因为她本人也是见证者之一。
她说,见证和目击的不同在于,目击是旁观,而见证则意味着参与。
在花了几年时间完成这部夹叙夹议的采访录,并完成编辑之后,她本人对上一代有了新的理解。
她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人被太多的好与坏,对与错,黑与白,是与非限制了。我们追求这个东西,然后在这个东西中失去了自我。”
这种限制来自家庭、社会、自我。
另外,她觉得自己采访的那些人给了她一个启示,那就是“无论我们的以往是辉煌的还是糟粕,都是根的一部分”,都不应该忽略。
zz见证中国:历史是什么?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