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以诺文化
我们最初想到翻译出版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实在是受到美国著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的启发。 开始想着手这个项目是在非典的时期,而最终由林和生先生翻译完全书是在2008年的大地震前后。《正当死亡倒下时》(作者: 杨腓力 方周 译) 一文见
http://www.enoch.com.cn/listzt.asp?id=1374
以诺策划:他永远改变了我思考痛苦和死亡的方式
|
策划:以诺文化
|
这本古老的书成了我思考痛苦时不可缺少的指南。不光是在朋友死的时候,就是在我每当被苦难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都从它那里寻找深入的洞悉。约翰 多恩尖锐却没有谩骂、深刻却没有抽象和事不关己。他永远改变了我思考痛苦和死亡的方式,也改变了我的信仰谈及这些不可避免的危难的方式。--杨腓力谈约翰 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一书
…… 我们现代人拥有完美的技术处理这个危机,这样的技术毫无疑问地会令多恩困惑不解。我们大多数人干脆采取精巧的方式避免死亡,健身俱乐部以及营养和健康食品店成了蓬勃发展的工业。我们在把肉身的健康奉为神明的同时,视而不见死亡直言不讳的提醒─停尸间、加护病房、墓地。生活于大灾难时期,多恩没有拒绝的奢侈。每个晚上,马车在街道上隆隆而过,拾起当天遇难者的尸体,他们的名单刊登在隔天的报纸上,在灾难的最高峰每天多达上千个。没有人能无视死亡的存在而活着。像他当时的人一样,多恩在他的桌头放着一块头盖骨作为提醒:人生自古谁无死?与此相反,某些现代的健康工作者采取了另外一条路线,他们建议以接受,而不是拒绝作为对待死亡的最佳心态,自从伊莉莎白•库柏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将接受死亡作为一个悲伤过程最后阶段的标志以后,许许多多的自助小组便涌现出来,帮助病人们达到那一个阶段。如果你读多恩的著作,不多久就会发现这样的念头对多恩是多么陌生。有人指责多恩沉溺于死亡之中,(他的54篇诗歌和14行诗中有3分之2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但是,死亡是他奋力抵抗的巨大的敌人,而不是生命周期里一个倍受欢迎的自然成份。当我看着我的朋友或亲爱的人在疾病中日复一日地恶化下去的时候,同样将死亡视为仇敌。
沉思录记录了多恩接纳死亡的活生生的挣扎,纵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还是不能实实在在地想像出死后的情形,他如此熟悉、在他的作品中溢于言表的喜乐完全依赖于一具物质的身体以及它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能力。
多恩从耶稣、“我死亡科学的主”的身上得着某些安慰。……
--杨腓力谈约翰 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一书
|“但是,死亡是他奋力抵抗的巨大的敌人,而不是生命周期里一个倍受欢迎的自然成份。”
是的,可以读读他的诗死亡别骄傲。
“Death shalt be no more, Death , Thou Shalt die."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