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有关古琴的一切内容几乎都能在这本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的书中看到,从它的名字由来到它的各部分说明和各种历史典故,甚至如何弹奏都有。书中有一个写古代文人常用物品和生活情趣的延展部分很有趣很长知识。我想即使之前对古琴了解甚少,读完这本书也会迷上这种充满神奇色彩的乐器吧。再就是现下的我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真是少到可怜可恨。
写给外国读者的普及书。作者的学习经历十分难得,遗憾(但也可以理解)的是花了那么多功夫和篇幅也没能很好地说明文人音乐的本质,只是断续零散地做了普及层面的文化历史说明。有关古琴本体(形制、斫琴、指法、乐谱)的介绍段落对于认识和理解古琴更有帮助,尤其是中西琴谱比较的部分——一个外国人更能发觉减字谱的好处,还挺让人唏嘘。
作者的机缘简直令人嫉妒,不仅得见溥雪斋管平湖吴景略,老师是大师徒弟,学琴时用的是一把宋琴,学成了还得到一把明琴带回国。不时有一些并非刻意为之而又不自知在我们本国人读来是幽默的行文,比如描述北京城的四合院,“那里面是一进进列成四方形的平房围成的院子,像瑞典斯科讷省农村。我因此立刻有一种到家的感觉。”遗憾译者不太熟悉古典乐,把西方古典乐作曲家的译名译得要读多几次才反应过来是谁……
1962年的古琴录音:乐瑛/张子谦/吴景略/管平湖/顾梅羹/徐元白/张亮/汪孟舒/孙裕德/姚丙炎/查阜西《古琴》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AfC6p7G
第三部分的古琴相关文化与历史很有意思。插图很珍贵。
单论古琴,四星,一星给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依旧精神富饶的守护者们。“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三千年,穿越风霜雪雨、低谷高潮,生命力是星星之火,枯木新芽。
没想到这么有趣,文字深入浅出,配合图片看实在赏心悦目,不仅讲了古琴,更是有关中国古典文化。
第二次读,也更加仔细。与其说是琴,不如说是文人理想中那种清微淡远的闲适生活。正如琴本身的气质,是独立于万事万物之中,是不掺入一丝嘈杂的纯粹。也好似在倪瓒的画里,是心无波澜,也是悠然坦荡。书中最美的画面怕是建国后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和里面如管平湖、溥雪斋、査阜西等那些赫赫有名、又朴硕无华的老先生们,那可真是中国近世古琴最后的风雅和逸韵了~~~ 着实了让人心之向往。
有意思的入门介绍
欸乃一声山水绿… 白驹过隙笑匆忙…
读之前知道,书中许多东西我是知道的。是想看看外国人眼中的这一切。60年代初,她与诸多大佬共同生活学习的那段岁月,很是神往。 还是挺好的。封三竟有二维码,是大佬们62年冬天的磁带录音原声。
我们的古典音乐延续着智慧,会弹一首还得多学一些才行
“这音乐真好,仅聆听就足够了”。扫盲了,不止是古琴,连带的古往今来都有涉及,包括特殊时代的一瞥。作为亲历者,外来人身份和视角隐隐透露出当时社会状况的割裂,“我每天带着一张千年的古琴在拥挤的人流中来回穿行,唯一保护它的,就是那个双面的丝绸琴套”,不管是旧文人还是古琴都显得太奢侈,同时因为脆弱而显得珍贵。很久没读散文之类的,确实像房子(诗是浑身燃烧着火焰快步穿过房子的人),让人安心和平静。读到乐谱那里发现自己汉字也不灵光、五线谱也不灵光,惨惨。
非常好,让人感动。 以古琴为出发点涉及到了很多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有些有趣的视角来自于作者能从外部观察的身份,非常难得。 ****** 想学古琴。
王迪生气了。“我们如何能够忘记古人呢?所有的经验累积,所有我们将来需要的知识,没有先辈的经验,我们如何继续生活呢?我们的社会又将何去何从昵?”她愤愤地说。 “不论今天我们的知识和思想多么优越,还是不能与一代又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相比。而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中,我们又如何知道哪些是对将来最有用的呢?或许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并不重要,但对将来却是至关重大的。关键在于要把所有能够记录的都记录下来,不要让这些知识付之东流。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保存人类需要的知识。”
作者见证过的一切更令人唏嘘
林女士此书的视角与古琴初学者完全贴合,起了一定古琴及中国民族文化的扫盲作用。
作为写给西方读者的介绍性书籍,可以当做不错的入门读物。也能看到古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士阶层的艺术在某一阶段的历史遭遇。
发现我的鹤鸣秋月是林女士带回国明琴的复刻版,也是一种缘分
珍之重之打了五星。耳边还是《鸥鹭忘机》的颤音~就内容来说比较易懂,四星——作者学琴的经历、与大师们交往,古琴远古至今的传承,古琴制作保养,古琴复杂指法等等;最最重要的是重现了一张1962年多位琴坛泰斗现场录制的专辑(书后码),有十多首现在来看都是首发。边听边看本书真是享受!管老《鸥鹭忘机》里的滑音、颤音,查老《胡笳十八拍》的吟唱,反复循环中,斟一杯茶正当时。PS:管平湖、乐瑛的用琴应该是最古的吧,唐上下?
> 古琴
9 有用 Nosferatu 2019-09-22 20:50:30
有关古琴的一切内容几乎都能在这本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的书中看到,从它的名字由来到它的各部分说明和各种历史典故,甚至如何弹奏都有。书中有一个写古代文人常用物品和生活情趣的延展部分很有趣很长知识。我想即使之前对古琴了解甚少,读完这本书也会迷上这种充满神奇色彩的乐器吧。再就是现下的我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真是少到可怜可恨。
4 有用 冰冻橘子瓣婴宁 2020-04-22 18:32:09
写给外国读者的普及书。作者的学习经历十分难得,遗憾(但也可以理解)的是花了那么多功夫和篇幅也没能很好地说明文人音乐的本质,只是断续零散地做了普及层面的文化历史说明。有关古琴本体(形制、斫琴、指法、乐谱)的介绍段落对于认识和理解古琴更有帮助,尤其是中西琴谱比较的部分——一个外国人更能发觉减字谱的好处,还挺让人唏嘘。
4 有用 过冬 2021-06-20 18:53:36
作者的机缘简直令人嫉妒,不仅得见溥雪斋管平湖吴景略,老师是大师徒弟,学琴时用的是一把宋琴,学成了还得到一把明琴带回国。不时有一些并非刻意为之而又不自知在我们本国人读来是幽默的行文,比如描述北京城的四合院,“那里面是一进进列成四方形的平房围成的院子,像瑞典斯科讷省农村。我因此立刻有一种到家的感觉。”遗憾译者不太熟悉古典乐,把西方古典乐作曲家的译名译得要读多几次才反应过来是谁……
4 有用 单于立 2021-03-29 17:31:07
1962年的古琴录音:乐瑛/张子谦/吴景略/管平湖/顾梅羹/徐元白/张亮/汪孟舒/孙裕德/姚丙炎/查阜西《古琴》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AfC6p7G
1 有用 Lan 2022-03-06 08:15:02
第三部分的古琴相关文化与历史很有意思。插图很珍贵。
1 有用 十月微夏 2022-11-13 23:46:43 北京
单论古琴,四星,一星给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依旧精神富饶的守护者们。“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三千年,穿越风霜雪雨、低谷高潮,生命力是星星之火,枯木新芽。
1 有用 失血的花瓣 2020-01-31 12:19:13
没想到这么有趣,文字深入浅出,配合图片看实在赏心悦目,不仅讲了古琴,更是有关中国古典文化。
1 有用 大蕊 2020-01-20 19:09:32
第二次读,也更加仔细。与其说是琴,不如说是文人理想中那种清微淡远的闲适生活。正如琴本身的气质,是独立于万事万物之中,是不掺入一丝嘈杂的纯粹。也好似在倪瓒的画里,是心无波澜,也是悠然坦荡。书中最美的画面怕是建国后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和里面如管平湖、溥雪斋、査阜西等那些赫赫有名、又朴硕无华的老先生们,那可真是中国近世古琴最后的风雅和逸韵了~~~ 着实了让人心之向往。
1 有用 caicaizi 2020-03-12 16:27:51
有意思的入门介绍
0 有用 山月旧 2020-12-04 21:06:24
欸乃一声山水绿… 白驹过隙笑匆忙…
0 有用 冥河船夫 2021-04-05 18:23:04
读之前知道,书中许多东西我是知道的。是想看看外国人眼中的这一切。60年代初,她与诸多大佬共同生活学习的那段岁月,很是神往。 还是挺好的。封三竟有二维码,是大佬们62年冬天的磁带录音原声。
0 有用 zhz 2022-03-18 14:25:20
我们的古典音乐延续着智慧,会弹一首还得多学一些才行
0 有用 咸浣熊 2022-02-11 23:48:20
“这音乐真好,仅聆听就足够了”。扫盲了,不止是古琴,连带的古往今来都有涉及,包括特殊时代的一瞥。作为亲历者,外来人身份和视角隐隐透露出当时社会状况的割裂,“我每天带着一张千年的古琴在拥挤的人流中来回穿行,唯一保护它的,就是那个双面的丝绸琴套”,不管是旧文人还是古琴都显得太奢侈,同时因为脆弱而显得珍贵。很久没读散文之类的,确实像房子(诗是浑身燃烧着火焰快步穿过房子的人),让人安心和平静。读到乐谱那里发现自己汉字也不灵光、五线谱也不灵光,惨惨。
0 有用 艾瑞冈 2022-02-26 23:18:02
非常好,让人感动。 以古琴为出发点涉及到了很多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有些有趣的视角来自于作者能从外部观察的身份,非常难得。 ****** 想学古琴。
0 有用 Farolito 2022-03-14 07:24:23
王迪生气了。“我们如何能够忘记古人呢?所有的经验累积,所有我们将来需要的知识,没有先辈的经验,我们如何继续生活呢?我们的社会又将何去何从昵?”她愤愤地说。 “不论今天我们的知识和思想多么优越,还是不能与一代又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相比。而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中,我们又如何知道哪些是对将来最有用的呢?或许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并不重要,但对将来却是至关重大的。关键在于要把所有能够记录的都记录下来,不要让这些知识付之东流。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保存人类需要的知识。”
0 有用 无事小神仙 2021-10-26 05:43:04
作者见证过的一切更令人唏嘘
0 有用 懒人 2021-10-29 08:26:16
林女士此书的视角与古琴初学者完全贴合,起了一定古琴及中国民族文化的扫盲作用。
0 有用 邑青 2021-11-04 09:12:29
作为写给西方读者的介绍性书籍,可以当做不错的入门读物。也能看到古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士阶层的艺术在某一阶段的历史遭遇。
0 有用 哥特式谋杀 2022-05-29 09:11:09
发现我的鹤鸣秋月是林女士带回国明琴的复刻版,也是一种缘分
0 有用 提灯看浮云 2022-11-24 23:05:23 四川
珍之重之打了五星。耳边还是《鸥鹭忘机》的颤音~就内容来说比较易懂,四星——作者学琴的经历、与大师们交往,古琴远古至今的传承,古琴制作保养,古琴复杂指法等等;最最重要的是重现了一张1962年多位琴坛泰斗现场录制的专辑(书后码),有十多首现在来看都是首发。边听边看本书真是享受!管老《鸥鹭忘机》里的滑音、颤音,查老《胡笳十八拍》的吟唱,反复循环中,斟一杯茶正当时。PS:管平湖、乐瑛的用琴应该是最古的吧,唐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