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的原文摘录
-
中国人用的毛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柔软,最有表现力的绘画工具。当色彩消失之后,中国绘画的线条一样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态,空间的层次也一样十分活泼。。。。。。因为这种工具的特质,所以中国在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那么重视色彩。这种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 (查看原文)
-
有智慧的人都不炫耀自己,不夸张,不自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样。 (查看原文)
-
画画的过程中,有观察有思考有模仿有表达. (查看原文)
-
色彩消失之后,中国绘画的线条一样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态,空间的层次也一样十分活泼。
中国在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不那么重视色彩。
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 (查看原文)
-
菩萨在印度原来是男人的形象,所以有胡须。到了中国,因为中国人觉得菩萨慈悲,很像母亲,所以逐渐从男性变成了女性。
古代没有照相机,对于重大的事件,就常常以绘画来记录。这也是宫廷画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唐代的山水画被后代称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这一类的山水,喜欢用很浓艳的青绿色来涂染,有时也加入金色,造成很华丽的效果。
屏风上的山水画,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
这种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
「皴」是皱纹的意思。后来中国画山水的画家,都用到「皴」。
所谓「格物」,也就是对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去找出构成这件事物的「道理」。
北宋画家因为要画大山,所以很多画都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南宋为了要表达河流,因此常常画成横的样式,我们称为「横卷」或「长卷」。
从明朝到清朝的这一段时间,有许多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
当时正是公元16、17世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绘画上格外重视「透视学」。那就是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计算画中景物的比例,使画面看起来像真的一样,他们也很重视「写生」,画起人物来,不但肌肉、骨骼都要研究,还要画出人物脸上的阴影,使人物看起来有立体感。 (查看原文)
-
可是,试试看,如果请你用笔画一只象,你是不是会犹豫很久呢?
你看过象吗?也许在动物园,也许在图片上看过,可是一下子要画,还真不知道怎么画呢!
是的,我们越来越熟悉文字的意思,可是对真正的“象”却越来越陌生了。
文字使我们的观察偷懒,也使我们的表达能力逐渐退化了。
为什么要画画呢?”
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
许多人认为画画是为了做画家,不做画家就不用画画了。
其实完全错了。
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画画使我们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有很细密的观察能力,有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 (查看原文)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绘画,不但画了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作品,同时,也开始表现人物的表情与动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和一个个人的成长一样,要经过婴儿、幼儿的阶段,慢慢成长为少年、成人。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美术是很受大家赞美的,好像一个小孩子已长大成美丽的少年了,无论在观念或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查看原文)
-
你有没有试过画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表现的题材?例如:夜晚黑暗中的活动,开得很快的车子,树根在泥土下寻找水源等等。这些例子好像都很难表现。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画中如何表现速度?树根在泥土下,根本看不到啊!是的,画画有时也碰到很多困难,但是,看了汉代盐井这件作品,我们就会有信心,再困难的题材也都可以表现出来了。画画上对这种困难的突破,也正好证明了解决困难的能力,是因需要而提开的。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中国人用的毛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柔软、最有表现力的绘画工具。当色彩消失之后,中国绘画的线条一样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态、空间的层次也一样十分活泼。这些粗细不ー,有音乐节奏感的线条,使画面上两个交谈男子的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因为这种工具的特质,所以中国在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那么重视色彩。
这种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
也许是因为毛笔的关系,我们看到汉代留下的绘画资料里,特别具有表现流动线条的兴趣。
马王堆出土的棺木上,就有不同的彩绘,色彩、图像都不完全相同可是,都同样具备云气流动的蜿蜒之美。 (查看原文)
-
甘肃嘉峪关正好就在汉代通往西方的丝路上。从汉代开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这一带施行了“电垦”制度。也就是派军队在这带驻扎,一方面负责防卫边疆,另一方面,也自己畜牧、耕田。
这种“屯垦制”(或称“屯田制”),一直到魏晋时代还迷续实行。
所以,在出土的砖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用几十块砖连成的大壁画,主题正是描写“屯垦”与“营垒”。 (查看原文)
-
“竹林七贤、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他们是七位魏晋时期的文人,也就是: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成。
这七个人,都会写诗、弹琴、唱歌,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们又都喜欢大自然,喜欢在山水清幽的竹林里游玩。他们也喜欢喝酒,喝醉了酒,大声唱歌,或脱去了衣服,赤身裸体,手舞足蹈。他们大都读过很多书,有艺术的天分,但是,不喜欢做官,不喜欢和虚伪的人来往。 (查看原文)
-
像《竹林七贤、荣启期》这样的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一根丝一样连绵不断,在中国古代就给了它一个名称,叫做“春蚕吐丝”。
“春蚕吐丝”这种线条,古代常常特别用来指东晋时一个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
在顾恺之以前,中国许多画家只是工匠。他们学习画画的技巧,但是,不一定要读书。可是到了顾恺之以后,中国画家多半也是文人,要读历史、哲学,也要能作诗或弹琴。
也许因为书读得多的关系罢,顾恺之的画就和别人不一样。他能够把个旧的题材重新构图,用新的方法表现,他也能够根据当时人的文章,创造新的绘画。
他的成就非常高。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叫做瓦棺寺的庙里画壁画,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为了看顾恺之的新画,很多人还捐钱给庙里呢!顾恺之大概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留下的作品中,最受重视的一件是《女史箴图》卷。
女史”指的是在宫廷里的妇女,“箴”是规劝的格言。
《女史箴》原来是西晋时代,一个叫张华的文人写的文章,用来给官廷里的妇女阅读,使她们知道什么是妇女们应该遵守的道德。
顾恺之看了张华的文章之后,就把文章中描写的内容,一段一段画成了画,一共有十二段
因为年代久远,十二段《女史箴》,目前只剩下九段了。
有一段是描写汉朝的女官冯婕妤。她陪同汉元帝到花园中玩,不料一只黑熊跑出了兽檻。在惊险的时侯,冯婕妤很勇敢地挡住黑熊,保护了汉元帝。
有一段描绘一个人在镜子前梳妆。文字却说:人们大都只知道修饰外表,却不知道美化内在的德性。
《女史箴图》是提倡道徳的一卷绘画。
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发现,画中的线条的确像“春蚕吐丝”一样,在空中循环婉转,非常均匀而优美。
顾恺之画的女性,身材非常修长,裙子的下摆比较宽,使每一个人物的造型都很稳定。
(查看原文)
-
顾恺之另外一张以文章为依据的作品,就是《洛神赋图》。
《洛神赋》原来是曹操的儿子一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女神的景象。
《洛神赋》写得非常美,把人们幻想中的女神,用文字形容得十分令人向往。顾恺之就以这篇中国的文学名著为依据,用绘画来表现了。
《洛神赋图》这幅名画,原来由顾恺之亲笔画的一张已经遗失了。现在看到的,有四种不同的摹本,都是宋朝人根据原画临摹的
慢慢展开这张画,可以看到曹植和他的侍从站在洛水岸边,远处河面上的女神正凌波而来
女神驾着六龙拉动的车子,四周有旗帜飄扬。
最后是曹植乘坐华丽的大船,在洛水上寻找洛神。
这篇有名的文学名著,由顾恺之用具体而形象化的方法画了出来,使文学上的想象,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 (查看原文)
-
顾恺之的名作《女史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图》,其实都是根据很多文字的描述来创作绘画。
顾恺之好像对画女性的角色特别有兴趣,《女史箴图》和《列女传图》都是以女性的美为主题,不仅希望描绘女性外在形体的美、表情上的美,更希望能借此传达出女性内在品德上的美。因此,他的绘画可以说是以有教养的女性为题材的
古代的中国人常常用绘画来歌颂有道徳、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为这些有品德的圣贤,有功业的帝王、将军画像,可以借着这些人像,影响一般的人,使一般人看了这些图画,不知不覚地效法圣贤的行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查看原文)
-
佛教壁画中最有名的,就是敦煌的千佛洞了。
敦煌在甘肃省,也是汉代中国通往西方丝路上重要的一站。因为古代商人、旅客来往频繁,敦煌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
这个地区的人,由于信仰佛教,就模仿印度的习惯,在鸣沙山开凿了许多洞窟,在洞里面画起佛像来供奉。
敦煌的洞窟,从公元4世纪开始,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等好几个朝代不停地经营,大约有一千年的绘画资料都保留在那里,真不愧为“敦煌宝库”。 (查看原文)
-
《毗王本生图》的割肉喂鹰故事
尸毗王是印度一个国王,有一天,他坐在官中,忽然看见一只凶恶的老鹰追逐鸽子。鸽子十分惧怕,就躲在尸毗王怀中。
尸眦王因为怜悯鸽子,就答应老鹰,从自己身上割一块同等重量的肉,来换回鸽子的性命。
在北魏的尸毗王壁画中,我们看到尸毗王盘膝而坐,旁边一位侍者正在用刀,从他左腿上割下一块肉来。
壁画上方有一些V字形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的一种神,他们飞在天上,当佛说法时,就从天上撒下花来。
尸毗王的故事,在敦煌壁画中,常常被拿来做画画的题材。那些壁画目的都在表扬尸毗王的仁落,为了救一只鸽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 (查看原文)
-
《鹿王本生图》的故事
《鹿王故事画》也是常见的题材
这个故事是描述深山中一只有美丽皮毛的鹿王,一天看见一个男人掉到河里,快要淹死,就奋不顾身地从河中把这男子救起来。
男子跪在地上拜谢鹿王。鹿王嘱咐这个男子,不要把它藏身的地方告诉别人。
可是,这男子回到城市以后,看到国王正悬赏捉拿鹿王,要用鹿王的美丽皮毛为皇后做衣服。这男子忘恩负义,忘了他的诺言,就带领国王的大军去捕杀鹿王。结果恶有恶报,这男子结果是全身生疮而死。
这也是佛教宣扬佛法的故事,被画家画成连环画,是敦煌壁画中最长的一幅,共595厘米。 (查看原文)
-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的舍身饲虎故事
萨埵那太子的故事和尸毗王故事有些类似,描写一个心地仁慈的太子、和两个哥哥一起到森林中去游玩,途中发现悬崖下有一只老虎,刚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眼看这只母老虎和七只小老虎就要饿死了,萨埵那太子心中不忍,就跳下悬崖,把自己喂给老虎吃了。
这个故事叫做“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也是在宣扬佛教的仁慈和施舍精神。
佛教认为,我们施舍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只有施舍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难的施舍。 (查看原文)
-
壁画
北魏灭亡以后,进入西魏时代。敦壁画还延续着佛教故事画的传统, 但是风格已经大大改变了。
《得眼林》故事画
《得眼林》故事,描写五百个强盗被官兵逮捕。皇帝为了惩罚他们就命人把五百强盗的眼睛都挖掉了。
被挖掉眼睛后的五百强盗,在旷野中呼号求救。佛陀看见了,非常怜悯他们,就为他们说法,佛陀用香药医好他们的眼睛,使他们重见光明。这五百人也就因此而皈依佛法,做了和尚。 (查看原文)
-
“净士变”绘画
唐代的敦煌壁画不再以佛教的故事为题材,排除了“尸眦王”、“萨那太子”的故事。可是,佛教基本上还是敦煌壁画创作的来源,原来描写触目惊心的施舍故事画虽然消失了,却大量增加了以“净士”为描绘对象的绘画。
什么是“净士”呢?
佛教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好的,充满了痛苦、航脏。如果你经过佛教信仰的锻炼,就会解脱痛苦,得到智慧与幸福,渡过了苦海,到达“净土”。
唐代壁画中的“净土”,引人向往的不再是印度佛教的幻想世界,而是现实生活中幸福快乐的部分。
中国人原本是不信奉宗教的。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所说的“净土”了。
唐代壁画中这些美丽的生活画,充满富裕和幸福,处处有歌唱和舞蹈。
所以,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已经不再是佛教画了。 (查看原文)
-
宫廷画
历史人物画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和《步辇图》卷
阎立本画过《历代帝王图》卷,画每一个朝代重要的皇帝。
我们可以发现:唐代敦煌壁画“浄土”中的“皇帝”,竟然和阎立本在官廷里画的皇帝,几乎完全一样。
由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到了唐代,经过将近五六百年的吸收,印度佛教绘画已经和中国宫廷绘画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差别了。
唐代宫廷中有职业性的画家。这些画家,不但自己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甚至还将工作传给几子、孙子或兄弟。
唐代初年有名的画家阎立本就是这种情形。他的父亲阎毗,他的哥哥阎立德,都给宫廷画过画。
当时官廷里的画家,不只是画画,还要替皇帝、公主等贵族们设计住的房子、穿的衣服、用的家具器物,等于是一个官廷的设计师。
阎立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画家。因此,他所有作品也大都和这个帝王有关。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