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血緣 ──
我和陳寧結識於網路上,這樣一種面目模糊,善惡難辨,又充滿變數的虛擬空間。我們都是老派作風,仍謹守著適度的應對進退,必要的小心翼翼;皆已跨過而立之年,保守有餘,熱情不再,難以對網海上的萍水相逢者掏心挖肺。
結果卻是,我們以文字相交,一見如故。
默契絕佳,話都說在心坎上,有朋友以為我和陳寧情比姐妹,必定相識許久,其實不是的。要說是什麼催化了這原本根底淺薄的友誼,我想是文字的血緣關係。先於美學,先於系譜,先於價值判定。一見對方的文,就相親,覺得靠近,感到這當中有某種先天的血緣存在,雖則我們出生於不同國度,面目、血型、性情皆兩異。
雙城記 ──
陳寧成長於香港,我成長於台北。
陳寧唸國小時,大人做事不在家,姐姐大了不帶著她,經常一個人到油麻地的公共圖書館找書讀。偶然找到一套雜誌,連載著一個台灣小學生的生活日記,和她一樣九歲,是個女生。每天下課,她急忙趕赴這個小女孩的世界:到巷口柑仔店買紅綠零嘴,和同學結伴去動物園……。一天又一天,香港的陳寧,同步履行著台北小學生的生活。
大了一點,陳寧開始讀鍾曉陽,喜歡她筆下的趙寧靜(名字同樣有個「寧」字),少女心事,吟哀歌,度流年。同時間,台北的小女孩長大,也讀鍾曉陽。她們彼此不知道這個巧合。要等到又過了好些年,少女情懷已成過往雲煙,我和陳寧,兩個昔日的鍾迷終於相認,仍然像兩個小書迷似地,嘰嘰喳喳討論不休。
同時性 ──
初識陳寧,她在巴黎,我在台北,相隔七小時。
日夜顛倒,晝伏夜出的我,往往跟不上台北時區,過的是巴黎時間。
時差取消,界線弭平,在其中發現一種交互共感,神祕的同時性。
同我一樣,陳寧在巴黎也逛書店,尋書,買書。在盧森堡公園,或者一家名不經傳的咖啡館(觀光客不會去的那種),有我極愛看的,低頭凝神閱讀的側影。
同我一樣,陳寧在巴黎也看電影,會為了一部電影,風雪天出門,濕冷狼狽地回來,下回猶樂此不疲。
同我一樣,陳寧在巴黎也壓馬路。也歡喜看路人,路樹,櫥窗,街景。
像是雙面薇若妮卡,沉默之島晨安晨勉的感應,莫來由的胸口抽動,隱隱作痛。
陳寧,塵翎 ──
陳寧有個諧音的筆名叫做「塵翎」。出書時雖用回本名,以示寧靜致遠。然而「塵翎」剛好就是「陳寧」的一則註腳,如塵埃,如羽翎,揚起時是那麼輕,落下時亦不著痕跡。這「輕」並不是風花雪月,虛無縹緲,而是一種「不知不覺」,文章之轉折,之佈局,之跌宕,完全不見設計,不察斧鑿,看似易寫而難工。南方朔引《文心雕龍》說陳寧的「隱秀風格」,這裡的「不知不覺」,正是那個「隱」字。
一種練習 ──
《風格練習》是陳寧的第三本散文作品。第一本名為《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第二本《八月寧靜》去年由香港牛津出版,到了第三本,讀友們打趣地說,六月、七月、八月,接下來該輪到九月了吧!盼來的書名沒繼續玩月份接龍,而是按上了「練習」二字。
「練習的要旨,正在於練習」。陳寧說,練習於她,更關乎一種創作的態度。遣詞用句的謹慎,雕刻文字,拋光打磨,錘鍊風格,讓人想起郭松棻所言,只是一個標點放對了位置,就會讓創作者打從心底為之震顫。
寫序也是一種練習。最後,祝福這本新書。
( 2009 ) http://blog.roodo.com/attis1015/archives/8157449.html
序: 練習五則 ── 房慧真
|
> 去風格練習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哪儿买到这本书~(❤一样一样的 || 豆邮(1))
文字音樂 風格練習 Exercise of Still Life(Paul Mak)
> 我来回应