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即《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因书中论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尤其是第七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与主流意见有一定出入,致使未能归入《新编》出版。该篇恰被认为是《新编》七册中价值最高的一册,体现了作者晚年自由的思想,借此次出版悉数收录。
作者简介 · · · · ·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后卦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目录 · · · · · ·
自序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节 “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第一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
第二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
第三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
第四节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会革命
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第一节 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孙中山追随维新派时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资产阶甥思想——建国方略
第四节 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的半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
第三节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第四节 蔡元培的哲学观
第五节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派别
第二节 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
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
第四节 梁漱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第五节 梁漱溟对于孔丘的新估价及其对于儒家的新解释
第六节 梁漱溟的文化论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第一节 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奋斗目标
第三节 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四节 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
第五节 李大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第六节 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
第六章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第一节 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对于“论战”的总结
第三节 关于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
第四节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
第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阶段
第二节 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
第三节 《实践论》
第四节 《矛盾论》
第五节 《矛盾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六节 社会主义阶段
第七节 极左思想阶段
第八节 空想共产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
第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道、式、能
第二书 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
第三节 性与尽性
第四节 理与命
第五节 无极而太极
第六节 现代化与民族化
第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接着讲”与“照着讲”
第二节 理,太极
第三节 气
第四节 政治、社会思想
第五节 精神境界
第六节 “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第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
第三节 熊十力的宇宙论
第四节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 · · · · · (收起)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节 “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第一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
第二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
第三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
第四节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会革命
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第一节 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孙中山追随维新派时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资产阶甥思想——建国方略
第四节 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的半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
第三节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第四节 蔡元培的哲学观
第五节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派别
第二节 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
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
第四节 梁漱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第五节 梁漱溟对于孔丘的新估价及其对于儒家的新解释
第六节 梁漱溟的文化论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第一节 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奋斗目标
第三节 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四节 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
第五节 李大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第六节 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
第六章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第一节 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对于“论战”的总结
第三节 关于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
第四节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
第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阶段
第二节 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
第三节 《实践论》
第四节 《矛盾论》
第五节 《矛盾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六节 社会主义阶段
第七节 极左思想阶段
第八节 空想共产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
第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道、式、能
第二书 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
第三节 性与尽性
第四节 理与命
第五节 无极而太极
第六节 现代化与民族化
第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接着讲”与“照着讲”
第二节 理,太极
第三节 气
第四节 政治、社会思想
第五节 精神境界
第六节 “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第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
第三节 熊十力的宇宙论
第四节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冯友兰作品精选 (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哲学史(上下)》,《新原道》,《新知言》,《新理学》,《新事论》 等。
喜欢读"中国现代哲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短书评】最后一本哲学史
当年是为了凑单买了这本书。这是冯友兰在生命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的著作,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前六本应该是一体的。据说是因为其中对泽东同志的评价,导致这本第七卷迟迟未在大陆出版。不过现在应以解禁了。这本书和大多数现代哲学史一样,对在民国以来重要的社会思潮和重要人物思...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8.0分 14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1天前曾上架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7.8分 4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3天前曾上架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香港中華書局 (2006)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精装党的收藏 (阿伦特的粉丝)
- 中国哲学史 ([已注销])
- 我的民国学术Ⅰ (羊的门)
- 三联版《冯友兰作品精选》 (敬惜字纸)
- 20世纪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专著) (尚水堂)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大时代.歌姬 2012-08-17
有点想打三星
1 有用 馮 2010-10-19
大部分當教材讀。
2 有用 连山 2016-06-20
现代哲学史上如果没有熊十力,那将会多么的黯然无光啊~~~~
0 有用 羅北山 2009-05-25
读本科时在某商场内的书店里看到过90年代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版本
0 有用 明明如月 2010-02-28
2010年1月1日购于恩施舞阳坝红旗书店。
0 有用 夏盐 2021-01-02
感觉冯老把几位大师都批评了一遍啊,有意思。看得出他对胡适评价不高。不过九十多岁作此书,应该早就放飞自我了。
0 有用 江南小神通 2020-11-18
先生晚年的著作,后面收录的人较少可能与先生身体有关,最后三章没怎么看懂,可能智商还不够,害
0 有用 江南依旧 2020-10-23
金岳霖,熊十力开始就看不懂了,果然没有哲学功底,要理解这些形而上的概念是很困难的。
0 有用 xiaoshumiaoer 2020-09-11
“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
0 有用 狗的巴甫洛夫 2020-08-23
军训的时候喊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的清流操作不愧是我校能干出来的🤷♀️(这我哪儿敢评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